| 研究生: |
胡孟婷 Hu, Meng-Ting |
|---|---|
| 論文名稱: |
再探環境影響評估之正當程序及其司法審查 Rethinking about Due Process of Law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Its Judicial Review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影響評估 、正當程序 、私程序 、司法審查 、審查密度 |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Due Process of Law, Private Due Process, Judicial Review, Standard of Judicial Review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1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我國的重大開發案件引發了對於環境影響評估法制的檢討聲浪。環保署於2016年並著手進行對於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其相關子法的檢討修正。益證環評制度於我國已面臨整體革新、形塑的十字路口。加以新近大法官釋字709號及739號解釋針對民辦都更及自辦市地重劃中私人所開啟、主導與規劃之私程序亦須符合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闡述出正當程序法理續造之觀點,引發吾人對環評程序正當程序適用上之再思考。本文即以此為出發,探討環評正當程序之外,針對私人開發單位主導進行之私程序於環評法制中應有之程序規範為分析探討。並透過正當程序於我國法上之一貫性、體系性解釋脈絡,對憲法以至行政法總論及行政法各論中之環評法,為整合性理解與解釋適用,並提供司法者法解釋與適用建議。關於法院對於環境影響評估整體程序及審查結論之司法審查密度,由於環評事項涉及複雜利益之評估考量與風險不確定性,司法者應觀照各相關制度及立法背景脈絡等因素,並建立適切之審查模式。
以下,本文首先於第二章對正當程序於我國之發展脈絡及內涵為介紹,並從釋字709號及739號解釋意旨對正當程序法理之續造觀點,反思傳統上行政機關之正當行政程序。進而歸納出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在規範私程序時,應有之整合性理解與適用。其次,確立私程序應有之正當程序規範模式後,於第三章則分析環評之私程序特徵及特殊考量面向,從私人開發單位程序進行及主管機關程序進行部分分別論述,除透過行政程序法基準指引功能為最切合環評法目的與事物特性之解釋適用與分析外,並從憲法到行政法總論及各論之整體行政法制分析觀點,提供另一切入視角,嘗試完整、無漏洞地對環評正當程序為內涵建構。最後,程序法制之建立,尚待司法審查為合法性之整體控制。在第四章,則先探討司法機關之本質與定位,了解影響司法審查密度之政治失靈及保護長遠價值因素;再者,並完整分析歸納環評制度本身具有特性與立法背景功能,指出法院對環評之審查,應切合環評本身具有之評估性預測決定性質,或者說同時具有利益衡量及不確定法律概念適用之特性,並獨立建構出特有之司法審查模式。才得以符合環評制度先天具有綜合衡量不只自然環境,尚包含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層面利益因素之特性。
綜上所述,本文欲針對環評事前把關之正當程序控制以至事後救濟之司法審查為連貫性探討,使環評之整體制度得貫徹憲法不中斷之付託,形構完整憲政秩序,以促進民主法治更臻進步。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controversial cases on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ave given rise to the reviewing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 EIA.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hole EIA system is facing its turning point for renovation.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 709 and 739, the process participated by the private among the private-participated urban renewal and the urban reconsoli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y the private sector should both 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 of constitutional due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The Justices create Private Due Process for jurisprudence of Due Process, providing another path for analyzing the Due Process of Law for the EIA. Therefore, the study is going to applying the different view rethinking about the Due Process for EIA by focusing on the proceeding led by the private entity. Meanwhile, by comprehensively concluding the legal basis,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Due Process in Taiwan, we can realize more correctly and precisely the true idea of the constitution embedded both in general an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law. Besides, in order to form the non-stop and continual binding force derived from the constitution, the appropriate aspect for interpreting the EIA regulations also helps offering the courts suggestions on legal application. In judicial reviewing, the courts should take all relativ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n unique and proper standard for judicial review of the EIA.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1.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五版,2009年9月。
2. 李建良,行政法基本十講,元照,初版,2011年3月。
3.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九版,2012年4月。
4. 辛年豐,環境風險的公私協力:國家任務變遷的觀點,元照,初版,2014年2月。
5. 汪祖華,民權初步的應用,大眾時代,十六版,1992年1月。
6. 杜文苓,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五南,初版,2015年4月。
7.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十一版,2010年9月。
8.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初版,2013年9月。
9.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六版,2014年9月。
10. 林火旺,羅爾斯正義論,中山文庫,初版,1998年3月。
11. 許育典,憲法,元照,三版,2009年7月。
12. 陳慈陽,環境法總論,元照,二版,2003年1月。
13. 陳慈陽,環境法各論(一)合作原則之具體化—環境受託組織法制化之研究,元照,初版,2006年10月。
14. 陳柏霖,論行政訴訟中之「公法上權利」:從德國法與歐盟法影響下觀察,元照,初版,2014年2月。
15.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二版,2003年10月。
16. 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翰蘆,再版,2001年11月。
17. 葉俊榮,面對行政程序法:轉型台灣的程序建制,元照,二版,2010年3月。
(二) 學位論文
1. 張英磊,多元移植與民主轉型過程中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以回應本土發展脈絡為目的之比較法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2. 蔡進良,行政程序中之正當法律程序─憲法規範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 月。
3. 辛年豐,人民參與環境行政程序之研究─以開發行為之環境評估為核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 徐之道,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三) 譯著
1. Eberhard Schmidt-Aβmann著,林明鏘、陳英鈐、孫迺翊、陳耀祥、許春鎮、張錕盛、張桐銳譯,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元照,初版,2009年10月。
2. Henry M. Robert著,袁天鵬、孫滌譯,羅伯特議事規則,格致出版,十版,2008年4月。
3. Michael Bothe著,李建良譯,永續發展、資源永續經營、預防原則與代際正義(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台灣法學雜誌,279期,2015年9月,頁2-12。
(四) 期刊及專書論文
1. 王毓正,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雜誌,104期,2004年1月,頁165-186。
2.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連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12期,2006年12月,頁95-150。
3. 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7期,2010年6月,頁145-208。
4. 王毓正,從奧爾胡斯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衆參與之規範,公共行政學報,35期,2010年6月,頁61-117。
5. 王毓正,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環評委員迴避義務適用範圍之認定──兼評高雄行政法院98年度訴字第47號及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5號判決,東吳公法論叢,8卷,2015年8月,頁467-489。
6. 王毓正,我國環評史上首例撤銷判決:環評審查結論經撤銷無效抑或無效用之判決?/最高行99判30,台灣法學雜誌,149期,2010年4月,頁145-158。
7. 王韻茹,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的公私協力,台灣法學雜誌,281期,2015年10月,頁45-60。
8. 李震山,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19期,2004年5月,頁32-36。
9. 李震山,「正當法律程序」被當真嗎,月旦法學教室,34期,2005年8月,頁26-27。
10.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二版,2007年9月,頁261-290。
11. 李建良,美麗灣案的法律推理:高高行一○二年度訴字第四八一號判決的理由重構與關聯課題,月旦法學雜誌,253期,2016年6月,頁11-19。
12. 李建良,環境影響評估與正當法律程序──環評法二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239期,2015年4月,頁18-51。
13. 李建良,環評審查與比例原則: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022號判決的意義與隱憂,台灣法學雜誌,185期,2011年10月,頁101-115。
14. 李建良,多階段行政程序與環評程序:中科三期確認訴訟案(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9年度訴字第1179號判決理由逐段辨正,台灣法學雜誌,178期,2011年6月,頁23-38。
15. 李建良,環境議題的形成與國家任務的變遷--「環境國家」理念的初步研究,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第1冊),三民,初版,1998年8月,頁227-342。
16. 李建良,行政程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憲政時代,第25卷第3 期,2000 年1月,頁3-26。
17. 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29卷第4期,2004年4月,頁481-531。
18.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初版,2000年8月,頁325-376。
19. 李建良,行政程序法與人民權利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50期,1999年7月,頁40-57。
20. 李建良,環評審查的迴避問題:美麗灣環評案——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5號判決的解析與商榷,台灣法學雜誌,210期,2012年10月,頁68-86。
21. 李建良,訴訟權能與保護規範-反思環評撤銷訴訟的原告適格問題,台灣法學雜誌,284期,2015年11月,頁1-14。
22. 辛年豐,自辦市地重劃中重劃會執行職務的法律性質/最高院 104 台上 2118 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13期,2017年2月,頁179-184。
23. 杜文苓,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5期,2010年6月,頁29-60。
24. 林依仁,民主正當性成分與其程度,政大法學評論,129期,2012年10月,頁75-166。
25. 林國漳,淺釋行政法學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收於:城仲謀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三民,初版,1994年8月,頁53-77。
26. 林子倫,環評制度的公民參與及溝通機制之探討,收於:詹火生主編,社會因素對環評制度的影響,財團法人中技社,初版,2014年6月,頁47-63。
27. 林昱梅,預防原則與「停、看、聽」環評機制之落實--中科三期環評案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161期,2010年10月,頁17-30。
28. 高仁川,判斷餘地理論於臺灣環評訴訟之適用: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022號判決的比較分析,月旦法學雜誌,237期,2015年2月,頁216-235。
29. 高秦偉,美國行政法中正當程序的民營化及其啟示,法商研究,26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04-110。
30. 宮文祥,面對環境保護落實與環境政策形塑:試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當為及當守之分際-以做為我司法審查之參考,司法新聲,105期,2013年1月,頁26-40。
31. 宮文祥,環保訴訟當事人適格及環評審查結論附條件,台灣法學雜誌,313期,2017年2月,頁141-146。
32. 許宗力,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初版,2007年1月,頁581-610。
33. 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462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1999年8月,頁100-105。
34. 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四八八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54期,1999年10月,頁153-160。
35.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二版,2007年1月,頁181-206。
36. 許宗力,行政程序的透明化與集中化,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二版,2007年1月,頁383-401。
37.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2-80。
38.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月旦,增訂二版,1993年4月,頁117-213。
39. 許宗力,憲法與政治,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祝賀論文集,月旦,初版,1997年3月,頁39-92。
40. 許志雄,司法消極主義與司法積極主義,月旦法學雜誌,2期,1995月6月,頁40-41。
41. 許登科,民辦都更之私程序法與司法審查─以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65號判決為例之評析,世新法學,第9卷第1號,2015年12月,頁1-82。
42. 許登科,關於環評中公私協力的法理及其省思—以永續發展和正當程序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281期,2015年10月,頁61-69。
43. 許登科,釋字第七○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期,2013年10月,頁84-109。
44. 許登科,建管任務民營化與國家管制──以增訂第三方公正勘驗機制之法制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61期,2017年2月,頁97-117。
45. 陳仲嶙,環境影響評估事件之司法審查密度:比較制度分析的觀點,中研院法學期刊,14期,2014年3月,頁107-168。
46. 陳愛娥,行政組織法:第二講—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3期,2003年1月,頁104-111。
47. 陳愛娥,「法律原則」作為行政法的法源,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第2冊),三民,初版,1998年8月,頁33-85。
48. 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3期,頁359-390。
49.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初版,2000年8月,頁235-272。
50. 陳愛娥,法治國原則的開放性及其意義核心─法治國內涵的矛盾與其解決的嘗試,收於: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學林,初版,2001 年11 月,頁169-203。
51.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限─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月旦法學雜誌,42期,1998年10月,頁37-51。
52. 陳怡如,功能取向分析法在我國釋憲實務之運用--兼評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政大法學評論,64期,2000年12月,頁1-32。
53. 陳靜慧,「判斷餘地」之制度意義與其審查─從我國行政法院幾個行政各論領域的判決所為之觀察,收於:行政院法規會主編,行政院104年學術研討會─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行政院出版,一版,2015年10月,頁 121-181。
54. 陳春生,原子能法領域之階段化行政程序,收於:氏著,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元照,增訂版,1995年11月,頁97-132。
55. 陳春生,行政法上之參與及合作─行政程序法對此的回應與面臨的挑戰,收於:氏著,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二),元照,一版,2007年3月,頁63-90。
56. 陳春生,行政上之預測決定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一)─行政行為形式論,三民,初版,1996年8月,頁181-219。
57. 陳惠美,從比較法觀點看我國環評問題,台灣法學雜誌,183期,2011年9月,頁1-12。
58. 陳惠美,由歐盟策略性環境評估指導準則檢視我國政策環評法制,台北大學法學論叢,88期,2013年9月,頁83-133。
59. 陳志全,行政法上自然正義原則初探,收於:城仲謀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三民,初版,1994年8月,頁27-52。
60. 盛子龍,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具體化之司法審查密度德國實務發展與新趨勢之分析,法令月刊,51卷10期,2000年10月,頁738-753。
61. 湯德宗,政府資訊公開法解析,日新司法年刊,8期,2008年7月,頁55-70。
62. 黃昭元,抗多數困境與司法審查正當性--評Bickel教授的司法審查理論,收於:李鴻禧(等著),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初版,2002年12月,頁301-342。
63. 黃舒芃,我國行政權民主正當性基礎的檢視─以德國公法釋義學對於行政權民主正當性概念的詮釋為借鏡,憲政時代,25卷第2期,1999年10月,頁61-95。
64. 黃丞儀,環境決策、司法審查與行政合理性—試析台灣與美國環境影響評估訴訟中行政判斷之合法性控制,收於:黃丞儀主編,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321-432。
65. 張英磊,比較法視角下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回應我國民主轉型脈絡之詮釋,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3期,2011年9月,頁955-1027。
66. 傅玲靜,多階段行政程序—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開發許可程序之關係,月旦法學教室,66期,2008年4月,頁24-25。
67. 傅玲靜,由行政程序法之適用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法制,中原財經法學,23期,2009年12月,頁37-105。
68. 傅玲靜,德國法上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之程序及其司法審查,東吳公法論叢,5卷,2012年7月,頁75-116。
69. 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102期,2003年11月,頁8-29。
70. 詹鎮榮,促參案件主辦機關之「共同開發人」地位?-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2 年度訴字第 694 號判決評析,台灣法學雜誌,253期,2014年8月,頁35-44。
71. 詹順貴,中科環評事件的法律辨正,全國律師,15卷3期,2011年3月,頁5-15。
72. 葉俊榮,邁向「自制」之路:美國最高法院對環保團體當事人適格的緊縮,收於:氏著,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三民,初版,1997年11月,頁409-424。
73. 楊雲驊,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8)─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2003年1月,24期,頁1-11。
74. 楊文蘭,自辦市地重劃之法律定性及相關問題探討,軍法專刊,62卷4期,2016年8月,頁56-73。
75.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2期,1999年12月,頁75-103。
76.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5卷第3 期,2000 年1 月,頁27-54。
77. 蕭惠菁,立法正當程序之審查──從充分審議之觀點,月旦裁判時報,35期,2015年5月,頁74-84。
78. 簡凱倫、周桂田,風險社會下的環評制度與法院:司法系統與社會脈絡的相互建構,國家發展研究,14卷第1期,2014年12月,頁63-115。
(五) 研討會及研究報告
1. 胡博硯,屬人性事務之判斷餘地,「教師解聘程序與相關法律原則之適用」研討會,2016年5月,頁1-23。
2. 傅玲靜,由環境規劃及風險管理之角度重新檢視環境開發案件中司法之審查密度─以中科四期開發案及元利建設都市更新案為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04-061-),2016年11月。
3. 葉俊榮、張文貞,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RDEC-RES-098-007),2010年6月。
(六) 網路資料
1. 蘋果特寫:齊柏林 空拍逐夢 看見台灣美與心痛,蘋果日報,2013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108/35423396/。
2. 賴品瑀,九個月內提出修正草案 詹順貴啟動環評制度革新,環境資訊中心,2016年6月28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6689。
3. 行政院環保署綜計處,環評分工更清楚、審查更具公信力及效率 環評法施行細則修正上路,2016年1月5日,取自:http://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50105160308。
4. 行政院環保署綜計處,環保署將調整行政措施及修正法規,提升環評制度功能與審查效率,2016年6月28日,取自:http://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50628155452。
5. 內政部民政司,常見問答,取自:http://www.moi.gov.tw/chi/chi_faq/faq_detail.aspx?t=2&n=9539&p=3&f=1。
6. 台灣議事效率促進會,議事規則範例的位階與優勢,取自:http://www.cpepc.org/?p=334。
7.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
8. 朱淑娟,永 揚 垃 圾 場 環 評 結 論 撤 銷!東山農民十年抗爭成功,環境報導,2011年4月12日,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13.html。
9. 楊貴智,聽證會、公聽會、說明會,傻傻搞不清楚,法律白話文運動,取自:https://plainlaw.me/2014/06/24/%E8%81%BD%E8%AD%89%E6%9C%83%E3%80%81%E5%85%AC%E8%81%BD%E6%9C%83%E3%80%81%E8%AA%AA%E6%98%8E%E6%9C%83%EF%BC%8C%E5%82%BB%E5%82%BB%E6%90%9E%E4%B8%8D%E6%B8%85%E6%A5%9A%EF%BC%9F/。
10.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科學園區何處去 之一 中科聽證,取自: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7%A7%91%E5%AD%B8%E5%9C%92%E5%8D%80%E4%BD%95%E8%99%95%E5%8E%BB-%E4%B9%8B%E4%B8%80-%E4%B8%AD%E7%A7%91%E8%81%BD%E8%AD%89#sthash.rey06Vfe.k47ZfsIX.dpbs。
11. 鄒敏惠,野生動物40年少一半 地球生命力銳減,環境資訊中心,2014年10月2日,取自: http://e-info.org.tw/node/102458。
12. WHO:戴奧辛進人體 半衰期可長達11年,大紀元,2017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7/4/22/n9064077.htm。
13. 洪敏隆、沈能元,銫-137半衰期長 300年才能消散,蘋果日報,2015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326/36458328/。
14. 李順德,葉俊榮:行政聽證主持人不可先入為主,聯合新聞網,2016年8月24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916674。
15. 陳炳宏,新版環境評估法 將納入「社會影響評估技術規範」,自由時報,2016年6月21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37168。
二、 英文文獻
1. Georg Nolte. 1994. General Principles of German and European Administrative Law—A Comparis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Modern Law Review 57: 191-212.
2. Michael Allen & Brian Thompson. 2005.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nstitutional & Administrative Law. 8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Neil Komesar.2008. The Essence of Economics: Law, Particip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 (Two Ways).Pp. 165-186 in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Evolu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Sandra S.Batie and Nicholas Mercuro. London: Routledge.
4. Paul R. Verkuil. 2005. Privatizing Due Process.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57:963-993.
5. Robert L. Gilcksman. 1987. A Retreat from Judicial Activism: The Seventh Circuit and the Environment. Chicago-Kent Law Review 63(2):2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