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追日
Huang, Zhui-Rih
論文名稱: 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之研究:家屋、公廨與聚落
A Study of Traditional Sirayan Dwelling Culture: House, Kuva and Settlement
指導教授: 黃恩宇
Huang, En-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台灣原住民南島語族家屋公廨聚落
外文關鍵詞: Siraya,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ustronesian, Dwelling Culture, House, Kuva, Settl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其中「西拉雅族」(Siraya)指涉分佈於臺南平原的四大社:新港社、蕭壠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及鄰近村社。由於西拉雅族之傳統建築已無實存,且相關史料較為缺乏,本研究將納入台灣原住民及其他南島語族作為參照。透過橫向比較,西拉雅族住居文化中斷裂的部分可被補充,續存的部分可被類比;最終,得以在某種程度上重新理解與詮釋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承續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之研究脈絡,輔以比較建築學觀點,視「建築為真實之再現」(Architecture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以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而論,「真實」涉及「自然環境」、「生產模式」、「社會組織」、「宇宙觀」及「祭儀、禁忌與禮俗」等抽象文化因子;「再現」則包含「家屋」、「公廨」與「聚落」等具體對象;統合「真實」與「再現」兩端,即為本研究界定之「住居文化」(Dwelling Culture)。基於前述分析與比較之結果,本論文最終得出結論如下。
    1.西拉雅族住居文化之「真實」(Realities)
    西拉雅族屬母系社會大家族制度,家庭事務由女性主導,公共事務由男性負責。傳統上西拉雅族為多神信仰,現今則以「阿立祖」較為顯著。「水」對西拉雅族有重要意義,有「海上起源說」,且與魔鬼、靈魂及死後審判息息相關。在方位觀上,東方及南方較好,但南方也代表死亡,北方則代表生命。婚姻中男性從屬於女性,已婚男性只能於夜間拜訪家屋。關於葬俗,「善死」者行室內葬,「惡死」者行室外葬。
    2.西拉雅族住居文化之「再現」(Representation)
    在家屋部分(族語稱呼:Tallagh),由女性常住並繼承;採母系血緣為依歸的大家族制,家屋規模可能較龐大。主要建材為竹、木及茅草,夯土平台式基礎,覆舟式屋頂。入口設在短邊,面向街道。為確保適婚女性有獨立房間,可能為複室型態。內部有「中柱」,是帶有神聖性的「認知中心」;此外亦有火坑、睡席、室內葬及祭壇等空間元素。
    在公廨部分(族語稱呼:Kuva),其以男性為主體;過往主要包含行政議事、社會組織及信仰祭儀三種機能,目前僅存信仰祭儀機能。現存公廨形式是受外來文化影響之結果,與史料記載有出入。傳統公廨可能朝向東方,尺度稍大於家屋,長邊進、短邊進或圓形平面皆有可能。「中柱」為室內之神聖核心,各信仰象徵物圍繞其展開。
    在聚落部分(族語稱呼:Goma),四大社鄰近溪流出海口;人口近千餘人,聚落規模龐大。傳統西拉雅族聚落為「集村」:在聚落內部,大公廨、小公廨及家戶基地構成主體,室外葬墓地位於公廨南側;在聚落中段,有望樓、壕溝、雙層圍欄、伏擊窄路及竹林作為防禦系統;在聚落外圍,有廣闊的田園,以及相應的田間小屋、穀倉等建築。
    關鍵詞: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台灣原住民、南島語族、家屋、公廨、聚落

    A Study of Traditional Sirayan Dwelling Culture:
    House, Kuva and Settlement

    Zhui-Rih, Huang
    Advisor: En-Yu, Hua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SUMMAR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culture of Siraya, which is comprised of three main objects: house, kuva and settlement. The word ‘Siraya’ indicates a group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who distribute around the Tainan plain and this group belongs to Austronesian according to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research. The four main tribes of Siraya included Sinckan, Soulang, Mattauw and Backloun. Becaus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Sirayan architecture and the deficienc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study not only tries to follow the contex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tudies, but also compares traditional Sirayan dwelling culture to other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Austronesian groups.
    As mentioned above,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re-understand and re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Sirayan dwelling cultu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terms of house (in Sirayan: Tallagh), matrilineal society and large domestic institutions lead to a sizeable house that was mainly inherited by females. The roof of the house was like an upside down ship and there might be a ‘central post’ inside the house which possibly represented the sacred cognitive center. In terms of Kuva, it mainly belonged to males in contrast with houses.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Kuva included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beliefs. Traditional Kuva were likely to face east and were slightly larger than houses. However, nowadays Kuva is called ‘Konkai’ by most people and its form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Han (Chinese) culture in many aspects. In terms of settlement (in Sirayan: Goma), the size of four main Sirayan tribes (Sinckan, Soulang, Mattauw and Backloun) are larger than other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they were scattered around the Taijiang inland sea and near some rivers. Inside a traditional Sirayan settlement, it was mainly composed of houses, Kuvas and some added building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settlement, there were some farmhouses and defensive systems such as bamboo forests and towers.
    Key words: Siraya,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ustronesian, Dwelling Culture, House, Kuva, Settlement

    摘 要 I 誌 謝 VI 目 錄 VIII 圖目錄 XIII 表目錄 X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1-2-1 研究對象 4 1-2-2 研究範圍 7 1-3 文獻回顧 11 1-3-1 歷史文獻及圖像 12 1-3-2 日治時代相關研究 17 1-3-3 戰後相關研究 19 1-3-4 研究方法論 22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1-4-1 研究方法 24 1-4-2 研究步驟 26 第二章 西拉雅族與南島語族群 29 2-1 南島語族群與台灣原住民 29 2-1-1 南島語族群與台灣原住民 29 2-1-2 台灣原住民歷史概述 30 2-2 西拉雅族群 32 2-2-1 族群名稱源流 32 2-2-2 族群歷史概述 34 2-2-3 族群分類 37 2-2-4 族群分佈與遷徙 39 2-3 小結 42 第三章 住居文化的五大面向 43 3-1 自然環境 43 3-1-1 地形 43 3-1-2 水文 43 3-1-3 氣候 45 3-1-4 自然資源 45 3-2 生產模式 45 3-2-1 農耕 45 3-2-2 狩獵和採集 46 3-2-3 漁撈 47 3-3 社會組織 48 3-3-1 親族組織與母系社會 48 3-3-2 大家族制度 50 3-3-3 男子年齡階層組織 50 3-3-4 權力結構 52 3-4 宇宙觀 53 3-4-1 信仰觀 53 3-4-2 起源觀 59 3-4-3 方位觀 61 3-5 祭儀、禁忌與禮俗 63 3-5-1 歲時祭儀與禁忌 64 3-5-2 生命禮俗 66 3-6 小結 69 第四章 家屋 71 4-1 居住模式、繼承與分家 71 4-1-1 居住模式 71 4-1-2 繼承與分家 73 4-2 材料、結構與構造 74 4-2-1 材料與結構 74 4-2-2 基礎 76 4-2-3 牆體 80 4-2-4 屋頂 82 4-3 家屋平面格局 89 4-3-1 平面尺寸 89 4-3-2 內部隔間 93 4-3-3 開口與朝向 95 4-3-4 基本圖面重構 101 4-4 空間元素與行為 106 4-4-1 中柱 106 4-4-2 用火 111 4-4-3 睡席與寢台 116 4-4-4 室內葬 118 4-4-5 祭壇 124 4-5 構築過程與儀式 126 4-5-1 夢占與立竹 127 4-5-2 舊家屋拆除 127 4-5-3 新家屋搭建 128 4-5-4 完工儀式與獻祭 130 4-6 小結 131 第五章 公廨 133 5-1 名稱源流 133 5-1-1 他者稱呼 135 5-1-2 族語稱呼 136 5-2 機能與變遷 137 5-2-1 行政議事機能 137 5-2-2 社會組織機能 140 5-2-3 信仰祭儀機能 143 5-2-4 機能變遷 147 5-3 形式重構 148 5-3-1 歷史文獻、圖像反映之形式重構 149 5-3-2 前人研究及現存公廨反映之形式重構 154 5-3-3 比較研究反映之形式重構 164 5-3-4 本研究之形式重構 173 5-4 小結 174 第六章 聚落 176 6-1 聚落 176 6-1-1 擇址 176 6-1-2 規模 180 6-1-3 型態 181 6-2 其他建築或場所 194 6-2-1 望樓 194 6-2-2 穀倉 197 6-2-3 田間小屋 202 6-2-4 室外葬墓地 203 6-3 小結 206 第七章 結論 208 7-1 本研究發現 208 7-1-1 「真實」:西拉雅族住居文化的五大面向 208 7-1-2 「再現」:西拉雅族的家屋、公廨與聚落 209 7-2 後續研究建議 212 7-2-1 西拉雅族與台灣原住民建築研究 213 7-2-2 南島語族與風土建築研究 214 參考文獻 216 附錄一 〈番俗六考〉中的台灣原住民族群分類 233 附錄二 平埔族群分類對照表 235 附錄三 台南地區「平埔族」的分佈與遷徙 238 附錄四 千千岩助太郎調查之高砂族住家形式分類表 239

    1. 歷史文獻及圖像
    中文文獻
    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47初版)
    六十七(2007)。《采風圖合卷》。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747初版)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3583,訪問日期:2022.02。(日治初期初版)
    王雅倫(1997)。《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臺北市:雄獅。
    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李雄揮中譯(2017)。《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
    包樂史等編,林偉盛譯(2010)。《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記實:荷蘭檔案摘要 第1冊,1623-1635》。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包樂史等編,康培德譯(2010)。《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記實:荷蘭檔案摘要 第2冊,1636-1645》。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冉福立(Kees Zandvliet)(1997)。《17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臺北市:漢聲。
    艾利‧利邦(Elie Ripon)著,賴慧芸譯(2012)。《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臺北市:遠流。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維基文庫」,URL: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訪問日期:2022.02。(1706初版)
    余文儀(200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760-1762初版)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 第一冊》,臺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杜正勝(1998)。《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
    周鍾瑄(2005)。《諸羅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717初版)
    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3583,訪問日期:2022.02。(1697初版)
    范咸、六十七(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747初版)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2004)。《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696、1712初版)
    陳第(1969)。〈東番記〉,《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冊)。臺北市:方豪發行。(1603初版)
    陳倫炯。〈東南洋記〉,《海國聞見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77750,訪問日期:2022.02。(1730初版)
    揆一(Frederick Coyett)著,林野文譯(2011)。《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臺北市:前衛。(1675 年初版)
    黃叔璥(2007)。《台海史槎錄》。臺中市:文听閣。(1722初版)
    黃逢昶(1960)。《台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82初版)
    葉春榮(2011)。《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楊英。《先王實錄》,「維基文庫」,URL: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訪問日期:2022.02。(1664-1666初版)
    劉堯誨(年份不明)。〈報剿海賊林鳳疏〉,《督撫疏議》,明萬曆刊本。南京市:南京圖書館藏。
    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742初版)
    蔣毓英。《臺灣府志》,「維基文庫」,URL: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訪問日期:2022.02。(1690初版)
    賴志彰、魏德文(2018)。《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西文文獻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and Frech, Evelien(1999).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 1623-1635, Taipei, Taiwan.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and Frech, Evelien(2000).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 1636-1645, Taipei, Taiwan.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and Frech, Evelien(2006).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I: 1646-1654, Taipei, Taiwan.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and Frech, Evelien(2010).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V: 1655-1668, Taipei, Taiwan.
    Dapper, Olfert(1670). Tweede en Derde Gesandschap na het Keyserryck van Taysing of China, Amsterdam.(《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荷文版)
    Ibis, Paul(1877). Auf Formosa. Ethnographische Wanderungen, Globus, German.
    Jan van Kampen, Constantijn Nobel, Balthasar Bort, Pieter van Hoorn(1675).Gedenckwürdige Verrichtung der Niederländischen Ost-Indischen Gesellschaft in dem Kaiserreich Taising oder Sina, Amsterdam.(《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德文版)
    Montanus, Arnoldus, Ogilby, John, and Nieuhof, Jan(1673).The second & third embassie to ye Empire of Taysing or China, London.(《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英文版)
    Schmalkalden, Caspar(1983). 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 Germany.(《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
    Valentijn, François(1726). Beschryvinge van Tayouan, of Formosa, en onzen handel aldaar,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Vol. 4, Amsterdam.(《新舊東印度誌》第四冊)

    2. 日治時代研究
    中文文獻
    小島由道等(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199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3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3b)。《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島由道等(2003c)。《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五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2011)。《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臺北市:遠流。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著,傅琪貽譯(2017)。《臺灣蕃人事情》。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00初版)
    佐山融吉等(2007)。《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南勢蕃、阿美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09)。《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15a)。《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11)。《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12)。《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08)。《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10)。《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泰雅族,後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等(2015b)。《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冊,排灣族、賽夏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文薰(1994)。《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臺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吳新榮(1935)。〈給鹽分地帶的人們〉,《台灣文藝》,2(6)。台灣:台灣文藝聯盟。
    吳新榮著,林永梁譯(1953)。〈飛番墓與阿立祖〉,《南瀛文獻》,1(3、4)。臺南縣: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吳新榮(1955)。〈本縣語言系統及平埔族系統〉,《南瀛文獻》,3(1、2)。臺南縣: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速水家彥著,李英茂譯(1993)。〈宜蘭雜記〉,《宜蘭文獻雜誌》,6。宜蘭縣:宜蘭縣縣史館。
    陳柔森(1999)。《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臺北市:原民文化。
    國分直一著,陳日三譯(1955a)。〈阿立祖巡禮記〉,《南瀛文獻》,2(3 、4)。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國分直一著,周全德譯(1955b)。〈四社平埔的尪姨與作向〉,《南瀛文獻》,3(1 、2)。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1991)。《台灣的歷史與民俗:溯先民足跡探文化之源流》。臺北市:武陵。
    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1995)。《台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臺北市:南天。
    黃志弘、楊詩弘(2012)。《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2014)。《臺灣蕃族圖譜》。臺北市:南天。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9)。《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臺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鈴木秀夫(1935)。《台灣蕃界展望》。台灣:台灣總督府理蕃課。
    鈴木質(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市:原民文化。
    楊蓮福、闞正宗(2012)。《1912年台灣原住民寫真照片》。臺北市:博揚文化。
    湯淺浩史(2000)。《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臺北市:南天。
    湯淺浩史(2009)。《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布農族篇》。臺北市:南天。
    藤島亥治郎(1993)。《台灣的建築》。臺北市:臺原。(1948初版)

    日文文獻
    千千岩助太郎(1960)。《台湾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市:南天。
    田中大作(1950)。《台灣島建築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伊能嘉矩(1997)。《台湾蕃政志》。臺北市:南天。(1905初版)
    吳新榮(1944)。〈蕭壠社剿姓邱故事〉,《民俗台灣》,4(11)。臺北市: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國分直一(1941)。〈平埔族聚落を訪ねて—新市庄新店採訪記〉。《民俗台灣》,1(6)。臺北市: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國分直一(1942)。〈阿立祖巡禮記〉,《民俗台灣》,2(7 、8)。臺北市: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國分直一(1943)。〈四社平埔族の尫姨と作向〉,《民俗台灣》,3(3)。臺北市: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國分直一(1944a)〈石を祀る公廨〉。《民俗台灣》,4(3)。臺北市: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國分直一(1944b)。《壶を祀る村——南方台湾民俗考》。東京:三省堂。
    國分直一(1981)。《壶を祀る村——台湾民俗志》。東京:法政大學。

    3. 戰後研究
    中文文獻
    王嵩山(1995)。《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縣:稻鄉。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
    王嵩山(2004)。《鄒族》。臺北市:三民。
    王煒昶(2004)。《台灣原住民族祭典的盛會》。臺北市:南天。
    尹正光、陳聰敏、陳凱劭(2009a)。《卡那卡那富族部落傳統建築文化語彙計畫》。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
    尹正光、陳聰敏、陳凱劭(2009b)。《拉阿魯哇族部落傳統建築文化語彙計畫》。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
    尤琦(2010)。《台灣雅美族野銀村傳統用水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明福。
    丘其謙(1966)。 《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石萬壽(1981a)。〈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成大歷史學報》,8。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石萬壽(1981b)。〈頭社的阿日祖祭典〉,《民俗曲藝》,8。臺北市:民俗曲藝雜誌社。
    石萬壽(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臺北市:台原。
    江家錦(1955)。〈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3(1/2)。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江家錦(1956)。〈平埔族的信仰雜記〉,《南瀛文獻》,4(1)。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宇驥(1970)。〈從生產型態與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台灣文獻》,21 (1)。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米爾洽‧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王建光譯(2002)。《神聖與世俗》。北京市:華夏。
    任先民(1956)。〈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研院民族所集刊》,1。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任先民(1958)。〈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任先民(2012)。《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臺東縣: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江樹生(2016)。《檔案敘事-早期台灣史研究論文集》。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李亦園(1955a)。〈台灣平埔族所具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主義與國策》,44。臺北市: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李亦園(1955b)。〈台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1。臺北市:成文。
    李亦園(1955c)。〈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臺北市:中研院。
    李亦園(1957)。〈台灣南部平埔族平台屋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
    李乾朗(1979)。《台灣建築史》。臺北市:五南。
    李壬癸(1996)。〈台灣平埔族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宜蘭縣史系列-宜蘭縣南島民族及語言》。宜蘭縣:宜蘭縣縣史館。
    李壬癸(1997a)。《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市: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7b)。《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市:常民文化。
    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臺北市:前衛。
    李玉芬(2006)。〈馬蘭社阿美族集會所的區位、功能與臺東平原社會環境的變遷〉,《地理學報》,4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李瑞源(2015)。《從單社到社群:17世紀Sidea之形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林瑞明、翁佳音。
    杜正勝(1998)。〈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爲中心〉,《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村上直次郎等(2001)。《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邱宗成、楊裕富(2003)。〈臺南縣平埔社群公廨建築演變形式〉,《台灣風物》,53(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邱瓊儀(2021)。《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下的亞洲城市規劃研究--以巴達維亞、安汶、熱蘭遮與普羅民遮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恩宇。
    吳培暉、侯建成(2006)。〈台灣傳統民居建築用竹構材之研究(II):從歷史文獻圖像探討平埔族民宅之構造〉。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吳星磊(2009)。《西拉雅神聖空間之研究-以Siraya、Taivoan公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何肇喜、黃衍明。
    沈佳瑾(2012)。《文化的傳續與斷裂:試論南科考古遺址與西拉雅文化之間的關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潘英海。
    宋冠美(2015)。《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詹素娟。
    宋澤萊(2021)。《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紀錄》。臺北市:前衛。
    林昌華(1995)。〈殖民背景下的宣教-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的宣教師與西拉雅族〉,
    《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
    林昌華(2003a)。〈干治士牧師寫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的書信手稿〉,《臺灣風物》,53(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昌華(2003b)。〈「阿立」、「塔瑪吉山哈」與「海伯」一宣教文獻所見台灣本土宗教與荷蘭改革宗教會的接觸〉,《臺灣風物》,53(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會承(1999)。〈史料中所見的平埔族聚落與建築〉,《中原設計學報》,1(1)。桃園:私立中原大學。
    林怡論(2015)。《台灣竹構建築比較研究-以漢人與平埔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宇彤。
    林修澈(2018)。《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宗宏(2019)。〈關於傳統西拉雅神祇名稱的構詞意義成分〉,《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1。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關華山。
    施添福(1990)。〈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凃順從(2002a)。《南瀛公廨誌》。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凃順從(2002b)。〈臺南縣平埔族的信仰活動〉,《南瀛文獻》,改版第一輯。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侯建成(2007)。《歷史圖像中平埔族的建築》,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允斐、吳培暉。
    段洪坤(2012)。〈臺南地區考古遺址與西拉雅文化的連結〉,《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段洪坤(2017)。《西拉雅文化》。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段洪坤(2018)。〈劉濱雄老照片中公廨的變與不變〉,《原住民族文獻》。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洪麗完(2016)。《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北市:南天。
    凌純聲(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陳漢光(1961)。〈臺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台灣文獻》,12(4)。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漢光(1962a)。〈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1)。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漢光(1962b)。〈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4)。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其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慣習調査〉,《台灣文獻》,14(1)。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春木(1972)。〈訪頭社村的阿立祖祭儀〉,《南瀛文獻》,17。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陳春木(1975)。〈東河村平埔族「阿立母」的祭祀〉,《南瀛文獻》,20。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陳千武(1991)。《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市:台原。
    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市:聯經。
    陳雨嵐(2005)。《台灣的原住民》。新北市:遠足文化。
    陳秀珠(2009)。《「西拉雅族聚落及建築基本資料委託研究案」報告書》。臺南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未出版)。
    陳怡靜(2011)。《印象.西拉雅-西拉雅祭司與祭典》。 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玉苹等(2013)。《看見平埔:台灣平埔族群歷史與文化特展專刊》。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翁佳音(1987)。〈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37(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翁佳音(2011)。〈荷蘭時代的西拉雅族〉,《行腳西拉雅》。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翁佳音。〈荷蘭時期原住民分佈研究回顧:問題與解決的芻議〉,「國立臺中教育大學」,URL: https://www.ntcu.edu.tw/ogawa/history/2ed/2-2.pdf,訪問日期:2021.08。
    孫家昌(2001)。《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臺南地區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會承。
    陸文照(2003)。《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明福、吳培暉。
    郭美芳、徐明福(2006)。〈台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鄉對應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郭美芳、徐明福(2007)。〈重構臺南平埔”公廨”空間:形式溯源與轉化探討〉,《民俗曲藝》,156。臺北市:民俗曲藝雜誌社。
    郭美芳(2008)。《西拉雅「公廨」建築文化遺存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明福。
    郭鴻裕等(2005)。〈雲嘉南農田土壤及其特性〉,《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32。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改場。
    郭俊麟、魏德文、鄭安睎、黃清琦(2016)。《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馬耀基朗(Mayaw Kilang)(2012)。〈從考古遺址看西拉雅的歷史-以南科地區為例〉《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浦忠成(Pasuya Poiconü)(2016)。〈1895 年以前有關原住民族的書寫〉,「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URL: https://didsw.ndhu.edu.tw,訪問日期:2021.10。
    浦忠成(Pasuya Poiconü)(2017)。〈札哈木:鄒族的赤嵌經驗〉,《原住民族文獻》。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容容(2017)。〈回家-賽德克族的傳統家屋〉,《源雜誌》,122。臺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徐銘駿(2018)。《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 大武壠民族植物暨部落傳承400年人文誌》。高雄市: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
    張光直(1958)。〈東南亞社會組織與聚落形態的幾個方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 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張光直(2013)。〈台灣原始文化中非印度尼西亞系要素之來源〉,《台灣風土(第二冊)考古與原住民之部》。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紹式柏(John Shepherd)(1987)。〈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1) 。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紹式柏(John Shepherd)(2016)。《台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上)、(下)。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康培德(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對西拉雅人村社概念變遷的影響〉,「2000 年平埔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康培德(2001a)。〈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康培德(2001b)。〈荷蘭時期與清代平埔族群部份社會特質的比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樂學。
    康培德(2005)。《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康培德(2008)。〈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臺灣史研究》,15(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康培德(2010)。〈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台灣原住民部落整併〉,《臺灣史研究》,17(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康培德(2013a)。〈閒談1650年前後留下旅臺見聞與遊記的歐洲人士〉,《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6。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康培德(2013b)。〈東印度公司對台灣南島語族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族群歷史文化與認同:台灣平埔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3/21-22)》。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康培德(2016)。《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 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
    許雅芬(2002)。《與山海共舞原住民》。臺北市:秋雨文化。
    許勝發(2016)。《魯凱族與排灣族傳統石板建築形式起源與地方性差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明福。
    笠原政治(2020)。《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黃旭(1995)。《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臺北縣:稻鄉。
    黃應貴(1995)。〈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宣衛(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時間、歷史與記憶: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宣衛(2002)。〈國家力量、區域型態與聚落性質:再談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蘭翔(2013)。〈干欄構建築在臺灣分佈的範圍及其脈絡關係〉,《台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市:南天。
    黃驗、黃裕元撰文,黃清琦繪圖(2018)。《臺灣歷史地圖》。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程紹剛(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市:聯經。
    道格拉斯‧奧利佛(Douglas L. Oliver)(2000)。《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文化》。臺北市:原住民族委民會。
    曾國棟(2013)。《走讀先民跤跡.西拉雅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市:南市文資協會。
    傅朝卿(2019)。《圖說台灣建築文化史》。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游永福(2019)。《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臺北市:遠足。
    楊昌鳴(2004)。《東南亞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建築文化探析》。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
    詹素娟(2008)。〈清代平埔族的分佈與遷徙〉,「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URL: http://www.ntcu.edu.tw/ogawa/history/2ed/2-4.pdf,訪問日期:2022.02。
    萬益嘉(Edgar L. Macapili)(2008)。《西拉雅語詞彙初探-以新港語馬太福音研究為主例》。臺南縣新化鎮: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
    溫振華(2014)。〈西拉雅族地契中「二延」一詞與男子年齡及組織關連分析〉,《臺灣風物》,64(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鄭維中(2004)。《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市:前衛。
    鄭維中(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市:如果。
    鄭嘉俐(2007)。《西拉雅族會所源由考》,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憲德。
    鄭虹昀(2019)。《麻豆曾文溪溪埔多聚落變遷研究:維生與信仰面向》,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吳秉聲。
    衛惠林(1953)。〈台灣東部阿美族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台大考古人類學刊》,1。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衛惠林(1958a)。〈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衛惠林(1958b)。〈阿美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1)。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斌雄(1987)。〈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劉還月(1995)。《尋訪台灣平埔族》。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1996)。《南瀛平埔誌》。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劉益昌(2011)。〈從西寮遺址發掘談蔦松文化的聚落〉,《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 第二部份 專題研究》。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
    潘英海(1987)。〈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資料〉,《台灣風物》,37(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潘英海(1994)。〈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潘英海(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臺北市:南天。
    蔣斌、李靜怡(1995)。〈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蕭瓊瑞(1999)。《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市:東大。
    賴明珠(2018)。〈實像與虛像:17世紀荷蘭人所建構的臺灣意象〉,《臺灣美術》,113。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顏亮平(2000)。《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居住文化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俊銘。
    藍柏(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201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市:經典雜誌。
    簡宏逸(2020)。〈從蟒甲到社船:1650年代至1750年代臺灣北迴沿海航路的商業活動〉,《臺灣史研究》,27(4)。臺北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關華山(1989)。〈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關華山(2004)。《邵族及噶瑪蘭族傳統聚落設置展示計畫委託研究發展及規劃設計報告書》。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關華山、林佳雯(2008)。〈卑南族傳統居住文化之重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關華山(2010)。《邵、布農、阿里山鄒居住文化之比較》。臺北縣:稻鄉。

    日文文獻
    土田滋(1991)。《台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東京大学文学部。
    劉茂源(1974)。〈曾文渓畔の平埔族--シラヤを訪ねて〉,《えとのす》,1。東京:新日本教育図書。

    西文文獻
    Bellwood, Peter(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Scientific American, 265(1), pp.88-93. United States.
    Benitez-Johannot, Purissima(2011). Overview: The Austronesian Heritage, Finding Ourselves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Paths of Origins: the Austronesian Heritage, pp. 12-23, 35. Manila: ArtPostAsia.
    Blust, Robert(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 26(1), pp.45-67.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Dawson, Barry and Gillow, John(1994).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Indonesia.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p. 76.
    Eliade, Mircea(1987)。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United Stat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errell, Raleigh(1971). 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ern Taiwan Pla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32, pp. 217-235. Taipei.
    Fox, James J.(1993). Inside Austronesian Houses: Perspectives on Domestic Designs for Living. Australi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Kis-Jovak, Imre Jowa et.al(1988). Banua Toraja, Changing Patterns in Architecture and Symbolism Among the Sa’dan Toraja Sulawesi Indonesia. Netherlands: Royal Tropical Institute.
    Muller, Kal(1974). Funerary rituals among the Mbotgote: South-Central Malekula, New Hebrides, Journal de la Société des océanistes, 42-43(30). France.
    Roosandriantini, Josephine(2018). Pembacaan Wujud Fisik Arsitektur Nusantara Sebagai Perwujudan Perilaku Bermukim Overt dan Covert (Studi Kasus: Arsitektur Toraja dan Batak Karo), JURNAL ARSITEKTUR UBL, 8(3). Indonesia.
    Shepherd, John(1984). 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8(1). Taipei, Taiwan.
    Shepherd, John(1995). 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 century Siraya,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Monograph, 6. United States: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Sundt, Richard A.(1999). On The erection of Maori churches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eyewitness testimonies from kaupapa and otaki,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108(1). New Zealand.
    Tjahjono, Gunawan(1998). Indonesian Heritage: Architecture. Singapore.
    Zeppel, Heather Dorothy(1994). Authenticity and the Iban: cultural tourism at Iban longhouses in Sarawak, East Malaysia, PhD thesis, James Cook University. Australia.

    4.研究方法論
    中文文獻
    拉普普(Amos Rapoport)著,張玫玫譯(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臺北市:境與象。
    黃恩宇(2009)。《建築,實相與再現》。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著,高軍譯(2011)。《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簡明非正統建築導論》。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

    西文文獻
    Mekking, Aart, Roose, Eric, Huang, En-Yu, and Paskaleva, Elena(2009). 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Why and How Architecture Should be Subject of Worldwide Comparison. Netherlands: Pallas.
    Oliver, Paul(1978). Why study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Built to Meet Needs: Cultural Issues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United States: Routledge.
    Oliver, Paul(1997).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Rapoport, Amos(1969). house form and culture. United States: Prentice-Hal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