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胡艷惠 Whu, Whuai-Yian |
|---|---|
| 論文名稱: |
《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 |
| 指導教授: |
張高評
Chang,Kao-P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449 |
| 中文關鍵詞: | 史記 、春秋書法 、義法 、三傳 、五經 、孟子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
論文提要
書法,又有義法、義例、史例、書例等別稱,從三傳發揮,經師說經,各成師風家風,史料筆記,多有所論,惜各成一家,未有所貫,孔子返魯,修《詩》、《書》、《易》、《禮》、《春秋》,慧眼獨具,以一人之心,融通五經,成《春秋》而有知我罪我之言,足見五經之中,應有會通之處,孔門心法,一以貫之,則為「《春秋》義法」之所在。
張師高評提出「《史記》之史法,當有《春秋》之書法義法在。」啟發後學進一步探究,歷來解經家,朱、陸經史關係之爭,章學誠繼而提出「六經皆史」,余英時先生加以闡揚,孔子據《魯春秋》(史),修訂《春秋》(經),三傳解經,《史記》更以繼《春秋》為己任,於其父之遺命,於〈太史公自序〉之自許,經壺遂質疑,而有「唯唯」之確認,《史記》中孔子出現之頻率超越任何一位歷史人物,《春秋》經傳之研究,從1961—2002.6約有188博碩士論文。1994--2005.8月,《春秋》類期刊約460多筆,《左傳》學類約132筆,《公羊》學類約70筆,《穀梁》學約16筆,《史記》類約132筆。或專於一經,或融通三傳,或談經學史,或論解經之學,至於從《春秋》,旁通五經,貫通三傳,以達《史記》者,則有開發天地,常言《公羊傳》、《穀梁傳》主義,《左傳》主事,於《史記》融通比照中,發現其或可商榷,《左傳》解經,不乏義法,且多為《史記》所取。而左氏未載之軼事,史公亦取《公》、《穀》以添三毫,然史公筆削去取,存乎一心,通於經例(杜預《春秋》五例、宋經學家《公》、《穀》義例),而不泥於例,能入能出,成一家之言。
史公於孔子,有五百世之慨,兩人之言論、思想、命運、讀書、治學,自是英雄相惜,故本文擬從兩人同合之處著眼,上溯經、傳之會通,確立《春秋》書法之主軸,下探《史記》之繼承與發揮,包含《春秋》義理,如尊君正名,尊王攘夷、經權達道、爭與不爭(復仇與貴讓)、資鑑經世,學究天人,以通古今之變,以及《春秋》書例,詳略互見、屬辭比事,曲筆微言、側筆傳音,以敘為議、書法不隱等,觀想孔子與史公,冀解《春秋》書法於萬一。
none
【引用書目】
依屬性類別區分,各類之下再分書目與期刊論文,各依年代順序排列。
(一)《史記》專著
靳德峻《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1934.4。
史次耘《司馬遷與史記》,廣文書局:台北,1964.3。
林雲龍《司馬遷思想研究》,復文圖書:高雄, 1984.3。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史學叢書本排印,1985。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重慶出版社,1987。
劉偉民《司馬遷研究》,台北:文景書局,1975.2。
陳新雄、于大成主編《史記論文集》,西南書局:台北,再版,1978.1。
本社編審《司馬遷》,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8。
白壽彝《史記新論》,求實出版:北京,1981.8。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
洪明達《〈史記〉敘事之藝術研究》,嘉義:紅豆書局,1985.5。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台北:中華書局,台三版,1985.7。
宋嗣廉《《史記》藝術美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9。
張維嶽《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台北:崧高書社,1985.11。
崔適著《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6.9。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大安出版:台北,1987。
劉乃和主編《司馬遷和史記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5。
周虎林著《司馬遷與其史學》,三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7。
游信利《史記方法試論》,文史哲:台北,1988.10。
施人豪《史記列傳之聯貫探索》,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1。
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蘭州大學:甘肅,1989.5。張新科,俞樟華編《史記研究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及其書》,三版,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2。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院,1991.4。
日本‧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7。
張師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92.4。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11。
何世華著《史記美學論》,初版二刷,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11。
趙生群著《太史公書研究》,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6。
韓兆琦選注《史記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7。
徐興海主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西安,1995.1。
程世和著《史記——偉大的人格凝聚》,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1995.7。
徐興海等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7。
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與日本•名古屋大學中國語學文學會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7。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開明書店,台17版,1995.7。
張大可等著《司馬遷一家言》,陝西人民教育:陝西,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 1995.8。
施丁著《司馬遷行年新考》,陝西人民教育:陝西,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 1995.8。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10。
蔡信發《話說史記》,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10。
陳桐生《〈史記〉名篇述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1。
袁仲一等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三輯,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北京,1996.7。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鄧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巴蜀書社:四川,1997.10。
鄧鴻光《史家絕唱——〈史記〉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8。
朱枝富《司馬遷政治思想通論》,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8。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1999.12。
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江蘇,2000.1。
韓兆琦《史記題評》,陝西人民教育:西安,2000.9。
陳桐生《史魂——司馬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11。
費振綱《史記研究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頁347-378,2001.12。
王初慶等著《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洪業文化公司,2002.3。
期刊論文
賴明德〈司馬遷與班固史學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頁49-69,1969.6。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6。
潘光晟〈史記釋例〉,《中華學苑》第十七期,頁109,1976。
徐中文〈對〈史記〉傳記文學論的幾點異議〉,《蕪湖師專學報》,第2期,頁51-57,1983。
何旭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淺探〉,《昆陽師專學報》第4期,頁54-62,1983。
劉振東〈論司馬遷之「愛奇」〉,《文學評論》第4期,頁102-114,1984。
安平秋〈史記〉版本述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
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34-558,1984.4。
高同新〈論司馬遷筆下的下層人物〉,《石家庄市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26-33,1985。
朱枝富〈論司馬遷撰史宗旨〉,《史學史研究》,頁24-29,1985.3。
朱枝富〈論司馬遷的義利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頁22-28, 1985.6。
楊燕起〈《史記》的表〉,《歷史學》第一期,頁70,1986。
張大可〈論《史記》十表之結構與功用〉,《歷史學》第三期,頁75-80,1986。
陳耀東〈太史公筆法論析〉,《歷史學》第10期.,頁97-102,1989。
李毓善〈史記中的相〉,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五集,頁1-62,1989.6。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析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期,1990。
李毓善〈史記中的夢〉,收於《輔仁學誌》第十九期,頁1-21,1990.6。
楊燕起〈《史記》研究使述略〉,收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編《史學論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03-116,1991.4。
逯耀東〈論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兩個層次〈太史公自序〉的「拾遺補藝」〉(上),《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十七期,頁1-21,1992.12。
高煥祥〈司馬遷筆下最早的儒學史〉,《齊魯學刊》,頁88-93,1993.5。
張師高評〈司馬遷與傳記文學〉,1993.12.20演講,收於《國語文教育通訊》第八期,頁1-15。
李紹祥〈《史記》之「家言」與「史書」性質論〉,《華岡人文學報》第十九期,頁1-7,1993.7。
過常寶〈司馬遷批判精神探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一期,107-112,1994。
許凌雲〈司馬遷思想的時代特色〉,《史學史研究》,頁42-46,1994.2。
李毓善〈史記「太史公曰」探析〉,輔仁大學文學院編《輔仁學誌》第二十三期,頁1-39,1994.6。
徐漢昌〈司馬遷論劉興項蹶〉,收於王初慶等著《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巖出版:台北,頁201-230,1995.5。
馬強〈歷史的審美與詩化——司馬遷歷史美學觀初探〉,《史學理論研究》第5期,頁25-33,1996.。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0期,頁333,1996.11。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台大歷史學報》二十期,頁379-405,1995.11 。
盧瑞容〈略論司馬遷的富利觀〉,《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4期,頁1-25,1996.12。
賴芳玉〈談《史記》中的卜筮〉,台北師範學院《傳習》第17期,頁89-100,1999.4。
王惠姬〈〈史記〉對女性形象的刻畫〉,《中正歷史學刊》第3期,頁81-138,2000。
張玉芳〈論《史記》的論斷方式〉,《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頁81—86,2000.5。
楊波〈從《史記》的夢看中國早期夢文化心理〉,《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3期,頁34-37,2000.9。
蔣建梅〈司馬遷對女性的賦形——淺論〈史記〉中女性形象意義〉,《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二期,頁62-63,2002.4。
章明壽〈試論〈史記中傳記散文的文史分野〉,《淮陽師專學報》,頁35-37。
潘重規〈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新聞記者〉,中華民國新聞編輯人協會印行,第七卷第二期。
陳飛龍〈論報導文學——兼談司馬遷的〈史記〉〉,《政治大學學報》第四十期,頁177-194。
余昭玟〈〈史記〉與當前的報導文學〉,《雲漢學刊》第七期,頁255-269。
李偉泰〈〈漢書〉對〈史記〉的補正——以賈誼、晁錯、公孫弘、董仲舒的事蹟為例〉,《台大中文學報》第五期,頁161-188。
郭瓊瑜〈〈史記〉述〈周易〉探微〉,《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二期,頁33-55。
閻沁恒〈〈史記〉及兩〈漢書〉作者對邊疆民族文化之認識〉,《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七期,頁195-208。
徐文珊〈試為司馬遷〈史記〉撰擬史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五期,頁19-26。
逯耀東〈剛伯先生論變與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收於《史學:傳承與變遷——沈剛伯先生百齡冥誕紀念研討會論文集》,頁9。
林翠芬《司馬遷的文學觀》,《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頁203-213。
(二)《史記》評本
漢‧班 固撰,明‧凌稚隆輯校《漢書評林》,中央圖書館藏善本書,明萬曆辛巳(9年, 1581) 吳興凌氏刊本 。
明•凌稚隆評選《史記纂》24卷16冊,明萬曆七年吳興凌氏刊之朱墨套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
明•凌稚隆編《補標史記評林》,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3。
清•程餘慶撰《史記集說》130卷16冊,清光緒間陽湖錢氏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台北:中華書局,台二版,1987.10。
清.劉咸炘著《四史知意并附編六種》,鼎文:台北,1976。
清.姚苧田節評《史記菁華錄》,台北:文津出版社,二刷,1991.4。
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台北:成偉出版社,.出版年不詳,9月。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台北 :中華,1970。
清•吳汝綸著 ; 宋開玉整理《桐城吳先生日記》,石家莊 :河北教育,1999。
清•張錫瑜撰《史記功比說》,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據廣雅書局史學叢書本影印,第4函之4台北:藝文,1964。
清•李笠著,李繼芬整理《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10。
清•林柏桐撰《史記蠡測》,叢書集成. 三編;,第95冊.史地類,台北:新文豐,1996。
清•陳體乾圈點《兩漢筆記》,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史部史評類,鈔文淵閣本。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第三百七十二卷《史記》部,第五八五冊,鼎文書局:台北,1977。
蘭臺書局編輯部編評注《史記選讀》,台北:蘭臺書局,1968.10。
徐文珊《〈史記〉評介》,台北:維新書局,1973。
潘永季《讀史記劄記》,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73冊,台北:新文豐,1988。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0.2。
李人鑒《太史公書校讀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10。
(三)《史記》與史學、歷史哲學、史料學、文獻學
吳穎炎輯《國學備纂》,台北市:廣學社,1911。
姚永樸《史學研究法》,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 1953。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商務:台北, 1966。
陳登原《歷史之重演》,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
柳詒徵《史學與地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5。
譙周《古史考》,叢書集成三編,藝文印書館:出版地不詳,1972。
章詒燕《讀史諍言》,台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台一版,1972.3。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歷史哲學》,台北:大林出版社,1972.10。
宋•《東萊呂氏西漢精華》十四卷,《東漢精華》十四卷,《四庫全書》史部第131冊。
明•楊以任輯《讀史四集》,《四庫全書》史部第148冊,翻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禛刻本。
明•戴璟撰《新編漢唐通鑑品藻》,《四庫全書》史部第282冊。
明•張之象輯《太史史例》,《四庫全書》史部第284冊。
明•吳崇節撰《新鐫古史要評》,《四庫全書》史部第284冊。
明•唐順之撰《兩漢解疑》二卷,《四庫全書》史部第282冊。
清•陳允錫撰《史緯》,《四庫全書》史部第151冊。《宋本漢雋》,續古逸叢書之二十六,叢書集成續編,第27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宋‧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3。
逯耀東著《何處是桃源——習史論稿》,幼獅文化:台北,三版, 1977.12。
吳天任《章實齋的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4。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二),台北:華世出版社,初版二刷,1979.10。
方詩銘編《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5。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11。
羅聯添編《國學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81.12。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再版,1982.10。
褚柏思《史學史書史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12。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香港,1983。
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三版,1983.3。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9。
顧俊編《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9。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再版,1984.5。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8。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台北:里仁書局,1984.9.10。
柳詒徵《國史要義》,台北:中華書局,8版,1984.10。
杜維運、陳錦宗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初版再印,1985.2。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出版地不詳:帛書出版,1985.3。
翦伯贊《史料與史學》,北京大學:北京,1985.9。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修訂十三版,1985.12。
陳遇夫《史見》,中華書局:北京新一版,1985。
趙青黎著《星閣史論》,叢書集成新編第106冊,史地類,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錢穆著《歷史與文化論叢》,東大:台北,1985.9。
中興大學歷史系, 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輯《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1986。
劉節《中國史學史稿》,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6。
廖伯源〈試論漢初功臣列侯及昭宣以後諸將軍之政治地位〉,徐復觀先生紀念論文集編委會編《文史研究論集》,1986.12。
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9。
清•唐晏《兩漢三國學案》,華世:台北,1987.9。
中國通史教學小組《中國通史論文選輯》,新竹:黎明書局,修訂三版,1987.9。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里仁書局,198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台北:幼獅出版,三版, 1988.4。
杜維運《中西古代史學比較》,台北:三民書局,1988.8。
陳直《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88.10。
顧頡剛著《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二冊,中華書局:北京,1988.11。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四刷,1999.3。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10。
匡亞明著《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
羅光濤《敦厚堂文史論叢》,台北:天工書局,1990.12。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十五版,台北:中華書局,1991.3。
楊聯陞《國史探微》,聯經出版:台北,1991.5。
Edward H.Carr 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幼獅文化:台北,初版十四刷,1992.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聯經:台北,初版十七刷,頁35-38,1992.4。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9。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東大圖書:台北,頁17,1993.1。
杜佑《通典》,台北:商務印書館,台一版,1994.4。
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8。
許凌雲著《劉知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
張玉法著《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初版七刷,1994.12。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江西教育出版:江西,1994.12。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里仁書局:台北,初版三刷,1995.2.28。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995.9。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里仁書局,六版,1995.10.31。
張采田撰《史微》,劉節《歷史論》,收於民國叢書第五編.60,上海:上海書店,1996。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96.3。
顧頡剛著《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1996.3。
姜義華《史學概論》,水牛出版:台北,1996.7.20。
王錦貴著《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大學:北京,1996.8。
朱敬武《章學誠的歷史文化哲學》,文津:台北,1996.10。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范燁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湖南:岳麓書社,1997.5。
陳垣著《史諱舉例》,宜興:上海書店,1997.6。
王樹民《曙庵文史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8。
汪榮祖《史傳通說》,台北:聯經,二版,1997.9。
鄭之洪著《《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10。
韓復智《漢史論集》,文史哲:台北, 1997.10。
瞿林東《史學與史學評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
梁啟超《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98.8。
清、方中德撰,徐學林校點,吳孟富、何慶善審訂《古事比》,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委員會、安徽古籍叢書編審委員彙編,合肥:黃山書社,1998.10。
王旭東《史學理論與方法》,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10。
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初版二刷,1998.11。
郭維森著《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牛潤珍《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
歷史:理論與批評雜誌社編輯《歷史:理論與批評》,台北:人文書會,1999.3。
郭丹《史傳文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明.卜大有輯《明刻珍本史學要義》,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真本匯刊,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編委會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9。
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1999.9。
魏格林、施耐德主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12。
宋‧鄭樵《通志》,浙江古籍:浙江,2000.1。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浙江古籍:浙江,2000.1。
宋‧朱熹撰《資治通鑑綱目》,收于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
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山東:齊魯書社,2000. 5。
瞿林東《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北京:中華書局,2000.6。
德‧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上海:新華書店,2000.9。
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0.12。
英‧沃爾什著,何兆武譯《歷史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3。
錢穆《國史新論》,北京:三聯書店,初版二刷,2001.12。
莊春波著《漢武帝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
王利器著《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1。
顧易生著《顧易生文史論集》,復旦大學:上海,2002.5。
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2002.8。
黃留珠著《秦漢歷史文化論槁》,西安:三秦出版, 2002.8。
田昌五著《國學舉要‧史卷》,武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9。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初版二刷,2002.12。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商務印書館:北京,2003.11。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2。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11。
張大可、徐日輝著《張良、蕭何、韓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
期刊論文
李少雍〈《史記》紀傳體的創立問題〉,《四川師院學報》第2期,頁20-25,1980。
李少雍〈紀傳體產生的原因問題〉,《西北大學學報》第2期,頁62-74,1981。
瞿林東〈試論漢唐史學中的家學傳統〉,《遼寧大學學報》第2期,頁59-64,1981。
王明通《《漢書》義法》,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7。
白壽彝先生〈中國史學的童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頁14,1963。
陳慶元〈〈史記〉、〈漢書〉傳記文學二題〉,《南平師專學報》第3期,頁33-36,1983。
陳蘭村〈略論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起源〉,《人文雜誌》第3期,頁114-118,1984。
賈貴榮〈《春秋》經與北宋史學〉,《歷史學》第4期,頁89-98,1990。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極其形成》,《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號抽印本,1994.6。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換〉,《復旦學報》社科版第3期,頁130-134,1995。
龔鵬程〈何謂講史?〉,收於張師高評編《宋代文學研究創刊號》,1995.3。
展曉虹〈中西「史學之父」著史的共同特色〉,《山西師大學報》第22卷第2期,頁39-41,1995.4。
陳景黼〈論漢代童謠的預言特質〉,收於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台北,頁279-302,2000。
汪榮祖〈西方史家對所謂「儒家史學」的認識與誤解〉,《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6。
《第四屆先秦兩漢學術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頁145-189,2004.5。
(四)《史記》與經學
甲、《春秋》類
沈槃《春秋比事》,欽定四庫全書本卷一四七。
宋‧崔子方《春秋例要》為《崔氏春秋經解》所附,欽定四庫全書本卷一六二。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欽定四庫全書本卷一六二。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1。
趙汸《春秋屬辭》,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劉敞《劉氏春秋意林》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程端學《春秋本義》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宋‧孫復撰《春秋尊王發微》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宋‧王晰撰《春秋皇綱論》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宋‧趙鵬飛撰《春秋經筌》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龔自珍《春秋決事比》,黃式三《春秋釋》,侯康《春秋古經說》,王當《春秋臣傳》,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晉‧杜預註《春秋經傳集解》中,台北:新興書局,1973.5。
石光霽撰《春秋書法鉤元》;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10。
晉‧杜預《春秋釋例》,台北:中華書局,台二版,1980.11。
陸淳纂《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北京新一版,1985。
清‧阮元編纂《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張師高評《黃梨洲及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0。
清‧毛奇齡《春秋屬辭比事記》,據龍威秘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第一版,1991。
顧棟高輯《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陸淳《春秋集傳微旨》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于民著《春秋前審美觀念的發展》,北京:中華書局,1984.6。
王肅注《孔子家語》,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7。
宋•薛據纂輯,清•孫星衍撰,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集語》,山東友誼書社:山東,1989.7。
鍾肇鵬《孔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
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門實紀》,山東友誼書社:山東,1990.9。
李啟謙、駱承烈、王式倫編輯《孔子資料匯編》,山東友誼書社:山東,1991.4。
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再版,1993.5。
張宏生著《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台北:麗文文化公司,1995.2。
普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文津:台北,1995.4。
程發軔《春秋要領》,三民書局:台北,三版,1996.11。
藤原文亮《聖人與日中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1999.1。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
陳衛平、郁振華著《孔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社,2000.10。
張師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1。
駱承烈著《孔學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2.3。
期刊論文
程南洲《東漢時代之春秋學》,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6。
王鎮遠〈論方苞的「義法」說〉,《江淮論壇》第1期,頁64-72,1984。
敏澤〈試論「春秋筆法」對于後世文學理論的影響〉,《社會科學戰戰線》,頁254-262,1985.3。
張添丁《司馬遷《春秋》學》,政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館藏,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6。
程金造〈從《春秋》看《史記》在古史學上的發展〉,《歷史學》頁63-71, 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室資料室編《孔子研究論文著作目錄》,齊魯書社:山東,1987.5。
陽平南〈《春秋》書法與小說評論──以明代小說序跋為例〉,《筧橋學報》第七期,1990.9。
王樹民〈孔子對於古代史學的貢獻〉,《孔子研究》,頁25-29,1992.4。
黃翠芬〈從〈春秋〉〈左傳〉談孔子正名思想〉,《國立編譯館館刊》,21:1,頁41-56,1992.6。
孫開泰〈孔子生平事蹟考辨〉,雲南大學歷史系編《史學論文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頁222-234,1992.9。
朱本源〈孔子歷史哲學發微〉,《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頁29-37,第2期,頁18-27,1996。
毛曦〈孔子——中國史學、東方史學之父〉,《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頁24-29,1996.3。
曹順慶〈「《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二期,頁101-104,1997.2。
李木妙〈孔子的史學研究——以《春秋》為案例〉,收於國際儒學聯合會編《國際儒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北京,頁265-294,1998.5。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1-60,1999.6。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年,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6。
1993-1997年,2002.4。
簡宗梧、周何編輯《左傳、春秋公羊、春秋穀梁、春秋總義論著目錄》,台北:洪葉文化,2000.6。
陳金木〈重讀《史記•孔子世家》〉,《國文學誌》第六期,頁17-26,2002.12 。
粘振和〈《春秋》義法與亂世臣節--以大楚政權(AD1126)君臣反應為主的探討(上)〉,《修平學報》第七期,頁223-247,2003.9。
張師高評〈《春秋》經傳研究之未來展望〉,《文與哲》孔仲溫教授紀念專號,第三期,頁65-88,2003.12。
張師高評〈台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上),《漢學研究通訊》23:3,頁1-18,2004.8。
張師高評〈台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下),《漢學研究通訊》23:4,頁1-10,2004.11。
乙、《左傳》類
明‧傅遜《春秋左傳屬事》,欽定四庫全書卷一六三。
馮李驊《左繡》,文海出版:臺北,1967。
姜炳璋《讀左補義‧綱領下》,台北:文海出版社,國學集要三編十種,1968。
吳闓生《左傳微》,新興書局:台北,1969.11。
王崑繩《左傳評》,新文豐:台北,1979.8。
馬 驌《左傳事緯》,敏德堂刊本,臺北:廣文書局,1979.10。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台北:廣文書局再版,1981.2。
清、高士奇撰《左傳紀事本末》,里仁書局:台北,1981.12.25。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晉‧杜預集解,日本‧竹添光鴻會箋編著,台北:明達出版社,1982.9。
高本漢等撰《〈左傳〉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木鐸出版社,1976.5。
葉政欣《漢儒賈逵之春秋左氏學》,興業圖書:台南,1983.1。
趙青黎《讀左管窺》,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第110冊,新文豐出版:台北,1985。
方望溪口述,王兆符傳述《左傳義法》,台北:廣文書局再版,1987.6。
顧立三《司馬遷撰寫史記採用《左傳》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0.10。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文津:台北,1993.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5。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台北:書林出版,1998.4。
張師高評《左傳之義法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再版,1988.8。
張師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台北:文史哲出版,再版,1990.8。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5。
張師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10。
張師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10。
張師高評《左傳之導讀》,台北:文史哲,再版,1995.10。
劉正浩《左海鉤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1997.11。
朱冠華著《劉師培《春秋》左氏傳答問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8。
簡宗梧《融裁文史的經典——《左傳》》,黎明文化:台北,1999.4。
劉麗文《春秋的回聲•左傳的文化研究》,燕山出版:北京,2000.1。
陳致宏《左傳語用學與外交辭令》、《左傳引詩賦詩與外交辭令》,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12。
蔡妙真《追尋與傳釋——〈左繡〉對〈左傳〉的接受》,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8。
李啟原編著《左傳著述考》,國立編譯館:台北,2003.11。
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收於《欽定四庫全書》卷147。
期刊論文
胡從曾〈〈左傳〉、〈國語〉引諺之變例〉,《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頁83-86,1983。
陳瑞芬〈《左傳》、《史記》、《戰國策》之史學價值語文學特性舉隅〉,《藝術學報》第56期,頁313-329,1995.6。
汪受寬〈《左傳》在歷史文學上的兩大特色〉,《史學史研究》第一期,頁32-44,1996。
張衛中〈《左傳》預言探析〉,《益陽師專學報》,3期,頁102,1996.3。
薛亞軍〈《左傳》災異預言略論〉(上),《鎮江師專學報》社科版,第一期,頁19-24,1997。
吳榮曾〈《左傳》與孔子〉,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頁113-122,1998.4。
單周堯〈香港大學《左傳》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4,頁145-184,1998.12。
張衛中〈《左傳》占夢、占星預言與春秋社會〉,收於《史學月刊》.4期,頁8-13,1999。
盧心懋〈論《左傳》所見「弒其君」與「出其君」之意義〉,收於銘傳大學應用語文學系、應用中文系編《「學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9-82,1999.6.11。
劉成榮、郭寶軍〈《左傳》神怪現象分析〉,《九江師專學報》1期,頁83,2002。
劉莉君〈論〈左傳〉之文學特色〉,《孔孟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頁39-41。
朱本源〈孔子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史學理論研究》,頁28-39。
張以仁〈從司馬遷的意見看左丘明與〈國語〉的關係〉,頁651-680。
劉節〈〈左傳〉、〈國語〉、〈史記〉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2期,頁10-22。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兼論「君子曰」的春秋書法觀念〉,國文學誌第8期,頁377-396,2004.6。
丙、《公羊傳》、《穀梁傳》類
漢‧董仲舒撰《董子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侯康《穀梁釋例》、《穀梁補注》,許桂林《春秋穀梁傳時月日書法釋例》,收於《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刊,臺北:大通書局,1970。
董仲舒著,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春秋繁露校釋》,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12。
蔣慶著《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1995.6。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4。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北京,1999.12。
期刊論文
湯其領〈董仲舒公羊學體系形成初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期,頁48-54,1987。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董仲舒「以德化民」說再探〉,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四卷,頁39-60。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思想中的經權問題〉,《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三十八期,頁315-333,1990.12。
呂紹綱〈董仲舒與春秋公羊學〉,收於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25-234,1992.10。
李偉泰〈論董仲舒的「王佐之材」〉,《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大安:臺北,頁1-23,1993。
李定生〈董仲舒與黃老之學〉,《復旦學報》社科版第1期,頁93-96,1995。
劉家和〈論漢代春秋公羊學的大一統思想〉,《史學理論研究》,頁40-49,1995.2。
陳旻志〈「春秋繁露」中的歷史哲學與書法問題〉,鵝湖,23:4=268, 頁32-40,1997.10。
范學輝〈《春秋繁露》與儒學君道觀的形成〉,《齊魯學刊》第二期,頁85-91,1998。
張美櫻〈《公羊傳》稱賢事例的價值判斷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頁,357-382,1998.9。
李妍承《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6。
楊濟襄〈《春秋繁露》之公羊義法探析〉,收於《慶祝周一田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萬卷樓:台北,頁325-369,2001.3。
楊濟襄《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6。
李威熊〈董仲舒獨尊儒術與儒學更化〉,收於《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04,2003.4。
丁、《詩經》類
書目:
王靜芝著《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十四版,1995.3
陳桐生著《史記與詩經》,人民文學出版:北京,2000.2。
劉信芳著《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合肥,2003.1
傅斯年著《詩經講義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北京,頁79,2004.10。
期刊論文
邱世友〈「溫柔敦厚」辨〉,《學術研究》第5期,頁108-115, 1983。
徐達〈〈春秋〉賦詩及孔子說詩之辨正〉,《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頁9-14,1985。
陸曉光〈春秋政治與孔子《詩》「可以觀」的歷史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頁274-280,1990.8。
陳望衡〈孔子詩教論〉,《益陽師專學報》哲社版,頁63-68,1994.3。
葉國良等〈上博楚書《孔子詩論》劄記六則〉,《台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頁1-19,2002.12。
彭維杰〈孔子與朱子的詩教思想比較——兼及對現代詩歌教育的啟示〉,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國文學誌》第六期,頁53-75,2002.12。
朱孟庭〈孔子論《詩》可以興的義涵與後世論興的義界述微〉,《東吳中文學報》第九期,頁1-34,2003.5。
陳正平〈《詩經》占卜文化活動考察〉,《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頁65-84,2003.7。
戊、《易經》類
書目:
宋•朱熹集註《周易本義》,靝巨書局,1984.9。
唐明邦主編《周易評註》,北京:中華書局,1995.8。
期刊論文
胡自逢〈從《史記》抉發周易思想〉,收於高仲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編印,頁53-66 ,1988.4。
徐興海〈司馬遷與《周易》〉,《人文雜誌》(西安),頁69-73,1997.4。
陳桐生〈《史記》與《周易》六論〉,《周易研究》3期,頁3-11,2003。
黃正泉〈易學中的人學思想〉,《周易研究》.4期,頁82—87,2003。
李英華〈董仲舒易學哲學思想探析〉,《周易研究》.2期,頁51—55,2004。
己、諸經總義類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書局,1960。
王韶生《懷冰室經學論集》,志文出版:香港,頁27,1981。
范文瀾《群經概論》,周予同《經今古文學》、劉師培《經學教科書》,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9。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台三版,1980.6。
李毓善《史記引用尚書資料疏證》,台北:雕龍出版,1980.7。
王靜芝等著《經學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再版,1982.10。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5。
戴君仁等著《春秋三傳論文集》,黎明文化:台北,三版, 1989.2。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10。
陳桐生著《史記與今古文經學》,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安井小太郎等著《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1996.10。
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上、下),北京大學:北京,1999.12。
中國哲學編輯部編《經學今詮初編》,中國哲學第二十二輯,遼寧教育出版社:瀋陽,2000.6。
劉松來著《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6。
錢賓四《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商務:北京,頁276,2001.7。
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2001.7。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9。
王雲五‧傅緯平主編,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八刷,2001.11。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2002.4。
彭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6。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6。
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9。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
期刊論文
洪安全〈司馬遷之尚書學〉,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台北:輔仁大學, 1981.6月。
袁定基〈《史記》與《春秋》撰作異同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頁79-85,1989.4。
吳秀明〈中西歷史文學觀的比較〉,《文藝研究》第6期,頁53-62,1991。
徐相霖〈先秦史傳散文縱向觀〉,《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第3期,頁77-82。金榮權〈司馬遷與孔子〉,《人文雜誌》,77-81,1991.2。
曾素貞〈〈春秋〉三傳「執」例試析〉,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委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六卷,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6。
李威熊先生〈胡適的經學觀〉,《逢甲中文學報》第4期,頁9,2002.5。
李周龍〈司馬遷古文尚書義釋例〉,《孔孟月刊》第九期,頁24-28。
張師高評〈經學與文學的會通〉,《明道文藝》,338期,頁98-113,2004.5。
(五)《史記》與文學、修辭學、敘事學、心理學
宋•李耆卿撰《文章精義》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商務:台北,無出版年月。
姜蘊剛著《歷史藝術論》,商務印書館,贛縣出版,1944.4。
王禕《皇明文衡》,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無錫孫氏小淥天藏明刊本,商務印書館:台北,1967。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75。
清‧唐彪編輯《讀書作文譜》,台北:偉文圖書再版,1977.8。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1981.12。
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明文書局:台北,1983.4。
韓嬰著,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附補遺、校注拾遺》,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 吳闓生《桐成吳氏古文法》,華正書局:台北,1985.6。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
包世臣《藝舟雙楫》,商務印書館:台北,1986。
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編《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6。
安徽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淮北煤炭師範學院中文系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合肥:黃山書社,1986.11。
王熙元《古典文學散論》,學生書局:台北,1987.3。
曾祖蔭著《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8。
傅隸樸著《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台初版三刷,1988.2。
清‧劉熙載《藝概》,華正:台北,1988.9。
游國恩《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北京, 1989.1。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社科出版:北京,1989.8。
楊燕起、高國抗主編《中國歷史文獻學》,書目文獻出版:北京,1989.9。
劉偉林著《文藝心理學史》,廣東:三環出版社,1989.12。
美、華萊士‧馬丁著《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
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第一卷,廣州:花城出版, 1990.2。
涂光社著《勢與中國藝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7。
魯迅著《漢文學史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11。
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9。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 1994.8。
可永雪著《《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5。
蔣原倫、潘凱雄著《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5。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再版,台北:里仁書局,1994.7.15。
張新科著《史記與中國文學》,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1995.11。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
亞裡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3。
李淼主編《中國古代序跋文選集》,汕頭大學出版:廣東,1996.6。
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
朱建軍等《夢:內心的聲音》,北京:京華出版,1996.11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八版,台北:三民書局,1997.3。
錢賓四《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97.7。
陳平原《陳平原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7.9。
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中華書局:北京,1997.12。
胡道靜主編《國學大師論國學》,東方出版:上海,1998.4。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於《文體序說三種》,大安出版社:台北,1998.6。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彭衛《漢代社會風尚研究》,三秦出版:西安,1998.8。
孟悅《歷史與敘述》,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陳光磊等著《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吉林教育出版:長春,1998.11。
劉文忠編輯《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4。
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7。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7。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1999.7。
馮芝祥編《錢鍾書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9.10。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12。
張斌榮著《西漢散文的文化闡釋》,北京:新華書店,2000.4。
中國修辭學會,高雄師大國文系主編《修辭學論叢》第二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7。
高步瀛選注《兩漢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初版三刷,2000.12。
孫以昭、陶新民等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學出版,2001.4。
卞孝萱、王琳著《兩漢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9。
黃宗忠主編《文獻採訪學》,北京圖書館出版:北京,2001.10。
方銘《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季進著《錢鍾書與現代西學》,上海:三聯書店, 2002.1。
韓震、孟鳴歧著《歷史‧理解‧意義——歷史詮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
孫良明《中國古代語法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6。
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主編《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8。
常森《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大學:北京,2002.8。
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程世和著《漢初士風與漢初文學》〈詩亡然後春秋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
論文期刊
陳磊〈略談〈史記〉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頁99-106,1983。
袁伯誠〈試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對諷諭文學理論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第2期,頁43-53,1984。
廖棟樑〈痛飲酒、熟讀〈離騷〉——簡論六朝士人對屈原的讀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委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八卷,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12。
李志清、許秀臣〈司馬遷編纂《史記》過程中對圖書文獻的考訂與運用〉,《大學圖書館學報》第三期,頁73-74,1999。
張玉芳〈《史記》的論斷方式〉,收於《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頁81—86,2000.5。
臺靜農〈論兩漢散文的演變〉,《大陸雜誌》第五卷第六期,頁1-5。
(六)《史記》與思想、諸子學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巿:商務印書館印行,1947。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3。
郭希汾輯註《戰國策詳註》,台北:惠文出版社,1972.6。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3.2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0。
揚雄原著,汪榮寶撰《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3。
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2。
胡適《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北京, 1991.12。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二刷,1993.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93.9。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文津:台北,1993.12。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第三十六章,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10。
梁啟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
吳懷祺著《中國史學思想史》,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2。
漢•班固原著,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北京,1997.10。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7.12。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廣東教育:廣州,1998.6。
龔鵬程《漢代思潮》,南華大學出版:嘉義,1999.8。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陳啟雲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林貞愛校注《揚雄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
吳懷祺主編《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合肥:黃山書社,2002.2。
錢穆著《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3。
胡適《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北京,1991.12。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錢賓四《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2004.7。
期刊論文
李民〈孔子的史學整理及史學思想〉,《歷史學》第九期,頁92-96,1984。
趙明〈道家思想與兩漢文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90-96,1984。
孫克強〈孔子『權變』思想初探〉,《史學月刊》第五期,頁9-14,1988。
祝總斌〈有關〈史記〉崇儒的幾個問題〉,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卷,頁339-360。
陳桐生〈論司馬談由道而儒的轉變〉,《人文雜誌》,頁102-107,1995.5。
陳其泰〈司馬遷價值觀與儒學〉,國際儒學聯合會主編《國際儒學研究》第八輯,國際文化出版:北京,頁159-175,1999.9。
林憶芝〈朱子的經權說探微〉,《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二十五期,頁37-70,2002.6。
王保國〈孟子民本思想淵源考〉,收於陳飛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學苑出版:台北,頁213-334,2003.12。
(七)《史記》與科學、天文學、社會學、經濟學、宗教文化學
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商務,修訂三版,1980.8。
陶國璋《思考的盲點》,書林出版:台北,1993.10。
張強著《司馬遷與宗教神話》,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1995.7。
霍光著《司馬遷與地學文化》,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1995.7。
徐興海著《司馬遷的創造思維》,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1995.7。
霍有光《司馬遷與地學文化》,陝西人民教育:陝西,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 1995.7。
楊生枝著《司馬遷教育思想述略》,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1995.8。
書葦著《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王子金著《史記的文化發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1997.10。
李大龍《兩漢時期的邊政與編吏》,黑龍江教育出版:哈爾濱,1998.12。
黃今言《秦漢經濟史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北京, 2000.8。
徐日輝著《史記八書與中國文化研究》,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2000.9。
惠富平著《史記與中國農業》,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2000.9。
李埏等著《《史記•貨殖列傳》研究》,雲南大學:昆明,2002.5。
宋正海等著《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相關性年表總匯》,安徽教育:合肥,2002.7。
宋正海等著《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分析》,安徽教育:合肥,2002.7。
徐興元《讖緯文化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3。
期刊論文
詩影〈「史記」是報導文學初論〉,《文藝月刊》170期,頁13-25,1983.8。
朱永康〈司馬遷、班固貨殖論之分野及其歷史價值〉,《歷史學》11期,頁67-95,1988。
朱枝富〈司馬遷、班固經濟思想之異旨〉,《歷史學》8期,頁91-96,1990。
饒德江〈中國古代傳記文學文化論〉,《武漢大學學報》第4期,頁60-65,1991。
陳其泰〈司馬遷社會思想與時代的選擇〉,《史學史研究》第一期,頁14-19,1991.3。
晁福林〈春秋時期禮的發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五期,頁47-57,1994。
黃源盛〈兩漢春秋折獄案例探微〉,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 頁1-31,1994.12。
黃湘陽〈《史記•貨殖列傳》中的經濟思想〉,收於王初慶等著《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巖出版:台北,頁231-247,1995.5。
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九期,頁24。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二十期,頁341-378,1996.11。
盧瑞容〈略論司馬遷的富利觀〉《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4期,頁1-25,1996.12。
盧瑞容〈儒家「通經致用」實踐之考察——以西漢朝廷「春秋決事」為中心的探討〉,《文史哲學報》四十七期,頁109-138,1997.12。
彭妮絲〈「春秋決獄」之緣起與影響--「春秋公羊傳」對漢社會影響之一例〉,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頁9-18,1998.1。
張永鋐〈漢代春秋折獄之法律思想及方法論探微--以政治案件之誅心論及權變思想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 頁15-69,2002.5。
(八)《史記》與兵學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無出版地,1975.2。
陽平南撰《《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3。
孫武撰,曹操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張師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圖書,1994。
期刊論文:
簡福興《春秋無義戰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陽平南撰〈〈史記〉兵謀初探──以所載兵家和徵引兵法為範圍〉,發表於90.3.16.「第二屆戰史與戰爭文學學術研討會」。
成玲〈《春秋左氏傳》的弭兵思想及其禮義精神〉,收於《慶祝周一田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萬卷樓:台北,頁299-324,2001.3。
(九)《史記》與史料筆記、文集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9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刻本,1919。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牧齋初學集》,上海古籍:上海,1958.9。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4。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0.11。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世界書局:台北,1960.11。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大新書局,1965。
清•龔自珍《定盦文集》商務印書館:台北,影印縮本, 臺二版,1967。
宋‧張義《貴耳集》,台北:廣文書局,1969.1。
清•邵晉涵《南江書錄》,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續編,1970。
宋‧葉適《水心別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5。
明‧李贄撰《焚書》,台北:河洛圖書,1974.5。
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文海出版:台北,頁264,1973。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世界書局:台北,再版,1975.7。
明‧李卓吾《卓吾二書》,河洛圖書:台北,1976.3。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華書局:北京,1977.10。
宋‧柳宗元著《柳宗元集》,中華書局:北京,1979.9。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11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9。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商務印書館:台北,頁336,1979。
明‧黃淳耀撰《陶菴全集》卷四,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商務印書館:台北,1981。
葉盛《水東日記》,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馮班《鈍吟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牧齋初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張耒撰,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0。
王國維著《王國維遺書》,上海:新華書店,1983.9。
陳亮著《陳亮集》,漢京書局:台北, 1983.12。
黃震《黃氏日抄》,台北:大化書局,再版,1984.12。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3。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9。
清•汪之昌《青學齋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1。
宋•王應麟撰,清•閻若璩箋《困學紀聞》,山東友誼書社:濟南,1992.7。
宋‧蘇洵《嘉祐集》,曾棗莊等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
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第四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6。
黃錦鈜《晚學齋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8。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
劉寅生、房鑫亮編《何炳松文集》第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
金聖歎著,詳參袁定基、易全員、黃世禮譯注《金聖歎選批才子古文》,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8 。
陳澧著《東塾讀書記》外一種,北京:新華書店,1998.6。
漢•劉安撰,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北京,1998.7。
周振甫著《周振甫文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1。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章太炎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0.12。
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輯注《全祖望集彙校輯注》,上海古籍:上海,2000.12。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北京,2001。
錢鍾書《錢鍾書集‧管錐編》,香港:三聯書店,2001.1。
程千帆著《程千帆全集》,河北:河北教育,2001.5。
宋‧秦觀著,周義敢等編注《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2001.7。
陳寅恪著《陳寅恪集‧讀書札記二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9。
清•劉熙載著《劉熙載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0。
明‧鄒維璉《讀史雜記》,收於江西省高學文化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史部二》,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2。
明‧張獻翼《文起堂集》,漢學研究中心藏明萬曆刻本。
清‧徐時棟撰《煙嶼樓筆記》,寧波 :鈞和聚珍版印,善本書,無出版年月。
明‧湯兆京《靈蘐閣集》八卷,漢學研究中心藏明萬曆刻本。
曾棗庄、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清‧魏禧著《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6。
徐德明撰《清人學術筆記提要》,北京:學苑,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