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薛志明 shuie, chih-min |
|---|---|
| 論文名稱: |
自然權力的研究-以代理孕母為例 The effect of nature right on surrogated motherhood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a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自然法 、自然權利 、理性主義 、多元價值 、代理孕母 、交疊共識 |
| 外文關鍵詞: | nature right, Nature Law, overlapping consensus, surrogated motherhood, diversified value, rational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政治法律領域中自然法理論是思潮轉變的關鍵因素。從宇宙和諧統一於自然界開始,幾千年來,自然法歷經了人神交戰的思索過程。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法觀念與中古世紀的上帝主宰,到近代理性主義的興起。從理性主義開始,主宰人間的角色正式由人自己來扮演,以致於理性主義雖開啟了人的時代,但隨之而來的實證的批評也蜂擁而至。諸如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等。但也因為人類的思想行為中,存在著某些不可證性,所以,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假設又被批評為不夠究竟,而其重點則與其批評理性主義一樣。即功利主義批評理性主義中理性的不可證性;而自然法學者則批評功利主義者之最大福利的不可證性。基本上,凡涉及人性的問題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多數不代表真理,只表示可行,歷史的過程凝聚了人類未來道路的可選擇性,不只來自外在經驗習慣的累積,部份也來自人類的感性認知,二者相互影響,才造就人類思潮的轉變,本文即從此一方向,探討自然權利對於代理孕母的影響。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of politics and law, Nature Law is the key factor of trend of thinking. Since the cosmos united harmonically in the na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ature Law went through thinking process of spiritual versus material. It transformed from the Nature Law concept of ancient Greece, God dominating medieval period to the rise of rationalism of modern time. Starting from the period of rationalism, the role of dominator of the world gradually switched to mankind, thus, rationalism opened the era of mankind, but there followed with empirical critic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positivism. Yet, there are certain unverifiability in the human thinking and behavior, so the maximum happiness assumption was criticized as incomplete and the main point is same as the way they criticize rationalism, i.e. utilitarianism criticize rationalism with the unverifiability of rationality and nature law scholars criticize the maximum happiness of utilitarianism. Basically, anything involved with human nature, it is discretionary and majority is not representing truth, but indicates the feasibility. In the path of history, the options for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s are developed and consolidated. It is not come only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habits, but partly from the sensational cognition of mankin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both, the changes in the trend of thinking of mankind emerged. We are studying the effect of nature right on surrogated motherhood.
一、中文專書
A. P. d'Entrèves著,李日章譯:《法律哲學導論》,(台北市: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年)。
Alan Bullock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台北市:究竟出版社,2000年)。
Allen Buchanan、Dan W. Brock、Norman Daniels & Daniel Wikler著,蕭郁雯譯:《從機會到選擇:遺傳學與正義》,(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
Allen Wheelis著,周浩中譯:《現代的末日》,(台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Bertrand Russell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Bertrand Russell著,馬元德譯:《西方哲學史(下)》,(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Carl L. Becker著,彭剛譯,《論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年)。
Carl L. Becker著,何兆武譯,《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天城》,(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年)。
David Miller著,應奇譯:《社會正義原則》,(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合譯,《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
Dennis Lloyd著,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4年)。
Francis Fukuyama著,杜默譯:《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台北市: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George H. Sabine著,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John Gray著,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社,2002年)。
Henry Summer Maine著,沈景一譯:《古代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6年)。
Hegel, G.E.F.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Ian McLeod著,楊智傑譯:《法理論的基礎》,(台北縣:韋伯文化出版社,2005年)。
John Rawls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史講演錄》,(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年)。
John Rawls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正義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John Rawls著,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年)。
John Rawls 著,李國維、珂洛緹、汪慶華等譯:《萬民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年)。
John Locke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次講》,(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86年)。
Jonathan Wolff著,龔人譯:《政治哲學緒論》,(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2002年)
Leo Strauss著,彭剛譯:《自然權利與歷史》,(北京市:三聯書局,2003年)。
Masaji Chiba著,強世功等譯:《法律多元-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
Michael H. Lessnoff著,馮克利譯:《二十世紀的政治哲學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1年)。
Michael Freeden 著,孫嘉明、袁建華譯:《權利》,(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Robert Nozick著,王建凱譯《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台北市: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Robin Baker著,陳雅馨譯:《當人類的原始衝動遇上未來科技:未來的性》,(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年)。
Ronald Dworkin 著 ,信春鷹、吳玉章譯:《認真對待權利》,(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Rousseau著,李常山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86年)。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87年)。
Vernan , J. P.著,秦海鷹譯:《希臘思想的起源》,(北京市:三聯書局,1996年)。
馬漢寶著,《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台北市:台灣大學法學叢書(99),1999年10月)。
川本隆史著,詹獻斌譯:《羅爾斯正義原理》,(中國河北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石元康:《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上海市:三聯書店,2000年)。
朱敬一、李念祖:《基本人權》,(台北市: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
何懷宏:《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羅爾斯正義論中的歷史與理性》,(北京市:人民大學,1993年)。
何建志:《基因歧視與法律對策之研究》,(新竹市:自版,2003年)。
呂宗麟:《權力與社會正義-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8年)。
阿部照哉等編著,周宗憲譯:《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12月)。
金觀濤:《人的哲學-論科學與理性的基礎》,(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2年)。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市:自版,2003年)。
秦立彥,《面對國家的個人─自由主義的政治社會哲學》,(濟南市,泰山出版社,1998)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3年)。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合著:《民法親屬新論》,(台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陳慈陽著,《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市:翰蘆出版社,2002年)。
夏勇:《人權概念的起源》,(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明貴:《西洋政治思想史導論》,(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
赫胥黎著,孟祥森譯:《美麗新世界》,(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8年)。
劉幸義主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台北市,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1991年)。
應奇:《羅爾斯》,(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韓忠謨著:《法學緒論》,(台北市:自版,1982年)。
二、中文論文
王富仙,《生殖細胞之法律性質》,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史勝德,《美國關於代理孕母契約之法律爭議》,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高麗華,《人工生殖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美伶,《人工生殖之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陳明偉,《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法律問題之分析》,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慧雯,《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制模式之法律政策分析-以代理孕母之管制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郭銘禮,《性、法律與經濟分析-從Posner的性經濟理論檢討台灣的性管制問題》,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陽佳君,《論代理孕母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人傑,《人工受精子女之法律地位》,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三、中文期刊
王以禮:《代理孕母之法律關係研究》,(全國律師,1999年1月)。
王綺華、李佳玲、許家玲、廖怡貞,《徵求子宮,待遇從優?─代理孕母法律問題初探》,(法律學刊,第26期,1998年)。
王富仙:《生子契約容許性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2001年8月)。
台灣生殖醫學會,《人工生殖法草案》,1999年。
江漢聲:「《代理孕母」(Surrogate Mother)的倫理省思》,(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卷期4,1997年10月)。
李震山:《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6月)。
李鎡堯:《國內人工生殖科技之現況》,(月旦法學雜誌,第二期,1998年6月)。
何建志譯,《英國代理孕母立法》,(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二期,第36頁)。
沈富雄辦公室整理,「《人工生殖法草案」立法爭議公聽會資料》,1999.03.11。
施宇芳:《論子宮之工具化與代理孕母制度之立法方向》,(法律學刊,1998年6月)。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八、九期,2004年3、6月。
孫效智: 《代理孕母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卷期4,1997年10月)。
陳妙芬:《浮濫的平等﹖--談代理孕母的法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二期,1999年9月)。
陳昭姿:《翹首期盼代理孕母合法化等待生命的轉捩點》,(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9月)。
陳美伶著:《我國人工協助生殖立法規範之檢討與展望》,(固有法治與當代民事法學,1997年8月)。
陳美華:
《關於代理孕母的激進思考》,(婦女新知通訊,1999年3、4月)。
《物化或解放—女性主義者關於代理孕母的爭論》,(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二期,1999年9月)。
尉遲淦:《從佛教觀點看代理孕母的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卷期4,1997年10月)。
張昇平:《近代人工生殖技術面面觀》,(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七期,1997年)。
雷文玫:《兩對父母親的拔河—從父母子女關係之認定看近來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二期,1999年9月)。
趙公茂:《人工生殖暨遺傳科技與法律之關係》,(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七期,1997年)。
顏厥安:
《自由與倫理—由代理孕母的合法化問題談價命題的論證》,(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七期,1997年)。
《國家不應禁止代理孕母的法哲學與憲法學根據》,(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卷期4,1997年10月)。
劉幸義:《走出神學邁向理性論自然法學說-Thomasius的法律思想》,(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 p.248-253)。
廖建台:《借腹生產的立法趨勢》,(法務通訊,1215期,1985年5月)。
劉仲冬:《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卷期4,1997年10月)。
薛瑞元:《代理孕母」的管制原則及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二期,1999)。
賴清德辦公室,《人工生殖法草案》,1999年。
四、英文專書
Andrew Bainham, Shelley Sclater & Martin Richards,Ed.,What is a Parent?A social-Legal Analysis,(Oxford-Portland Oregon:Hart,1999).
Bandman, F.L & B.,Bioethics and Rights,(Boston:Brown,1978)
Brody , E.B., Biomedical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UNESCO,1993).
Campdell, T.et al., Human Rights : Rhetoric to Reality,(New york:Oxford,1968)
Diederika Pretorius ., Surrogate Motherhood-A world View of the Issues(Charles C Thomas, 1994).
Eugene B. Brody, Biomedical Technology and Hunan Right,(UNESCO 1993).
Feinberg , J .,Rights , Justice and Bounds of Liberty(Princeton,1980).
Finnis, J.,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New york:Oxford,1980).
Frost,Mervyn., Constituting Human Right,(London:Routledge,2002).
Gewirth, A., Human Rights (Chicago ,1982).
Hayek,F.A., Law , Legislation and Liberty(London:1982).
Madison,G . B.,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ivil Society and Human Rights,(London:Routledge,1998).
Mill ,J.S.,On Liberty,(w.w.NORTON & COMPANY ,1975).
Rachel Cook&Shelley Day Sclater with Felicity Kaganas, Ed., Surrogate Motherhood-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Oxford-Portland Oregon:Hart,2003)
Rawls,John,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Har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Rawls,John,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 Ed. Erin Kelly(Mass.:Belknap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Rolando ,Gaete., Human Right and the Limits of Critical Reason ,(Dartmouth,1993).
Scheingold,S.A., The Politics of Rights:Lawyers , Policy ,and Political(Yale University :Change,1974).
五、英文期刊
Abelson, P.(1990),The asbestos removal fiasco,(Editiorial),Science,347:1017
Balter, M.(1991),How Europe regulates its genes , Science,252:1366-8.
Bayer,R.(1991)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he AIDS epidemic : an end to HIV exceptionals?New Engl.J.Med.,324:1500-4.
Becker,M.(1990)Can employers exclude women to protect children?,JAMA,264:2113-17
Cefalo, R. and Engelhardt,H.(1989),The use of fetal and anencephalic tissue for transplantation ,J. .Med. and Philosophy, 14:25-43
Hansen, J. & Sladek , J.(1989),Fetal research ,Science,246:775-9.
Laborie,F.(1987),Looking for mothers ,you only find fetuses ,in Shallone,P.and Steinberg,D.L.(eds),Made to Order. The Myth of Reproductive and Genetic Progress,p.48-57,Pergamon Press: Oxford
六、網路資源
台灣生殖醫學會的網址:http://www.tsrm.org.tw/
行政院衛生署的網址:http://www.doh.gov.tw/new/law/welcome4.htm
行政院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的網址:http://www.tpifp.gov.tw/6a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