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上娟 Huang, Shang-Jyuan |
|---|---|
| 論文名稱: |
臺南市歷史街區內觀光與日常生活空間使用關係探討-以臺南市信義街暨周邊街區為例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Daily Life Activity of Space Use in Tainan Historical Street Districts-A Case Study of Xinyi Street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8 |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街區 、空間使用關係 、日常生活 、環境行為 |
| 外文關鍵詞: | historic districts, space use relationship, daily lif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6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南蘊藏不同時代所留下的歷史場域與歷史文化,層疊之下形成現今由歷史與現代生活交錯的臺南。近年臺南市政府陸續劃設歷史街區,藉由法規與計畫補助希望能完整保存並活化歷史場域。然而在老屋再利用的風潮下,活化老屋做為餐廳、咖啡廳等消費場域的案例屢見不鮮,具有古樸與懷舊氛圍的巷弄也成為觀光客造訪臺南的必備行程。隨著來到臺南從事文化觀光的觀光客越來越多,觀光活動漸漸蔓延到了臺南在地居民的生活場域,造成各項觀光衝擊,不僅是影響日常生活,更是造成不動產價格上漲、在地居民遷出,也壓縮到了長期在地發展的社群組織、工作室與商家。
臺南市信義街暨周邊街區舊稱老古石街,為清代五條港地區的新港墘港流經範圍,街道兩側老屋林立,西端的兌悅門至今仍具通行功能,除了重要的歷史意義外,信義街作為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巷弄也蘊含了從清代至今積累而成的生活文化。現在的信義街商業活動較少,街區內社群組織活躍,與在地居民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街區內部也仍為適宜步行與生活的氛圍,和臺南其他朝向商業化發展的街區截然不同,因此成為研究者欲探究的標的對象。
本研究從空間使用關係觀點切入,並以使用後評估作為架構,藉環境行為觀察分析街區生活文化,並透過訪談了解在地居民、在地商家、第三方組織與觀光客彼此之間使用街區空間的競合關係。本研究發現在空間使用關係方面,除了信義街兩側常有觀光客造訪發生的衝突外,其他族群與在地居民較無衝突發生。且由於在地商家與第三方組織對於在地居民皆抱以尊重與以和為貴的態度,同時皆認為信義街街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應予以保存與推廣,因此在經營理念方面抱以永續經營之態度,經營模式也多為小規模的市集活動、導覽與預約制等。
從空間使用關係可知,目前信義街街區內的四大族群為互相尊重與和諧共處的狀態,再加上信義街身為重要歷史街道,其仍保有歷史巷弄之尺度,此兩項因素形成了現今信義街街區與府城歷史街區內其他街區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圍。由此,從此街區的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兩項歷史街區永續發展建議:
一、重要歷史街道應維持適宜的歷史巷弄尺度,不僅保存原有歷史街區環境,更能讓街區保有其原有的街區生活文化;
二、建議街區內社群組織共同制定公約,以對街區發展方向凝聚基本共識,並發揮互相監督與合作之效。
As more and more tourists come to Tainan to engage in cultural tourism, sightseeing activities gradually spread to the living areas of Tainan residents, causing various tourism impacts, not only affecting daily life, but also causing real estate prices to rise, the emigr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has also been compressed to the long-term lo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tudios and businesses. Xinyi Street, as an alley for the daily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also contains the life culture accumulat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There are few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Xinyi Street now,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are active, and good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residents are maintained. The neighborhood is still a walkable and living atmosphere,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 neighborhoods in Tainan towar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use relationship and uses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as a framework. It u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bservation to analyze the life culture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throug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neighborhood space among the ethnic four groups.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district,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w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historic district:
1. Important Historic Alley should maintain suitable historic-alleys scale, not onl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historic district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allow the neighborhood to retain its original neighborhood daily life culture;
2.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jointly formulate a convention to build a basic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give play to mutual supervision and cooperation.
中文文獻
文芸,傅朝卿,2013,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4 期, 77-96 頁。
王敏順,2001,環境行為影響理論之評析,中華技術學院學報。
西村幸夫,林美吟譯,2010,歷史街區與聚落的保存活化方法,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李佳佩,2014,社區生活行為與生活空間使用之特質-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萬昌里、開山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瓊,2003,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
吳綱立,郭幸萍,趙又嬋,2007,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爲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62 期。
邱上嘉、張燕琳,2001,歷史街屋維護後再使用之環境行為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大葉學報。
林文宇,2015,社區活動經營與老舊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沙灘、王城西、海頭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台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林進寶,2016,西螺鎮延平歷史街區之使用行為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徐上芳,2012,從慢城的角度探討台灣歷史城鎮觀光之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全文,2009,德國古蹟保存區及歷史街區保存法令制度,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高盟智,2007,歷史環境規劃與建物改建之研究-以台南市五條港區域老古石街街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18,臺南歷史街區願景工作坊願景社群培力計劃期末報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許淑慧,2001,台南市已婚婦女日常生活消費活動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耀祖,2019,舊城區觀光仕紳化與社會資本轉變之連動關係—台南市神農街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肇廷,2004,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一中,陳世明,盧紀邦,蔡佳芳,2018,支援舊市中心區高齡者在地生活發展之空間供給研究–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106 期增刊(通用設計專刊)。
陳世明,2011,府城城緣記事:舊城歷史區域再生執行計畫/陳世明主編,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秉立,2011,從生活行為觀點探討歷史街區暨紋理的意涵,台南市文化首都生活文化營造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
陳坤宏,2005,社區居民對都市觀光衝擊之態度反應-台南市安平區之個案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
陳溪園,2003,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89,環境心理學研究資料引介,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曾于真,2008,中央補助高雄市社區學童通學步道用後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大學碩士論文。
曾憲嫻,陳正哲主編,2019,臺南老屋:臺南人文、歷史與空間的記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喻肇青,1998,臺灣市街聚落與都市發展,空間。
詹謹菱,2014,台南府城老屋新生之氛圍空間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論文。
廖心瑜,2011,赤崁歷史街區已婚婦女日常生活活動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姵棋,2017,住商共存的歷史區域街區經營-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珊,2016, 探討新商家對於市中心鄰里街區再生之影響—臺南市正興街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為光,2016,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街廓與巷弄紋理保存再生之探討,都市與計劃(民國一百零五年),第四十三卷,第二期。
劉嘉珍,2002,六堆舊市街生活與空間組構之研究 - 以後堆內埔廣濟路街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聖榮,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紀邦,2014,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
Carmona, C., Tiesdell, S., Heath, T., Oc, T., (2013)。公共場所與都市空間-都市設計面面觀。(Public Places-Urban Spaces :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 2nd ed)(趙子元譯)。台北:六合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0)
Jacobs, J. (2019)。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譯)。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93)
Peet, R. (2005)。現代地理思想 (初版)( 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8)
Zeisel, J. (1987)。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Inquiry by design : tools for 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關華山譯)。台灣:漢威出版社。
外文文獻
吉村英祐等著,日本建築學會編,2012,建築・都市計画調查・分析方法改訂版,井上書院。
A.P., J, Crompton, J.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Annals of Travel Research,37,120-130.
A. L. Kroeber. (1953). The Delimitation of Civilization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4(2), 264–275.
Chase, J., Crawford, M., & Kaliski, J. (2008). Everyday urbanism (Expanded ed.). Monacelli Press.
Golledge, R.G. and Stimson, R.J. ,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trans. J. Macquarrie and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Ittleson, H. M. Proshansky and L. G. Rivlin, 1970,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y of the psychiatric war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an and the Physical Setting, pp. 419-438. ,Holt, Rinehart & Winston, New York
Urry, J., Larsen, J., 2011, The Tourist Gaze 3.0, Sage Pubns Ltd
Lefebvre, H., 1987, The everyday and everydayness, in Everyday Life, Alice Kaplan and Kristin Rose eds. Yale French Studies Number 73: 7-11.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Lefebvre, H., ,1991, Th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1, John Moore trans., London: Verso. Originally published 1947
Mathieson, A., Wall, G., 199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New York:Longman.
Panerai, P., Castex, J., Depaule, J., and Samuels, I., 2004, Urban Forms: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Urban Block,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網路資料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網站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網站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施政報告-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計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社區總體營造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