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雋勛
Liu, Chun-Hsun
論文名稱: 論蜷川幸雄跨文化戲劇之呈現—以《哈姆雷特》與《蜷川馬克白》為例
The Research on Yukio Ninagawa’s Intercultural Theatre: A Case Study of Hamlet and NINAGAWA Macbeth
指導教授: 李欣怡
Lee, Shi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蜷川幸雄跨文化戲劇《哈姆雷特》《蜷川馬克白》日本劇場
外文關鍵詞: Yukio Ninagawa, Intercultural Theatre, Hamlet, NINAGAWA Macbeth, Japanese Theatre
相關次數: 點閱:174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本劇場導演蜷川幸雄出身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第一代小劇場運動時期,他曾多次執導西方莎士比亞的戲劇,將源於西方之經典劇作加入大量日本文化表演元素,並重新創作搬演,於2015年至台灣以跨文化表現手法呈現出世界經典劇作《哈姆雷特》。另外,2016年蜷川幸雄逝世後,各界為了紀念其逝世一週年,在2017年將經典劇目《蜷川馬克白》搬上香港的舞台上演出,對於跨文化戲劇的改編與詮釋,蜷川幸雄一直都有屬於他的風格存在,且在這兩部作品上皆展現了其特殊的戲劇美學。
    本篇論文第一章探討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的沿革與意義,並介紹蜷川幸雄個人背景及其跨文化戲劇的創作手法與風格。第二、三章,分別以《哈姆雷特》與《蜷川馬克白》舉例,先將原作莎士比亞之劇本作文本分析及主題意識探討,然後帶到蜷川幸雄的舞台呈現,從台詞、布景、人物服裝、表演程式等面向,比較其跨文化戲劇的詮釋與呈現。藉此讓熱愛蜷川幸雄戲劇的觀眾有更深的認識,並提供台灣跨文化戲劇領域研究者們作為研究之參考。

    Yukio Ninagawa, a Japanese theatre director, started his career since the first wave of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in Japan after Second World War. He directed 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 for many times, and has demonstrated his unique style. When in 2015, he produced and reinterpreted Shakespeare’s Hamlet in Taiwan. Later, after Ninagawa’s death in 2016, a series of memorial performances were commenced and NINAGAWA Macbeth was presented at Hong Kong in 2017. As for the adap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ercultural Theatre, Yukio Ninagawa always has his own personal style, and all his performances show his special theatrical aesthetic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Japan’s post-war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will take the performances of Hamlet and NINAGAWA Macbeth as the main subject, compare them to the original Shakespeare’s versions, and analyze the plays and styles, including lines, costume-makeup, stage design, music, and performance conventions. Hopefully,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aiwanese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related fields or major in Intercultural Theatre studies of performing arts.

    緒論 0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二、 文獻探討與回顧 04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四、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五、 研究架構與內容 13 第一章 日本戰後小劇場與蜷川幸雄之戲劇創作風格 16 第一節 日本戰後劇場沿革與意義 16 一、日本戰後小劇場發展與特色 17 二、第一代日本小劇場劇作家們 20 第二節 蜷川幸雄之重要創作歷程 23 一、少年時期與戲劇的相遇 23 二、新宿小劇場時代 24 三、商業劇場時期 25 四、海外公演 26 第三節 蜷川幸雄之戲劇創作風格 30 一、大量搬演西方經典劇作 30 二、日本傳統藝能與文化置入 32 三、華麗中的衝突美 33 小結 35 第二章 蜷川幸雄《哈姆雷特》之跨文化呈現 37 第一節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文本分析 37 一、作品背景 38 二、人物關係 39 三、主題意識 46 第二節 蜷川幸雄《哈姆雷特》舞台呈現 47 一、時空背景之調動 49 二、舞台呈現 50 小結 58 第三章 蜷川幸雄《蜷川馬克白》之跨文化呈現 60 第一節 莎士比亞《馬克白》文本分析 60 一、作品背景 61 二、人物關係 62 三、主題意識 66 第二節 蜷川幸雄《蜷川馬克白》舞台呈現 68 一、時空背景之調動 68 二、舞台呈現 70 小結 77 結論 80 參考資料 85

    (一) 中文專書及譯書

    Lonely Planet特約作者群著,世紀英聞公司譯,《日本》,臺北市:聯經,2009。
    王墨林,《都市劇場與身體》,新北市板橋區:稻鄉,1992。
    石光生,《現代劇場藝術》,臺北市:書林,1986。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市:書林,2008。
    吉見俊哉著,李振聲譯,《後戰後社會》,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
    朱孟勳譯,《日本》,臺北市:臺英雜誌,1993。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市:國家,2012。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0。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市:天下遠見,2010。
    李慕白、威廉尼可遜著,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市:幼獅文化,1988。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著,《詩學箋註》,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
    妹尾河童著,姜寀蕾譯,《窺看舞台》,臺北市:遠流,2011。
    林于竝,《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當中的「身體」與「空間」》,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
    林于竝,《日本戰後劇場面面觀》,臺北:黑眼睛文化,2010。
    林水福,《日本文學導遊》,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市:書林,2005。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市:三民,2006。
    林明德,《日本通史》,臺北市:三民,2006。
    河竹登志夫著,叢林春譯,《戲劇舞台上的日本美學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肯尼斯‧韓歇爾著,李忠晉譯,《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臺北市:巨流,2003。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市:書林,2004。
    威廉‧莎士比亞著,方平譯,《哈姆萊特》,新北市:木馬文化,2001。
    威廉‧莎士比亞著,方平譯,《麥克白斯》,新北市:木馬文化,2001。
    威廉‧莎士比亞著,孫大雨譯,《馬克白》,臺北市:聯經,1999。
    威廉‧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劇》,臺北市:台灣商務,1997。
    威廉‧莎士比亞著,彭鏡禧譯注,《哈姆雷》,臺北市:聯經,2001。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交大出版社,2009。
    唐月梅,《日本戲劇》,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5。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市:台大出版社,2004。
    彭鏡禧,《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獨白研究》,臺北:書林,2009。
    葉渭渠,《日本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鈴木忠志著,林于竝、劉守曜譯,《文化就是身體》,臺北:中正文化,2011。
    蜷川幸雄著,詹慕如譯,《千刃千眼》,臺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5。
    蜷川實花述著,黃碧君譯,《尋找幸運星》,臺北市:布克文化,2007。
    樋口清之著,王彥良、陳俊杰譯,《日本人與日本傳統文化》,天津市:南開大學,1989。
    蔡宜錦編著,《西洋服裝史》,臺北市:全華,2006。
    鄭彭年,《日本中國文化攝取史》,杭州:杭州大學,1999。
    鄭樑生,《日本通史》,臺北市:明文書局,1993。
    鵜飼正樹等人著,苑崇利等人譯,《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二) 中文期刊

    李建隆,〈年輕人前仆後繼興旺中瞥見客群危機—東京小劇場現況概述〉,《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8期,臺北:表演藝術雜誌社,2013年8月,頁75。
    沈亮慧,〈當東洋浪捲西方衝撞中的官能饗宴—蜷川幸雄劇場成功術〉,《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66期,臺北:表演藝術雜誌社,2015年2月,頁74。

    (三) 學位論文

    吳致瑩,《從使命到天意論哈姆雷特的轉變》,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侯汶姍,《《李爾在此》之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范慶惟,《歌舞伎中的藝能世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俐如,《中土化《馬克白》:四個演出研究》,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
    陳珏勳,《神、佛與日本人—東京淺草地域的宗教儀式與社會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2014。

    (四) 會議論文

    王萬象,〈余寶琳的比較文學方法論〉,《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言學系,2008,頁69-112。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演出特性〉,《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學院戲劇學系,2004,頁175-191。

    (五)網路資料

    SAKOWAKO.YUM文,〈【日本文化】您所不知道的歌舞伎:關於日本歌舞伎的17個真相〉Tsunagu Japan, 2015。(檢索時間:2017年10月01日)https://www.tsunagujapan.com/zh-hant/17-facts-you-probably-didnt-know-about-kabuki/
    SAM ROBERTS文,〈以日本元素演繹莎士比亞的大師永別舞台〉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檢索時間:2018年5月18日)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60519/t19ninagawa/zh-hant/
    William Shakespeare, ” The Tragedy of Macbeth”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1993)。http://shakespeare.mit.edu/hamlet/index.html(檢索時間:2018年5月19日)
    William Shakespeare,”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1993)。http://shakespeare.mit.edu/hamlet/index.html(檢索時間:2018年5月19日)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教育部人文社會課學領域專題教學設群發展計畫(跨文化研究學術活動), 2010。(檢索時間:2017年11月16日)http://faculty.stust.edu.tw/~bwwang/interculture/academic_8_2.html
    成報港文部報導,〈日著名話劇《蜷川馬克白》6月來港上演〉成報,2017。(檢索時間:2017年11月28日)http://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27931
    吳岳霖文,〈復仇王子與浪人劍客《哈姆雷特》〉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檢索時間:2017年09月30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682
    坪池栄子文,〈小劇場演劇の流れと最新動向〉国際交流基金Performing Arts Network Japan,2010年。(檢索日期:2018年3月21日)http://www.performingarts.jp/J/overview_art/1005_06/1.html
    林于竝文,〈過激的導演:蜷川幸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2014。(檢索時間:2017年06月11日)http://www.iatc.com.hk/doc/48887
    紀慧玲文,〈從「現當代」逆反「前現代」《哈姆雷特》〉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檢索時間:2017年06月1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682
    高梅文,〈從歷史出發的自我追尋《哈姆雷特》〉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檢索時間:2017年11月17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6056
    程皖瑄文,〈後設的哲思與劇場的力量《哈姆雷特》〉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5。(檢索時間:2017年06月1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515

    (六)影音資料

    蜷川幸雄。〈NINAGAWA‧マクベス〉。DVD,2017。
    蜷川幸雄。〈蜷川幸雄80周年記念 彩の国シェイクスピア・シリーズ番外編NINAGAWA×SHAKESPEARE LEGEND 第2弾『ハムレット』〉。DVD,2015。

    (七)外文資料

    Holden, Anthony.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Man behind the Genius: a Biograph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99.
    Hornby, Richard.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London & Toront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6.
    Newell, Alex. The Soliloquies in Hamlet-The Structural Design. Rutherford, N.J: Fairleigh Dickinson UP, 1991.
    Pavis, Patrice.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
    Pavis, Patrice.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2.
    小山內富子,《小山內薰 : 近代演劇を拓く》,東京都 :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5。
    秋島百合子, 《蜷川幸雄とシェークスピア》, 東京都:株式会社KADOKAWA,2015。
    扇田昭彥,《蜷川幸雄の劇世界》,東京都:朝日新聞出版,2010。
    榎本舞,《蜷川幸雄の演劇空間と劇場空間に関する研究》,東京都:法政大學,2007年。
    蜷川幸雄,《演劇の力》,東京都: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3。
    蜷川幸雄,《演劇ほど面白いものはない : 非日常の世界へ》,東京都:PHP研究所,2012。
    蜷川幸雄、山口宏子著,《蜷川幸雄の仕事》,東京都:新潮社,2015。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0-07-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