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哲豪
Hsu, Che-Hao
論文名稱: 復原力與男同志被霸凌經驗之輔導研究
Counseling Research on Resilience and Gay Men’s Bullying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o, Meng-X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男同志霸凌創傷後成長反彈復甦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學
外文關鍵詞: gay, bullying, rebound recovery(resilience), post-traumatic growth, coping strategies, Positive psych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次研究的核心在於探討男同志在求學期間遭受霸凌的生命經驗,並且從中梳理出霸凌的成因、過程、結果及對日後的影響。並且聚焦於復原力,以了解到同志遭受霸凌之後如何復原,以及學校可以提供哪些相關的諮商輔導介入。甚至進一步探討我國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之後,校園之中推行「認識同志」的教育之後,同志遭受霸凌的現象有何改變。
    基於研究的目的,本次研究採行質性研究之中的訪談法收集資料。為求從真實的學校情境之中獲得研究資料,本次研究一共訪問5位男同志。包含先驗研究一位,正式訪談四位。並採用敘事研究法,再以現象學及詮釋學的觀點進行分析。研究資料收集完成之後,以意義為脈絡,打破其中框架,重新編碼。以研究者的觀點與視角,對其遭受霸凌的生命經驗發現其意義及關聯。
    此研究將探討男同志在求學期間遭受霸凌的危險因子及其使用哪些保護因子為因應,並深入理解男同志被霸凌的應對策略及對其日後之影響。希望能為推動性平教育及防治霸凌的教育政策,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及建議。
    本次研究又採用正向心理學、悲愴諮商的概念加以導入。探討男同志遭受霸凌之後其恢復的情況。研究者發現男同志遭受霸凌之後,會有「反彈復甦」、「創傷後成長」的現象。因此研究者建議,可以使用找出合理解釋及尋找正向後果的方式因應。並且使用人本、存在主義、認知行為、敘事治療等方式介入。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ife experience of gays who suffer from being bullied during their studies, and to sort out the causes, processes, results and effects of being bullied in the future. Also , it takes clos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phenomenon of bullying gays has changed in Taiwa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Law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Knowing Homos" education in school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in depth interview method in the qualitative study is used to collect data , and percephrites and hermeneutics. In order to obtain research data from the reality in schools , it is 1 subject for pilot, 4 subject for participant the formal research, and narrative research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viewpoints of percephrites and hermeneutics. After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is completed, the is taken as the contexts that reframing will be established . The participant’s viewpoint ,perceptives and life experience regarding of being bullied will b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ir adjustment methods.
    Overall,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on factors of being bullying suffering by gay men during their school days, and explores the coping strategies and future impacts of those negative experiences . For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anti-bullying education policy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better effective ways and suggestions.
    This study also introducs the concep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sadness counseling. It explores the recovery of gay men after being bullied.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after being bullied, gay men experience "rebound recovery"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reader can use the method of finding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nd looking for positive consequences. Also, the reasearcher humanism, existentialism, cognitive behavior, narrative therapy and other methods to intervene as counseling paradigm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0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4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男同志相關文獻……………………………………………09 第二節 霸凌相關理論………………………………………………15 第三節 復原力、反彈復甦與創傷後成長…………………………24 第四節 運用諮商理論於同志受霸凌者……………………………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研究方法……………………………………………………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49 第七節 研究限制……………………………………………………50 第八節 前導研究……………………………………………………50 第四章 個案研究 第一節 馬提遭霸凌的故事…………………………………………59 第二節 阿潘遭霸凌的故事…………………………………………74 第三節 政陽遭霸凌的故事…………………………………………81 第四節 彥遭霸凌的故事……………………………………………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個案遭霸凌模式之比較……………………………………101 第二節 研究發現……………………………………………………104 第三節 研究建議:以正向心理學及悲愴諮商的觀點……………114 第四節 輔導諮商的介入……………………………………………116 第五節 結論及個人省思……………………………………………123 第六章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26 英文部分……………………………………………………………130 附錄:參與研究同意書 ……………………………………………132 附錄:研究參與邀請函 ……………………………………………133 附錄:訪談大綱 ……………………………………………………134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王大維,郭麗安(2012)。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3-42)。高雄:巨流。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出版。
    王振圍(2011)。同志,Yea!暴力,Bye-bye!青少年同志的校園受暴處境與改善方法。婦研縱橫,94,26-34。
    王智弘、翁福元(2013)。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王儷靜(2010)。Fag意識型態:男同志學生的校園經驗。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151-173)。台北:巨流。
    井上智鶴(2011)。國小輔導教師針對高年級學童霸凌現象實施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原高雄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2005)。2005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民政局。
    曲慧娟(2011)。青少年男同志出櫃與自我認同之研究。建中學報,17,187-207。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台北:心理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吳政杰、南玉芬(2013)陰柔同志遭受霸凌經驗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42,214-226。
    李宇文(2020)。從具陰柔特質的男同志之生命故事探討台灣男同志圈的陽剛霸權意識。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政賢(2012)。正向心理學(原作者:Steve Baumgardner)。台北:五南。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原作者:Robert K. Yin)。台北:五南。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Marshall, Catherine)台北:五南。
    李淑貞譯(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初版)。台北:五南圖書。
    李淑菁(201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30,120-129。
    李源墨(2014)。臺灣男同志大學生霸凌經驗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
    林士力(2009)。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蕙(2003)。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和男(2004)。國中生校園暴行被害經驗與特性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巨流。
    林雅萍、任慶儀(2011)。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之個案研究:以丁丁國中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247-2
    邱志軒(2019)。與男同志的內化恐同工作:諮商工作者的觀點與策略。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因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82。
    邱珍琬(2005)。國中欺凌行為實際初探。國民教育學報,1,97-120。
    邱珍琬(2012)。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
    邱靖惠,蕭慧琳(2009)。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70。
    邱獻輝(2012)。霸凌者的心理需求與諮商介入。應用心理研究,56,165-189。
    南琦(2011)。向霸凌Say NO! :認識→對付→走出霸凌的校園暴力防治三部曲 (初版)。台北:遠流。
    胡瑋潔(2005)。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修慧蘭(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Corey, Gerald)。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馬長齡(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原作者:Richard S. Sharf)。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
    張傳琳、陳坤虎、李怡真(2013)。正向心理學。台北:洪葉。
    張楓明、譚子文(2020)。負向標籤、負面人際關係、自我控制及接觸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2-103
    張德聰、黃正旭、黃素菲(2008)。諮商技術 :助人策略與技術。台北:空中大學。
    張馨方、黃國彰(2020)。青少年網路霸凌之特性、行為與解決策略。諮商與輔導,417,33。
    郭志通、張進上(2011)。諮商導論。台北:學富文化。
    陳柏勳(2017)。男同志正向情緒、生命態度對同志身份認同之關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陳振豪(2017)。南部地區科技大學中的男同志學生:校園性別經驗與資源網絡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逸駿(2014)。從男同志學生的霸凌生命經驗省思多元性別友善校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增穎譯(2016)。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原作者:Howard R. Winokuer, Darcy L. Harris)台北:心理。
    陳增穎譯(2021)。諮商概論:諮商專業的第一本書(原作者:Mary H. Guindon)台北:心理。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
    黃俊昌(2013)。陰柔特質男性在性別偏見經驗中的復原力展現:以四位陰柔特質男同志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國彰(2018)。網路霸凌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396,6-10。
    趙淑珠、劉安真、郭麗安(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
    蔡博鈞(2018)。台灣男同志的自我認同、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
    蔡綵柔(2017)。陰柔特質男同志兵役經驗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鄭詠全(2020)。男同志霸凌經驗之男性氣概權衡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二、 英文部分
    Compton, W. C., Compton, W. C., & Hoffman, E. (2020).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flourishing (3rd ed.).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Duncan, N., & Rivers, I. (2013). Bullying.: experiences and discourses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NY:Routledge
    Greene, A. A. (2013). News media framing of gay teen suicide and bullying.
    Limber, S. P., Olweus, D., Wang, W., Masiello, M., & Breivik, K. (2018). Evaluation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OBPP) : A large scale study of U.S. students in grades 3–11.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69, 56–72.
    Lopez, S. J., Pedrotti, J. T., & Snyder, C. R. (2015).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Third edition.). CA:SAGE.
    Mayeza, E., & Bhana, D. (2021). Boys and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 Young masculinities and the negotiation of power.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1(1), 1-8.
    Olweus, D., Solberg, M. E. , & Breivik, K. (n.d.). Long-term school-level effects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OBPP).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1(1), 108–116.
    Ossa, F. C. , Jantzer, V. , Eppelmann, L. , Parzer, P. , Resch, F. , & Kaess, M. (n.d.). Effects and moderators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OBPP) in Germany. Europea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Pastrana ,R. F. A. (2014). The utility of the Olw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 in identifying stably peer-victimized children.
    Richeson, B. K. (2011).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stioning students.  :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perceived effects of bullying in schools.
    Snyder, C. R., Lopez, S. J., & Pedrotti, J. T.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2nd ed.). CA:SAGE.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