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婉玲
Shen, Wan-Ling
論文名稱: 南管對「西廂故事」之接受與轉化
Re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nguan for the Story of Xixiang
指導教授: 高美華
Gao, Mei-Hua
施懿琳
Shi, Y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南管西廂曲詞南聲社
外文關鍵詞: Nanguan, Xixiang, Qu, Lyric, Nan-Sheng-She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管為發源於福建泉州之地方曲藝,包含清唱與清奏等唱奏方式。其音樂內涵與排場,承繼唐宋大曲,並且與南戲有淵源關係,是研究傳統戲曲之活化石。保存了大量南管曲詞之樂曲,為「指」、「散套」和「曲」等三種形式,內容以宋元以下之戲曲故事為主,其泉州語言、修辭、故事情節演變、人物形象等文學內涵,是南管文學尚待深入研究之處。
      「西廂故事」源於唐代傳奇《鶯鶯傳》,歷經鼓子詞、諸宮調、北雜劇、南戲、南傳奇,以及各種文體等,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之經典範例。今日南戲與梨園戲之西廂劇本均已不存,而南管中之「西廂故事」曲目,現知有超過五十首支曲,於「指」、「散套」和「曲」等三種樂曲形式中均存,可與諸宮調、北雜劇、南傳奇等比較。在音樂形式上,南管多為摘調支曲,與南戲之體制較接近,而其以音樂曲韻分類,特有之滾門體,則與曲牌體有別。在曲詞文學方面,由故事情節、人物心理、修辭等處,則呈現對諸劇作之承襲與創新。在思想層面,「西廂故事」影響源於泉州本地之「荔鏡故事」,顯示出明清時期南管文學之主「情」特性。   
      本文參酌臺灣傳統南管館閣「臺南南聲社」之排場與傳承實際,並據已整理出版之南管曲本,分為五章探析:一、緒論。二、南管音樂之形制與傳承。三、南管「西廂」存曲之曲目形式與內容。四、南管「西廂」存曲之情節與抒情特性。五、餘論:南管音樂之「情」思。

    Nanguan is regional music of theater originated in Quanzhou, Fujian performed by singing without acting and playing instruments. Its musical content and circumstance is followed Daqu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related by Nanxi to become living subject to be researched. The musical compositions preserve much Nanguan lyrics are three forms of Zhi, Santao and Qu. And their contents are mainly stories of theaters after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intension of Nanguan literature such as Quanzhou language, rhetoric, developments of stories and images of characters are needed to be discussed deeply.
    The story of Xixiang is originated from Chuanqi named Yingying’s Biography in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ecome a classical example in the Chinese theater history developed by Guzici, Zhugongdiao, Bei-Zaju, Nan-Chuanqi and many literary forms. Today scripts of the story of Xixiang in Nanxi and Liyuanxi are not preserved. However,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songs of the story of Xixiang in Nanguan and exist in three forms of Zhi, Santao and Qu can be compared with Zhugongdiao, Bei-Zaju and Nan-Chuanqi. In music, most songs of Nanguan are created from theaters and their forms are close to Nanxi more, Nanguang is classified by melody called Gunmen but Qupai though. In literature, developments of the story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aracters and rhetoric of lyrics are followed and transformed from the theaters of Xixiang. In philosophy, the story of Xixiang affects the story of Lijing which is originated in Quanzhou and the phenomenon means emotion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Nanguan literature in the Ming-Qing period.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ircumstance and teaching of Tainan-Nan-Sheng-She, the traditional Nanguan organization in Taiwan and published Nanguan scores. It analyzes by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form and teaching of Nangua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list, forms and content of the story of Xixiang in Nanguan. The fourth chapter is plots and the lyr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ory of Xixiang in Nanguan.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in Nangu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文本與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二章 南管音樂之形制與傳承 10 第一節 南管音樂之形制 10 第二節 南管之傳承、記譜與曲簿概況 19 第三章 南管「西廂」存曲之曲目形式與內容 24 第一節 「西廂故事」源流與主要版本之表現形式 24 第二節 南管「指套」中之西廂曲目 28 第三節 南管「散套」中之西廂曲目 31 第四節 南管「曲」中之西廂曲目 38 第五節 小結 42 第四章 南管西廂存曲之情節與抒情特性 44 第一節 南管西廂存曲中之「悔婚」、「聽琴」情節 44 第二節 南管西廂存曲中之「佳期」情節 56 第三節 南管西廂存曲之特殊情節 61 第五章 餘論:南管音樂之「情」思 65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 〈鶯鶯傳〉 77 附錄二 林鴻《泉南指譜重編》指套本事 81 附錄三 《弦管指譜大全》指套本事 86 附錄四 指譜《劉鴻溝本》《道光本》《文煥堂本》比較表 106 附錄五 臺南南聲社蔡小月南管清唱曲目本事(一至六集) 117 附錄六 臺南南聲社2009春祭排場曲目 122

    一、曲本、劇本原典(依出版年代順序)

    1. 林鴻:《泉南指譜重編》,上海:上海文瑞樓出版,1911編 1922印(又《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再版)。
    2. 林祥玉:《南音指譜》,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未註年代)
    3. 董解元,王實甫:《西廂記董王合刊本》,台北:里仁,1981。
    4. 劉鴻溝編:《閩南音樂指譜全集》,臺北:學藝,1953年初版,1981再版。
    5. 吳明輝編:《南管指譜全集》,菲律濱宿務市,1976。
    6. 吳明輝:《南音錦曲選集》,菲律賓:菲律賓國風社,1981。
    7. 呂錘寬撰輯:《泉州弦管(南管)指譜叢編》,臺北:文建會,1987。
    8. 張再興編撰:《南樂曲集》,台北:自印,1992年修訂增版五版。
    9. 卓聖祥、林素梅:《南管曲牌大全》,高雄:串門南樂團,1999。
    10. 王實甫原著,陳慶煌撰述:《西廂記》,臺北:金楓,1999。
    11. 李日華、崔時佩,《西廂記》。黃竹三, 馮俊杰,《六十種曲評註》,長春:吉林人民,2001。
    12. 卓聖翔、林素梅編著:《南管指譜詳析》,高雄:鄉音,2001。
    13. 吳守禮校註:《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台北:吳守禮,2001。
    14.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臺南胡氏拾步草堂合編:《清刻本文煥堂指譜》,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15.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明刊戲曲弦管選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16. 蘇統謀、丁水清編校:《弦管指譜大全》,北京:中國文聯,2005。
    17.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袖珍寫本道光指譜》,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18. 鄭國權:《泉州弦管名曲選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2005。
    19. 蘇統謀編:《弦管古曲選集(一)》,北京:文化藝術,2007。
    20. 王櫻芬、李毓芳編著:《踗步近前聽古音──鹿港聚英社林清河譜本》,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7。
    21. 鄭國權:《泉州弦管名曲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2007。
    22. 呂錘寬教授整理:《臺南南聲社手抄本》,文建會「南聲社南管文物數位化典藏計畫」,2008。

    二、研究專著(依出版年代順序)

    1.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
    2.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3月。
    3. 陳秀芳:《鹿港所見的南管手抄本》,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4. 陳秀芳:《臺南所見的南管手抄本》,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5. 邱坤良:〈清代臺灣的南管戲曲活動〉《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 ,1982。
    6.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
    7. 沈冬:《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
    8. 呂錘寬:《臺灣的南管》,臺北:樂韻出版,1986。
    9. 劉念玆:《南戲新證》,北京:中華,1986。
    10. 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福建人民,1989。
    11.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文史哲,1990。
    12.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1993。
    13. 洪惟仁編著:《泉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1993。
    14.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北京:中國戲劇,1996。
    15. 蔣星煜:《西廂記新考》,臺北:學海,1996。
    16. 周長楫:《詩詞閩南話讀音與押韻》,台北:敦理,1996。
    1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
    18. 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彰化:彰縣文化局,2000。
    19.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2001。
    20. 吳梅:《南北詞簡譜》,吳梅著,王衛民編校:《吳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2002。
    21. 林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
    22.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縣:空大,2003。
    23. 陳慶煌:《西廂記的戲曲藝術──以全劇考證與及藝事成就為主》,臺北:里仁,2003。
    24. 羅麗容:《曲學概要》,台北:里仁,2003。
    25.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2004。
    26. 林珀姬:《南管曲唱研究》,臺北:文史哲,2004。
    27. 李國俊:〈南管戲〉《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28.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廈門:廈門大學,2005。
    29. 鄭長鈴:《南音》,杭州:浙江人民,2005。
    30.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2005。
    31. 張真好、陳敏紅編:《泉州南音「譜」集》,廈門:廈門大學,2006。
    32. 張真好、陳敏紅編:《泉州南音「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6。
    33. 王珊:《泉州南音「曲」集》,廈門:廈門大學,2006。
    34. 李白燕編著:《泉州南音演唱教程》,廈門:廈門大學,2006。
    35. 周倩而:《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臺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臺北:南天,2006。
    36. 陳燕紅:《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調查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2008。
    37. 俞為民,劉水雲:《宋元南戲史》,南京:鳳凰,2009。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計畫(依出版年代順序)

    1. 呂錘寬〈南管戲與南管音樂之關係〉,《民俗曲藝》第22期,1983年3月,頁33-43。
    2. 陳益源:〈《荔鏡傳》考〉,《文學遺產》第6期,1993年,頁83-96。
    3. 施炳華主持:《鹿港、臺南及其週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 ( II )[縮影資料] 》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6。
    4.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
    5. 沈冬:〈清代臺灣戲曲史料發微〉《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頁121-160。
    6. 沈冬:〈書寫與表演──再論清代臺灣戲曲史料〉,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
    7. 王櫻芬編:《八十三年全國文藝季千載清音──南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04。
    8. 鄭阿財:〈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普門學報》第二十期,2004年3月。
    9. 李國俊:〈南管音樂的宗教意義探析〉《宗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10月,頁415-431。
    10. 李國俊:〈南管滾門牌調系統芻論〉《南北管音樂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11月,頁7-27。
    11. 李國俊:〈南管樂器學初探〉《傳統樂器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09月,頁194-209。
    12. 邱坤良:〈臺灣戲劇史的論述與書寫兼評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彰化縣政府主辦「2007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2007。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順序)

    1. 曾瓊連:《西廂記之版本及其藝術成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74。
    2. 楊淑娟:《董解元西廂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民77。
    3.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77。
    4. 林宗毅:《西廂記二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80。
    5. 沈杏霜:《西廂記諸宮調的說唱及創作技巧》,臺中:逢甲大學碩論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6. 蔡郁琳:《南管曲唱唸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論,民84。
    7.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論,民86。
    8. 李孟勳:《南管散曲與南北曲之比較分析--以同名曲牌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民90。
    9. 黃朝彥:《鹿港地區之南管手抄本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民91。
    10. 林秋華:《南管指套〈趁賞花燈〉研究》,臺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民91)。
    11.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博論,民93。
    12. 施玉雯:《文煥堂指譜》記譜法研究—兼論南管記譜概念之演變,臺北: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論,民94。
    13. 楊雅婷:《李日華改編《西廂記》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96。
    14. 楊淑娟:《南管與明初五大南戲文本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民96。
    15. 劉芷珊:《2004-2007年南聲社的儀式活動及其音樂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論,民97。

    四、網站、影音資料(依類別、筆劃排列)

    1. 臺灣說唱數位典藏網站:http://taiwanopera.cca.gov.tw/
    2. 「臺南南聲社」網站:http://www.tnia.org.tw/~tnnss/
    3. 「南音網」網站:http://www.nanyin.net/
    4. 蔡小月/臺南南聲社:《南管散曲》(一~六集),法國,法國國家廣播電台,1993。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2-02-1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