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佑倫
Chou, Yu-lun
論文名稱: 專案融資擔保機制之探討
A Study on Security of Project Finance
指導教授: 許忠信
Hsu, Chung-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受指定部分優先債權接管人浮動擔保聯合貸款專案融資負面出質條款以契約權利為標的之擔保集合債權債權讓與擔保直接合意附屬擔保債權人間合意擔保授信銀行介入權
外文關鍵詞: Direct Agreements, Assignment, Security over Contracts, Negative Pledge Clause, Fixed Charge, Prescribed Part, Preferential Debtors, Project Finance, Syndicated Loans, Floating Charge, Receiver, Collateral Warranties, Inter-creditor Agreements, Take-over by the Bank, Secured Credit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國內外經濟局勢之不斷發展,企業之營運規模亦不斷擴大,而在企業之發展過程中,資金是否充足無疑係發展成敗與否之重要關鍵。一般而言,企業資金之來源可區分為內部資金與外部資金二者,就外部資金之部分,雖目前企業以直接金融之方式,透過發行有價證劵,向一般社會大眾募集資金之風氣日增,但透過間接金融之方式,向銀行融資借貸,因較具彈性,可針對個案之不同調整融資契約之內容,仍為企業獲取外部資金之重要管道,而因科技的不斷創新,許多投資案的規模及複雜性亦日漸擴大,在此情形之下,傳統融資方式逐漸無法滿足企業之需求,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e)之模式遂逐漸受到重視。專案融資係指為特定之經濟實體,用以募集經濟上可分的投資專案所需資金的一種方式,而銀行將該專案將來的收益視為返還貸款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銀行對該專案提供融資並承擔該專案成敗大部分的風險,常見於全新事業之開發案中。相較於傳統之融資方式重視借款人本身之資力及其所提供之擔保品之價值,在專案融資中,既係以將來專案計畫之收益作為主要還款來源,加上在專案計畫之初,專案公司本身之資力及所得提出之擔保又極為有限,銀行此時所重視者即為專案計畫本身可行性之評估,而除民間企業之投資計畫外,許多與公益相關之基礎建設亦需要龐大之資金,往往造成政府嚴重之財政負擔,此時若由民間企業以專案融資搭配BOT之方式進行,不但可以減輕政府之負擔,人民亦可因此而得利,是故不論係在私人企業之投資計畫或於公私部門合作之計畫案中,專案融資皆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然在我國法制上,就融資案中居於關鍵地位之擔保機制,並未為特殊之規範,而僅以銀行法§12之擔保授信作為規範依據,然細究該規定,其僅將民法或動產擔保交易法中早已明文規範用於一般交易行為之擔保機制羅列於條文中,無法完全滿足銀行於專案融資中對擔保機制之需求,蓋因較諸傳統之融資案,專案融資中的擔保目的主要係在預防一般無擔保債權人干擾專案計畫之防範功能,以及在債務人違約時接管投資專案之控制功能。
    起源於英國衡平法上之浮動擔保,可就債務人之現存及將來之總財產或部份財產為標的設定之,於特定事由發生導致結晶前係處於一個浮動之狀態,並未附著於特定之標的物,然一旦特定事由發生,浮動擔保即結晶,附著於特定標的物上而成為特定擔保,債務人無力清償時,債權人得將擔保權所及之標的物拍賣,並就拍賣所得之價金優先受償,惟債務人於擔保尚未結晶前,得於其日常營業活動中不受干擾地處分供擔保之財產;此種擔保機制不但可降低擔保權設定對債務人營業之影響,其獨特之接管人、優先債權人及受指定部分之機制更可完全滿足銀行於專案融資中對擔保機制防範功能及控制功能之需求,可謂相當適合於專案融資之擔保機制。
    惟並非每個國家皆承認浮動擔保,因此在國際金融實務上,除浮動擔保外,其他如負面出質條款、以專案公司之契約權利為標的之擔保、直接合意、附屬擔保及債權人間合意等等之制度,亦係在專案融資中常見之擔保機制,而此些擔保機制,雖非嚴格意義下之擔保物權而可能僅為債權效力之約定,然在實際運作上,對銀行而言,的確可起到防範功能及控制功能之作用,故廣為國際金融實務所採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enterprises enlarge their business continuously. Capital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undoubtedl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apital of enterpris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capital and external capital. With regard to the external capital, although the enterprises raising funds through the issuing of the security, i.e. direct fina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t present, loans from the bank, i.e. indirect finance, is still important to the enterprises in getting external capital because of the flexibility. However,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chnology, conventional lending fails to satisfy the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the enormous scale of the project nowadays. Under this situation, project financ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roject finance could be defined as a financing of a particular unit, the project company, and the raising of funds to finance an economically separable capital investment project in which the bank looks primarily to the cash flow from the project as the source of funds from which their loans will be repaid. Project finance usually used in the initiating the operation of a wholly new enterprise. While banks pay attention to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borrower and the value of the security provided by the borrower in the conventional lending, banks think highly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itself in the project finance as a result of that banks look primarily to the earnings of the project as the source of funds from which their loans will be repaid and the project company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vide the sufficient security to the banks in the threshold of the project. Besides the investment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many infrastructures concerning the public welfare would also need the enormous capital. It would be the heavy burden to the government nowadays. Constructing through the project finance with BOT arrangement could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confer benefits on society. As a result, not only in the private investment, project finance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vestment program.
    From the respect of the bank, the main objects of security in the project finance are to act as a defense against unsecured creditors and to confer control of the project on the project company's default.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t security between conventional lending and project finance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article 12 of the Banking A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llateral could be furnished to secure credit is not adequate to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bank in the project finance. So, there is a need for us to refer to the security widely u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First of all, English floating charge hovers over all or part of the assets unspecified temporarily, enabling the company deal with the assets 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business until the charge crystallizes, usually upon the company's default. Under the floating charge, the company is permitted to maintain its ordinary course of business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from the chargee, low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urity to the company. Moreover, the receiver, preferential debts and prescribed part could meet the defensive and control function of security in the project finance required by the bank. As a result, the floating charge is an appropriate security to the project finance.
    Besides the floating charge,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urity over contracts a company has entered and some quasi-security devices, such as direct agreements, collateral warranties and inter- creditor agreements, also have defensive or control function which is expected by the bank in the project finance to some degree. Therefore, these arrangements are also widely adopted by the bank as secu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3 第一項、文獻回顧概述3 第二項、研究目的5 第三節、研究方法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論文架構8 第二章、聯合貸款與專案融資之基本概念 11 第一節、前言11 第二節、聯合貸款契約概述11 第一項、聯合貸款之意義11 第二項、聯合貸款之基本原則12 第一款、個別性(Severality)12 第二款、聯貸民主原則(Syndicated Democracy)13 第三款、比例分攤原則(Pro rata)14 第三項、聯貸契約之主要參與銀行14 第一款、主辦銀行(the lead bank)14 第二款、參貸銀行17 第三款、受任銀行 (Agent bank)17 第三節、專案融資之意義及基本特徵18 第一項、專案融資之意義18 第二項、專案融資之基本特徵21 第四節、專案計畫之流程及相關之參與者21 第一項、專案計畫之流程21 第二項、專案計畫之參與者22 第一款、發起人(Sponsor)23 第二款、投資人(Additional Equity Investor)23 第三款、建造者(Construction Contractor)23 第四款、營運者(Operator)23 第五款、產品購買者(Product Offtaker)24 第六款、原料供應者(Feedstock Supplier)24 第七款、資金貸與人(Lender)24 第五節、專案融資之風險25 第一項、完工風險(Completion Risk)26 第一款、財務面之完工風險26 第二款、技術面之完工風險26 第二項、技術風險(Technological Risk) 27 第三項、政治風險(Political Risk)27 第四項、原料供應的風險( Supply Risk) 28 第五項、經濟風險(Economic Risk)28 第六項、匯兌風險(Exchange Rate Risk) 29 第七項、利率風險(Interest Rate Risk) 29 第八項、營運風險(Operating Risk)29 第九項、不可抗力之風險(Force Majeure Risk)30 第六節、專案公司之設置30 第一項、設置時應考量之因素30 第二項、合資事業(Joint Venture)31 第三項、一般合夥(General Partnership)33 第四項、有限合夥(The Limited Partnership)34 第五項、公司(Corporation) 35 第七節、專案融資之優點和缺點36 第一項、專案融資之優點36 第一款、發起人無須對該專案融資的還款負責36 第二款、不會記載於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37 第三款、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37 第四款、分散風險37 第五款、獲得有利的融資條件38 第六款、迴避其他契約的限制38 第七款、銀行較不易中止投資計畫38 第八款、降低發起人自有資金比例39 第二項、專案融資之缺點39 第一款、複雜性高39 第二款、欠缺直接的信用擔保40 第三款、交易成本較高40 第四款、銀行介入監督40 第五款、專案公司的告知義務加重41 第六款、需支出較多保險費用 41 第八節、小結41 第三章、浮動擔保(Floating Charge)43 第一節、前言43 第二節、擔保權概述 43 第一項、擔保的本質 43 第二項、擔保之功能 44 第三項、英國法上擔保之分類45 第三節、專案融資之擔保機制47 第一項、目的48 第一款、防範功能(Defensive)48 第二款、控制功能(Control) 48 第二項、專案融資之擔保機制之常見問題49 第四節、浮動擔保之意義及特徵49 第一項、浮動擔保之意義49 第二項、浮動擔保之特徵51 第一款、債務人就供擔保標的物之自由處分權51 第二款、接管人(Receiver)58 第五節、浮動擔保之設立65 第一項、設立之主體、客體及被擔保債權 65 第二項、登記67 第六節、浮動擔保之結晶(Crystallisation)與再浮動(De-crystallised)75 第一項、浮動擔保之結晶(Crystallisation)75 第二項、浮動擔保之再浮動(De-crystallised)81 第七節、浮動擔保之優先權(Priority)81 第一項、浮動擔保權、其他擔保物權與標的物之買受人82 第二項、浮動擔保權人、優先債權人(preferential debtors)與受指定部分(prescribed part)86 第八節、浮動擔保之優缺90 第九節、小結93 第四章、其它於專案融資中常見之擔保機制102 第一節、前言102 第二節、負面出質條款(The negative pledge clause)102 第一項、定義102 第二項、本質104 第三項、使用負面出質條款的原因105 第四項、範圍106 第五項、借款人違反負面出質條款時,銀行對借款人之主張107 第一款、損害賠償(Damages) 107 第二款、禁制令(Injunction)108 第三款、指派接管人(Receiver)108 第四款、強制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108 第五款、自動成立擔保權109 第六項、借款人違反負面出質條款時,銀行對第三人之主張109 第一款、De Mattos原則109 第二款、干擾契約關係110 第三款、衡平擔保權(equitable mortgages or equitable liens)111 第七項、我國銀行法之規範112 第三節、以契約權利為標的之擔保115 第一項、意義115 第二項、面臨之問題 116 第三項、專案公司之義務118 第四項、我國法制之探討--讓與擔保之容許性118 第一款、讓與擔保之意義119 第二款、讓與擔保之類型120 第一目、流質型與清算型120 第二目、處分型與歸屬型121 第三款、讓與擔保之法律性質122 第一目、所有權構成說122 第二目、擔保構成說 122 第四款、讓與擔保之合法性爭議123 第一目、為當事人間的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讓與行為無效124 第二目、違反強行規定而無效125 第三目、有違物權法定之原則而無效126 第五款、以債權為標的之讓與擔保----以集合債權之讓與擔保為核心127 第四節、直接合意(Direct Agreements)134 第一項、意義134 第二項、功能135 第一款、消極面135 第二款、積極面135 第三項、直接合意之通常事項135 第四項、銀行之責任範圍136 第五項、貸款清償後法律關係137 第五節、附屬擔保(Collateral Warranties)138 第一項、意義138 第二項、附屬擔保之通常內容138 第六節、債權人間合意(Inter-creditor Agreements)139 第一項、意義139 第二項、主要規範事項139 第三項、貸款主體變更140 第七節、小結140 第五章、我國之擔保授信145 第一節、前言145 第二節、抵押權擔保授信145 第一項、類型146 第二項、成立方式147 第三項、標的148 第四項、抵押權之實行149 第三節、質權擔保授信152 第一項、類型152 第二項、設定方式153 第三項、標的154 第四項、質權之實行155 第四節、應收票據擔保授信157 第五節、信用機關保證擔保授信159 第六節、銀行介入權 161 第一項、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之規定162 第二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52規定163 第一款、要件164 第二款、介入後之權利義務關係167 第三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53規定170 第七節、小結-我國規範之評析171 第六章、結論及建議 176 參考文獻191 附件一:反面承諾書稿示204

    一、中文及日文部份(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專書論著
    1. 王文宇等,金融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二版。
    2.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二版。
    3. 王文宇等,我國公共建設融資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9年。
    4.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經銷,2001年10月增訂版六刷。
    5.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1)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債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經銷,2005年7月。
    6. 王澤鑑,民法物權(一),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經銷,2003年10月修訂版五刷。
    7. 王志誠,票據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三版一刷。
    8. 尹章華,獎參條例與BOT,漢興書局,民國1998年8月初版。
    9. 中央銀行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年報,中央銀行, 2008年3月。
    10. 呂汝漢,金融財金貿易英漢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修定版三刷。
    11. 李欽賢,票據法專題研究(一),自版,2001年6月五版再刷。
    12. 吳嘉生,銀行法釋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
    13. 林群弼,海商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修訂二版二刷。
    14. 林展義,授信業務的法律衣裳,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2005年11月初版。
    15. 金桐林,銀行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增訂五版。
    16.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自版,2001年修訂一 版。
    17. 沈中華,金融市場-全球之觀點,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3版。
    18. 洪志洋等,新竹科學園區廠商融資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5年。
    19. 洪國欽,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逐條釋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一刷。
    20. 姚瑞光,民法物權論,自版,1983年11月版。
    2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書局經銷,2006年1月,修訂版
    22. 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6版2刷。
    23. 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8版。
    24. 高木喜多男『担保物權法』(有斐閣、新版、1998)
    25. 許忠信,國際金融法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26. 陳春山,國際金融法論 :政策及法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
    27. 陳國嘉,中小企業投融資計畫教戰手冊,中小企業處,2001年初版。
    28. 陳業鑫,以智慧財產權為擔保標的之融資方式探討,司法院,2005年第一版。
    29.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修訂三版。
    30. 商事法暨財經法論文集:王仁宏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1999年8月初版。
    31. 黃茂榮,債法各論(第一冊),自版,2003年8月初版。
    32. 張新平,海商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二版。
    33. 道垣內弘人『担保物權法』(三省堂、第四刷、1995)
    34.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融資指南,自版,2005年修訂第十二版。
    35. 葉國興,金融法律實務問題解析,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1985年出版。
    36.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2版6刷。
    37. 楊必昌等,彰濱工業區之開發與交通銀行融資業務配合作業之研究,交通銀行,1992年。
    38. 楊竹生等,國際融資契約暨相關法律問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6年。
    39. 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版。
    40. 廖大穎、谷湘儀及葉仕國合編,企業籌資法務與個案分析,元照出版,2008年11月,初版一刷。
    41. 銀行授信實務概要編輯委員會,銀行授信實務概要,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1999年8月。
    42.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物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修訂十四版三刷。
    43. 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十一版。
    44. 鄭正忠,銀行法,書泉出版社,2004年7月,六版二刷。
    45. 鄭正忠、吳展旭,動產擔保交易法,書泉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一刷。
    46. 劉春堂,動產擔保交易法研究,輔仁大學法學叢書,1995年9月,初版第三刷。
    47. 劉憶如,國內推動民間參與重大交通建設專案融資實務之研究,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2005年。
    48.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BOT三贏策略,商鼎財經顧問出版,2000年1月初版。
    49. 劉宗榮,新海商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經銷,2007年3月初版。
    50.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頁56-58,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修訂三版。
    51.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下),頁409,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修訂四版。
    52. 謝哲勝,民法物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53. 謝易宏,企業與金融法制的昨是今非,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54. Philip Wood 著/何美歡譯,國際金融法實務,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出版。
    (二)期刊論文
    1. 一銀產經資訊,專案融資簡介,一銀產經資訊,第465期,1993年12月。
    2. 王中宇,金融市場主要信用工具之介紹,輸出入金融雙月刊,第51期,1994年3月。
    3. 王小龍,民間投資公共建設--BOT模式與專案融資,萬能學報,第19期,1997年7月。
    4. 王文宇,從高鐵興建營運合約論獎參條例的政府收買機制,月旦法學,第33期,1998年1月。
    5. 王文宇,論BOT特許合約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全國律師,第2卷,第1期,1998年1月。
    6. 王文宇,BOT主要契約內容解析(上),全國律師,第3卷,第11期,1999年11月。
    7. 王文宇,BOT主要契約內容解析(下),全國律師,第3卷,第12期,1999年12月。
    8. 小林秀年「企業担保制度とその法的構造--新財団抵当制度の立法的課題に関する検討」東洋法学卷50‧1号(2007)
    9. 史怡中,國際銀行貸款對發展中國家融資之分析,台北市銀月刊,第14卷,第3期,1983年3月。
    10. 吉田光碩「銀行実務と民事裁判(481)根企業担保の有用性」判例タイムズ卷58‧7号(2007)
    11. 朱宏文,專案融資擔保:中國大陸的實踐與法律問題 -上-,法令月刊,第55卷,第6期,1994年6月。
    12. 朱宏文,專案融資擔保:中國大陸的實踐與法律問題 -上-,法令月刊,第55卷,第7期,1994年7月。
    13. 呂輝堂,銀行專案融資之經濟與政治風險之研究,合作經濟,第72期,2002年3月。
    14. 李欽賢,票據債權與通常債權,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2007年2月。
    15. 李欽賢,論公司權利能力之限制,輔仁法學,第13期,1994年6月。
    16. 李卓儒、鄧彥敦,聯貸合約中債權確保及風險分散之法律問題,金融研訓季刊,第90卷,1998年7月。
    17. 李靜怡,專案融資,中國商銀月刊,第18卷,第3期,1999年3月。
    18. 李豊傳,BOT交通建設計畫專案融資之研究,產業金融季刊,第99期,1998年6月。
    19. 李盈欣,國際聯合貸款之沿革、架構及其發展,中信通訊,第214期,1999年4月。
    20. 林發立,引進BOT方式興辦公共工程之檢討--專案融資與法律顧問之相關任務,萬國法律,第89期,第1996年10月。
    21. 林誠二,將來債權讓與通知之時點--簡評最高法院九七年臺上字第一二一三號判決,台灣法學,第120期,2009年1月15日。
    22. 林誠二,將來債權讓與之效力,月旦法學教室,57期,2007年7月。
    23. 吳光明,動產讓與擔保法律制度之研究,月旦法學,第95期,2003年4月。
    24. 松田佳久「企業担保権の効力強化と担保価値把握の確実化--イギリス・フローティング・チャージとわが国・企業担保権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上)」銀行法務21卷48‧2号(2004)
    25. 松田佳久「企業担保権の効力強化と担保価値把握の確実化--イギリス・フローティング・チャージとわが国・企業担保権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下)」銀行法務21卷48‧3号(2004)
    26. 浅野裕司「企業担保法と改正問題について」法學新報卷108.9号(2002)
    27. 柯偉浩,銀行聯貸業務的承辦與拓展,金融研訓季刊,1998年7月。
    28. 唐可昕,聯貸工具效益分析,彰銀資料,第47卷,第7期,1998年7月。
    29. 許忠信,國際金融上國際聯合貸款契約之觀察,月旦法學,第146期,2007年7月。
    30. 許慶文,BOT專案之研究,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49期,1997年12月。
    31. 許克偉,專案融資的各種風險與因應對策,能力雜誌,第501期,1997年11月。
    32. 郭大維,英國公司治理法制之研究-以董事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51期,2007年12月
    33. 郭大維,公司治理之角度論我國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之法制化,輔仁法學,第31期,2006年6月。
    34. 陳春山,國際聯貸業務與聯貸契約之發展,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2期,1997年6月。
    35. 陳春山,專案融資授信業務之法制規劃,軍法專刊,第46卷,第3期,2000年3月。
    36. 陳枝蘭,國際專案融資案例面面觀,能力雜誌,第501期,1997年11月。
    37. 陳枝蘭,專案融資失敗因素分析,能力雜誌,第501期,1997年11月。
    38. 陳哲斐,國際聯合貸款法律問題研析--以英國法為中心,成大法學,第3期,2002年6月。
    39. 陳天賜,BOT與專案融資,公教資訊,第3卷,第3期,1999年9月。
    40.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上)--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1180號判例評析,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41.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下)-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1180號判例評析,月旦法學,第97期,2003年6月。
    42.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借殼信託契約,頁49,月旦法學,第27期,1997年8月。
    43. 陳榮隆,擔保物權之新紀元與未來之展望,台灣本土法學,第93期,2007年4月。
    44.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擔保標的物範圍,輔仁法學,第23期,2002年6月。
    45. 陳明燦,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法制分析:以「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條例」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9期,2001年12月。
    46. 陳清秀主持;黃運湘等整理,BOT法制及實務問題之研討[座談會],全國律師,第2卷第1期,1998年1月。
    47. 莊欣姟,國際聯合貸款簡介 -1,華銀月刊,第530期,1995年3月。
    48. 莊欣姟,國際聯合貸款簡介 -2,華銀月刊,第531期,1995年4月。
    49. 莊欣姟,國際聯合貸款簡介 -3,華銀月刊,第532期,1995年5月。
    50. 莊欣姟,國際聯合貸款簡介 -4,華銀月刊,第533期,1995年6月。
    51. 莊欣姟,國際聯合貸款簡介 -5,華銀月刊,第534期,1995年7月。
    52. 徐守德,專案融資簡介,台北銀行月刊,第337期,1998年11月。
    53. 徐守德,專案融資的風險管理,企銀季刊,第24卷,第1期,2000年7月。
    54. 徐守德,專案融資的運作、理論及組織,產業金融季刊,第104期,1999年9月。
    55. 徐守德,專案融資的資本型態,台北銀行月刊,第344期,1999年6月。
    56. 徐守德,專案融資的資金來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26期,2000年7月。
    57. 范鮫、黃馥萍,從「獎參條例」看融資機構介入權,月旦法學,第33期,1998年2月。
    58. 施博祥,淺談國際聯貸,企銀報導,第214期,2001年9月。
    59. 黃時中,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與專案融資,萬國法律,第129期,1993年6月。
    60. 黃宗樂,浮動擔保之研究—以蘇格蘭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1978年6月。
    61. 黃俊智,國內銀行主辦國際聯合貸款業務之研究 -上,華銀月刊,第564期,1998年1月。
    62. 黃俊智,國內銀行主辦國際聯合貸款業務之研究–下,華銀月刊,第565期,1998年2月。
    63. 游啟璋,聯貸契約的法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2007年7月。
    64. 張順宗,國際聯合貸款業務分析及問題探討(上),今日合庫,第23卷,第4期,1997年4月。
    65. 張順宗,國際聯合貸款業務分析及問題探討(下),今日合庫,第23卷,第5期,1997年5月。
    66. 楊琇琄,淺析公共建設BOT專案融資之財務規範,主計月刊,第588期,1994年12月。
    67. 蔡明誠,讓與擔保—最高法院88台上字第1334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8期,2000年3月。
    68. 劉芬美,專案融資架構與風險分析,台北銀行月刊,第341期,1999年3月。
    69. 羅瑞寧,國際聯合貸款研究報告(上),華銀月刊,第576期,1999年1月。
    70. 羅瑞寧,國際聯合貸款研究報告(下),華銀月刊,第577期,1999年2月。
    71. 謝劍平,公共工程民營化融資策略--專案融資,證券金融,第49期,1996年4月。
    72. 謝在全,民法擔保物權之新風貌,法學叢刊,第51卷第4期,2006年10月。
    73. 蘇貴榿,BOT計畫與專案融資,金融研訓,第90期,1998年7月。
    74. 蘇黎茹,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計畫(BOT模式)專案融資之探討--以臺灣高速鐵路為例,主計月刊,第583期,1994年7月。
    75 . 顧立雄、林發立,BOT興建營運合約之履約保證問題,月旦法學,第33期,1998年2月。
    76. Wilson,Christopher講 ; 陳明霞整理,專案融資之基本概念,中鼎,第259期,2001年2月。
    (三)學位論文
    1. 呂錦淞,我國銀行參與專案融資之研究,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 吳光明,動產讓與擔保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9月。
    3. 胡展華,專案融資之研究-以BOT專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4. 高亘瑩,國際聯合貸款爭議之仲裁,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5. 連維平,國際聯合貸款策略之研究──以臺灣民營企業個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6. 連雅婷,讓與擔保制度之研究-兼論與信託制度之關連,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1年9月。
    7.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1999年7月。
    8. 陳哲斐,國際聯合授信之研究-以國際聯合貸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9. 陳淑惠,專案融資之研究-兼論其於公共工程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10. 陳瀅宇,從法律觀點論BOT與專案融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1. 陳宏榮,BOT公共工程專案之投融資及風險評估程序,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01年6月。
    12. 黃瓊蕙,國際聯合貸款契約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13. 曾士哲,論專案融資模式於公私部門合作開發公共工程的應用-兼論我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相關規定,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9年。
    14. 張文魁,影響銀行對BOT融資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1999年。
    15. 潘欣榮,獎勵民間興辦公共設施法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6. 鄭訂福,高雄地區銀行參與聯合貸款業務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7. 趙怡安,專案融資運用於電廠興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2000年。
    18. 賴寬茂,銀行主辦及參與國際聯合貸款業務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9. 魏祖光,專案融資應用在公共建設民營化(BOT模式)之探討 : 以大型交通建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四)網路資料
    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門網站:http://law.moj.gov.tw/
    3.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
    4. 月旦法學知識庫:www.lawdata.com.tw
    5. 最高裁判所:http://www.courts.go.jp/saikosai/
    6. CiNii-NII論文情報ナビゲータ: http://ci.nii.ac.jp/ja
    二、英文部份(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列)
    (一)專書論著
    1.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3rd. ed 2006).
    2. Darrin Grimsey & Mervyn K. Lewis,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The Worldwide Revolu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vision and Project Finance (2004).
    3. E.P. Ellinger, Eva Lomnicka & Richard Hooley, Modern Banking Law (3rd. ed 2002).
    4. Graham Vinter, Project Finance (2ed. ed 1998).
    5. Hal S. Scott, International finance: law and regulation (2004).
    6. John D. Finnerty, Project Financing: Asset-Based Financial Engineering (1996).
    7. Louise Gullifer, Goode on Legal Problems of Credit and Security(4th. ed 2008).
    8. Michael P. Malloy, Principle of Bank Regulation (2ed. ed 2003).
    9. Neil Cuthbert, Asset and Project Finance: Law and Precedents (1997).
    10. Peter K. Nevitt and Frank Fabozzi, Project Financing (6th. ed 1995)
    11. Philip R. Wood, Comparative Financial Law (1995).
    12. Philip R. Wood, International Loans, Bonds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1sr. ed 1995).
    13. Philip R. Wood, Comparative Law of Security and Guarantees (1995).
    14. Philip R. Wood, Project Finance, Subordinated Debt, and State Loans (1995).
    15. Ross Cranston, Principles of Banking Law (2ed. ed 2002).
    16. Scott L. Hoffman, The Law and Business of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3rd. ed 2008).
    (二)期刊論文
    1. Adrian Walters, Priority of the Floating Charge in Corporate Insolvency : Griffiths v Yorkshire Bank Plc, Comp. Law. 1995, 16(10).
    2. Aishah Bidin, Preferential Creditors in Corporate Insolvency, Comp. Law. 1997, 18(9).
    3. Andrew McKnight, Brumark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xed and Floating Charges, J.I.B.L. 2001, 16(6).
    4. Alexander Learmonth., Late Registration of Charges over the Property of Insolvent Companies, Insolvency L.J. 2003, 2(MAR).
    5. Andrew Mcknight, Restrictions on Dealing with Assets in Financing Documents : Their Roles, Meaning and Effect, J.I.B.L. 2002, 17(7).
    6. Alan Berg, Charges over Book debts: the Spectrum Case in the Court of Appeal, J.B.L. 2004, NOV.
    7. Alan Berg, Charges over Book debts: A Reply, J.B.L. 1995, SEP.
    8. Alan Berg, Recharacterisation after Enron, J.B.L. 2003, MAY.
    9. Alan Berg, Brumark Investments Ltd and the Innominate Charge, J.B.L. 2001, SEP.
    10. Andrew Peterson, The End of New Bullas, Comp. Law. 2002, 23(1).
    11. Andrew Wilkinson, Automatic Crystallisation of Floating Charges, Comp. Law. 1987, 8(2)
    12. Catherine Pedamon. How is Convergence Best Achieved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April, 2001, 24 Fordham Int'l L.J. 1272.
    13. Carl S. Bjerr, Project Finance, Securitization and Consensuality, 2002, 12 Duke J. Comp. & Int'l L. 411.
    14. Case Comment, Automatic Crystallisation – Sale Not in The Ordinary Course, Insolv. Int. 1993, 6(1).
    15. Case Comment, Contractual Rights Vis-à-vis Floating Charge, J.B.L. 1992, Jul.
    16. Case Comment, Floating Charges and Priorities, Insolv. Int. 1993, 6(6).
    17. David Capper, Fixed Charges over Book Debts- the Future after Brumark, Comp.Law. 2003, 24(11).
    18. David Quli, Insolvency : Administrative Receiver, J.I.B.L. 1995, 10(7).
    19. D. Petkovic, Security over Contracts in Project Financings, I.B.F.L. 1996, 14(8).
    20. D. Allan, Negative Pledge Lending--Dead or Alive? How to re-invent the Mortgage, J.I.B.L. 1990, 5(8).
    21. David Milman, Floating Charges: A Further Unexpected Setback, Insolvency L.J. 2001, 5(NOV).
    22. Dan D. Prentice, Preferences and Defective Floating Charges, Insolv. Int. 1993, 6(9).
    23. David Bennett, Security for Lending: Floating Charge, J.I.B.L. 1994, 9(4).
    24. Fidelis Oditah, Fixed Charges and Recycling of Proceeds of Receivables, L.Q.R. 2004, 120(OCT).
    25. Fidelis Oditah, Fixed Charge over Book Debts after Brumark, Insolv. Int. 2001, 14(7).
    26. Gerard McCormack, Priority of Charges and Registration, J.B.L. 1994, NOV.
    27. Gerard McCormack, The Floating Charge and The Law Commission Consultation Paper on Registration of Security Interest, Insolvency L.J. 2003, 1(JAN).
    28. Gerard McCormack, The Nature of Security over Receivables, Comp. Law. 2002, 23(3).
    29. Ian McDonald & Danny Moujalli, A Very English Concept : the Receiver Appointed out of Court, Insolv. Int. 2001, 14(10).
    30. Jonathan R.C. Arkins, "Ok - So You’ve Promised, Right?" The Negative Pledge Clause and the "Security" It Provides, J.I.B.L, 15(8), 2000.
    31. Jonathan B. Stone, The "Affirmative" Negative Pledge, J.I.B.L. 1991, 6(9).
    32. Julie K. Maxton, Negative Pledges and Equitable Principles, J.B.L. 1993, SEP.
    33. Joanne Rumley & Graham Jeffries, Brumark: Where are We Now, Insolv. Int. 2003, 16(3).
    34. John Tribe, The Privy Council and Brumark : A Lingering Shadow over Book debts, Comp. Law. 2001, 22(10).
    35. Kenneth W. Hansen, Internation Project Finance and Privatization - Expert Presentations on Lessons to be Learned: Managing Political Risks in Emerging Market Investment, 18 Transnat'l Law. 77, 2004.
    36. Katharine C. Baragona, Symposium: Markets in Transition: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rt Two - Building Up to a Drawdown: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and Privatization - Expert Presentations on Lessons to be Learned: Project Finance, 18 Transnat'l Law. 139, 2004.
    37. K.J. Naser, The Juridical Basis of The Floating Charge, Comp. Law. 1994, 15(1).
    38. Lissa Lamkin Broome, Framing the Inquiry: The Social Impact of Project Finance: A Comment on Bjerre , 12 Duke J. Comp. & Int'l L. 439, 2002.
    39. Lam Wing Wo, Negative Pledges and Their Effect on a Third Party, J.I.B.L. 1999, 14(11).
    40. Leona McHugh & David Capper, Whither The Floating Charge, Insolvency L.J. 19994, (JUN).
    41. Mike Stevenson, The Enterprise Bill 2002 – A Move Towards A Rescue Culture, Insolv. Int. 2002, 15(7).
    42. Michael Grylls, Insolvency Reform: Dose the United Kingdom Need to Retain the Floating Charge, J.I.B.L. 1994, 9(10).
    43. Mark Kantor,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and Arbitration With Public Sector Entities: When Is Arbitrability A Fiction?, 24 Fordham Int'l L.J. 1122 , 2001.
    44. Marion Simons, Some Reflections on Administrations, Crown Preference and Ring-fenced Sums in the Enterprise Act, J.B.L. 2004, JUL.
    45. Mark Fennessy & Lloyd Tamlyn, Fixed and Floating Charges: Brumarked, Insolvency L.J. 2002, 2(MAR).
    46. Nagla Nassar, Project Finance, Public Utilities, and Public Concerns: 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2000, 23 Fordham Int'l L.J. 60.
    47. Peter Walton & Andrew Keay, Preferential Debts: An Empirical Study, Insolvency L.J. 1999, 3(APR).
    48. Philip Ridgway, Administrative Receivership or Administration ? A Matter of Priorities, Insolv. Int. 2004, 17(3).
    49. Philip Smart, Fixed or Floating? Siebe Gorman Post-Brumark, Comp. Law. 2004, 25(11).
    50. Petros Vellas,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Lenders' Protection Against Expropriation and Force Majeure Risks, J.I.B.L.R. 2004, 19(11).
    51. R.C. Nolan, Property in a Fund, L.Q.R. 2004, 120(JAN).
    52. Robert R. Pennington,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Fixed and Floating Charges, Comp. Law. 24(2), 2003.
    53. Robert R. Pennington, Should Debenture Holders Be Required to Meet The Costs of Winding up The Company, Comp. Law. 2003, 24(4).
    54. Robert Walker, Fixed and Floating Charge-The Debate Continues, Insolvency L.J. 2002, 3(May).
    55. R.M. Goode, Current Issues of Receivership Law: Part 2 - The Appointment of Receivers under the Insolvency Act, J.B.L. 1986, MAY.
    56. Stephen Barton, Administration v. Administrative Receivership, Insolv. Int. 1992, 5(8).
    57. Steven L. Schwarcz, Introduction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Cross-Border Finance, 8 Duke J. Comp. & Int'l L. 235, 1998.
    58. Tracy Hobbs, The Negative Pledge : A Brief Guide, J.I.B.L. 1993, 8(7).
    (三)網路資料
    1. Lexis Nexis Academic:http://www.lexisnexis.com
    2. Westlaw International: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8-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