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心怡
Lo, Shin-yi
論文名稱: 刑事程序鑑定人之地位與證據調查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expert witness's crime procedure status and evidence investigate
指導教授: 陳運財
Chen, Yun-tsai
蔡崇義
Tsai, Chung-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鑑定人傳聞法則交互詰問隱私權人身自由
外文關鍵詞: expert witness, hearsay rule, cross-examination, the right of privacy, freedom of person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92年9月所謂刑事訴訟新制實施,引進當事人進行的訴訟特徵,採行傳聞法則及交互詰問制度,對於刑事訴訟程序鑑定證據的調查將造成如何的影響,係為本論文主要關注之重點。在論文編排上,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則從鑑定制度的完整建立將產生與憲法基本人權發生拉扯的情況下,從憲法的角度建構一個更完整符合人權的鑑定制度,第三章則進入實施鑑定的鑑定人在刑事訴訟法上法律地位的探究,並比較美國與日本之立法例,在第四章中,探討目前學理及實務上極具爭議性課題,即屬鑑定人所作之鑑定文書證據能力的問題,最後,如何對鑑定人實施交互詰問,與對一般證人之詰問有何差異作深入分析。回顧過去,審判實務常以鑑定報告書作為證據資料,鮮少傳喚鑑定人到庭接受調查,此除了制度設計上有缺失外,實務運作上的人為因素恐也是一大關鍵。92年新制實施後,鑑定報告書有無例外規定得容許作為證據?又鑑定人如果到庭進行交互詰問,其審判外所製作的報告書面該以何種樣貌呈現於法庭中,對我國實務運作而言,誠屬新的嘗試及挑戰。本文即以保障被告之詰問權為上位概念,如何對鑑定人進行有效之交互詰問之構思下,冀能建構有效的詰問法庭活動。

    Make implementation newly in the so-called criminal suit of September of 2003, introduce the lawsuit characteristic that parties carried on, adopt the conduct and is said the rule and interrogates the system mutually, the influence how investigation of the evidence will cause that determine to the criminal contentious procedure, it is the focal poin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thesis mainly. In the thesis is graded,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 second rule and regulation from determine intact setting-up of system produce with constitution basic human rights happening stationing that involving, build and construct a more intact qualification system which accords with human rights in terms of constitution, it is o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at the third rule and regulation enter the expert witness that determines legal status is probed into, compare the legislative examples of U.S.A. and Japan , in chapter four , probe into studying the science at present and extremely disputed subject on the practice, namely belong to the question of the qualification document credibility that the expert witness makes , the end, how to implement the expert witness to make cross-examination, have any differences to do in-depth analysis with the interrogation of the general witness. Review the past, try the practice ofte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port is regarded as the evidence materials, seldom summoning expert witness to court and is polled, this is besides lacking on system design, human factor , practice of operation it intimidates to be one great key too. Is it after implementing , determine report is it afford to stipulate without exception to have to make newly 2003? And if expert witness is it carry on mutual to interrogate to appear in court, it try report outside make written with which kind of kind of lookses appear in the courts, as to operation of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sincere to belong to new try and challenge. This text regards ensuring the defendant's interrogation right as and goes to the location concept promptly, how to carry on the expert witness under the plot of effective cross-examination, wish can be built and constructed the effective interrogation court activ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5 第三節、本文架構及各章內容概述 5 第二章 鑑定制度與憲法基本人權之保障 8 第一節、序言 8 第二節、鑑定制度與憲法基本人權之緊張關係 9 第一項、人身自由 9 第二項、隱私權 20 第三節、小結 28 第三章 鑑定人在刑事訴訟法上之地位 30 第一節、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 30 第二節、鑑定人之定位 33 第一項、鑑定人定位之爭議 33 第二項、以美國法觀察專家證人(鑑定人) 41 第三項、比較檢討 53 第三節、鑑定人之權利義務 56 第一項、鑑定人與證人之比較 56 第二項、鑑定人之權利義務 62 第四節、小結 70 第四章 鑑定人所作之鑑定報告之證據能力問題 72 第一節、鑑定報告之調查與詰問權之保障 72 第一項、對質詰問權之性質 72 第二項、對質詰問權之理論基礎與立法體例 74 第二節、鑑定報告之證據能力 82 第一項、鑑定報告之證據關連性問題 83 第二項、傳聞法則與鑑定報告書 88 第三項、小結 116 第三節、有無送請鑑定之必要情形 117 第一項、有無送請鑑定必要之判斷標準 117 第二項、實務上送鑑定之必要情形 120 第四節、實務運作狀況之檢討 123 第一項、鑑定報告在實務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探討 123 第二項、法官與檢察官囑託機關鑑定一定有證據能力? 130 第五節、小結 138 第五章 鑑定人之交互詰問 140 第一節、序言 140 第二節、鑑定人交互詰問之特徵 141 第一項、淺論交互詰問制度 141 第二項、證人與鑑定人交互詰問之比較與應注意之事項 154 第三節、反詰問鑑定人之方法 161 第一項、美國法上對於專家證人之彈劾 163 第二項、對專家證人實施交互詰問規則之檢討 169 第四節、小結 18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85

    一、 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土本武司,《日本刑事法訴訟要義》,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5月初版。
    2、 王兆鵬,《刑事被告之憲法權利》,翰蘆出版公司,1999年8月。
    3、 王兆鵬,<論無預警強制處分權之實質原因>,《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作者自版,2000年9月。
    4、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台北:自版:元照總經銷,2002年10月,初版。
    5、 王兆鵬,<對質詰問全與強制取證權>,《國立台灣法學論叢》,卷28期3。
    6、 王政挺,《中外法庭著名論辯》,臺北縣三重市:新雨,1997年12月初版。
    7、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臺北市:朱富美發行: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年1月,初版。
    8、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市,敦煌,第二版,1999年4月。
    9、 巫政松,《交互詰問之研究─以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法庭活動為例》,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民國90年10月。
    10、 林宜民,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法庭活動-以鑑定為中心(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五輯第十五篇),2005年11月。
    11、 林俊益,<從士林地院之經驗評司法院版交互詰問規則草案>,《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及實踐》,2002年5月。
    12、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二版,臺北市:學林文化,2002年8月。
    1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冊》,臺北市 : 林鈺雄出版 : 學林文化總經銷,2003年9月。
    14、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元照,2003年9月,初版。
    15、 林騰鷂,<新世紀日本司法制度大改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二十一期,2004年12月。
    16、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民國八十八年元月。
    17、 易延友,《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台北市:三民,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18、 涂懷瑩(皓如),《憲法基本問題研究》,民國89年10月,台南市,台灣復文興業,初版。
    19、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 》,臺北市 : 三民,初版,90年1月。
    20、 陳宏毅,《追訴犯罪與法本質之研究》,台北:鼎茂,民國92年5月,初版。
    21、 陳運財,<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與刑事訴訟>,《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1998年9月。
    22、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臺北市;五南,初版,2001年11月。
    23、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1999年6月,五版,台北市,元照。
    24、 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2003年5月二版一刷,元照出版。
    25、 張麗卿,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十八期,<交互詰問之新規定>,2003年6月
    26、 黃東雄、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上),修訂6版。
    27、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臺北市;元照,初版,1999年5月。
    28、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實例演習》,<傳聞證據與非傳聞證據>,臺北市,學林文化,2000年。
    29、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台北:元照,2002年11月,初版第一刷。
    30、 曾隆興,《 修正民法債偏總論》,台北市 三民,初版,90年1月。
    31、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82年7月。
    32、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修訂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82年12月二版。
    33、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台北:五南,民國88年5月,初版二刷。
    34、 簡志瑩,《台灣屏東地方法院92年研究發展項目報告-專家證言與交互詰問之研究》,屏東地院,92年12月初版。
    (二)期刊

    1、 王兆鵬,<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評析>,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1998年10月。
    2、 李佳玟,<檢察一體原則與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六六四八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2007年10月,149期。
    3、 林永謀,<交互詰問之基本原則與其運作之基本觀念(上)>,司法周刊,第一二oo期,九十三年九月二日。
    4、 林俊益,<2003年1月修正刑事訴訟法簡介(下)>,月旦法學教室第六期,92年4月。
    5、 林俊益,<傳聞法則下共同被告之陳述與調查>,台灣本土法學,2003年4月。
    6、 林俊益,<論修正刑訴法之傳聞法則及其例外>,全國律師,91年9月。
    7、 林俊益,<本土化傳聞法則之實踐-實施一年後之實務分析>,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11月,114期。
    8、 林輝煌,<對交互詰問之證據法則乙文之評論>,法官協會雜誌,第3卷第2期,2001年12月。
    9、 林輝煌,法令月刊,2007年5月,第58卷第5期。
    10、 吳庚,<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十五期,1996年8月。
    11、 吳俊毅,<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DNA鑑定相關規定介紹(上)>,軍法專刊第47卷第三期。
    12、 吳俊毅,<鑑定人「行鑑定時」辯護人之在場權-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四五八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7年11月。
    13、 吳俊毅,<鑑定人「行鑑定時」辯護人之在場權-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四五八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7年11月。
    14、 吳冠霆,<論刑事證據之關連性>,法令月刊,2006年7月,57卷第7期。
    15、 高鳳仙,<秘密證人及其證明力之研究>,司法院八十一年度出國專題研究報告,1994年6月。
    16、 施俊堯,<從刑事審判實務析釋鑑定問題>,刑事科學第54期,92年3月。
    17、 陳志龍,<當事人進行主義與無罪推定原則>,萬國法律,第105期,1999年6月。
    18、 陳祐治,<交互詰問之理論與實際>,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
    19、 陳祐治,<刑事訴訟當事人進行與證據法>,法學叢刊,96年10月。
    20、 陳祐治,<交互詰問之證據法則>,法官協會雜誌,第3卷第2期,2001年12月。
    21、 陳河泉,<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90年6月號。
    22、 陳運財,<刑事程序DNA鑑定之研究>,成大法學第五期,2003年6月。
    23、 陳運財,<刑事程序鑑定之證據法則>,萬國法律第137期,2004年10月。
    24、 陳運財,<偵查中證人之具結與傳聞例外之適用>,台灣本土法學,2007年4月,第93期。
    25、 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探討>,台灣本土法學,2007年5月,94期。
    26、 陳瑞仁,<交互詰問之規則與技巧>,2002年2月,全國律師。
    27、 黃東熊,<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35卷1期。
    28、 黃朝義,<勘驗與鑑定>,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92年10月。
    29、 張麗卿,<德美兩國刑事法教學與法庭活動之比較觀察>,律師雜誌,92年3月,第282期。
    30、 張麗卿,<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
    31、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運作之應然與實然>,律師雜誌,90年10月,第265期。
    32、 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89年12月,第255期。
    33、 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2001年6月。
    34、 張熙懷,<談交互詰問兼論司法警察出庭作證應有之認識>,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第43期上課講義。
    35、 鄭宗玄,<論人身自由的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四十八期。

    (三)碩博士論文

    1、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以人身為主>,台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92年6月。
    2、 李貞儀,<刑事鑑定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87年6月。
    3、 吳弘鵬,<交互詰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碩士,93年6月。
    4、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台灣大學碩士論文,88年6月。
    5、 林玠民,<公平審判之研究-以歐洲人權公約第六條與我國刑事司法之比較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5年6月。
    6、 沉守敬,<論刑事程序之證據排除>,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3年6月。
    7、 吳弘鵬,<交互詰問之法庭活動>,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碩士,93年6月。
    8、 郭威廷,<台灣刑事訴訟法朝向當事人主義修正的歷史動因>,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9、 許恒達,<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0、 彭國能,<辯護人之法庭活動-兼論偵查活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88年6月。
    11、 張文遠,<人身自由保障制度之研究-以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與我國法制之比較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88年8月。
    12、 陳貞卉,<論侵入檢查身體處分>,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碩士班論文,93年6月。
    13、 蔡銘書,<科學證據之研究>,臺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7月。
    14、 薛瑞元,<刑事訴訟程序中「機關鑑定」之研究-以醫事鑑定為範圍>,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0年1月。
    15、 簡旭成,<體液之證據能力及證明力>,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88年6月。
    16、 謝宜雯,<隱藏身份偵查與人權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7月。
    17、 蘇位榮,<交互詰問之實政研究-以證據排除法則為中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學研究所碩論文,95年6月。
    (四)專書論文(合著論文集)

    1、 台灣刑事法學會叢書,林俊益等作,《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林文化,2002年5月,一版。
    2、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收於:黃東熊主編,《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學林,2003年6月,一版。
    3、 柯耀程,<職權進行與當事人進行模式之省思-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修正應思考的方向>,收於林山田、甘添貴编,《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台北:學林,2000)。
    4、 許志雄,蔡茂寅,蔡宗珍,陳銘祥,周志宏合著,《現代憲法論》,初版,台北市,元照,1999年9月。
    5、 黃東熊,<當事人主義的神話與美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2003年6月。
    6、 張麗卿,<交互詰問制度之實踐-以士林、苗栗兩地為研究中心>,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
    7、 王兆鵬、陳運財、林俊益、宋耀明、丁中原、張熙懷、葉建廷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2003年9月初版第一刷。
    8、 張熙懷、葉建廷,<第四章第五節-特信性文書->,《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2003年9月,臺北市:元照,初版第一刷。

    (五)譯著(文)

    1、 司法院,《美國法庭交互詰問實務選譯》,台北市:司法院,民國92年8月,第一版。
    2、 弗朗西斯.韋爾曼(Francis L.Wellman);林正譯,《舌戰羊皮卷:辯論者的智慧之書》,桃園縣中壢市:咖啡田文化館,2003年2月,初版。
    3、 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法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台北市:元照,2002年12月,初版第一刷。
    4、 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譯,<從加州觀點談專家證人(鑑定人)>,全國律師,9月。
    5、 Steven Lubet著:吳懿婷譯,《現代訴訟辯護分析與實務》,臺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9月初版。
    6、 湯瑪斯˙摩伊特,蔡秋明、方佳俊譯,《訴訟技巧》,商周,2002年6月出版。
    7、 石井一正著:陳浩然譯,《日本實用刑事證據法》,臺北市:五南,民國89年5月一版一刷。

    二、 外文

    英文資料

    1、 Warren an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4 Harvard Law Review ,December,1890

    日文資料

    1、 松尾浩也,刑事訴訟法(下),弘文堂,平成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新版補正第二版一刷發行。
    2、 吉村典晃,毛髮.唾液等の採取,收錄於平野龍一、松偉浩也編,新實例刑事訴訟法[Ⅰ]搜查,青林書院,2002年3月。
    3、 安富 潔,刑事手續におけるDNA鑑定と證據,法曹時報,48卷2號,1996年。
    4、 日本弁護士聯合會人權擁護委員會編,DNA鑑定と刑事辯護,現代人文社,1998年9月20日。
    5、 岡部泰昌,<鑑定>,刑事証拠法の諸問題(下),大阪刑事實務研究會,判例タイムズ社,2001年4月25日,第一版第一刷。
    6、 山室 惠,《刑事尋問技術》,株式会ぎようせい,2000年3月再版。
    7、 田中輝和,<鑑定>,刑事訴訟法の争点(新版),No.119,1991年6月,有斐閣。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8-02-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