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鎔書
Tu, Jung-Shu
論文名稱: 話味臺灣?──焦桐飲食散文研究
Speak About Taiwanese Food? The Study of Jiao Tong's Dietary Proses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焦桐飲食散文現代散文飲食書寫飲食文學
外文關鍵詞: Jiao Tong, Dietary Prose, Modern Prose, Dietary Writing, Dietary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9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飲食在現今社會具有維持生命、傳播文化、日常娛樂等多重功能,是人類歷史與生活上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文藝作家熱愛並大量在文學與藝術作品中使用的題材之一,在文壇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散文作為寫實性與自由度極高的一種文類,適合成為飲食題材的載體,容納臺灣飲食的多元風貌,寄託寫作者的個人情志。臺灣飲食散文從戰後初期外省作家的懷舊書寫,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劇變,延伸出多元面貌與在地特色。

    飲食散文在臺灣文學史上曾經被放置在邊陲地帶,經過許多作品的累積,媒體生態與讀者閱讀偏好的轉變,逐漸進入學術領域的視野。焦桐作為飲食散文能夠成為一個文學範疇並進入學術殿堂的推手,發揮自身在學術界、文學界甚至媒體業的影響力,致力於推動飲食文學的成長。

    本研究以焦桐所出版、以「臺灣飲食」為寫作核心的六本飲食散文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他如何以抒情筆法書寫飲食的感性情緒,以理性思維紀錄飲食的多元知識;又如何藉飲食投射個人的意識形態,尋找族群的身分認同並批判社會現實。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視野,發現焦桐筆下呈現出的臺灣飲食風貌,兼具過去男性飲食書寫者的歷史考據與女性飲食散文寫作者的廚房實踐兩大特色,並流露對臺灣主體意識的肯認,使他在臺灣飲食散文史佔據了殊異的位置。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Jiao Tong’s six dietary proses books. On how does he express his emotion on foods. Through dietary proses, Jiao Tong expresses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Dietary Culture, the emotions of why time goes by so fast, and some
    social phenomenon of food industry. Taiwanese snacks, refreshments, and drinks
    reminded Jiao Tong of the memories when he ate or drank, who was by his side, and different locations did he tried all kinds of foods. Does he really present all aspects of Taiwanese food, or just demonstrate a tip of the iceberg?
    Jiao Tong made dietary prose been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explaining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local food, sharing his foodie life with readers, and holding discussion forum of Taiwanese Dietary Literature.
    He found his own identity as a Taiwanese by practicing culinary skills, and recording Taiwanese food. All his efforts differentiate him from his predecessors, and perhaps
    makes him an unique practitioner in dietary writing genre.

    摘要Ⅰ 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時空展演 13 第一節 飲食散文定義與範圍釋疑 13 第二節 戰後以來懷鄉飲食散文 16 第三節 在地化的萌芽與多元題材的共榮 20 第四節 臺灣飲食文學範疇的確立 22 第五節 小結 27 第三章 焦桐飲食散文的主題風格三階段 30 第一節 《暴食江湖》的套餐式總體論述 31 第二節 臺味三部曲的單品記敘 42 第三節 《蔬果歲時記》的自然食材探索 59 第四節 小結 67 第四章 焦桐飲食散文的內涵與表現 70 第一節 個人感受與身分認同 70 第二節 歷史淵源與政治隱喻 84 第三節 現實觀察與美學追求 91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臺灣真味?焦桐飲食散文書寫中的能與不能 101 第二節 侷限與期許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焦桐飲食散文內容組成分析 110

    一、專書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王芷華譯,《斷裂的年代:二十世紀的文
    化與社會》(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臺北:麥田出版,2015)。
    朱國珍主編,《2016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7)。
    吳岱穎主編,《2017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8)。
    洪淑苓主編,《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4)。
    洪淑苓主編,《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臺北:三民,2018)。
    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臺北:遠流出版,2021)。
    范僑芯(佐餐文字),《 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臺北:
    時報出版,2021)。
    唐魯孫,《唐魯孫談吃》(新北:大地出版,民國77)。
    逯耀東,《祇剩下蛋炒飯:逯耀東談吃》(臺北:圓神出版,1987)。
    張堂錡,《現代散文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20)。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2009)。
    宮崎正勝著,陳柏瑤譯,《餐桌上的世界史》(新北:遠足文化 ,2016)。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17)。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新北:聯經出版,2011)。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新北:聯經出版,
    2020)。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
    1998)。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時報出版,1999)。
    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Ⅰ》(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3)。
    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Ⅱ》(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3)。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 : 「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二魚文化出版,2009)。
    焦桐,《暴食江湖》(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9)。
    焦桐,《臺灣味道》(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9)。
    焦桐,《臺灣肚皮》(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2)。
    焦桐,《臺灣舌頭》(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3)。
    焦桐,《味道福爾摩莎》(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5)。
    焦桐,《蔬果歲時記》(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6)。
    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2007》(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8)。
    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2008》(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9)。
    焦桐主編,《2009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0)。
    焦桐主編,《2010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1)。
    焦桐主編,《2011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2)。
    焦桐主編,《2012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3)。
    焦桐主編,《2013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4)。
    焦桐主編,《2014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5)。
    焦桐、洪珊慧主編,《2015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6)。
    焦桐主編,《2018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19)。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 韓良憶譯,《食物
    的歷史》(Food: A History)(新北:左岸文化,2012)。
    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7)。
    舒國治,《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8)。
    須文蔚主編,《文學@臺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
    市:臺灣文學館出版;臺北市: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
    楊昭景、林孟欣、簡錦玲、陳曉怡、洪馨蘭、張瑋琦,《醇釀的滋味:臺灣菜的百
    年變遷與風貌》(臺北:墨刻出版,2017)。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4)。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長安,民75)。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2003)。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文化發
    行,2002)。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6)。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台北,玩味天下》(臺北:方智出版,2001)。
    韓良露,《台北回味》(臺北:有鹿文化出版,2014)。
    韓良憶,《青春食堂》(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2)。
    簡媜,《下午茶》(臺北:洪範出版,2004)。

    二、期刊論文
    王琬婷,〈《臺灣飲食文選》中的情感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2期
    (2007年7月1日),頁 117 - 145。
    方 杞,〈臺灣的飫士-焦桐《暴食江湖》彌滿的饌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34期( 2010年2月1日),頁34-38。
    朴美貞、梁明心,〈淺析霍米巴巴的混雜性和基於文化翻譯理論的多元文化翻
    譯〉,《哲學與文化》42卷5期(2015年5月1日),頁57-72。
    林明怡,〈舌尖上的繆思―─2019夏季閱讀「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紀實〉,
    《國家圖書館館訊》162期(2019年11月1日),頁18-22。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31卷3期(
    2002年8月1日), 頁9-26 。
    柯乃文,〈飲食文學的耕耘者-焦桐於當代飲食文學之貢獻〉,《佛光人文學報》
    4期(2021年1月1日),頁343-365。
    陳玉箴,〈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1960-1980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
    寫〉,《臺灣文學學報》25期(2014年12月1日),頁33-68。
    陳明惠、王俐容,〈變遷中的平埔客認同與族群關係〉,《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
    學期刊》55卷4期(2017年12月1日),頁47-84。
    鄭淑娟,〈臺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2期(2007年
    6月1日),頁47-64。
    羅秀美,〈漫遊者的飲食散文-試論舒國治的飲食書寫及其建構新典律的可能
    性〉,《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年6月20日),頁79-124。

    三、學位論文
    王渝婷,〈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
    位論文,2011)。
    王皖佳,〈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臺北: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2)。
    江 浩,〈飲食文學範疇的建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李淑郁,〈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07)。
    林雅瓊,〈鄉情、國史、世界觀──論林文月、蔡珠兒及李昂的女性跨國飲食書
    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彰化
    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富美,〈鄉印漂移:流亡者第二代的族群想像與身份認同建構〉(臺南:國立臺
    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碧純,〈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
    4文, 2011)。
    張瓊宇,〈焦桐飲食散文書寫所呈現的文化面向〉(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
    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皇靜,〈焦桐飲食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
    馮忠恬,〈食話食說:台灣美食家的探索性研究(1995-2008)〉(臺北: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楊惠椀,〈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9)。
    劉引弟,〈《飲食》中的飲食文學研究 ―─以「名家談吃」為主要範疇〉(臺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蘇鵲翹,〈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桃園:國立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

    四、報紙文章
    黃宗慧,〈我吃故我在「談食物書寫」〉,《中國時報》,2001年4月5日。

    五、電子媒體
    台灣文學網,(來源:
    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7.aspx?k=&id=5335,2021年8月28日)。
    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6%E6%A1%90,2021年8月28日)。
    臺中市政府網站,(來源:https://www.taichung.gov.tw/2139336/post,2022年8月
    21日)。
    鱻魚購,(來源:https://fishgo.atri.org.tw/store-list,2022年8月21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