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貴松 Chang, Kuei-Song |
|---|---|
| 論文名稱: |
李魁賢詩研究 THE STUDY OF THE POEMS OF LI, KUEI-HSIEN |
| 指導教授: |
陳昌明
Chen, C. M.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6 |
| 中文關鍵詞: | 意象 、李魁賢 、新即物主義 、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能導向 |
| 外文關鍵詞: | LI Kuei-Hsien, idea, art function oriented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 new inst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74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魁賢詩研究
提要
在現代台灣詩人中,李魁賢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一位,因為他集詩人、詩評、政治評論與發明企業家的身份於一身,除了寫詩與評詩之外,他也編詩和譯詩,詩作注重意象的內涵,同時也用心關照於現實。善於藝術技巧的表現,但絕不譁眾取寵;對於創作充滿熱情,卻不羨慕外在的名利。不僅詩作令人有深刻的感動,其人格風範更讓人景仰,他的創作以「愛、孤獨與自由」為中心思想,強調「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能導向」整合詩作的現實性與藝術性,讓社會與藝術的功用得以兼重發展,詩不會是夢的囈語,不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詩人便不會失去在社會中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身為戰後一代的詩人,歷經政治的現實、社會的蛻變與詩壇的滄桑,李魁賢的作品內涵與技巧也逐漸地調整,由現代主義而現實主義,最後結合現實與藝術成為新即物主義,立足於當下,宏觀於世界,詩作題材豐富,關心的面向眾多。筆調從抒情到批判,內容涵蓋小我和大我,以其精鍊的語言風格,表現詩作意象的豐富精彩,非但擁有獨特的詩質,更具有生動的審美特徵。從他的詩中,我們領略到生命的本質意涵;也藉由他的詩,抒發了吾人對於現實的深層關懷。詩的美好、詩的意義與詩的感動,在他的詩作裡可以真實地感受到。
一位成功的詩人,不是只有曼妙的詩筆,他還必須具備正確的詩想、偌大的胸襟和深刻的觀察,李魁賢就是這樣豐沛的詩人。他下筆嚴肅,然而詩情洋溢;他洞悉時勢,卻不囿於現實;他深愛斯土,但是批判不減。無論是以何種詩向出發,總不離他所堅持的信念,加之以抒情與意象的展現,所以其詩作成就非凡。
關鍵詞:李魁賢、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能導向、新即物主義、意象
THE STUDY OF THE POEMS OF LI, KUEI-HSIEN
ABSTRACT
Among modern Taiwanese poets, LI, Kuei-Hsien is a unique one. Mr. LIis a poet, a poem critic, political critic and inventive entrepreneur. In addition to writing poems and poem critique, he also edits and translates poems. Poem works not only focus on the idea contained insid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reality. Being good 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tistic skill, absolutely not to make seditious speeches, to write the poems passionately, yet, not envy the fame of the outside world, his poems not only touched people deeply, his personality and style but also are respected. The theme of his works is “love, loneliness, and freedom”, which emphasizes on “art function oriented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ory” to integrate the realistic and artistic of the creative poems and let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ety and art to develop in parallel. Poems will not be the murmur of the dreams; as long as they do not exist by detaching from the real world, poets will not lose their meaning and value to live in the real world.
Being one of the post-war poets who has experienced the cruelty of the polit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oet circle, the content and skill of the poems wrote by LI, Kuei-Hsien have also gradually adjusted from modernism to realism, and finally integrated reality and art into new instance to exist right at the moment and look at the world with objective view, the writing material of the poems is rich, and the aspects of concern are wide. The tone of his writing varies from the expression of his feelings to criticism, the contents include he himself and general public. He expresses the rich and splendid idea of his poems with refined language style. He not only has the unique poem quality, but also has active art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his poems, we ma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and meaning of life; also, through his poems; we may express our deep concern about the reality, the beauty, the meaning, and the touching of the poem that we may all practically feel them.
A succeed poet not only has a hand to write poems, but also possesses accurate poem thought, open mind and sensitive observation ability. LI, Kuei-Hsien is such a talented poet. He is serious but passionate when he writes poems; he has the insight on the times and circumstance, he loves this land deeply so he never keeps silent when criticism is necessary. No matter which direction of the poem he starts from, he would never get away from the idea he insisted, provided the display of the feelings and the idea make his achievement on poems writing unusual.
Key words: LI, Kuei-Hsien, art function oriented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ory, new instance, idea.
參考書目
一、李魁賢作品
(一)詩集
《靈骨塔及其他》,野風出版社,1963年
《枇杷樹》,葡萄園詩社,1964年
《南港詩抄》,笠詩刊社,1966年
《赤裸的薔薇》,三信出版社,1977年
《李魁賢詩選》,新地出版社,1985年
《水晶的形成》,笠詩刊社,1986年
《輸血》,名流出版社,1986年
《永久的版圖》,笠詩刊社,1990年
《祈禱》,笠詩刊社,1993年
《秋與死之憶》,中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黃昏的意象》,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溫柔的美感》,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李魁賢詩集》(全六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
(二)文集
《心靈的側影》,新風出版社,1972年
《弄斧集》,三信出版社,1976年
《淡水是風景的故鄉》,台灣省教育廳,1983年
《飛禽詩篇》,台灣省教育廳,1987年
《走獸詩篇》,台灣省教育廳,1988年
《浮名與務實》,稻鄉出版社,1992年
《詩的反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台灣文化秋千》,稻鄉出版社,1994年
《詩的見證》,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詩的挑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詩的紀念冊》,草根出版社,1998年
《台灣風景詩篇》,兒童讀物小組,2001年
《李魁賢文集》(全十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
《詩的越境》,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
(三)翻譯作品
《里爾克詩及書簡》,商務印書館,1967年
《杜英諾悲歌》(里爾克詩集),田園出版社,1969年
《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里爾克詩集),田園出版社,1969年
《里爾克傳》,田園出版社,1969年
《德國現代詩選》,三民書局,1970年
《德國詩選》,三民書局,1970年
《黑人詩選》,光啟出版社,1974年
《形象之書》(里爾克詩集),大舞台書苑出版社,1977年
《印度現代詩選》,笠詩社,1982年
《里爾克詩集》,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裴瑞拉詩選》,國際作家藝術家協會,2000年
《里爾克書信集》,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歐洲經典詩選》,桂冠圖書公司,2001-2006年
《李魁賢譯詩集》,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
二、理論專書
《論現代詩》,覃子豪著,普天出版社,1969年2月。
《詩的表現方法》,覃子豪著,曾文出版社,1977年6月。
《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唐正序、陳厚城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名著導讀(詩歌卷)》,王寧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文心雕龍讀本》,劉勰著、王更生註譯,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童慶炳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
《台灣新詩美學》,蕭蕭著,爾雅出版社,2004年2月。
《文藝新學科新方法手冊》,林驤華等人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粹.新詩卷》,王鍾陵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一刷。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上)(下)》,楊義、張中良、中井政嘉合著,業強出強社,1995年一月初版。
《人格心理學》,黃堅厚著,心理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三刷。
《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主編,1993年二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中國文學理論》,劉若愚著,杜國清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
《中國現代詩論》,楊匡,劉福春編著,花城出版社,1986年4月。
《中國現代文學史實用教程》,朱德發,齊魯書社,2001年9月,初版三刷。
《中國現代文學接受史》,馬以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一刷。
《中國新即物主義代表詩人李魁賢》,楊四平,中國文獻資料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一刷。
《中國新詩論史》,旅人,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12月。
《中國當代文藝思潮》,陸貴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心理學(上)》,Henry Gleitman著,洪蘭譯,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文學、政治與理論》,陳引馳譯,駱駝出版社,1996年4月一版一刷。
《文學文本解譯》,王耀輝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三刷。
《文學地圖》,馬爾坎.布萊德貝里編著,趙閔文譯,昭明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
《文學欣賞與批評》,Wiffred L. Guerin/John R. Willingham/Earle C. Labor/Lee Morgan編,徐進夫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1月五版。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增訂二版。
《文學與精神分析學》,王寧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一刷。
《文藝批評學教程》,周忠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肖同慶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二刷。
《台獨派的台灣文學論批判》,曾慶瑞、趙遐秋合著,人間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一刷。
《台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重慶出版社,1988年7月,一版一刷。
《台灣文學史綱》,葉石濤著,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再版。
《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林載爵著,台南文化中心,1996年5月。
《台灣文學花園》,應鳳凰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一月出版一刷。
《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李筱峰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作家辭典》,文強堂編輯部,文強堂出版社,1986年12月。
《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楊宗翰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台灣現代詩概觀》,張默著,1997年初版,爾雅叢書。
《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趙遐秋、呂正惠主編,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台灣新詩發展史》,古繼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再版。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周慶華,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
《台灣精神的崛起》,鄭炯明編,春暉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金開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孟樊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台灣文學的週邊》,趙天儀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創作的契機》,翁文嫻著,唐山出版社,1998年5月。
《西方文學之旅》,徐葆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一刷。
《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紀美學(上)》,朱立元、張德興等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一刷。
《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紀美學(上)》,朱立元、張德興等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一刷。
《李魁賢詩歌藝術通論》,鄒建軍、羅義華、羅勇成合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一刷。
《表現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徐行言、程金城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後現代性》,Barry Smart著,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著,1997年初版,巨流圖書公司。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麥田出版,2003年2月初版二刷。
《美的歷程-李澤厚論著集》,李澤厚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陳國恩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二刷。
《記號詩學》,古添洪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台灣現代詩美學》,簡政珍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混聲合唱-「笠」詩選》,趙天儀、李魁賢、李敏勇、陳明台、鄭炯明編選,春暉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台灣新詩分類學》,林于弘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
《現代詩的欣賞》,周伯乃,三民書局,1985年2月,四版。
《現代詩創作演練》,蕭蕭著,1991年初版,爾雅叢書。
《現代詩導讀-導讀篇》,張漢良、蕭蕭編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
《現象學與文學批評》,鄭樹森編,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7月初版。
《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周英雄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吳曉東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二刷。
《意象範疇的流變》,胡雪岡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一刷。
《現代詩技藝透析》,陳仲義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新詩三百首(上)》,張默、蕭蕭編,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月三版四刷。
《新詩論》,許世旭著,1996年初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孟樊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二版一刷。
《詩的技巧》,曹長青、謝文利合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一刷。
《新詩創作與批評》,楊鴻銘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1月。
《綻放語言的玫瑰-二十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境》,李敏勇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初版二刷。
《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申小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林文欽著,春暉出版社,2000年4月。
《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葉笛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3年10月。
三、學位論文
《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阮美慧,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5月。
《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林秀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
《現代詩審美教學研究》,張國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陳千武及其現代詩研究》,陳靜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新詩情境教學研究》,趙玉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1年12月。
《國中現代詩創作教學研究》,蔡麗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魁賢現代詩及詩論研究》,王國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四、期刊論文
莊紫蓉,<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李魁賢>,台灣新文藝夏季號,1998年6月15日。
三木直大,<路上的鬱悶-李魁賢詩上的都市化形象>,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古遠清,<李魁賢的詩學觀及其他-讀「詩的見證」>,《笠》184期,1994年12月,P.128-130。
古遠清,<為台灣詩人的研究打開新天地-評李魁賢的《台灣詩人作品論》>,《笠》158期,1990年8月,P.134-136。
古繼堂,<透明的紅蘿蔔:論台灣詩人李魁賢的詩>,《文學界》25期,1988年2月,P.15-31。
托馬斯.肯普,<親密中的陌生,陌生中的親密-從德國人的視角看里爾克的台灣譯者李魁賢>,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江寶釵,<典範政治下話李魁賢詩>,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巫永福等、陳明台記錄,<李魁賢作品討論會>,《文學界》7期,1983年8月,p.4-17。
李麗芳,<文學是一生的終點-李魁賢先生及其捐贈文學史料介紹>,《笠》209期,1999年2月,P.118-123。
彭瑞金,<從「文集」論李魁賢的詩路歷程>,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渡也,<淺論《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李魁賢主編)>,《文訊月刊》12期,1984年6 月,P.196-200。
楊四平,<李魁賢與里爾克-論詩歌精神的故事>,《笠》227期,2002年2月,P.66-89。
杜文靖,<我所認識李魁賢和他的二、三事>,《北縣文化》71期,2001年12月,P.100-101。
杜榮根,<李魁賢詩歌試析>,《台灣文藝》119期,1989年9-10月,P.69-76。
岩上,<飽滿的果實-詩人李魁賢介紹與訪問>,《笠》218期,2000年8月,P.104-115。
林田春雄著、陳明台譯,<關於李魁賢詩集「楓葉」>,《笠》143期,1985年10月,P212-216。
林亨泰,<現代詩的光芒(3)-李魁賢的「鼓聲」>,《笠》218期,2000年8月,P.79-80。
林盛彬,<專訪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李魁賢>,《笠》225期,2001年10月,P.66-81。
趙迺定,<評李魁賢「鴿子事件」>,《笠》101期,1981年2月,P.45-46。
劉景蘭,<論李魁賢散文的藝術個性>,《台灣文獻》(新生版)181期,2002年4月,P6-11。
潘亞暾,<祖國、民族、鄉土與藝術個性-讀李魁賢詩歌新作印象>,《笠》188期,1995年8月,P.98-101。
穆罕默德.法赫魯定,<李魁賢其人其詩>,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胡靜,<論李魁賢詩歌的抒情性>,《笠》227期,2002年2月,P.90-102。
胡靜,<論李魁賢詩歌的藝術技巧>,《台灣文學評論》2卷2期,2002年4月,P.72-84。
旅人,<李魁賢情詩與聶魯達情詩的比較>,《笠》218期,2000年8月,P.94-103。
旅人,<論李魁賢詩中的拈連技巧>,《笠》86期,1978年8月,P.28-34。
張香華,<從鸚鵡到陀螺-李魁賢詩作賞析>,《笠》204期,1998年4月,P.113-126。
莫渝主持、陳謙記紀錄、林秀梅整理,<本土詩人李魁賢的大陸觀察-李魁賢詩集「祈禱」詩論會>,《笠》184期,1994年12月,P.114-127。
莊宜文,<有所變,也有所堅持-李魁賢的文學事業>,《文訊月刊》157期,1998年11月,P.72-74。
顏瑞芳,<李魁賢台語詩的語言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1期,1998年9月,P.408-420。
羅義華,<李魁賢詩歌的意象系統>,《笠》218期,2000年8月,P.81-93。
羅義華,<論李魁賢詩歌的風格構成>,《台灣文學評論》1卷2期,2001年7月,P.55-69。
龔顯宗,<無告的眼良-談李魁賢「孟加拉悲歌」>,《笠》219期,2000年10月,P.142-143。
吉也,<文學是自由的靈魂-訪李魁賢>,《自由時報》,1988年12月23日。
莊金國,<中國情境的切片觀察-試論李魁賢的中國記遊詩>,《北縣文化》71期,2001年12月,P.102-104。
許達然,<李魁賢詩的通感>,感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郭成義,<李魁賢的詩人與批評家的位置>,《文學界》7期,1983年8月,P.39-44。
郭楓,<湧流不息的青春原泉-初讀李魁賢「五月」二十首>,《北縣文化》71期,2001年12月,P.94-99。
郭楓,<詩與人的有限和無限-試論李魁賢的人品和詩藝>,《文學台灣》39期,2001年7月,P.206-241。
陳千武,<愛的念珠:評李魁賢詩集《水晶的形成》>,《笠》114期,1988年4月,P.94-97。
陳玉玲,<空間的詩學-李魁賢新詩研究>,《文學台灣》30期,1999年4月,P.178-208。
鄒建軍,<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上)>,《文訊月刊》22期,1990年11月,P.79-82。
鄒建軍,<論李魁賢的詩學觀(下)>,《文訊月刊》23期,1990年12月,P.85-87。
趙天儀,<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試論李魁賢的詩與詩論>,《笠》193期,1996年6月,P.88-98。
陳明台,<風景鮮明的詩-論李魁賢的旅遊詩>,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義芝,<李魁賢詩中的現代性>,發表於「2002年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