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彥良 Liu, Yen-Liang |
---|---|
論文名稱: |
清代台灣贅婚習俗—以婚姻契約為主 Taiwan's matrilocal residence in Qi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江達智
Jiang, Da-Z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生女招婿 、養女招婿 、寡婦招夫 、招贅 、婚契 、贅婚 、重聘財 |
外文關鍵詞: | matrilocal residence, the current Taiwan marriage law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婚姻的形式呈現多元化,除俗稱大婚的正式婚姻外還有童養媳、娶妾、贅婚等小婚形式的婚姻關係。本文以討論清代贅婚為主,是因為目前的文獻多以討論大婚習俗與婚俗為主,贅婚較少被專題討論。
清代出現贅婚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台灣社會初期男多女少,但是還有強烈的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在贅婚習俗中,通常男方仍需支付少數聘金,並提供女方後代傳承和勞動力,還可分配到父姓子嗣。
清代贅婚的婚俗較大婚簡略,但是雙方結婚前會約定簽訂婚契。婚契內容有保障男女雙方權限的精神存在。婚契中明定男女雙方的子女的姓氏分配與入贅的年限等內容以防日後的糾紛。可見清代的婚契已有因應社會轉變和時勢的需求精神。
本文將以清代的贅婚契約為主,探討清代產生贅婚習俗的因素以及贅婚的形式和贅婚習俗中男女的權利與義務。最後,再將贅婚的子女分配和財產分配的方式與現行民法中呈現的婚姻精神略作比較,以便釐清一般人對清代贅婚的刻板印象同時對贅婚習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larify the common misunderstandings and stereotypes around matrilocal residence; and furthermore, to help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ve topics related to matrilocal residence. This research also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trilocal residence and the current Taiwan marriage law (A.D.1939).
In this research, the term “matrilocal residence” refers to a male who marries a female and then moves into the female house. Under this arrangement, their first male-child will inherit the mother’s family name instead of the fathers’. In Taiwan, matrilocal residence exists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from the Qing Dynasty (1662-1912) to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1895-1945).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trilocal residenc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lower male population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 perception of that time of male superiority. Matrilocal residence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modern social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but also increases the female’s social status into today’s society.
In addition, the spirit of matrilocal residenc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esent Taiwan marriage law to a lesser degree.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ouples who intend to marry based on matrilocal residence will most likely choose to enter into a pre-marriage agreement. The pre-marriage agreements usually clearly address a few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family name-heritage, property distribution, and the married couple’s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provided.
一﹑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1、片崗嚴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書局,1987
2、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3、王貴民《禮俗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石奕籠、余光宏主編《閩南鄉土民俗》,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5、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6、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1993
7何綿山《中國民俗大系‧台灣風俗》,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8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台北:臺北中華書局,1983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台北:省立博物館,1989
9、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70
10、呂子振《家禮大成》,台南:西北出版社,1975
11、呂赫若〈石榴〉,《呂赫若小說集》下,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
12、李允斐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鳳山市:高縣府,民86。
13、李仲祥、張發嶺《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14、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97
15、林川夫主編譯《民俗台灣》第一至七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
16、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忌家禮全書》,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徐珂《清稗類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17、邱春美等作,《祖堂密碼》,新竹竹北:客委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2007
18、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
19、洪麗莞編《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台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
20、馬之驌《中國的婚俗》,台北:經世書局,1985
21、戚嘉林《台灣史》,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22、盛清沂、王詩琅、高樹潘編著《臺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1988
23、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4
24、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5、郭松義、定宜庄《清代民間婚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陳主顯著《台灣俗諺語典‧卷五婚姻與家庭》,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27、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86
28、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87
29、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30、陳耕、楊浩存、黃振良合著《閩南民系與文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
31、陳進傳著《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年5月
32、陳瑛珣著,《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北:台明出版社,民國90年
33、陳瑞隆編著《台灣嫁娶禮俗》,台南:世峰出版社,1998
34、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35、陶希聖《婚姻與家族》,上海:上海書局,1991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36、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37、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
38、葉國良、李隆獻、《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39、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9
40、劉建修《台灣人民的歷史》,新竹:文英堂出版社,2007
41、劉增貴《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二、學位論文(依時間排列)
1、李文獻《台灣閩客傳統婚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2、阮玉如《清代台灣婚姻禮俗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0
3、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生活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
4、洪欣怡著《元代漢人贅婚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翁素杏《關廟地區的婚俗研究》,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張志祥著《桃園地區招贅婚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張舒茜著《中國傳統繼嗣觀念下的女性傳承-以宜蘭地區為例》,佛光大學生命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8、許蓓苓《台灣諺語反映的婚姻文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廖素菊《台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
三﹑期刊論文
1、尹章義〈清代台灣婦女社會地位〉,《歷史月刊》第二十六期頁34-41,1990
2、毛立平〈清代的嫁妝〉,《清史研究》頁90-95,2006年2月第1期
陳祥水著,〈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十六期,民國73年。
3、王志強〈清代的喪娶、收繼及其法律實踐〉,《中國法學文檔》頁107-107,2005第 2期
4、王樂全、趙龍〈迎紫姑風俗興衰原因初探〉,《綏化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頁 182-182,2006年8月
5、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行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歷史研究》頁44-55,2000
6、亦玄 〈台語溯源--母仔嫁爸仔〉,《歷史月刊》第128期頁130-131,1998
7、吳欣 〈論清代再婚婦女的婚姻自主權〉,《婦女研究論叢》頁49-52,2004年第2期
8、李文獻〈婚俗的傳統現況與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第一期頁37-86,1993
9、李文獻〈台灣傳統婚俗、特性與當前婚禮之流程〉,《僑苑》18期頁11-20,1993
10、李文獻〈台灣傳統婚禮儀式貺辭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第二期頁25-84,1994
11、李文獻〈傳統婚儀六禮淺說〉,《僑苑》28期頁56-71,1998
12、李文獻〈台灣傳統婚禮中祀神祭祖儀式之研究〉,《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七期頁34-74,1999
13、李文獻〈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第八期頁51-168,2000
14、李文獻〈台灣諺語中婚姻的禁止與再婚〉,《台灣文學學報》 第一期頁168-214,2000
15、李文獻〈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姻觀念〉,《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第九期頁1-111,2001
16、李文獻〈試探閩客閩客婚俗中的議婚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第十一 期頁59-106,2003
17、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3期頁131-159,1978
18、武夫著,〈招夫與養夫的調查與研究〉《民族研究》,第2期,1993年,頁40-43。
19、岸本美緒〈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頁225-264,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20、邱正略〈臺灣民間婚姻、收養習俗──以古文書為討論中心〉《第三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出版社,2009
21、唐羽 〈清代台灣移民生活史之研究〉,《台灣文獻》第三十八卷第一期頁1-87,1987.03
22、曹甲乙〈台灣婚俗一瞥〉,《台灣文獻》6卷3期頁43-56,1955
23、莊金德〈清代臺灣的婚姻禮俗〉,《臺灣文獻》第十四卷第三期,1963
24、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台灣文獻》第十五卷第三期頁1-20,1964。
25、莊國土〈淺析閩南人人文精神的特點〉,《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三)》頁1-16,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26、許雪姬〈評介《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頁323-332, 1994
27、許蓓苓〈台灣諺語中特殊的婚姻型態〉,《歷史月刊》,1999年10月號
28、陳庚辛〈台灣婚俗誌趣〉《台灣風物》第十九卷三、四期頁23-30,1969
29、陳春秀〈台南婚俗〉,《民俗曲藝》第45期頁78-88,1987
30、郭松義〈從贅婿地位看入贅婚的家庭關係──以清代為例〉,《清史研究》頁1-7,
31、陳瑛珣〈從清代福建東南沿海區域契約文書探究海洋社會中女性持家的社會現象〉,《僑光學報》頁37-70,2000 2002年11月第四期
32、彭美玲〈近代民間婚禮或不親迎問題之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頁205-242, 2000年6月
33、董復蓮〈台北婚俗〉,《民俗曲藝》第45期頁57-112,1987.01
34、盧嘉興〈台灣的婚禮〉,《台灣文獻》第十五卷第三期,頁54-63,1964
35、廖風德〈清代台灣婚約中反映之婚制〉,《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57-97頁,台北:政治大學,1987
36、謝聰輝〈女有所歸-台灣冥婚儀式的文化意義〉,《台灣人文第2號》頁131-150,1998
四﹑臺灣文獻叢刊(依出版先後排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不著人撰《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2、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3、王瑛曾撰《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4、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5、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6、余文儀主修《續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7、李 豪《澎湖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8、杜臻撰《澎湖臺灣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9、沈起元〈條陳台灣事宜狀〉,《台灣理蕃古文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0、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11、周凱撰《廈門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12、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13、周璽編纂《彰化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14、林焜熿撰《金門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15、施 琅《靖海記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16、柯培元著《噶瑪蘭志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17、胡建偉《澎湖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18、范咸纂輯《重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19、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20、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21、徐宗幹〈諭郊行商賈〉,《治臺必告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22、高拱乾纂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23、屠繼善撰《恆春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24、陳文達編撰《鳳山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25、陳文達編撰《臺灣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26、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27、陳叔均《噶瑪蘭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28、陳壽祺總撰《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29、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30、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31、翟 灝《臺陽筆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32、劉良璧纂修《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33、鄭鵬雲、曾逢辰著《新竹縣志初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34、盧德嘉撰《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35、薛紹元纂《台灣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藉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