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談家明 Tan, Chia-Ming |
|---|---|
| 論文名稱: |
安平第一公墓的歷史考古學研究與文化資產價值 A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Anping First Cemetery and It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
| 指導教授: |
鍾國風
Chung, Kuo-F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7 |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考古學 、公墓 、墳墓 、墓葬實踐 、文化遺產 |
| 外文關鍵詞: | Historical Archaeology, Cemeteries, Tombs, Burial Practices, Cultural Herit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臺灣歷史時代的(漢人)公墓是伴隨地方社會長時間的活動積累而形成,喪葬文化實踐過程,除了牽扯到實踐者的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經濟能力,及其所處之時代思想觀念、地理環境、建築工藝發展等,也與實踐者的原鄉記憶與宗教信仰相關,同時還有國家政治的介入等,這諸多因素在喪葬文化的實踐操作過程滲透影響程度不一而常相互交織。也正因如此,墓葬空間場域中多樣的物質與環境組合而成的歷史公墓,成為蘊含諸多有關人口、性別、經濟、文化、信仰、社會、乃至政治等訊息證據,提供對於過往社會更多面向的觀察切入點。
公眾墓地的物質文化遺留,除了亡者的骨骸(灰)之外,還有葬具、墓作構造配置、墓碑與銘文、隨葬品以及地景空間等等。通過喪葬祭儀,人類將死與生、祖先與後嗣、過去與現代有機的連結轉化,構成相互作用的生命宇宙觀。
本文從歷史公墓的考古學研究出發,透過考古田野調查,對17世紀以後文字歷史時期的安平第一公墓(湯匙山)進行公墓內墓葬物質遺留的基礎調查與空間分布模式分析,釐清安平第一公墓在歷史時期各階段的埋葬行為、墓作風格、物質文化的發展過程,通過公墓屬性的統計分析與空間分布模式,呈現安平第一公墓的文化變遷過程與社會意義;最後根據田野調查資料,對於安平第一公墓的文化資產價值潛力加以論述,並就歷史公墓的文化保存意義提出進行初步探討。
Historical public cemeteries in Taiwan, particularly those of Han communities, emerged through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local social practices. Funerary culture was shap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traditions, economic conditions, prevailing ideologies, geographic settings,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ancestral mem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state interventions. These influences intertwined to form complex burial practices, leaving cemeteries as spaces rich with material and cultural evidence of population, gender, economy, society, religion, and politic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nping First Cemetery (Spoon Mountain), a historical cemetery dating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nward, through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The research documents burial remains, tomb structures, inscriptions, grave good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analyzing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By examining burial behaviors, tomb styles, and material culture across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tudy reconstructs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emetery and its social implication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evolving material and ritual practices within the cemetery, demonstrating its role as a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reflects broader social changes. 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potential of Anping First Cemetery and provides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reserving historical cemeteries as part of Taiwan’s cultural memory.
中文文獻
王必昌 1961 《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御風、王興安、王雨庭、李橙安、杜文蔚、邱延洲、陳虹因、黃于津、奧利華、詹雅晴、劉依婷 2018 《覆鼎金物語:高雄市墓葬史初探》,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白偉權、陳國川 2014 〈認識早期華人社會面貌的視角-柔佛巴魯綿裕亭義山墓碑普查的研究〉,《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3(1): 53-75。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譯 2017[1928] 《臺灣文化志(中卷)》,新北:大家出版。
朱正宜、宋昱潔、鍾亦興、張益生、劉鵠雄 2010 《臺南市水交社重劃區工程發現清代墓葬群緊急搶救調查與清理計畫成果報告》,臺南市政府委託計畫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譯 2011 《臺灣文化志‧中卷》,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江慶林主編 1983 《臺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江樹生譯註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沈士杰 2010 〈「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燕鵬、潘碧絲 2017 〈生命回歸:東南亞華人籍貫與鄉土認同演變──以吉隆坡福建義山墓碑資料為考察中心〉,《哲學與文化》44(5):25-42。
李匡悌 2004 《靈魂與歷史的脈動:論國立清華大學仙宮校區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文物》,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李宗鴻 2010 〈府城彩繪磁磚的發展與變遷-以臺南天山畫室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緯 2021 〈臺灣清代碑碣材料與工藝〉,李建緯主編,《碑碣、文獻與地方社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頁1-44。
李乾朗 2022 〈洗出與研出-假石工藝的建築技術〉,《雕塑研究》28:165-185。
角南聰一郎 2016 〈墓標を遺影で飾る-臺南市安平墓地の事例を起点とした比較民俗学(以遺像裝飾墓碑-以臺南市安平公墓為起點的比較民俗學)〉,林玉茹、植野弘子、陳恒安主編,《南瀛社會歷史與文化Ⅳ: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217-240。
林衡道 1967 〈臺灣的古墓〉,《臺灣文獻季刊》19(1):45-50。
林衡道 2013[1951] 〈台灣葬俗中的「洗骨」〉,陳奇祿主編,《臺灣風土》第三冊民俗與民間文學之部,臺南:西港鹿文創出版,頁284-186。
林衡道主編 1978 《臺灣勝蹟採訪冊:第三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
林朝成、鄭水萍主修 1998 《安平區志》,臺南:臺南市安平區公所。
林怡伶 2013 〈清代臺灣義塚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儒 2013[1951] 〈楊梅土葬三部葬〉,陳奇祿主編,《臺灣風土第三冊:民俗與民間文學之部》,臺南:西港鹿文創出版,頁379-383。
唐贊袞 1958[1891] 《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邱鴻霖 2005 〈考古學的墓葬研究─墓葬現象的表徵與文化屬性〉,《考古田野》10(2):1-30。
邱鴻霖 2022 《新竹市第五公墓遷葬文化資產調查評估委託專業服務案成果報告書》,新竹市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
邱鴻霖、盧泰康、李匡悌 2015 〈臺灣人骨考古學研究新案例:臺南市水交社清代墓葬群之埋葬習俗與病理觀察〉,《田野考古》18(1):1-30。
高拱乾 1960 [1695]《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韋煙灶、張智欽 2002 〈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人文及社會專輯」,《宜蘭技術學報》9:17-33。
徐福全 1983 〈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去尋 1980 〈殷代墓葬已有冢墓說〉,《考古人類學刊》41:1-13。
高凱俊 2014 《臺灣城殘蹟(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01)》,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堀込憲二 2001 〈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的彩磁研究〉,《臺灣史研究》8(2):65-95。
堀込憲二 2011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19-48。
堀込憲二 2024 《台灣磁磚系譜: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臺北:遠流出版。
張捷夫 1995 《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張碧君 2014 〈城市遺產與城市發展之衝突:以新加坡咖啡山為例〉,《都市與計畫》41(4):329-355。
許錫慶編譯 2000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二十九年四月至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連橫 1992[1920] 《臺灣通史》,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
郭盈萱 2024 〈從雞卵面墓葬形制探討清代以來竹塹地區漢人移民社會的在地化過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 1987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陳緯華 2015 〈鬼魂崇拜與國家:清代台灣國家對地方的控制〉,《新世紀宗教研究》13(3):59-87。
陳緯華 2017 〈從墓碑來看「土著化」現象:清代以來臺灣社會祖籍認同的變化〉,《民俗曲藝》197:185-231。
陳玉美 2012 〈臺灣的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田野考古》15(1):1-17。
曾純純 2014 〈親屬、婚姻與族群性:從南臺灣內埔客家的碑葬文化談起〉,《客家研究》7(2):115-158。
曾純純 2021 〈屏東縣內埔第一公墓既存墓葬調查與保存初議〉,《全球客家研究》16:197-254。
黃文博 1992 《台灣冥魂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鈺文 2017 《清代臺灣墳塚地文化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恩宇 2021 《17世紀臺灣熱蘭遮市鎮之研究-城市空間、城堡建築、街屋建築、公共建築與設施》,科技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楊士賢 2019 《臺南喪葬禮俗研究(大臺南文化叢書第7輯)》,「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楊一志 2001 〈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臺灣文獻》,「專輯」52(1):86–94。
廖倫光 2004 〈臺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倫光 2009 〈臺灣客家納骨葬法與墳墓體系〉,桃園:中原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倫光、黃俊銘 2009 〈臺灣傳統漢人墳墓的墓作變貌與文化意義〉,《文資學報》5:1-31。
董坤玉 2017 〈中国古代坟丘墓起源新探〉,《考古》2017(03):94-99。
臧振華 1972 〈關於墓葬研究〉,《人類與文化》1:19-21。
臧振華 1990 〈什麼是歷史考古學〉,《人類與文化》26:48-50 。
臧振華 1997 〈考古學與臺灣史〉,杜正勝、黃進興、管東貴、蒲慕州、臧振華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721-742。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1984[1969]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蒲慕州 1989 〈論中國古代墓葬形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235-279。
蒲慕州 1993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
趙爾巽等撰 1927[1998] 《清史稿》,北京:中華出版。
蕭玉煌 1991 〈墓地政策與民俗改革〉,《墓政管理論述專輯》,臺北:內政部,頁55-112。
劉益昌 2003 〈台灣歷史考古概論〉,《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1:12-20。
劉益昌 2008 〈蔦松文化與西拉雅關係考古學研究的檢討〉,林玉茹、艾茉莉(Fiorella ALLIO)主編,《南瀛社會歷史與文化》,新營:臺南縣政府,頁389-405。
劉益昌 2014 〈考古學視野的臺灣歷史〉,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1–48。
劉怡君 2002 〈從博物館學視角探討古墓類文化資產保存:以臺南地區南山公墓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玉 2003 〈台灣日治時期鄉紳望族墳墓建築之研究:以中部地方霧峰林家、太平吳家、神岡呂家、竹山林家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蔡蕙奾 2022 〈牡蠣殼循環材料:現代三合土-以臺南安平基地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趙金勇、鍾亦興 2012 〈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考古人類學刊》76:61-96。
鄭佩雯、劉婉君 2018 《臺南府城漢藥店誌》,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鄭佩雯 2022 《走在臺灣奇蹟之前:臺南歷史名人誌──經濟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1輯)》,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盧泰康、李匡悌 2009 《發現臺南水交社前清墓葬群》,臺南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藝術史學系。
盧泰康 2021 〈臺南發現的「月港」銘墓碑與南山公墓的重要性〉,李建緯主編《碑碣、文獻與地方社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頁45-74。
盧泰康 2022 《臺南市安平區公11公園公共廁所興建工程 施工監看暨出土考古遺留整理案」計畫》,臺南市工務局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賴子儀、王志弘 2021 〈亡者的文化迴響:臺灣爭議性墓葬襲產化的空間政治〉,《地理研究》73:103-138。
繆弘琪主編 2003 《流光凝煉方寸間:臺灣與荷蘭老磁磚展》,臺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戴文鋒 2021 《臺南市南區南山公墓遷葬範圍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政府委託國立臺南大學。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陳金田譯 199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陳金田譯 199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二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蘇峯楠 2010a 〈記臺南市新發現的兩座明代古墓-兼論其墓碑形制〉,《臺灣文獻》61(3):367-400。
蘇峯楠 2010b 〈文化遞嬗與風格綜融:臺南市南山公墓日治時期墳墓的觀察〉。《臺灣史學雜誌》9:91-121。
外文文獻
胎中千鶴
2008《葬儀の植民地社会史:帝国日本と台湾の〈近代〉》,東京:風響社。
Abraham, T. and P. Wegars 2003 “Urns, Bones and Burners: Overseas Chinese Cemeteries.” Australasia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1: 58-69.
Beck, W. and M. Somerville 2005 “Conversations between Disciplines: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Oral History at Yarrawarra.” World Archaeology 37(3): 468-483.
Chang, Kwang-chih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73.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Deetz, J. 1977 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American Life. New York: Anchor Press/Doubleday.
Fahlander, F. and Oestigaard, T. 2008 “The Materiality of Death: Bodies, Burials, Beliefs.” In The Materiality of Death: Bodies, Burials, Beliefs, edited by Fahlander F. and Oestigaard T., Oxford, UK: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Oxford Ltd, pp. 1-16.
Francaviglia, Richard V. 1971 “The Cemetery As an Evolving Cultural Landscape.” Annals of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1(3): 501-509.
Ludwig, Allan I. 1966 Graven images: New England stone-carving and its symbols, 1650-1815.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Morris, Ian. 1987 Burial and Ancient Society : the Rise of the Greek City-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en, M. 2020 “Familiarity Breeds Remembrance: on the Reiterative Power of Cemeteries.” World Archaeology 52(1): 35-48.
Mytum, H. 1989 “Public Health and Private Senti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emetery Architecture and Funerary Monuments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wards.” World Archaeology 21(2): 283-297.
Pearson, Mike P. 1999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 United Kingdom: Sutton Publishing Ltd.
Rugg, J. 1998 “A Few Remarks on Modern Sepulture: Current Trends and New Directions in Cemetery Research.” Mortality 3(2): 111-128.
Saxe, A. A 1970 Social Dimensions of Mortuary Practice,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hung, Sue Fawn and Priscilla Wegars (eds) 2005 Chinese American Death Rituals: Respecting The Ancestors. MD: Alta Mira Press.
Thomas, D.H. and R. L. Kelly 2006 Archaeology. Belmont, USA: Thomson Wadsworth.
Williams, H. 2019 “Dead Relevant: Introducing The Public Archaeology of Death.” In H. Williams, B. Wills-Eve & J. Osborne (eds), The Public Archaeology of Death , pp.1-16.
網路資料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網 2011 〈大眾廟〉。「臺灣寺廟」,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anping/2107002-DZM,2011年8月11日上線。
內政部 2025 〈宗教及禮制:公墓設施概況〉。「內政統計年報」,https://statis.moi.gov.tw/micst/webMain.aspx?k=menuy,2025年6月30日上線。
童元昭、黃維晨、巫淑蘭 2017 〈骨骸:關於死亡、挖掘爭議〉。「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00,2017年6月27日上線。
花蓮文化局 2022 〈壽豐豐裡村日本移民墓園〉。「文化資產查詢」,https://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Detail/52,2022年1月22日上線。
談宜芳 2017 〈與先祖爭地—新加坡咖啡山墓園的保存議題(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land-of-ancestors-singapore/LandofAncestors:Preservation Issue on the Bukit Brown Cemetery, Singapore,2017年10月27日上線。
談宜芳 2019 〈5千位先祖vs. 5萬人住宅──新加坡咖啡山墓園搶救啟示〉。「報導者評論」,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bukit-brown-cemetery-singapor,2019年2月16日上線。
吳飛劍 1972 〈回來安平港〉。100分鐘。臺灣:臺南龍昇影業社。「國家電影中心」,https://tcdrp.tfi.org.tw/achieve.asp?Y_NO=3&M_ID=9,2014年上線。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0〈永恆的歸宿-從烏特勒支堡到安平公墓〉。「聞芝@文資」30,https://tmach-culture.tainan.gov.tw/page.asp?mainid=%7BC03EB240-2C66-4E43-B388-2DD2F3CADE46%7D,2020年11月27日上線。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年代不詳 〈陸軍軍屬墓〉。「空間、地域與遷徙」,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481167&indexCode=Culture_Event,2025年7月18日檢閱。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年代不詳 〈安平第一公墓〉。「空間、地域與遷徙」,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13474,2025年7月18日檢閱。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年代不詳 〈安平本島人共同墓地〉。「社會與政治」,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online_metadata&id=3403638,。2025年7月18日檢閱。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年代不詳 〈臺南墓地〉。「社會與政治」,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online_metadata&id=3403636,2025年7月18日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