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施一帆 Shih, Yi-Fan |
|---|---|
| 論文名稱: |
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訴訟地位與補償法制 |
| 指導教授: |
林東茂
Lin, Dong-Ma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8 |
| 中文關鍵詞: | 犯罪被害人 、刑事訴訟 、補償法制 、損害回復 |
| 相關次數: | 點閱:55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觀察與刑事法領域有關的犯罪被害人議題,本論文針對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訴訟地位與補償法制,進行深入而全面性的整理及討論,以完整呈現被害人在刑事訴訟地位與補償法制這二個主軸下所遭受到的困境,並提出解決之道。
對於被害人地位的發展,本論文從地域社會司法期、國家司法期、被害人權益提倡期等三個歷史進程,說明被害人地位在刑事司法上的興衰,並且簡要的說明世界各國被害人保護運動的發展。關於重視被害人角色的理由,本論文則提出「報應思想」的法律情感,並以Rawls的正義原則為基礎的公平正義,作為重視被害人角色的二大理由。
本論文試圖較全面地綜觀被害人之刑事訴訟地位,因此,與被害人有關的各項刑事程序,都在本論文的討論之列。本論文並就與各項刑事程序有關的外國立法例進行對照比較,以作為未來發展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被害人保護刑事制度。
本論文也提出對「損害回復制度」的觀察。損害回復制度以被害人之損害回復作為刑罰目的,在英美與德國以刑事司法體制內外之別,各自發展出「修復式司法」與「行為人—被害人和解」制度,對於刑事訴訟制度與被害人損害之回復的聯結關係而言,損害回復制度的發展是值得注意與參考的發展方向。
對於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制此一主軸的探討,本論文除介紹補償法制的基礎理論外,更著重對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的說明與評析。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是我國建立補償法制最重要的立法,但在實際運作上,卻發生立法意旨與實務操作的落差,對於這一方面的問題,本論文試圖較詳細地加以討論與反省。
在結論上,除對於被害人的刑事訴訟地位與補償法制給予未來修法的立法建議外,更提出對於實際遭遇犯罪事件的被害人,刑事司法也能達到「法內載情」的期盼。畢竟,法律的操作,不止在於冷硬的條文制度,對被害人而言,也更在於溫情的安慰。
none
一、中文
(一)書籍
1.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2. 朱蘇力譯,Richard A. Posner著,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3. 李日章譯,A. P. d’Entrèves 著,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4. 李梅,權利與正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5.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1998年10月,6版。
6.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2000年,增訂3版。
7.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合著,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3版。
8. 林火旺,羅爾斯正義論,台灣書店,1998年3月。
9.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七月,2版。
10. 林東茂,刑法綜覽,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2版。
11. 林宜民,犯罪被害人損害回復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0輯第12篇,司法院印行。
12.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2003年9月,3版。
1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2003年9月,3版。
14.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月。
15. 林國賢,自訴制度,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
16. 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17. 吳懿婷譯,George P. Fletcher著,暗夜的哭聲—被害者在刑事審判中的權利,商周出版,2002年6月。
18.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19. 姚大志譯,John Rawls著,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20. 張甘妹,犯罪學原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10版。
21.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2002年9月。
22. 張平吾,被害者學,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23.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1999年6月,再訂版。
24. 陳愛蛾譯,Karl Larenz著,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25.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5年11月。
26.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增訂版。
27.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28.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1998年,3次修訂版。
29.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
30. 趙敦華,勞斯的《正義論》解說,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31. 趙義德,檢舉人被害人及證人保護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19輯第12篇,1999年6月。
32. 黎宏譯,大谷實著,刑事政策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
33. 鄭太朴譯,Max Weber著,社會經濟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2版。
34.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35.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里仁書局,1984年9月。
36. 法務統計月報,法務部印行,2003年6月。
37. 刑事審判實施詢問與詰問操作手冊,司法院印行,1993年8月。
(二)專論
1. 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上),司法週刊,1181期,2004年4月22日,3版。
2. 王梅英、林鈺雄,從被害者學談刑法詐欺罪,月旦法學雜誌,第35期,1998年4月。
3. 王玉全等譯,Schünemann著,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
4. 江明蒼,我國犯罪被害人補償法草案之立法原則,《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1998年6月。
5. 何賴傑,自訴之限制、追加起訴與程序瑕疪之治癒,《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6. 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緩起訴處分,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
7. 吳巡龍,我國應如何妥適運用緩起訴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8. 李雅鈴,強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之地位,《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法務部,1999年8月。
9. 林山田,別迷失在主義的叢林中—為職權原則與調查原則申冤,台灣本土法學雜誌,創刊號,1999年4月。
10. 林榮耀,紐西蘭刑事損害補償法簡介,《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1998年6月。
11. 林輝煌,建構犯罪被害人之司法保護體系—美國制度之借鏡,律師雜誌,第223期,1998年4月。
12. 林鈺雄,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法庭詰問活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13. 柯耀程,刑事訴訟法「交付審判」制度問題研議,《「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6月。
14. 高金桂,被害人之自我責任與刑法歸責問題,《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1997年2月。
15. 高金桂,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法上之地位,《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16. 張甘妹,被害者化及其對策,警學叢刊,第18卷第3期,1988年3月。
17. 張甘妹,日本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之研究,《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1998年6月。
18. 陳惠馨,被害人學及其影響,法學叢刊,第30卷第4期,1985年10月。
19. 陳佳瑤,加強鄉鎮市區調解功能,《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法務部,1999年8月。
20. 陳榮宗,犯罪被害補償金相關問題之探討—犯罪被害人之父母、配偶申請遺屬補償金(扶養費),應否受「不能維持生活」之限制,法務通訊,第2070期,第3版,2002年1月31日。
21. 陳慈幸,1998年度日本犯罪典型及動態之分析調查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2001年7月。
22.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
23. 陳運財,協商程序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7月,
24. 郭明政、劉秉鈞,德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之研究,《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1998年6月。
25.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法律時代的成熟標竿,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1998年12月。
26. 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四卷】》,2002年3月。
27. 許春金、黃翠紋譯,Ezzat A. Fattah著,從幾塊錢到一杯茶和同情—西方犯罪被害者協助的悲慘歷史,警學叢刊,第29卷第1期,1998年7月。
28. 黃富源,被害者理論與被害者運動的反省,《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四卷】》,2002年3月。
29. 鄭昆山,我國起訴裁量與刑法損害回復法制改革之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30. 盧映潔,由刑事訴訟之訴訟參加制度談被害者權之保障,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1992年6月。
31. 盧映潔,論被害人補償制度中排除條款的適用問題—以德國法為說明,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2002年5月。
32. 盧映潔譯,Hans-Juergen Kerner著,德國刑事程序中犯罪被害人地位之改善—以「加害人與被害人協商制度」為特別的觀察,收錄於《「e世紀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銘傳大學,2002年3月。
33. 闕銘富,應否採行緩起訴制度,,《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法務部,1999年8月。
34. 羅明通,英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之研究,《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1998年6月。
(三)碩士論文
1. 李卓儒,西方犯罪(刑事紛爭)處理程序之演變—以國家權力發展為中心的歷史論述,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 吳國禎,經濟分析與刑法法益—以多層次傳銷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3. 林東茂,暴力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4. 林上鈞,創設刑罰第三元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5. 林峻立,調處—十九世紀台灣民事紛爭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6. 林秋蘭,我國少年矯正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7. 張永宏,論檢察官起訴裁量權的司法審查—以公訴權濫用論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8. 陳清怡,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的再定位—以修復性司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9. 陳柏廷,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犯罪被害人權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0. 黃于玉,犯罪被害人之訴訟程序權—以美國法為中心,兼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規定,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11. 黃翎芳,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2. 盧浩平,由權力分立檢討偵查中要式搜索權的歸屬,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3. 謝協昌,犯罪被害補償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二、外文
1. Jescheck Hans-Heinrich / Weigend Thomas ,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T,5.Aufl., Berlin,1996.
2. Kaiser Michael, Die Stellung des Verletzten im Strafverfahren, Freiburg, 1992.
3.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Rev.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Reiff Robert, The Invisible Victim, New York, 1979.
5. Erez Edna,Integrating a Victim Perspective in Criminal Justice Through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in :Adam Crawford /Jo Goody, 《Integrating a Victim Perspective within Criminal Justice》, 2th Ed., 2000.
6. Morris Allison / Maxwell Gabrielle,The practice of family group conference in New Zealand : Assessing the place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 :Adam Crawford /Jo Goody,《Integrating a Victim Perspective within Criminal Justice》, 2th Ed., 2000.
7. Weber Victor, Den Täter-Opfer-Ausgleich Stärken, Deutsche Richterzeitung(DRiZ) ,Februar 2000 .
8. Hinz Werner, Opfershcutz ,Genugtuung ,Wiedergutmachung -Überlegungen zum Ausbau der Nebenklage ,Deutsche Richterzeitung(DRiZ) ,August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