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鈺婷
Su,Yu-Ting
論文名稱: 地方編舞:舞蹈身體與空間創作研究
The Place of Choreography: A Practice-based Research on Dance, Body and Space
指導教授: 秦嘉嫄
Chin, Jia-I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地方芭蕾素人表演情感編舞
外文關鍵詞: place ballet, amateur performance, emotional choreography
相關次數: 點閱:9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地方感」作為主要的編舞方法之相關作品研究,分析其編舞概念、創作手法及呈現方式;另一方面則試圖從筆者的兩齣編舞創作〈好肉麻,哩甘嗚愛我〉(2019,於台南正德堂)、〈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2020,於台南安南果菜市場),實證式地剖析由地方及個人生命經驗所建立的文本、思考自身與父親的情感所轉化成舞蹈的療癒過程,藉由作品進行私密領域的探索與歸屬認識,將個人自身處境、日常經驗、主觀感受與社會歷史變遷之間的關聯重新梳理。

    並以「身體路徑」、「地方芭蕾」、「素人與情感編舞」作為主要研究方向。透過地方空間的歷史記憶,重新閱讀身體與空間如何構成舞蹈動能之本質,將大衛・西蒙(David Seamon)「地方芭蕾」理論分析地方空間的日常經驗所建構之身體,著手探悉日常移動之規律如何得以重組或增生。

    最後,從地方田野調查與探索身體創作之實踐中,聚焦日常動作所形塑身體脈絡,運用素人身體介入地方空間,加入劇場元素與影像設計,增添作品多面向的討論,以及移動軌跡作為編舞方法及論述,試圖召喚地方庶民私密記憶與觀眾之間的連結性。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a sense of place" and asks how does a choreographic process relate to this concept. By analyzing my two site-specific dance works "Dad,do you love me?" (2019, at Zhengde Hall, Tainan) and "Destiny Even if Displaced, Even If Destiny Is Bizarre" (2020, at Annan Fruit and Vegetable Market, Tainan), I crit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yday movements, texts and emotions. The whole practice-based process also involves my own healing process when I invited my father into my works to dance together. Through the works I explored the private realm to obtain a sense of belonging, create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lived experience, subjective feelings as well as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on three research paths which are "body-path", "place-ballet", " amateur and Emotional Choreography". I draw on David Seamon's notion of place balle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ncounters between place and the real peopl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local space, re-read how the body and space constitute the essence of dance kinetic energy, analyze the body constructed by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local space. I grapple with how to articulate and write about an arts-based research process that is embodied and intuitive.

    Ultimately, reflecting on and critiquing my experience of combining ordinary people, artistic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theatre techniques as a method of inquiry, I come to find out that “the place of choreography” is generative for both local people and professional artists. In which it offered new insights into what a choreographer might entail and provided a method of capturing the living of an experience.

    摘要 i 誌謝辭 viii 目錄 x 表目錄 xiii 圖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當代身體與空間的編舞分析 10 第一節 身體路徑 10 第二節 地方芭蕾 20 第三節 素人與情感編舞 25 第三章 日常生活路徑 34 第一節《好肉麻》創作背景架構 34 第二節《好肉麻》的身體路徑 35 第三節 父女關係與情感編舞 50 小結 57 第四章 在市場跳舞 60 第一節 市場的地方歷史 60 第二節《命運》的身體路徑 62 第三節 《命運》為素人編舞的地方參與76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文獻 86 附件一 91 附件二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王墨林。《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1992年。
    朱立人。《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舞蹈美學卷》。台北:紅葉文化,1994年。
    歐建平。《舞蹈美學鑑賞 》。台北:紅葉,1997年。
    楊大春。《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吳瑪悧。《藝術與公共領域 : 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2007年。
    李立亨。《Dance : 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2010年。
    陳桂蘭。《臺南府城市場誌》。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

    二、中文翻譯專書

    蘇珊・蘭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强、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中國: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
    勞勃・勒范恩(Robert Levine)著,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的不同解釋》(A GEOGRAPHY OF TIME)。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
    賈米森(Lynn Jamieson)著,蔡明璋譯。《親密關係》(Intimacy)。台北:群學,2002年。
    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 C.) 著,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裏的藝術創作》”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台北:遠流,2002年。
    格蘭・凱斯特(Grant Kester)著,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Conversation pieces : 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台北:遠流,2006年。
    科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2006。
    克勞泰爾‧拉派爾(Clotaire Rapaille)著,馮克芸譯。《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 An ingenious way to understand)。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
    富蘭克林(Eric Franklin)著,林文中譯。《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 : 各種舞蹈中舞出巔峰的自我訓練法》 (Conditioning for dance : training for peak performance in all dance forms)。台北:藝軒,2007年。
    尤森・史密特(Jochen Schmidt)著,林倩葦譯。《碧娜・鮑許舞蹈|劇場|新美學》(Pina Bausch-Tanzen gegen die Angst)。台北:遠流,2007年。
    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sology of Architecture)。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克里斯多夫.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著,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台北:書林,2010年。
    菲利普·努瓦澤特 (Noisette Philippe)著,吳佩芬譯。《當代舞蹈的心跳 : 從身體的解放到靈魂的觸動,當代舞蹈的關鍵推手、進化論與欣賞指南》(Danse contemporaine mode d'emploi)。臺北 : 原點 ,2012年。
    彼得・艾迪(Peter Adey)著,王志弘、徐苔玲譯。《移動》(Mobility)。台北:群學,2013年。
    傑森・華倫(Jason Warren)著,杜秀娟譯。《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Creating Worlds: How to Make Immersive Theatre)。台北:書林,2020年。
    強納森・布洛斯(Jonathan Burrows)著,白斐嵐譯。《編舞筆記》(A Choreographer’s Handbook)。台北:書林,2020年。
    羅西塔・巴梭(Rosita Boisseau)、克里斯瓊・蓋提諾尼(Christian Gattinoni)著,連苔嵐、謝雨欣、謝淳清譯。《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Danse et art contemporain)。台北:書林,2021年。
    佛羅里安・馬扎赫(Florian Malzacher)、喬安娜・華沙(Joanna Warsza)著,白斐嵐譯。《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EMPTTY STAGES , CROWDED FLATS)。台北:書林,2021年。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著,黃亮融譯。《畢莎普選集(1):表演與美館》( Selected Works of Claire Bishop, Volume 1: Performance and Art Museum)。台北:一行,2021年。

    三、西文書目

    David Seamon,“A Geography Of Lifeworld-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 , London and Worcester,1979.
    Gay McAuley ,“Space in performance : making meaning in the theatre” , NewYor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

    四、中文期刊

    鄧景衡。〈空間韻律的追尋: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二期,(1999年5月)。頁65-105。
    蘇珊・李・佛斯特(Susan Leigh Foster)著,林亞婷譯。〈「編創舞蹈與編舞者」—編舞一詞的由來與演變〉(“Choreographies and Choreographers” — a History of the Term Choreography)。《藝術評論》,第十八期,(2008年12月)。頁1-25。
    厲復平。〈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1月)。頁7-20。
    魏光莒。〈由地方反思現代空間一種現象地理學的解讀〉,《環境與藝術學刊》,第十期,(2011年6月)。頁107-129。
    厲復平。〈劇場表演形塑空間生產——台南321巷藝術聚落的生成〉,《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第九期,(2016年12月)。頁67-99。
    宋灝。〈臺灣當代劇場的風格化與在地化:以愛慕劇團的美學為例〉,《藝術評論》,第三十期,(2016年1月)。頁41-59。
    秦嘉嫄。〈在藝術的邊陲創作——參與式劇場《夜市劇場》、《夜遊》在花蓮〉,《藝術評論》,第三十三期,(2017年7月)。頁143-182。
    吳錫德。〈現象學的翻譯論述——論梅洛-龐蒂感知現象學的翻譯觀〉,《編譯論叢》,第一期,(2018年3月)。頁83-104。

    五、西文期刊
    Tim Edensor、Caitlan Bowdler.“Site-specific dance : revealing and contesting the ludic qualities,everyday rhythms, and rmbodied habits of place”,(ACADEMIA,2015),p709.
    Melanie Kloetzel.” Site-Specific Dance in a Corporate Landscape” b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in 2009.

    六、學位論文

    陳兆雯。〈舞動空間—台灣當代劇場舞蹈的空間表現〉。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
    吳明峰。〈場域能量—肢體表演藝術與呈現場域的對應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沈雅萍。〈台中20號倉庫再利用與場所精神之論述〉。逢甲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權紘。〈身體經驗的地方—以宜蘭老街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關晨引。〈劇場與社會改造:戲劇工作坊引導者的實作〉。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吳政樺。〈臺灣非制式表演空間—劇場與日常生活遊戲性〉。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5月。
    曾靖雯。〈民眾劇場與日常生活政治想像—我的實踐反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7月。
    李宇哲。〈築構地方記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
    廖育伶。〈特定場域及即興舞蹈課程設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8月。
    李文皓。〈一個零度的實驗—以舞作《傑宏・貝爾》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7月。
    張雅為。〈童話治療癒舞蹈創作以《公主的十面相》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6月。
    劉宇宸。〈表演藝術介入空間:以《走!演菜市場的故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2020年7月。

    七、影音資料

    吳文光。〈和民工跳舞〉。https://reurl.cc/2rOOZ6。檢索日期:2021/7/25。
    國家兩廳院NTCH togo。〈超寫實的人生舞台X比利時偷窺者舞團〉(Staging the Hyper Realisic Life X Peeping Tom 【NTCH togo】)。https://reurl.cc/DgEYd5。檢索日期:2021/4/25。

    八、電子文獻
    謝奇峰。〈正德堂〉。https://reurl.cc/LboOWa。檢索日期:2021年5月15日
    台灣綜合批發果菜市場。〈市場簡介〉。http://www.tainancitymarket.com.tw/about。檢索日期:2021年5月23日。
    黃思農。〈TT不和諧開講2016・第三講:記憶的城市,移動的地誌--從《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談起〉。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2427。檢索日期:2021年6月15日。
    Bianet English,“ Walking artist Alisa Oleva: Walk home with me”, Bianet English:https://reurl.cc/6axAOZ,檢索日期:2021年6月20日。
    台灣寺廟網。〈五條港區的廟境與聯境組織〉,《臺南學電子報》,第一八五期。https://nanying.pixnet.net/blog/post/40967623。檢索日期:2021年6月20日。
    斯蒂芬・科普洛維茲(Stephan Koplowitz)作品官網。https://www.stephankoplowitz.com/about。檢索日期:2021年6月20日。
    林人中,〈最好懂的當代舞其實是傑宏・貝爾〉。https://reurl.cc/R0og5z。檢索日期:2021年6月20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25-01-14公開
    校外:2025-01-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