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甄
Chang, Chia-Chen
論文名稱: 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
The cultural and spatial study of reuse for restaurant facilities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指導教授: 傅朝卿
Fu, Chao-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再利用歷史建築古蹟餐飲空間干預層級文化消費
外文關鍵詞: Culture consumption, Degrees of intervention, Restaura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use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築再利用已成了對古蹟對歷史建築保存的極積策略,而再利用為餐飲空間為由2000年以來新興且逐漸頻繁的策略模式,餐飲空間相較他種再利用模式更易親近,一般也是人們會花時間停駐的空間,如此不但縮短人與古蹟及歷史建築再的距離,亦增加營運契機。
      在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空間,不但提供了古蹟與歷史建築新生的契機,也創造了另一種結合文化、餐飲、建築的文化消費,提供新生的文化消費場所,創造多元而混合的消費語彙。
      文中依「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來討論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時,其與人的關係分為「人的議題」、「文化議題」來討論,其中人的議題以「機能」、「身體」與「心理」三方面來討論個人與用餐空間之關係,而「文化議題」則以「政治」、「歷史」與「消費」來討論消費者與大眾社會之關係。依「設計者」與實質空間的關係來討論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設計因子,分為「環境議題」、「美學議題」與「技術議題」討論,其中環境議題以討論以「基地」與「周邊環境為主」,主要內容為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時如何與周邊環境串連與共生;美學議題討論以「造形」、「空間呈現」與「光線運用」,主要討論空間形塑與氛圍營造之議題;技術議題則以「結構」、「建材」、「設備系統」為主,討論關於施工與工程上的技術層面議題。
      本文利用國外討論古蹟保存邏輯之「干預層級」的概念來討論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國內外案例,依再利用設計之干預層度由低至高分為四個層級討論,層級一對古蹟與歷史建築之干預策略為「保養、保護」,層級二為「保養、穩定」,層級三為「保養、移除、復原」,層級四為「拆除、重建」。文中藉由四種分類層級配合與消費者之「人文議題」與設計者之「實質空間議題」各別討論四種層級之間係,並對應於國內外案例進行個案探討,以了解目前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現況。

     The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 has become a positive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To reuse these historical buildings as restaurants space is a newly and popular tactic since year 2000 because multitude usually take much time to stay in the space so that can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multitude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increase operating profit.
     In Taiwan, the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s restaurants space doesn’t only provide them a new life but also create a new consumer style combining culture, dining and architecture that give customer a newborn consumer place and creative a new complex consumer vocabula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stomer”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customer in case of reusing them as a restaurant space. The issues include two parts, “human” and “culture”. The human issu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of multitude and dining space based on “func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y”, and the culture issue concerns the interaction of customer and society in view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consumer”. Also,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factor including “environment”, “esthetics”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relation of “designer” and “substance space” when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spots are reused as restaurant space. The environment issue argues how the dining space connects and interacts with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esthetics debates the space modeling and ambiance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modeling”, “space present” and “light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building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 system”.
     This thesis quotes a concept of “degrees of intervention”, which is used for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to expound several exampl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being reused in restaurants purpose. The first level of tactic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s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 second level is “Maintenance’’ and “Stabilization’’. The third level is “Maintenance’’、“Removal’’ and “Restoration’’. The fourth level is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four degrees of intervention to discuss the consumer in the humane issue and the designer in the substance space, and illustrates several abroad cases to realize the actual stat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being reused in restaurants purpos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3-1.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現象【1-3】 1-3-2.研究對象與範圍限定【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名詞解釋【2-1】 2-1-1.古蹟【2-1】 2-1-2.歷史建築【2-1】 2-1-3.再利用【2-2】 2-1-4.餐飲空間【2-3】 2-1-5.干預層級【2-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2-1.歷年論文回顧【2-6】 2-2-2.相關理論著作回顧【2-10】 第三節 相關法令探討 2-3-1.古蹟相關條例沿革【2-18】 2-3-2.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相關法令條例【2-19】 第三章 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設計因子探討 第一節 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設計方法架構【3-1】 第二節 人文議題(空間與使用者之行為、心理關係)【3-3】 3-2-1.人的議題(空間與使用者之關係)【3-3】 3-2-2.文化的議題(社會與大眾之關係)-【3-7】 3-2-3.小結(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人文討論)【3-14】 第三節 空間設計議題-【3-15】 3-3-1.環境議題【3-16】 3-3-2.美學議題【3-20】 3-3-3.技術議題【3-24】 3-3-4.小結(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之實質空間討論)【3-29】 第四節 小結(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評估因子總整)【3-32】 第四章 再利用設計干預層級探討 第一節 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空間層級模式探【4-1】 4-1-1.干預層級在國外之討論與分類【4-1】 4-1-2.台灣案例之層級分類【4-5】 第二節 層級與人文心理需求【4-7】 4-2-1.層級一之人文心理需求【4-7】 4-2-2.層級二之人文心理需求【4-9】 4-2-3.層級三之人文心理需求【4-10】 4-2-4.層級四之人文心理需求【4-10】 4-2-5.干預層級與人文心理需求比較總整【4-11】 第三節 層級與實質空間討論【4-14】 4-3-1.層級一之實質空間討論【4-14】 4-3-2.層級二之實質空間討論【4-16】 4-3-3.層級三之實質空間討論【4-18】 4-3-4.層級四之實質空間討論【4-19】 4-3-5.各層級與實質空間討論總整【4-20】 第四節 小結:各層級心理與實質空間討論總結【4-23】 第五章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外案例討論【5-1】 第二節 台灣案例討論【5-24】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後續研究【6-4】

    一.參考論文
    1.尤嘉宏,《台中市舊屋新用之餐飲空間研究》,東海大學建研所,2000。
    2.白惠瑛,《生活空間中片段記憶的重構》,淡江建研,2003。
    3.池穎怡,《民間機構參與文化建設整建、經營之可行性研究—以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為例》,成大建研,2000。
    4.巫基福,《歷史性建築空間型態之再利用研究—以台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為例》,成大建研,1995。
    5.李清全,《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之初探》,成大建研,1993。
    6.李育行,《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為展示館之空間形式探討》,中華建研,2002。
    7.李盈芳,《邊緣化擴展—記憶、場所、城市與象徵》,2003。
    8.林芬,《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台大政治所,1995。
    9.林孜珊,《建築立面保存方法之探討—以新竹市北門街為例》,中華建研,2000。
    10.邱銘珠,《以使用者感觀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室設所,2003。
    11.施進宗,《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的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大建研,1992。
    12.洪愫璜,《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大建研,2003。
    13.臧芷仱,《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文化觀光,1992。
    14.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台大土木,1989。
    15.陳嘉琳,《歷史性建築增建空間、結構及美學議題之探討》,成大建研,1998。
    16.陳順惠,《記憶與地誌—一種空間敘事的設計方法》,成大建研,1998。
    17.張昌明,《從空間認知觀點探場所體驗的空間印象-以中壢市書門第餐廳空間氣氛的印象研究為例》,中原建研,1987。
    18.張旂彰,《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成大建碩,1999。
    19.張琇涵,《一條餐廳巷生成發展的民族誌研究:以大學路18巷為例》,成大都研,2003。
    20.曾尹君,《當前傳統店屋整修之問題研究》,淡江建研,2000。
    21.曾令正,《Café:一個見面設交場所空間形式變遷之初探-以台中市為例1983-2003》,東海建研,2003。
    22.劉福麟,《古蹟維護管理之研究—台南第三級古蹟為例》,成大都研,1994。
    23.榮芳杰,《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之研究》,成大建研,2000。
    24.潘水芳,《台北地區高級餐廳定位問題之研究》,政大企管所,1981。
    25.蔡淑儀,《台灣古蹟保存論述與後現代建築關係初探》,雲科工設,1997。
    26.鄭仲昇,《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文化建研,2001。
    27.戴育澤,《台灣都市中近代公共建築之維護與再利用》,成大建研,1986。
    28.薛志宏,《記憶的容器》,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2002。
    29.蕭紋娉,《台灣古蹟保存癥結性問題的回顧與批判》,雲科工設,1997。
    30.藍汀山,《古蹟保存評估方法之發展》,台大城鄉,1996。
    31.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藝大傳藝研所,2000。
    32.蘇明如,《九○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美學與藝術研究所,2001。
    33.蘇勤惠,《都市休閒空間的民族誌研究:以台南市PUB為例》,成大都研,2002。
    34.趙志元,《歷史性建築室內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室設研,1998。

    二.中文書目
    1.David R.Dibner . Amy Dibner-Dunlap /徐明福.吳玉成譯,《建築增建設計building additions design》,胡氏圖書出版,1991
    2.F.C.Bartlett 著,李維 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桂冠,1998。
    3.Gunther Hirschfelder 著/張志成 譯,《歐洲飲食文化》,左岸文化出版, 台北縣,2004。
    4.John Storey 著/張君玫 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巨流,台北市,2001。
    5.Kent C. Bloomer / Charles W. Moore 著,葉庭芬 譯,《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人體、記憶與建築》,尚林出版,1981。
    6.Peter Brooker 著/王志弘 等譯,《文化理論詞彙》,2003。
    7.Paulette Girodin/曾明 譯,《法國餐飲》,麥田出版,台北市,2002。
    8.Robert Bocock 著/張君玫 等譯,《消費》,巨流,台北市,2003。
    9.Robert Hershberger著,呂以寧,張文男譯,《建築計畫與設計前的管理程序》,六合,台北市,2001.
    10.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1997。
    11.邱茂林 等著,《西班牙協奏曲》,2004。
    12.洪志華,《餐飲學入門》,韜略出版,臺北縣,1990。
    13.星野克美 等著/黃恆正 譯,《符號社會的消費》,遠流,台北市,1988。
    14.馬國明,《班雅明》,東大圖書,1998。
    15.張世琪,《餐館賣場設計》,智揚,台北市.2003。
    16.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揚智文化,台北市,1995。
    17.陳坤宏,《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詹氏書局,台北市,1995。
    18.陳香芸,《感性餐飲》,漢揚,臺北市,1996。
    19.宇井義行/陳春久 譯,《餐飲店必備的經營技術》,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縣,2002。
    20.彭怡平,《開麥拉美味幻想曲》,時報文化,1999。
    21.傅朝卿 翻譯導讀,《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2002.
    22.楊明,《老房子裡的老記憶,記憶中的味道》,朱雀文化,P.76-78,2000。
    23.楊治良 等編,《記憶心理學》,2001,五南。
    24.廖炳惠《吃的後現代》二魚文化台北市2004
    25.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2001。
    26.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上)(下)》,田園城市,台北市,2002。
    27.謝黔/張金田,《餐飲管理實務》,眾文圖書,1984。
    28.蘇芳基,《最新餐飲概論》,台北市,1991。
    29.《大辭典(上)》,三民書局,台北市,1985.
    30.《中華民國經濟年鑑》,經濟日報社, 89-92年。
    31.《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書面年鑑》,1998、1999、2000、2001、2004年。

    三.相關調查報告書
    1.《三級古蹟前美國駐台北領館再利用工程規畫》,賴朝俊建築事務所。
    2.《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研究調查與修復建議》徐裕健,1994.
    3.《台北市西門紅樓調查研究》,李乾朗,1997。
    4.《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調查研究》李乾朗,1999。
    5.《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二期修復暨中正廳再利用工作報告書》徐裕健,2002。
    6.《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第二階段)原山林事務所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紀錄報告書》,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
    7.《打狗英國領事館託整修及經營管理計畫第三次修正報告書》,高雄漢王洲際飯店有限公司。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
    8.《花蓮縣松園別館整建再利用整體規畫及民眾活動成果報告》,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02。
    9.《宜蘭設治紀念林園整體規畫報告書》,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10.《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修復工程報告書》,李乾朗.
    11.《唐榮公司三民區中都磚窯煙囪委託研究》,1999,成大藝研所。
    12.《歷史建築台中市市長公館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2003,孫全文主持。
    13.《舊市府大樓古蹟保存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報告書》,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
    14.《德記洋行 第三級古蹟研究與修復》,陳信樟建築事務所。
    15.《藝術家聯誼中心(圓山別莊)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委託規劃報告書》1999,台北市立美術館,黃俊銘研究室。
    四.英文書目
    1.Arian Mostaedi,2003,《reborn buildings》, Links International, Barcelona.
    2.Arian Mostaedi,2003,《Building conversion & renovation 》, Links International, Barcelona.
    3.Bernard M. Feilden, 1994,《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Boston
    4.David G. Woodcock, W. Cecil Steward, R. Alan Forrester, 1988,《Adaptive reuse :issues and case studies in building preserva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5.Elisabeth Kendall Thompson,1977,《Recycling buildings :renovations, remodelings, restorations, and reuses 》,McGraw-Hil,New Yorkl.
    6.George Stephen,1989,《New Life for Old House》,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Washington.
    7.Peter H. Smeallie, Peter H. Smith. , 1990,《New construction for older buildings :a design sourcebook for architects and preservationists 》, Wiley ,New York.
    8.Sherban Cantacuzino,《Re-architecture :old buildings new uses》, London,1989
    9.William C. Shopsin, ,1986《Restoring old buildings for contemporary uses :an American sourcebook for architects and preservationists》,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New York.
    10.William J.Murtagh,1997《Keeping Time: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JOHN WILEY & SONG,INC

    五.期刊資料
    (一)中文期刊
    1.Coser, Lewis A.文/邱澎生譯,<阿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當代》,1993.11,P.20-39。
    2.Jean Baudrillard/蔡崇隆,<消費社會與消費欲望>,第65期,1991.09,P.48-71
    3.王明珂,<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1993.11,P.6-19。
    4.王志弘,<技術中介的人與自我:網際空間、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資訊社會研究》,2002.07,P.1-24。
    5.朱元鴻,<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第67期,1991.11,P.12-23
    6.汪文聖,<創傷的記憶或遺忘?--一個時間現象學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5期1999.01,P.77-99。
    7.李永熾,<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上)>,《當代》,1991, 第67期,P. 24-29。
    8.李永熾,<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下)>,《當代》,1992, 第70期,P. 68-73。
    9.李奇勳.蔡明田,<消費者的特徵與情境因素對商店選擇及商店印象的影響--以我國中、西式速食店為例>,《聯合學報》,2001.05, 第18期,P. 83-100。
    10.李綠枝,<走!到我們的南門公園散步去>,《蘭陽博物》
    11.宋隆全<淺談古蹟及歷史建築保存的幾個問題>《蘭陽博物》
    12.吳介禎,<拼經濟更要拚文化-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政策>,《藝術家》,2001.09,P.184-185.
    13.邱澎生,<文化如何影響經濟?-評Samuel Adrian Adshead, 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 1400-1800:the Rise of Consumerism>,《新史學》, 第10期-3,1999.09,P.189-203
    14.林鴻祐,<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 第65期,1991.09,P.31-46
    15.林本炫,<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省思>,《國家政策雙周刊》, 第78期,1994.01,P.2-3
    16.林秀芳,<廁所餐廳>,《講義》, 第98期,1995.05,P.113.
    17.林信華,<台灣文化政策與當代社會科學的對話>,《理論與政策》, 第48期,1998.12,P.171-206
    18.林谷芳,<給上任半年的龍應台打分數>,《典藏今藝術》, 第93期,2000.06,P.50-53.
    19.施進宗,《歷史性建築之再利用》,建築師,1993/11,P.101~115。
    20.紅塵客,<餐廳的品質>,《品質管制月刊》, 第34期:8,1998.08, P.51-52
    21.柯裕棻,<消費--大眾.文化>,《中外文學》, 第31期,2002.09, P. 9-19。
    22.夏鑄九,<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9期,1998.12,P.1-9
    23.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 第31期,1998.09,P.57-96.
    24.夏春祥,<媒介效果與集的記憶>,《新聞學研究》,1999, 第58期,P.295-298。
    25.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2001.07,P.117-149。
    26.黃詩丰,< URBAN FORUM臺北市立美術館之增建與圓山別莊之再利用>,《蘭陽博物》, 第8期,2002.10,P. 7-9.
    27.徐明瀚,<消費「消費 文化理論」與實踐>,《文化研究月報》, 第33期,2003.11.15。
    28.徐明福,《歷史性建築的保留與增建》,空間,P.15~17。
    29.許伯元,《西門市場更新及再利用案》,建築師,2001.05,118~125。
    30.陳光興,<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 第65期,1991.09,P.18-30
    31.陳華,<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臺灣風物》,1999.09, P.127-155。
    32.傅朝卿,《老建築的第二春》,建築師,1993/11,P.93~99。
    33.張若谷,<巴黎百年國寶餐廳>,《講義》, 第98期,1995.05,P.70-73
    34.張錦滿,<尋找餐廳文化本質>,《講譯》, 第125期,1997.08, P.38-39
    35.張二文,文化印象初探:從美濃菸葉產業的變遷及美濃印象探討集體記憶的形塑,臺灣史蹟,2001.06,P.99-134。
    36.張玉欣<台北飲食文化初探>,《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第1期,2003.01,P.35-42
    37.曾國維,《找尋自已的角落》,室內,2002.05,P.182~183。
    38.葉維廉,<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慾望>,《當代》, 第52期,1990.08, P.40-60
    39.葉舒憲,<飲食人類學-求解人與文化之謎三新途徑>,《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第2期,2003.05,P.21-24
    40.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2001.12, 第11期,P. 113-136。
    41.劉志明,<白崇禧故居搖身一變成了億元餐廳--南僑集團陳飛龍把將軍故宅變無煙燒烤屋>,《商業周刊》, 第750期,2002.04.08-04.14,P. 72-74
    42.蔡長清 等,<主題餐廳的消費者特性及服務品質要素重要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 第30期,P.189-207
    43.鄧景衡,《影印的文化地景》,空間,1990.01,P.5~8。
    44.鄧景衡,《台灣小吃的時空大挪移》,空間,1994.06,P.117~126。
    45.漢寶德,<國家文化政策之形成>,《國政論談》, 第7期,2001.09,P.137-146
    46.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 第35期:1,1997,P.247-296。
    47.廖世璋,<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建築與規畫學報》,Vol.3, 第2期,2002,P.160-178.
    48.《誰在打造餐廳的業績》,室內,1996,53,P.145~151。
    49.《老店屋,新生命/上》,室內,1996,50,P.116~123。
    50.《老店屋,新生命/下》,室內,1996,51,P.136~143。
    51.<地方的時代與文化的時代>,《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7期,1999.09,P.75-79
    52.<從紅樓劇場整修談閒置空間再利用>,《傳統藝術》, 第19期,2002.06,P. 46-51
    53.<新天地餐廳>,《證券櫃檯月刊》, 第85期,2003.07,P. 34-37
    54.建築師Dialogue,2002,12。
    55.建築Dialogue,2003,05

    (二)研討會論文
    1.Sally h.Stone,2004,<Re-Reading Bulidings - Analysis,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Historic Space>,多元文化與後殖民空間國際合作與交流計畫:空間再詮釋
    2.波多野 純,2004,<佐賀城內城御殿之復原-歷史的正確性與傳承>,古蹟、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暨古蹟保存科學學術研討會

    (三)外文期刊
    1.Catheirne Slessor,< Radical revival - renovation of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Architectural Review》, 2000,06.
    2.Eleni Mantziou-Venetsanou ,<Curtain call - Manoel Theatre, Valletta, Malta >,《Architectural Review》,2001.07,P.28-29.
    3.PENNY McGUIRE,< Piscatorial elegance - Zander restaurant> ,《Architectural Review》2000,11. ,P.2-5.
    4.Peter Davey ,<Route Master - museum quarter in Utrecht, Netherlands >,《Architectural Review》, 2001.04
    5.《Architectural Review》,2000.08.
    6.宇治有美子. 高山惠. 野崎貴志,<小笠原伯爵邸>,《男の隱れ家》,NO.8, 2004.01, P60-61&66-6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2-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