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敏泰 Tzeng, Ming-Tai |
|---|---|
| 論文名稱: |
駐德公使許景澄於晚清軍備購辦之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bassador to Germany Xu Jing-cheng of the Armament Purchasing at the Late Q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蘇梅芳
Su, Me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7 |
| 中文關鍵詞: | 巡洋艦 、克魯伯 、鐵甲艦 、許景澄 、駐德公使 、毛瑟 |
| 外文關鍵詞: | ambassador to Germany, Xu Jing-cheng, Ironclad, Cruiser, Mauser, Krupp |
| 相關次數: | 點閱:61 下載:2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許景澄(1845~1900)出生時正處晚清內憂外患之一大變局,但他並不為此氣餒,反透過科舉之路,一躍而入翰林。京官時期,許景澄每日琢磨所學,並將其務實的態度展現於力陳中俄伊犁交涉與中法越南問題的建言上,因此受清廷青睞,於光緒十年(1884)選派為駐德法義奧荷五國公使。三年任滿歸國後,再度於光緒十六年(1890)授命擔任駐德俄奧荷四國公使,二十二年(1896)後專任駐德,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卸任,結束駐外公使生涯。
因此,許景澄可謂晚清最重要的駐德公使,其個人三任九年的任期即佔了全部任期的四分之之一,任內辦理諸多對外交涉。但除了對外交事務的關注外,許景澄也是晚清採購軍事裝備的重要管道。在海軍方面勘驗了前任駐德公使李鳳苞訂購的「定遠」、「鎮遠」與「濟遠」三艦,並親自參予巡洋艦「經遠」、「來遠」的設計與討論。而在經手軍艦勘驗與訂購的過程中,也逐漸由傳統士大夫轉化為精通西方艦船知識的專家,這反映於條陳清廷海軍應辦事宜,以及《外國師船圖表》的編纂上。馬關議和後,面對北洋海軍傾覆、海防空虛的局勢,再度授命在德購艦,許景澄並將其積累學習的船學知識應用於新艦船的設計上,俟諸艦歸國後,清海軍大有振興之勢。
軍艦訂購之外,許景澄對陸軍軍備的購辦也同樣關注。中法、中日戰爭期間,其訂購了萬餘支的毛瑟系列步槍與彈藥,同時也為引進克魯伯火砲、與購入造砲機器設備貢獻頗多。甲午戰爭後,面對一片檢討戰敗的聲音,並受託在德借聘軍事教官來華,協助新式陸軍的編練。雖許景澄卸任公使回國後甫二年,便於庚子拳亂時因力言剿辦拳匪而見害,但他對於晚清海陸軍軍備採購所付出的心力,實不容就此抹煞。
Xu Jing-cheng(1845~1990) was born in a time when the Qing Dynasty was undergoing grea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 However, he was not discouraged by the situation, instead, he went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While Xu held the position, he pursued advanced studies daily, and showed his pragmatic attitude presenting suggestions about the Sino-Russian Negotiations over I-Li and the Sino-France problem over Vietnam. Therefore, favored by the Qing imperial court, on the 1884, he was assigned ambassador to five countries: Germany, France, Italy, Austria, and Netherlands. After his three-year term of office expired, he returned to China. On the 1890, he was again assigned ambassador to four countries: Germany, Russia, Austria, and Netherlands. On the 1896, he became the full-time ambassador to Germany until 1897 when he retired from the job and ended his career as ambassador.
Hence, Late Qing’s Xu Jing-cheng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mbassador to Germany. His three terms totaled nine years of service and comprised a quarter of the entire existence of the office. During his office he handled lots of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However, besides foreign affairs, Xu Jing-cheng was also the Late Qing’s most important middleman in the procurement of military equipment. For naval warfare, he not only inspected Dingyuan, Zhenyuan and Jiyuan, the three warships ordered by the former ambassador, Li Feng-bao, but also participated directly in the design of the two cruisers Jingyuan and Laiyuan. In the handling of ships’ inspection and purchasing, he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 traditional member of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to an expert in western warships. This was reflected in the articles on Qing’s naval arrangement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Wai guo shi chuan tu biao外國師船圖表.” After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due to the fact that Qing was facing the overturning of the Beiyang Fleet, and the lack of coastal defense, Xu Jing-cheng was again assigned to the purchase of warships in Germany. Xu also applied his knowledge of warships in the design of new warships. The return of the newly designed warships significantly revitalized Qing’s navy.
Aside from purchasing warships, Xu Jing-cheng was also keen to the purchase of land equipment. During the Sino-French and Sino-Japanese wars, he ordered more than 10,000 Mauser series rifles and ammunition. Meanwhile, his introduction of Krupp artillery and purchase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for artillery manufacturing contributed greatly.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response to the voices reviewing the defeat of the nation, he was entrusted to hire German military instructors to help train the new army in China. Although he was executed for suggesting punishing the boxers of the Boxer Rebellion,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Late Qing’s sea and land forces simply cannot be ignored.
徵引書目
一、中文史料(以下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編委會,《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一)》,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3年。
1.《中國艦艇工業歷史資料叢書》編輯部編纂,《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982~1987年。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甲.購買船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5.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6.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6年影印本。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9.王彥威纂,《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10.(清)王晉卿等編,(清)張之洞撰,《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1.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
12.江南製造局輯,《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上海:清光緒年間江南製造局刊印本。
13.池仲祜撰,《海軍大事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14.吳相湘編,《駐德使館檔案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影印本。
15.吳振棫著,《養吉齋叢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6.(清)吳汝倫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7.(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
18.(清)李鳳苞,《使德日記》,收於王錫棋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冊15,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本。
19.(清)李鳳苞撰,《使德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20.(清)沈惠蔭輯,《驛事記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21.(清)沈葆楨,《沈文肅公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22.汪毅、張承棨編纂,《清末對外交涉條約輯》,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23.(清)林君陞撰,《舟師繩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24.(清)林達泉等修、(清)李聯琇等纂,《崇明縣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出版,2005年。
25.林樂知、蔡爾康等譯撰,《中東戰紀本末》,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26.(清)俞樾,《春在堂全書》,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27.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8.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29.(清)軍機處編,《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30.唐文治著,《茹經先生自訂年譜正續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31.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史工業史資料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32.(清)徐建寅,《歐遊雜錄》,收於王錫棋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冊15,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本。
33.徐珂輯,《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4.袁世凱輯,《新建陸軍兵略錄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35.(清)袁昶,《于湖題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6.(清)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37.(清)張佩綸,《澗于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38.張俠等編,《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
39.張壽鏞編,《清朝掌故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40.許同莘編,(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景澄)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影印本。
41.許同莘編,(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景澄)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42.許同莘編,(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43.(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日記》,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影印本。
44.(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45.(清)許景澄撰,《許文肅公遺稿》,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46.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7.陳寶琛等修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本。
48.(清)景善撰,《景善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49.(清)曾紀澤,《曾惠敏公手寫日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1年影印本。
50.(清)曾紀澤著,《曾惠敏公(紀澤)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51.閔爾昌輯,《碑傳集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52.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53.(清)楊書霖編,(清)左宗棠撰,《左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54.福建船政局編,《船政奏疏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55.趙惟崳修,石中玉、吳受福纂,《光緒嘉興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56.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2003年初版6刷。
57.錢鍾書主編、王立誠編校,《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58.(清)劉錫鴻,《英軺日記》,收於王錫棋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冊14,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本。
59.(清)錢德培,《歐遊隨筆》,收於王錫棋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冊15,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本。
60.歐陽輔之編,(清)劉坤一撰,《劉忠誠公(坤一)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61.(清)龍繼棟編,(清)劉長祐撰,《劉武慎公(長祐)遺書.尺牘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62.(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63.(清)薛福成撰,《庸盦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影印本。
64.鍾叔河、楊堅整理,《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65.(清)顏世清輯,《約章成案匯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66.魏允恭編,《江南製造局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67.(清)魏源,《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68.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二、中文專書
1.《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兵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2.王信忠,《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3.王家儉,《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4.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中國近代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5.王家儉,《洋員與北洋海防建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6.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7.王爾敏,《淮軍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
8.石建國,《陸徵祥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包遵彭等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
10.北京大學歷史系編,《北大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江慶柏編著,《清朝進士題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2.全漢昇著,《漢冶萍公司史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13.呂實強著,《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
14.余文堂著,《中德早期關係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15.李恩涵著,《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16.李恩涵著,《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17.李細珠著,《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18.汪廣仁、徐振業著,《海國擷珠的徐壽父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9.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20.邸永君著,《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21.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近代中國海軍興衰史》,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22.姜鳴編著,《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23.宣武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宣武區地名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
24.茅海建著,《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25.馬幼垣,《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26.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文職.北洋海軍.洋員》,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27.孫殿起輯,《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8.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29.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0年。
30.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31.戚其章,《北洋艦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32.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戚俊杰、劉玉明編,《北洋海軍研究》第三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34.陳宗蕃編,《燕都叢考》,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
35.陳悅,《北洋海軍艦船誌》,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6年。
36.陳悅,《北洋海軍艦船誌》,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37.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38.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39.傅寶真,《德國軍事史1640-1918》,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40.黃守詮、卞榮宣編著,《世界軍武發展史》,臺北:世潮出版社,2004年。
41.楊寬著,《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楊得志主編,《中國軍事史大辭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43.劉怡,《借西風: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1862-1945)》,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
44.劉鳳翰撰,《武衛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45.劉鳳翰撰,《新建陸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
46.劉傳標編纂,《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簡又文撰,《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62年。
48.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
49.羅光,《陸徵祥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50.羅爾綱,《晚清兵志》第二卷海軍志、第三卷甲癸練兵志、第四卷陸軍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1.嚴和平著,《清季駐外使館的設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52.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85年。
三、翻譯書籍
1.[英]伯里(Bury, J. P. T.)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2.[德]余凱斯(Klaus Mühlhahn)著、孫立新譯,《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3.[美]波特(E. B. Potter)主編、李杰、杜宏奇、張英習等譯,《世界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4.[美]恆慕義(A. W.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德]施丟克爾(H. Stoecker)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
6.[美]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合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7.[德]喬偉著、李喜所、劉曉琴譯,《德國克虜伯與中國的近代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8.[日]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甲午戰爭外交秘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9.[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二版。
四、 期刊論文
1.王全來,〈楊兆鋆“三角測量術”推廣的研究〉,《曲阜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卷4期,曲阜:曲阜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10月,頁122~124。
2.王建華,〈德國與晚清軍事近代化〉,《江海學刊》5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4年5月,頁49~53。
3.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期,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1988年6月,頁91~105。
4.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7期,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1999年6月,頁79~92。
5.王雅馨,〈許景澄與中東鐵路〉,《東北史地》1期,長春: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2007年1月,頁85~87。
6.王雙印,〈甲午戰後中國海軍近代化建設述論(1896-191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6月,頁92~112。
7.吳雪巖、孫夢健,〈許景澄與中俄四釐借款〉,《北方論叢》3期,哈爾濱:北方論叢編輯部,1999年3月,頁101~103。
8.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認識與其改革思想〉,《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7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9年6月,頁175~240。
9.姜鳴,〈“定遠”和“鎮遠”鐵甲艦述略〉,《船史研究》2期,上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1986年2月,頁77~86。
10.姜鳴,〈北洋購艦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1984年3月,頁40~43。
11.姜鳴,〈晚清北洋海軍建年過程中的主要作戰艦艇研究〉,《船史研究》3期,上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1987年3月,頁30~43。
12.馬幼垣,〈北洋海軍「平遠」艦考釋〉,《嶺南學報》2期,香港:嶺南大學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2000年10月,頁185~240。
13.高伯雨,〈許景澄與陸徵祥〉,《大成》6期,香港:大成出版社,1974年5月,頁6~11。
14.陳平原,〈不被承認的北大校長-老北大故事之六〉,《讀書》4期,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4月,頁114~123。
15.陸玉芹,〈許景澄與帕米爾交涉論述(1890~1896)〉,《江海學刊》1期,南京:江海學刊雜誌社,2005年1月,頁145~150。
16.陸玉芹、李榮慶,〈袁昶、許景澄庚子三摺質疑〉,《史學月刊》5期,開封:史學月刊編輯部,2007年5月,頁123~126。
17.陳悅,〈橫空出世-福建船政“萬年青”砲艦〉,《現代艦船》12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7年12月,頁47~55。
18.陳悅,〈星雲降東南-福建船政“湄雲”級砲艦〉,《現代艦船》1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1月,頁45~56。
19.陳悅,〈閩江八傑-福建船政“伏波”級砲艦〉,《現代艦船》2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2月,頁45~56。
20.陳悅,〈我武維揚-福建船政“揚威”級二等巡洋艦〉,《現代艦船》3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3月,頁45~55。
21.陳悅,〈承前啟後-福建船政轉型期的軍艦〉,《現代艦船》5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5月,頁46~55。
22.陳悅,〈鋼鐵風雲-福建船政“威遠”級鐵脥木殼軍艦〉,《現代艦船》7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7月,頁44~55。
23.陳悅,〈巡海奇葩-福建船政“開濟”級巡洋艦〉,《現代艦船》8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8月,頁43~55。
24.陳悅,〈江海傳奇(上)-江南製造局的設立與初創四艦〉,《現代艦船》9期B版,北京:現代艦船雜誌社,2008年9月,頁46~55,
25.喬偉、李喜所、劉曉琴,〈德國克虜伯與晚清軍事的近代化〉,《南開學報》3期,天津:南開大學學報編輯部,1999年3月,頁66~72。
26.游戰洪〈德國軍事技術對北洋海軍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4期,北京:中國科技史學會,1998年4月,頁25~39。
27.黃乘矩,〈甲午戰後的海軍建設和海防思想〉,《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1994年4月,頁16~28。
28.楊理明,〈業精於勤的毛瑟兄弟〉,《輕兵器》1期,北京:輕兵器雜誌社,1995年1月,頁38~45。
29.賈建飛,〈清季駐外使節與西北史地研究-以許景澄為中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2007年5月,頁60~64。
30.賈熟村,〈北洋艦隊的籌建〉,《安徽史學》3期,合肥:安徽史學雜誌社,2008年3月,頁44~49。
31.賈熟村,〈義和團時期的許景澄〉,《濱州學院學報》4期,濟南:濱州學院學報編輯部,2008年4月,頁47~51。
32.雷俊玲,〈清末駐歐使節劉錫鴻對西方的認識〉,《輔仁歷史學報》10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1999年6月,頁179~216。
33.廖宗麟,〈中法戰爭期間的劉永福與張之洞〉,《學術論壇》1期,南寧:學術論壇雜誌社,1992年1月,頁106~107。
34.劉曉琴,〈德國克虜伯與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天津: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1年3月,頁31~36。
35.戴玄之,〈許(景澄)袁(昶)三疏真偽辯〉,《大陸雜誌》28卷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64年2月,頁18~24。
36.羅光,〈訪問陸徵祥日記(三)〉,《傳記文學》19卷2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1年11月,頁79~84。
37.關威,〈“定遠”、“鎮遠”訂購與來華述略〉,《歷史教學》12期,天津:歷史教學編輯部,2000年12月,頁52~54。
38.關玲玲,〈許景澄的生平與事功-早年經歷與初次出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5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7年5月,頁55~66。
39.關玲玲,〈許景澄與帕米爾交涉〉,《食貨月刊》8卷2期,臺北:食貨月刊社,1978年5月,頁21~33。
五、博碩士論文
1.方慧,〈許景澄外交思想與實踐〉,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3月。
2.王雅馨,〈晚清駐外公使許景澄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4月。
3.王瑞芬,〈論許景澄的外交活動〉,開封:河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5月。
4.李華珍,〈晚清駐歐使節與海軍近代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4月。
5.郭明中,〈清末駐德公使李鳳苞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6.陸玉芹,〈庚子事變中被殺五大臣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4月。
7.黃昭沛,〈許景澄與清季洋務運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1年5月。
8.賈偉川,〈洋務運動時期海外軍用設備採購的途徑〉,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月。
9.趙強強,〈許景澄外交活動述論〉,烏魯木齊:新疆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10.劉振華,〈晚清政府向西方購買船艦過程與其中的人事考察(1874~188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六、外文資料
1.David Miller, The Illustrated of Warships from 1860 to the Present Day, St. Paul: Zenith Press, 2002.
2.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2.
3.J.R.Hill,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New York: Oxford Univerity Press, 1995.
4.John Batchelor & Chris Chant,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Warships,1798-2006, Doeset: Rebo pubishers, 2007.
5.John L. Rawlinso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6.Paul Forsythe Johnston, Steam and the Sea, Salem, Mass: Peaboby Museum of Salem, 1983.
7.Peter Hore, The Ironclads:An Iuuustrated History of Battleships from 1860 through to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Southwater, 2006.
8.Richard Hill, War at Sea in the Ironclad Age, New York: Harper Trade, 2006.
9.Richard Hough, Fighting Ships, New York: Putnam, 1969.
10.Richard N. 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2000.
11.Robert W. D. Ball, Mauser Military Rifles of the World, Cincinnati: F+W Publications, 2006.
12.Sondhaus &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London: Routledge, 2001.
13.Tenney L. Davis, Chemistry of Powder and Explosives, New York: J. Wiley & sons. Inc., 1950.
14.W. H. B. Smith and Joseph E. Smith, The Book of Rifles, Harrisburg, Pa.: Stackpole, 1963.
15.Wiliiam Manchester, The Arms of Krupp,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8.
16.中川務,〈日本巡洋艦史〉,《世界の艦船》441期,東京:海人社,1991年9月,頁38~39。
17.戶高一成監修,《極密日露海戰写真帖》,東京:柏書房,2004年。
18.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日本東方學》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9.河村直編輯,《日清戰爭實記》,東京:博文館,1894~1896年。
20.歷史群像編輯部編,《日本軍艦發達史》,東京:學習研究社,2005年。
21.亀井茲明,《日清戰爭從軍写真帖-伯爵亀井茲明の日記》,東京:柏書房,1992年。
七、網路資料
1.「Remington Arms Company」:http://www.remington.com/, 2009/02/01。
2.「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 2009/2/25
3.「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http://www.beiyang.org/liugongdao/guankan.htm, 2009/01/03.
4.「北洋水師」網址:http://www.beiyang.org/index1.htm, 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