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亦然 Chen, Yi-Ran |
|---|---|
| 論文名稱: |
轉變中的建築—城市在正式框架下的非正式建造 Architecture in transition—The informal spatial evolution of cities under the formal framework |
| 指導教授: |
吳光庭
Wu, Kwang-Tyng |
| 共同指導教授: |
李立人
Lee, Len-R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7 |
| 中文關鍵詞: | 非正式建造 、城市演變 、人民公社 、外來弱勢族群 、集體性 |
| 外文關鍵詞: | Informal space, Urban evolution, Low-end population, Collective form |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基於北京極端的城市地景和外來弱勢族群的窘迫現狀,以新中國建國初期(1959年),在北京城市中短暫出現的“人民公社”這一居住類型為操作媒介。以城市非正式空間的角度切入,試圖重構當代中國城市演變下逐漸缺失的集體性。
人民公社是新中國建國10年,在北京舊城中出現的獨特聚居模式。本研究的一個主要工作是在近當代北京的歷史脈絡中找尋不同時期城市發展的產物,和外來務工人員臨時落腳空間的非正式性之間潛在的關聯。通過回顧國內外學者對於非正式空間,城市演變,社會與經濟等方面的文獻,並且配合案例的研究和現場的訪談記錄。研究從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這兩個主要面向,討論并提出了一個城市非正式空間的多群體共生的觀點。
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空間正式性與非正式性的辯證;北京城市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居住空間產物與一直存在的“非正式建造”;城市非正式空間的特徵與建構模式;以人民公社的正式性為框架,建構弱勢族群的集體生活想像。
第一個階段採用文獻回顧法,主要探討正式性與非正式性的關係。其討論的範圍不局限於建築內部空間,而更多放眼於空間面對的外部社會性及其成因。
第二個階段研究聚焦在北京城市的演變,分別從正式和非正式的角度討論北京在不同時期的居住空間產物和背後的意識形態。主要採用現場調研與訪談記錄,並繼續配合文獻回顧的方式。通過參照歷史,無論是哪個時期的空間形態,都能找到一種強烈的秩序性正式以及無序的非正式空間存在。同時也藉由深入走訪研究,來達到充分瞭解不同使用者的空間訴求。過程中主要聚焦於城市中非正式的人、事件、空間三者間的動態關係為討論重點。
第三個階段是對非正式空間特徵與組構模式的探討。將更多的重心放在空間的討論上。並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來歸納出非正式空間的基本特徵。
第四個階段是以北京人民公社大樓的正式性為載體,提出一個設計假設:將非正式的人、事件、空間共同置入,來實驗一種當代社會中不被顯露出的集體性。藉由幾個空間系統的疊加,從個體自發建構並不斷蔓延的居住單元所延伸出的集體公共性空間,逐漸過渡到反應和回望集體生活的紀念性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建築所扮演的是不斷在轉變且具有彈性的空間媒介,而並非一個最終完成品。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xtreme urban landscape of Beijing and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the low-end popul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eople's commune” (1959), a short-lived type of living in Beijing, as a medium for design ope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informal space, I try to reconstruct the collective form that is gradually missing under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Christopher C.M. Lee(2016),“Harvard Design Studies”,Common Frameworks –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City in China,p.19,p.27
代瑩,石春暉,宋峰(2016),形態學探析社會主義中國城鄉空間實踐的遺產——以北京百萬莊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3卷(5期),pp.51-52
竇強(2010),從小區到門進社區——北京住區形態的演進,建築學報(2010.3)pp.7-11
尹衍龍(2014),遇见“匿名”——城市“非正式”空间思考,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連曉剛(2015),單位大院——近代北京居住空間演變,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張艷,柴彥威,周千鈞(2009),中國城市單位大院的空間性及其變化:北京京棉二廠的案例,國際城市規劃,24卷(5期),p.21
朱起鵬(2018),演講「北京“私搭亂建”局部史」,摘自《一席》平台,From:https://www.yixi.tv/speech/626
[美]邁克爾·哈特,[意]安東尼奧·奈格里著,楊建國、范一亭譯(2003),《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譯自Empire(2000))
道格·桑德斯(Saunders,D.)(2012)(著:道格·桑德斯、譯:陳信宏、),《落腳城市》,上海譯文出版社(譯自ARRIVAL CITY: 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2010))
王軍(2003),《城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王軍(2008),《採訪本上的城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美]珍·雅各(Jane Jacobs)著,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譯自街並みの美學)
[英]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群學出版社(譯自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美]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著,張欽楠譯,《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譯自Modern Architecture)
[荷蘭]雷姆·庫哈斯著,唐克揚譯,《癲狂的紐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譯自Delirious New York)
[德]馬克斯·韋伯著 ,[美] 格特、米爾斯編,閆克文譯,《馬克思韋伯社會學文集》,人民出版社(2010)(譯自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約翰H.霍蘭著,周曉牧/韓暉譯,《隱秩序:適應性造就複雜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著,高軍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簡明非正統建築導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譯自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1964))
[美]柯林·羅等著,金秋野/王又佳譯,《透明性》,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張永和,史建,《張永和 x史建:從福綏境大樓談起》,北京健德門,2016年4月29日
Allen, John / Massey, Doreen / Pryke, Michael著,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 移動/定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
Philipp Oswalt 著,胡恒/史永高/諸葛淨 譯,《收縮的城市》,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