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萬淑娟 Wan, Shu-chuan |
|---|---|
| 論文名稱: |
《黑暗傳》研究 A Study on the Legend of Darkness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1 |
| 中文關鍵詞: | 《黑暗傳》 、神農架 、喪鼓歌 、盤古 、神話史詩 |
| 外文關鍵詞: | Shennongjia, mythological epic, Legend of Darkness, funeral drum songs, Pang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黑暗傳》是一部保存著漢族的神話與歷史,傳唱於喪葬儀式的民間敘事長詩,大致流傳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附近。然《黑暗傳》自1980年代被發掘以來,普遍地受到關注之處,往往只在於「神話史詩」的討論,但這是《黑暗傳》所僅有的價值與定位嗎?因此本文希望能針對作品本身進行各個側面之探討,將《黑暗傳》作一更深入、完整的認識。
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試圖先從文獻回顧形成研究發問,並說明本論文所採用之文本與材料,以及章節安排。第二章分為三節,分別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探究《黑暗傳》流傳於神農架的背景因素。此外針對房陵文化圈的流放背景,延伸討論民間文人與民間文化的互動下,對《黑暗傳》的內容所造成的影響。第三章分為四節。由於《黑暗傳》的文本殘缺不全,因此藉由各個版本的整理,期將《黑暗傳》的內容,完整呈現。並藉此看出各版本之異同與價值。第四章分為二節。將《黑暗傳》中盤古、伏羲女媧、與中國已有之神話作對比與探討,以尋神話發展之脈絡。第五章分為二節。首先想探討的是《黑暗傳》對於高行健的創作上,有著什麼樣的貫串與影響?其次,由於對「史詩」定義的不同,所以《黑暗傳》為漢族神話史詩的說法,並未受到普遍支持。故本節將從其他層面來呈現《黑暗傳》的多面價值。第六章則為結論。
The legend of Darkness, a folk song book in circulation in Shennongjia, a region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which holds China’s myth and history, is mainly performed by folk singers as a “funeral drum song.” However, people’s common concern on it has always consis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its role as a mythological epic since it was discovered in 1980s. But the researcher doubts if it is the only value and status of the book.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by analyzi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one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review the literary and form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clarify the literary and materials adopted by the researcher. In the second one, the researcher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factors why the book was popular then from the degrees of culture and geography.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extend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s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cultures of that time. Chapter three is th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book with a view to presenting the most complete content. Chapter fourth center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book with other original Chinese mythology, especially on the part of Pangu and Fuxi、Nuwa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myth. The first part of chapter fifth deal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n the creation of Gao Xing-Jian’s works. As for the second part, because of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e epics, the Legendary of Darkness is not commonly supported as an epic. Hence, the researcher will present its multi-values from other angles. Then comes the sixth chapter - the conclusion.
一.研究文本
®《神農架民間歌謠集》胡崇峻責任編輯,神農架林區文化館 1983年8月
®《神農架〈黑暗傳〉多種版本匯編》胡崇峻、何伙主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分會內部發行 1986年7月
®《黑暗傳》胡崇峻搜集整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2年4月
®《黑暗傳》胡崇峻搜集整理 臺北:雲龍出版社 2002年10月
® 《黑暗傳》,劉定鄉傳承、黃世堂整理評注,宜昌《新三峽》 1999年第四期
®〈三峽《黑暗傳》承傳人劉定鄉自傳〉(列印稿,未刊)劉定鄉 1999年12月24日
二.古籍部份(依著者筆劃排列順序)
®(明)元了凡、王鳳洲《綱鑑合編》, 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3月一版,
®《古本小說集成》1990年據明代王黌刊本影印,齊魯書社新版於1988 年印行
®(唐)李冗:《獨異志》卷下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古本小說集成》影明書林余季嶽刊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和珅等奉敕修:《大清一統志》,,杭州竹簡齋刻印,清光緒二十三(1897)年石印本
®周遊撰:《開闢衍繹通俗志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陳桱:《資治通鑑綱目前編》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本
® (清)黃世崇纂修:《興山縣誌》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收錄於《中國地方誌集成‧湖北府縣志輯》。
® (清)楊廷烈編修:《同治房縣志》 (清同治四年刻本影印),收錄於江蘇古籍出版社編輯
®羅泌 羅苹注引:《路史‧前紀一》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中國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
三.專書(依著者筆劃排列順序)
®王孝廉、吳繼文主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與信仰》 臺北: 時報出版公司 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7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死與再生-回歸與時間的信仰》下冊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 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1986年
®王孝廉譯:《中國神話》白川靜 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1986年10月二版)
®王逸撰:《楚辭章句》(漢)十七卷,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弗雷澤 (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市:桂冠出版,1991年。
®玄珠、謝六逸、林惠祥:《神話三家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年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 臺北:廣文書局 1987年
®田兵、陳立浩編:《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廣 西省:民族出版社 出版 1984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 臺北:木鐸出版社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六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2月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一版。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李惠芳:《中國民俗大系‧湖北民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李福清、馬昌儀:《中國神話故事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店 1991年
®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增:《淮南子》,臺北市:東大出版,1992年。
®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 臺北:學生書局 1985年 1987年
®周遊撰:《開闢衍繹通俗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年
®袁珂、周明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5年12月
®袁珂:《山海經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 1995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 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1998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6年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82年
®馬卉欣:《盤古之神》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
®馬昌儀:《中國神話故事》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6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 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上、下)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4年
®高行健:《野人》臺北:聯合文學 2001年
®高行健:《靈山》(小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
®紹六:《流動的文明》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7年12月
®莊美方:《開天闢地神話研究-以中國各族為中心》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陳人麟:《神農架探祕》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年8月
®陳益源:《俗文學稀見文獻校考》 臺北:裏仁出版社 2005年十月
®陳夢家:《六國紀年》附〈《世本》考略〉〉 上海:學習出版社 1995年一版。
®陳慧樺、古添洪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77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 臺北:里仁書局 2002年
®曾凡華、李德祿:《神農架之野》,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馮本林搜集整理:《善歌鑼鼓集》,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內部發行)1988年9月
®黃永武:《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影印本
®黑格爾:《美學第3卷下冊》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楊家駱:《新校本史記三家注》 臺北:鼎文書局 1978年
®楊家駱:《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楊家駱:《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堃主編:《民族學概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劉並湖:《原始敘事性藝術的結晶》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劉亞虎:《南方史詩論》,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 臺北:文津 2005年
®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 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冊)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年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饒宗頤、曾通憲:《楚地出土三種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中國地方誌集成‧湖北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中國神農架》 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黑暗傳》研究專輯,收入《神農文藝》第三期,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神農文化研 究會會刊出版 1994年11月
四.期刊論文:(依著者筆劃排列順序)
®尹本順:〈炎帝神農與神農架傳說〉 (華夏經緯網2006年8月2日)
®尹筍君:〈神農架《黑暗傳》之研究——兼與鄭樹森教授商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王海峰、周彬慧等:〈從《黑暗傳》看神農架的文化位置〉《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王啟忠:〈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生態概觀〉,《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第3期
®王獻唐:《炎帝氏族文化考》第二章,齊魯書社出版,1985年。
®田曉岫:〈說蚩尤〉,《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任愛國:〈神農架與漢民族創世史詩〉 《南方週末》,2005年9月8日
®冰客:〈《黑暗傳》的漢水文化歷史價值論析〉《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8月
®向松柏:〈道教與水崇拜〉《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 期
®向柏松:〈水生型創世神話在現代民俗中的沉澱〉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2期
®朱心怡:〈盤古垂死化身神話探源〉 《中華學苑》56期,2003年2月
®朱心怡:〈盤古神話探源〉 《東華人文學報》6期,2004年7月
®朱健國:〈《黑暗傳》何時走出「黑暗」〉《南方週末》1995年9月8日
®李子賢:〈試論雲南少數民族洪水神話〉《思想戰線》1980年第1期
®易傳:〈報告文學-尋找《黑暗傳》〉 《湖北日報.東湖副刊》,2007年4月6日
®林瑋生:〈從希臘史詩看漢民族史詩的缺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年3月,第18卷第2期
®胡崇峻、何伙:〈我們在追蹤漢民族的神話史詩──神農架《黑暗傳》序〉1986年7月
®胡崇峻:〈《黑暗傳》的搜集整理〉(代後記)臺北:雲龍出版社
®胡萬川:〈論民間文學集體性之質變與發展〉 《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中文系, 2001年2月
®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民間文學論壇》 1985年2月。
®袁珂:〈喜讀神農架《黑暗傳》〉北京《中國文化報》1987年2月4日
®袁珂:〈喜讀神農架《黑暗傳》〉臺北:雲龍出版社 2002年
®馬森:〈榮譽與幸運──諾貝爾文學獎所給予中國作家的夢魘〉《明報月刊》第106期,2001年12月
®馬學良:〈究原始宗教和神話,發展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輯錄於《中國神話》(第一輯),袁坷主編,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高行健:〈《靈山》與小說創作──高行健在香港城市大學演講會上的講話〉,《明報月刊》2003年3月
®高行健:〈沒有主義〉轉載於《聯合文學》196期,2001年2月
®張光直:〈商周神話之分類〉,收錄於《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99年,頁374 。.
®張春香:〈文化奇胎《黑暗傳》〉,《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5卷 第3期,2003年5月
®張春香:〈從《黑暗傳》看盤古形象的文化內涵〉,《湖北民族學 院學報》2006年8月,第24卷4期
®張春香:〈聚焦神話長詩《黑暗傳》〉 《今日湖北》2001年第7 期
®張曉虹:〈清代移民與陝西漢水流域民間風俗的嬗變〉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2002年9月
®張曉虹:〈清代移民與陝西漢水流域民間風俗的嬗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7卷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2002年9月。
®莊孔韶:〈長江三峽民族民俗文物保護及其實踐——兼談人類學、民族學之角色呈現〉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 期
®郭睿:〈漢民族史詩《黑暗傳》曦光初照〉郭睿,《長江週末》,第153 期,1996年12月8日
®陳炎:〈《黑暗傳》:漢民族的史詩?〉廣州《粵港信息報》1996 年1月13日
®陳建憲:〈垂死化身與人祭巫術-盤古神話再探〉 《華中師範大 學學報》1996年1期
®陳建憲:〈從盤古之謎到中國原始創世神話之謎〉,《民間文藝季刊》,1989年第2期。
®陳益源:〈西陵峽《黑暗傳》的發現、整理及其價值〉《漢學研 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2月
®陳益源:〈高行健與《黑暗傳》〉,收錄於《俗文學稀見文獻校考》,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110。
®陳斯鵬:〈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學意義〉,文史哲期刊,2006年第6期。
®陳嘉琪:〈論《黑暗傳》的口承敘事文化現象─以八種傳抄本為主要探討對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7月
®傅廣典:〈論房陵文化的構成、價值及其圈層〉,《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
®彭宗衛:〈我收集和見證的神話長詩《黑暗傳》〉,《今日湖北》2001年第7期
®稅曉潔、冷智宏:〈環繞神農架之後看《黑暗傳》〉,收入《尋找『野人』——神農架探密紀實》,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2年4月
®覃萬鍾:〈三峽地區發現《黑暗傳》手抄本〉,《湖北日報》 2000 年1月12日
®覃萬鍾:〈西陵峽口發現手抄《黑暗傳》〉,《楚天都市報》2000 年1月13日
®馮安新、劉祖炎:〈《黑暗傳》:漢民族寶貴的精神遺存〉,《湖北 日報》「文化天地」副刊1995年9月5日
®楊利慧:〈女媧神話研究史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葉舒憲,王海龍:〈從印度洪水神話的源流看文化的傳播與變異〉,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從「盤古之謎」到中國原始創世神話之謎〉 《民間文學季刊》1989年2期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劉守華、胡崇峻:〈《黑暗傳》的發現及其價值〉,《春秋》1996年第3 期
®劉守華:〈《黑暗傳》:風風雨雨12年〉,《湖北日報》「文化天地」副刊1996年3月17日
®劉守華:〈《黑暗傳》中的盤古神話及其傳承特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6期,2003年11月
®劉守華:〈《黑暗傳》序〉,臺北:雲龍出版社 2002年
®劉守華:〈《黑暗傳》追蹤〉,臺北《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劉守華:〈武當山下民村歌〉 (《民俗研究》,2000年3期)
®劉守華:〈鄂西古神話的新發現——神農架歷史敘事長詩《黑暗傳》初評〉,《江漢論壇》1984年第12期
®劉守華:〈關於《黑暗傳》的神話史詩說〉,北京《中國藝術報》「文化天地」副刊1996年3月17日
®潘世東:〈論漢水流域喪歌多文化向度的價值系統結構〉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
®蔣顯福:〈《黑暗傳》與道的創世觀比較研究〉,《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8月
®鄭樹森:〈《黑暗傳》是不是漢族長篇史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錢玉林:〈頭朝下生長的樹——神龍架「史詩」漫議〉,上海《文匯讀書周報》1996年3月2日
®鍾宗憲:〈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 《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5期
®鍾敬文:〈馬王堆漢墓帛畫的神話史意義〉 《中華文史論叢》 1979年第2輯
®饒宗頤〈盤古圖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年第1期
® 〈我國漢民族第一部創世紀史詩《黑暗傳》在神農架發現〉,《人民日報》1986年12月18日
®〈神農架發現漢族首部創世史詩〉,《湖北日報》198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