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凱琦
Chen, Kai-Chi
論文名稱: 「敗犬」或「海蒂」?婚姻對高學歷單身女性的意義
“Makeinu” or “HEIDIs” ?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to the Highly-educated and Single Women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高學歷女性單身女性婚姻意義
外文關鍵詞: highly-educated women, single women,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女性的角度與經驗為出發,探討高學歷單身女性對於單身與婚姻的看法,包括:其如何看待自身的單身狀態、婚姻對其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影響該看法的各項因素。
    為了更了解女性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之方式,找尋年齡介於30-40歲之間,且正在修讀碩士學位或擁有碩士以上學歷之單身女性,與其進行深度訪談,並使用「紮根理論研究法」將資料加以分析。而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學歷單身女性對於單身是感到自由自在與快樂的,但單身僅是暫時的狀態;單身類型以期待型與矛盾型為主,但此分類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
    二、高學歷單身女性對於單身與婚姻存在著一體兩面的矛盾感受──單身的自由與婚姻的歸屬感。
    三、婚姻不是高學歷單身女性必然的人生選擇,女性具有選擇的權力,且其追求高品質的婚姻關係。
    四、婚姻對高學歷單身女性之意義的形成,受到父母婚姻經驗的影響最大;而欲了解婚姻對於高學歷單身女性之意義,則須將其置於整體生活脈絡中加以理解。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standpoints about the single and marriage of the single and highly-educated women and how the life experiences to affect their points of view.
    The purposes will be achieved by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to choose five interviewees whose age are between 30 to 40 years old and who at least are studying master degree or already graduated, moreover,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m. Then, the data from the interviews is analyzed by Ground theory method.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and results, the finding are as follows:
    (1) Although single and highly-educated women feel free and happy, being single is just temporarily. Also, the major single-type are “ Ambivalents ” and “ Wishfuls ”, but change by age.
    (2) Single and highly-educated women are in a dilemma between marriage and single. They feel free in being single but at the same time attract by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n marriage and vice versa.
    (3) To single and highly-educated women, marriage is not a necessary option for life. They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also to pursuit a high-quality marriage.
    (4) To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to the single and highly-educated women should observe their life context. Their life context will influence on their standpoints for marriag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婚姻的意義 7 第二節 探索單身 10 第三節 高學歷女性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的取向與方法 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0 註:英文字母為受訪者代號。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3 第四節 研究歷程 24 第五節 資料的編碼、分析與分類 25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與研究倫理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0 第一節 對單身的看法與感受 30 第二節 對婚姻的看法 40 第三節 過去經驗、重要他人及社會的影響 56 第四節 未來規劃與期許 78 第五章 綜合分析與討論 83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研究反思 9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4 中文文獻 104 外文文獻 110 附錄一、參與研究邀請函 111 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 112 附錄三、訪談大綱 113 附錄四、訪談札記 114 附錄五、成員檢核表 115

    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9)。臺閩地區十五歲以上人口戶籍註記教育程度【原始數據】。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9)。十五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原始數據】。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9)。初婚人數按年齡及教育程度分。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27頁)。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教所。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婚姻概況。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10)。99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31592921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1年5月18日)。國情統計通報(第91號)。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51816145071.pdf
    古芸妮(2005)。未婚男女婚姻信念、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江淑玲(2005)。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吳少萍、王慶福、歐滄和(2010)。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2),11-36。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 (原作者:M. Q. Pattion)。嘉義:濤石文化。
    吳明燁、伊慶春(2003)。 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 71-95。
    吳淑敏(2008)。傑出女性科學家成功因素與性別議題之探討。資優教育研究,8(1),19-46。
    呂姿瑩(2009)。高學歷女性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重要他人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林秋萍(2002)。未婚青年擇偶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余德慧(1980)。我就這樣過一生?--現代人的生涯觀。載於莊秋慧(主編),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10-25頁)。台北:張老師。
    周文欽(1996)。粉筆灰下的青春—談中小學女老師的遲婚問題。載於張春興(主編),感情、婚姻、家庭(117-134頁)。台北:桂冠。
    林本炫(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89-215頁)。嘉義: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淑貞(譯)(1994a)。海蒂報告:女性坦言(原作者:Hite, S.)。台北:張老師。
    林淑貞(譯)(1994b)。海蒂報告:單身遊戲(原作者:Hite, S.)。台北:張老師。
    林翠湄、黃俊豪、連廷嘉、黃俊豪(譯)(2006)。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R. Shaffer)。台北:學富。
    邱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之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41-66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33-142)。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2008)。ㄧ些值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搜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7-132)。台北:巨流。
    施嵐芳(2005)。虛擬社群認同及網路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徐宗國(譯)(1990)。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 Strauss & J. M. Corbin)。台北:巨流。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市:揚智文化。
    袁福洪(1980)。獨身屬意與獨身生活。中央月刊,12(5),34-39。
    教育部(2010年9月14日)。婚前最需要學習的事Top10,教育部呼籲「學習 讓我們更相愛!」。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3566&print_num=0
    張祐慈(2009)。她還不婚?--臺灣女性維持單身的社會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張雅玲(2007)。未婚年輕女性生涯決策歷程的關係脈絡之敘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曹麗蕙(2008)。單身女性不孤單。禪天下,79,46-49。
    許雅雯(2005)。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生理健康:驗證對此問題柯氏心理衛生程式之可用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玲惠(1995)。婦女婚姻暨家庭權益相關政策。婦女政策白皮書(頁282-398)。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旻、溫金豐(2004)。女性公務人員的成就恐懼與事業發展。T&D飛訊,21,1-10。
    陳美瑛(譯)(2006)。敗犬的遠吠(原作者:酒井順子)。台北:麥田。
    陳美華(2009)。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129-156)。 台北:巨流。
    陳昱蓉(2004)。新崛起的粉領階層。T&D飛訊, 21,1-10。
    陳惠馨(1996)。婚姻中的兩性關係。載於陳皎眉(主編),兩性關係(頁183-206)。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姿靜、林美和、胡寶玉(2006)。女性資優生在工作或學業上的助力、阻力、因應及轉變。教育研究月刊,143,無頁數。
    喻維心(2009)。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185-209)。 台北:巨流。
    黃郁婷、陳儷文(2008)。單身者生活滿度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4(4),385-402。
    黃金麟(2009)。文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7-50)。 台北:巨流。
    馮傅蓉(2006)。高職單身未婚女教師生涯選擇及婚姻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彭懷真(2001)。家庭與婚姻。台北:三民。
    楊美惠(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楊靜利、陳寬政(2004a)。台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台灣人口學會 2004 年年會暨人口、 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之論文。台北: 台灣人口學會。
    詹喬軍(2004)。寂寞與幸福的關係探討--以單身上班族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 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
    劉雅芳(2007)。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劉慧俐、藍忠孚、藍采鳳(1995)。女醫師專業生涯、婚姻與家庭之研究。中華衛誌,14(6),461-469。
    劉錦玫(2009)。單身不婚女性生命意義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鄭玉菁(譯)(2008)。女性主義社會學。(原作者:P. Abbott, C. Wallace, & M. Tyler)。台北市:巨流。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盧晴鈺(2003)。年輕女性生涯抱負之模式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賴佳玲(2008)。未婚女性婚姻價值、婚姻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賴瑞芳(2009)。性別角色影響女性生涯抉擇之因素探討以生涯困擾個案為例。輔導與諮商,272,38-41。
    歐宇帥(2001)。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戴碧萱(2006)。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以職業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簡維君、郭靜姿、林鎂和(2005)。婚姻與家庭的影響:高中美術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之助力與阻力。資優教育研究, 5(1),1-22。
    羅欣怡(2007)。三位未婚單身資深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外文文獻
    Allen, S. M., & Kalish, R. A.(1984). Professional women and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375-382.
    Betz, N. E., & Fitzgerald, L. F.(1984). The career psychology of wome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ePaulo, M. B. & Morris, L. W.(2006). The unrecognized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ingl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51-254.
    Gordon, A. P.(2003). The decision to remain single:implications for women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5(1), 33-44.
    Greenglass, E., & Devins, R.(1982). Factors related to marriage and career plans in unmarried women. Sex Roles, 8(1), 57-71.
    Gunn, J., Qinghai, H., & Petra, L.(2007). A life-span perspective on women's career, health, and well-being.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65, 685-697.
    Lin, M. J.(2011). Women’s aspiration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1(5), 509-517.
    Merriam, S. B.(1995). What can you tell from an N of 1?Issue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AACE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4, 51-60.
    Oakley, A.(1981). Interviewing women: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In H. Roberts(Ed.), Doing feminist research(p. 30-61).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Situmorang, A.(2005). Staying single in a married world: The life of never married women in Yogyakarta and Medan.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8, 1-23.
    Stein, P. J.(1975). Singlehood: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The Family Coodinator, 24(4), 489-503.
    Stein, P. J.(1981). Single life: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Martin's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11-09-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