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宛屏
Ho, Wan-Ping
論文名稱: 論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之規制可能性—從國家保護義務出發
The Regul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of Nano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指導教授: 王毓正
Wang, Y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奈米風險科技法科技風險預防原則保護義務勞工保護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
外文關鍵詞: nanotechnology ris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technology risk,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protection of workers, Toxic Chemical Substances Control Act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奈米科技應用蓬勃發展,奈米產品充斥市面的同時,未來將有更多人力與資金投入奈米科技相關產業。而從事奈米科技相關工作的勞工可能因法規範或管理措施的欠缺,暴露在具有健康危害可能性的奈米物質之下。奈米科技勞工所承受的健康風險,主要是經由吸入途徑暴露於游離奈米微粒之下。由於許多奈米物質皆呈現出與物質在一般尺寸下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例如產生毒性或提高生物持續性等,再加上職業性暴露常是長時間且高劑量的暴露,基於毒理學和流行病學證據,皆可合理推論出其高於一般的致病率或死亡率,構成了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
    基於國家對於勞工健康權的保護義務,在傳統危險防禦體系下,國家制定相關勞工保護法制,以課予雇主義務之方式保護勞工之權利。而從傳統防禦體系跨到風險預防領域時,從國際法中所發展出的預防原則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接著探討預防原則適用於國家保護義務後,架構出國家保護義務作為風險規制基礎的憲法正當性。由於立法形成自由和司法審查的消極性,本文僅能劃出干預的最高界線與保護的最低界線,並提出權衡上應考量的特殊要素,對於現行法制中可採取的規制手段進行正當性之探討。
    最後透過比較法學的研究對我國法制及現行的法規範以外的公部門行為進行檢視,嘗試在前揭憲法基礎與外國立法例的觀察之下,在考量立法規制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的困難與特殊性後,對於我國現行法制中欠缺的部分,以及在未來應持續進行的風險規制措施提出建議。

    As the 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lourish and lots of nanoproducts are flooding the market, there will be more manpower and money into the nanotechnology-related industries. Due to the lack of legal norms or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worker who engaged in nanotechnology-related work may be exposed to the nanosubstances that possibly harm the human health. The healthy risk which workers in nanotechnology-related industries encounter is the exposure to free nanoparticles mainly through inhalation. Because nanoparticles can possess specific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hat differ from their parent materials, for example toxicity or biopersistence,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is usually long-term and high-dose, based on the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we can reasonably infer that the higher morbidity or mortality than normal. This situation is called nanotechnology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Based on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for workers’ right to health, from the traditional hazard defense background, the state developed the legal system for Worker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workers’ rights by imposing obligation on employ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hazard defense system to risk preventi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hat developed from international law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after exploring how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pplies to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we inferred that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could be the the basis of the constitution legitimacy to regula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of nanotechnology. Owing to the legislative room for formation of law and the negativity of judicial review, we can only define the highest boundary of interference and the lowest one of protection; and further, we proposed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should be concerned when deliberating. Then we summed up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to discuss the all the current regulatory measures that could be taken.
    In the end, we viewed ou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subsistent non-legislative act by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and after concern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ul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of nanotechnology, we tried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lack of current legal institutions and what should be ongoing about risk regulatory measure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and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 6 第二項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五節 研究目的 10 第二章 奈米科技與相關產業勞工之健康風險 11 第一節 奈米科技之介紹 11 第一項 奈米微粒之定義 11 第二項 奈米科技之應用與發展 13 第三項 奈米科技之健康危害疑慮 14 第二節 風險之概念與風險規制 16 第一項 風險概念─與危險概念之區別 16 第二項 風險議題中之利益相關者 19 第三項 風險處理步驟與風險規制之法律意涵 21 第三節 與奈米科技相關之職業健康風險 23 第一項 奈米科技的潛在健康風險 23 第一款 微小性的健康風險 24 第二款 性質變異性的健康風險 26 第二項 奈米科技職業性暴露承受者範圍之界定 28 第三項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與暴露途徑 29 第三章 國家保護義務與預防原則之適用 33 第一節 國家保護義務 33 第一項 理論發展 33 第一款 國家角色之轉變 34 第二款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與我國實務之立場 35 第一目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 35 第二目 我國實務立場 36 第三款 國家保護義務內涵 37 第二項 具體實踐 39 第一款 國家、基本權主體與第三人之三角關係 39 第二款 體現於國家權力作用之適例 41 第三款 應用上之難題 43 第一目 如何保護—立法形成空間 43 第二目 得否進行司法救濟 44 第四款 難題之因應—從禁止過度侵害到禁止保護不足 47 第五款 違憲審查之進行與保護義務之類型化 49 第二節 預防原則之提出及其於國家保護義務中之適用 52 第一項 預防原則之介紹與適用 52 第一款 預防原則之源起與內涵 52 第二款 預防原則適用之時點與步驟 54 第三款 預防原則適用上之難題 56 第二項 風險預防與危險防禦在法規範意義上之比較 57 第三項 預防原則對於國家保護義務之影響 59 第一款 國家介入保護時點之提前 59 第二款 國家採取積極措施之論證過程 60 第三節 小結 62 第四章 國家保護義務作為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之憲法基礎 63 第一節 國家介入保護之時點─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存在 63 第一項 健康權的保護義務功能 63 第二項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為應受保護之風險 64 第二節 國家保護義務於勞工職業病防治上之展現 67 第一項 國家、雇主與勞工之間的三角關係 68 第二項 國家於職業病防治上扮演之角色 70 第三項 職業病防治與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 72 第三節 國家進行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之正當性 75 第一項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之特殊性 75 第一款 風險感知與風險溝通 76 第二款 職業病因果關係舉證之困難 78 第三款 企業風險揭露責任─透明治理 80 第二項 法規制之方式 82 第一款 學說上之分類 82 第二款 現行之法規制方式 84 第三項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之誡命與平衡 88 第一款 立法形成自由與司法審查之消極性 88 第二款 禁止過度侵害與禁止保護不足之間 89 第一目 干預的最高界線─禁止過度侵害 89 第二目 保護的最低界線─禁止保護不足 90 第三款 規制手段之正當性 94 第四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現行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制度之檢視 101 第一節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立法上之特殊性 101 第一項 適用既有法規或制定新法之兩難 101 第二項 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規制之困境─測量技術的不足 102 第三項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與勞動保護之法制關聯性 103 第二節 外國立法例上之觀察 103 第一項 美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TSCA) 103 第一款 現行法制與適用困境 105 第二款 實際規制方式 107 第二項 德國 109 第一款 歐盟REACH規則 109 第二款 德國危險物質命令(GefStoffV) 111 第三款 適用難題與規制現況 113 第三節 我國相關法規範之檢視 115 第一項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 115 第一款 現行法制度 115 第二款 修正草案要點 117 第二項 勞工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職業安全衛生法」 118 第三項 小結 120 第四節 我國法規範以外之公部門行為 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附錄一 勞工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部分條文對照表 130 附錄二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草案對照表 135 參考文獻 139

    中文部分
    專書
    1. Michael Crichton著,洪蘭譯,奈米獵殺,遠流,2003年8月。
    2. 川和之二著,林振華譯,奈米技術入門,全華,2003年6月。
    3.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行政法入門,元照,3版1刷,2006年1月。
    4.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4版1刷,2008年9月。
    5.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3版1刷,2006年9月。
    6.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5年10月。
    7.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3版2刷,2006年3月。
    8. 翁岳生編,行政法(上),翰蘆,3版1刷,2006年10月。
    9. 馬遠榮,奈米科技,商周,2002年12月。
    10. 許育典,憲法,元照,2版1刷,2008年2月。
    11. 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7版,2011年9月。
    12. 廖婉茹,奈米科技與生活,五南,2006年10月。
    政府計畫
    1. 吳茂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5-3113-P-001-002,2007年3月。
    2. 吳茂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5-3113-P-001-003-Y,2008年7月。
    3. 吳茂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7-3113-P-001-001-PO,2009年6月。
    4. 吳茂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Ⅰ)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8-3113-P-001-004-PO,2010年7月。
    5. 吳茂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Ⅱ)研究成果報告,NSC 99-3113-P-001-002-PO,2011年6月。
    6. 李定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4-3113-P-001-004,2007年1月。
    7. 林一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奈米科技之風險感知及政策研究,計畫編號:EPA-98-U1U1-02-101,2009年12月。
    8. 陳秋蓉、牛柯琪,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計畫:壓氣工法勞工減壓症預防對策探討,計畫編號:IOSH86-M345,1998年1月。
    9. 陳康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奈米科技發展國際主要環境議題研析及因應,計畫編號:EPA-93-U1U1-02-105,2005年11月。
    10. 葛克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風險社會下的人權保障與法律調換,計畫編號:NSC88-2414-H002-010,2000年1月。
    11. 鄭尊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奈米科技之風險認知研究,計畫編號:EPA-97-U1U1-02-103,2009年3月。
    學位論文
    1. 李仲軒,風險社會與法治國家─以科技風險之預防為立法核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 李宗冀,論科技法對奈米技術創新活動之規範原則,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3. 李淑娟,論奈米科技潛在風險之法律規範,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彩蓮,論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兼比較美國、日本、新加坡之職業病鑑定制度,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徐文堂,國家在職業災害中之角色,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6. 張桂月,我國職業病認定之探討─以職場憂鬱症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郭旭東,論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8. 陳碧玉,兒少身心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9. 董和平,職業災害損害填補之研究─以勞動基準法第59條但書為中心,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 趙美華,奈米科技管理相關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
    專書論文
    1. Jarass, Hans D.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防禦權與客觀之基本原則規範客觀之基本權利內涵,尤其保護義務及形成私法之效力,收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2010年10月,頁43-64。
    2. Starck, Christian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2003年2版,頁101-148。
    3.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2003年2版,頁53-100。
    4.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二),新學林,2版1刷,2007年8月,頁102-107。
    5. 李國欽、徐慈鴻,GMO/GMF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方法,收於:基因改造議題─從紛爭到展望,2004年12月,頁82-99。
    6. 許耀明,奈米科技的健康風險與環境風險規範:比較法與國際法之觀察,收於「歐盟法、WTO法與科技法」,2009年,頁365-387。
    7. 許耀明,風險管理與風險治理,收於:邱文聰編,2007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3月,初版,頁197-242。
    8. 許耀明,風險管理與風險治理:以GMO/GMF為例,收於「歐盟法、WTO法與科技法」,2009年4月,頁331-363。
    9. 陳慈陽,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國家,2007年3月,頁1-35。
    10.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1998年8月,頁219-274。
    期刊論文
    1. 王服清,從歐盟觀點解析「預防原則」意涵與應用─以歐盟執行委員會2000年2月2日之報告書,第三屆STS年會,2011年5月21日。網路下載點:http://www.yaw.com.tw/tw-st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
    ticle&id=83:2011sts-&catid=31:general&Itemid=46
    2. 牛惠之,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證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台大法學論叢,34卷3期,2005年5月,頁1-71。
    3. 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7期,2010年,頁145-208。
    4. 王毓正,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雜誌,104期,2004年1月,頁165-186。
    5.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聯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12期,2006年12月,頁95-150。
    6. 王毓正,環境資訊公開與風險溝通間之意涵與法制建構上之建議,發表於2008年5月17日之「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與環境法學術研討會」。
    7. 吳行浩,論奈米科技之環境與健康風險之法規範必要性─以我國現行法秩序之因應與未來可行之立法方向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7卷1期,2010年,1-54頁。
    8. 李昂杰、陳郁庭,奈米科技對於健康之危害及法律對策─以我國既有法規之檢視與調適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17卷12期,2005年12月,頁27-29。
    9.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論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175-210。
    10.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利理論攬要─兼談對台灣之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2011年2月,頁39-50。
    11. 李科逸,奈米產業民間導引規範先行─以美國推動奈米保險機制及自願性計畫法制為例,科技法律透析,2009年7月,頁39-57。
    12. 李淑娟、唐淑美,論我國奈米科技潛在風險之法律規範,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卷2期,頁293-308.
    13.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5期,1999年12月,頁39-60。
    14. 周桂田,爭議性科技之風險溝通─以基因改造工程為思考點,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8期,2005年4月,頁43-44。
    15. 周桂田,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期,2005年6月,頁131-180。
    16. 周桂田,高科技風險:科學與社會之多元與共識問題,思與言,38卷3期,2000年9月,頁75-104。
    17. 林明昕,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32期,2005年3月,頁26-36。
    18. 姚其聖,基本權利保障在臺灣的實踐,玄奘法律學報,16期,2011年12月,頁61-63。
    19. 張嘉尹,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20. 陳郁庭,探討美國關於奈米科技風險控管之規範芻議,科技法律透析,19卷10期,2007年10月,7-12頁。
    21. 陳郁庭,談業界控管奈米風險之自主管理機制-以杜邦公司奈米風險架構(Nano Risk Framework)爲中心,科技法律透析,20卷4期,2008年4月,9-14頁
    22.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台大法學論叢,26卷2期,1997年1月,頁121-141。
    23.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58期,1997年12月,頁65-82。
    24.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Vorsorgeprinzip)─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167期,2009年4月,頁127-136。
    25. 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30卷2期,2004年10月,頁195-228。
    26. 黃浩榮,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以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下載網址: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
    HISTORY_PAPER_FILES/196_1.pdf
    27. 黃舒芃,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39-51。
    28. 楊子慧,德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以兩國憲法解釋(裁判)實務解釋基本權利功能為中心,憲政時代,30卷1期,2004年7月,頁89-132。
    29. 楊通軒,勞動者的概念與勞工法,中原財經法學,6期,2001年7月,頁231-305。
    30. 詹世榕,中國REACH成形,台灣準備好了嗎─從中國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看我國新化學物質管理,科技法律透析,22卷2期,2010年2月,頁46-59。
    31. 廖福特,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2010年相關判決之檢視,台灣法學,180期,2011年7月,頁45-67。
    32. 劉憶成,奈米的遊戲規則:美國奈米法制簡介,科技法律透析,18卷10期,2006年10月,頁2-7。
    33. 潘子明、尤俊傑、蔡侑蓁,奈米科技對生物體的影響,生物產業,16卷3期,2005年,頁183-193。
    34. 鄭尊仁、林宜平、雷侑蓁,奈米科技的健康風險管理,台灣衛誌,25卷1期,2006年,頁169-176;
    35. 簡弘民、許順珠,奈米技術對環境與健康影響之調查,第一屆環境保護與奈米科技學術研討會,頁75-87。
    網路資料
    1. 「新化學物質提報及申報系統」(CSNN) http://csnn.cla.gov.tw/content/newChemical.aspx
    2. 2012年2月公布(修正)列管毒性化學物質及其運作管理事項,環保署網站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3. Control of nanoscale materials under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美國環境保護局網頁,http://www.epa.gov/oppt/nano/
    4. ECHA網址:http://echa.europa.eu/information-on-chemicals
    5. Johnson, R Colin, Health warning: quantum dots can penetrate skin, http://eetimes.com/electronics-news/4079270/Health-warning-quantum-dots-can-penetrate-skin
    6. Johnson, R Colin Studies warn of nanoparticle health effects, http://eetimes.com/electronics-news/4071171/Studies-warn-of-nanoparticle-health-effects
    7. REACH對奈米物質使不上力,環境奈米知識平台最新消息2012年5月16日,http://ehs.epa.gov.tw/Newsletter/F_News_Detail/41
    8. Summary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美國環境保護局網頁,http://www.epa.gov/lawsregs/laws/tsca.html
    9.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環保署網站下載網址: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10. 立法院公報,100卷84期,院會記錄。http://lci.ly.gov.tw/lcew/communique1/
    final/pdf/100/84/LCIDC01_1008401_00009.pdf
    11. 行政院勞委會東區職業傷病診治中心網頁:http://www.gilee.com.tw/oem/
    main.php?nLv0No=49
    12. 奈米技術實驗室奈米物質暴露控制手冊,下載網址:http://ehs.epa.gov.tw/BestPratice/F_BestPratice_Detail/16?nu=1
    13. 美國化學文摘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化學物質資料庫,網址:http://www.cas.org/index.html
    14. 美國環保署延展建議的SNURs的評論期,環境奈米知識平台最新消息2012年5月16日:http://ehs.epa.gov.tw/Newsletter/F_News_Detail/40
    15. 環保署環境奈米科技知識平台網站:http://ehs.epa.gov.tw/
    外文部分
    德文
    1. Decker, Michael (2009), Nanoparitikel und Risiko – ein Fall für das Vorsorgeprizip? : Betrachtungen aus der Perspektive der Technikfolgenabschäzung, in: Scherzberg/Wendorff (Hrsg.), Nanotechnologie: Grundlagen, Anwendungen, Risiken, Regulierung, Berlin: De Gruyter Recht, S. 113ff.
    2. Germann, Michael (2000), Gefahrenabwehr und Strafverfolgung im Interne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3. Ladeur, Karl-Heinz (1995), Das Umweltrecht der Wissensgesellschaft: von der Gefahrensabwehr zum Risikomanagemen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4. Maurer, Hartmut (2005), StaatsrechtⅠ: Grundlagen, Verfassungsorgane, Staatsfunktionen, 4. Aufl., München: Beck.
    5. Oliver Klein, Karlsruhe (2006), Das Untermaßverbot - Über die Justiziabilität grundrechtlicher Schutzpflichterfüllung, JuS, S. 960ff.
    6. Prunzel, Regine (2009), Nanotechnologie – nicht ganz so harmlos? , RDG, S. 284ff.
    7. Scherzberg, Arno (2009), Alte Instrumente für neue Wirkungen? : Probleme der rechtlichen Regulierung der Nanotechnologie am Beispiel des Arbeitsschutzes, in: Scherzberg/Wendorff (Hrsg.), Nanotechnologie: Grundlagen, Anwendungen, Risiken, Regulierung, Berlin: De Gruyter Recht, S. 219ff.
    8. Scherzberg, Arno (2010), Risikoabschätzung unter Ungewissheit – Preliminary risk assessment im Kontext der Nanotechnologie, ZUR 6, S. 303ff.
    9. Schuppert, Gunnar Folke (2000), Verwaltungswissenschaft: Verwaltung, Verwaltungsrecht, Verwaltungslehre, Baden-Baden: Nomos.
    10. Spranger, Tade Matthias (2010), Regulierung und Regulierungsbedarf im Bereich der Nanotechnologie, Jahrbuch des Umwelt- und Technikrechts, Berlin: Erich Schmidt, S.55ff.
    11. Starck, Christian,基本權利在德國之解釋與確保,中研院法學期刊,7期,2010年9月,頁1-40。
    英文
    1. Howard, C. Vyvyan & December S. K. Ikah. 2006. Nanotechnology and nanoparticle toxicity: a case for precaution, Pp.154-166 in Nanotechnology: Risk, Ethics and Law edited by Geoffrey Hunt & Michael D. Mehta. London: Earthscan.
    2. Lo, Chang-fa, Risks,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Law and Society Iss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 Mark, David. 2009.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anoparticles and Nanotubes. Pp.50-80 in Nanotechnology: Consequences for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edited by R.E. Hester and R.M. Harrison. Cambridge: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4. Morris, Julian (2002), Defin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Morris, Julian Rethinking risk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utterworth-Heinemann.
    5. Park, Barry. 2009.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Pp. 1-18 in: Nanotechnology: Consequences for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edited by R.E. Hester and R.M. Harrison. Cambridge: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6. Shatkin, Jo Anne. 2008. Defining Risk Assessment and How It Is Use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ts Potential Role for Managing Nanotechnology Risks. Pp. 21-45 in Nanotechnolog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edited by Jo Anne Shatkin. NW: CRC.
    7. Shatkin, Jo Anne. 2008. Introduction: Accessing Nanotechnology Health and Evironmental Risks. Pp.1-20 in Nanotechnolog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edited by Jo Anne Shatkin. NW: CRC.
    8. Tran, L., R. Aitken, J. Ayres, K. Donaldson and F. Hurley. 2009. Human effects of nanoparticle exposure. Pp.102-117 in Nanotechnology: Consequences for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edited by R.E. Hester and R.M .Harrison. Cambridge: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