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伊那 Tseng, I-Na |
|---|---|
| 論文名稱: |
法治教育在師資培育制度的檢討與建構:從教育基本權出發 The Review and Construction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2 |
| 中文關鍵詞: | 教育基本權 、自我實現 、法治教育 、友善校園 、法治國家 、師資培育制度 、教師專業素養 、體罰 |
| 外文關鍵詞: |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self-fulfillment, law-related education, friendly campus, a rule-of-law state,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of teachers, corporal punish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1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法治是現代國家的象徵,其概念是要求公權力必須守法,但我國法治化卻受到傳統思維及戒嚴時期的影響,呈現牛步前行的現象。解嚴後,雖然要求改革的聲浪不斷,卻仍偏重形式法治的追求。有鑑於德國法治化的慘痛經驗,我國唯有朝向實質法治前進,人民基本權才能獲得確保。對此,法治教育的實施即成為當務之急。可惜的是,由於國家長久以來對教育的掌控,使得實施法治教育的教師,往往將法治教育視為犯罪防治教育。此時,若要扭轉這種現象,唯有從師資培育制度著手,讓師資生及現職教師透過師資培育制度培養其法治知能與精神,進而在成為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的推手。
有鑑於此,本論文首先以教育基本權作為法治教育與師資培育制度的憲法基礎,瞭解其共同核心目的在於學生的自我實現,並嘗試以憲法基本原則去建構法治教育的具體內容。接著,再透過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瞭解,探討法治教育在師資培育制度的必要性。最後,則由形式面去檢討法治教育在師資培育制度的現況,並從實質面去建構法治教育在師資培育制度的實質內容,同時以體罰議題作為法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希望藉此喚醒教育主管機關對於法治教育師資的重視,使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都能具備法治素養,並在校園中具體落實法治教育,以培養我國未來所需的公民,使實質法治國家的實現成為可能。
The rule of law is a symbol of the modern state, and it requires the public power must abide by the law. However, becoming a rule-of-law state appears to be snail-paced by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martial law, pursuing a formal rule of law sate is emphasized even though there are voices calling for reformation. Respecting the painful lessons that Germany experienced,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Taiwanese is to become a material rule-of-law state. In this reg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s a top priority. Unfortunately,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a long time, making teachers consider law-related education as crime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verse this phenomenon, equipping prospective teachers and serving teachers with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skills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only way to do.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first lays out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as the constitutional basi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d figures out their common purpose is the self-fulfillment of students. Also, the thesis tries to establish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hen, by the research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yllabus, the thesis could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Finally, the thesis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s its substantial contents with corporal punishment issues in the hope of awakening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y to the respect for law-related education teacher, which will increase all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quip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make them have the abilities to implement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the end, a material rule-of-law state will become possible.
壹、中文部分
〈民主系列叢書:簡介〉,《法治教育資訊網》,http://www.lre.org.tw/newlre/A.asp(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高中職學生頭髮搞怪,教部:只可勸導不可罰〉,《天秤座法律網》,http://www.justlaw.com.tw/News01.php?id=1051(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課程研習〉,《法治教育資訊網》http://www.lre.org.tw/newlre/study.asp(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學生午休翹課,師氣憤摑耳光〉,《奇摩新聞》,2009年12月19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9/17/1x8l8.html(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郭家琪譯,《挑戰未來公民:正義》,台北:五南,2007年9月。
──,吳愛頡譯,《挑戰未來公民:責任》,台北:五南,2007年12月。
──,余佳玲譯,《挑戰未來公民:權威》,台北:五南,2008年3月。
──,余佳玲/郭菀玲/郭家琪/吳愛頡譯,《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教師手冊》,台北:台北律師公會,2008年4月。
Craham Pike & David Selby,余伯泉/蕭阿勤譯,《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台北:遠流,1998年12月。
George J. Andreopoulos & Richard Pierre Claude編,王智弘/李芳森/李正賢/李真文/黃心怡/簡端容譯,《21世紀人權教育(上)》,台北:高等教育,2004年9月。
Janusz Symonides等著,楊雅婷譯,《人權的概念與標準》,台北:韋伯文化,2009年11月。
NOWnews生活中心,〈「下課太快站起來」 師罰女童餿水桶撈魚吃〉,《NOWnews今日新聞網》,2011年3月23日,http://www.nownews.com/2011/03/23/91-2699064.htm#ixzz1Hmdvdwh2(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NOWnews社會中心,〈狼師「因果輪迴」騙性交 5女學生獲國賠670萬〉,《NOWnews今日新聞網》,2011年1月31日,http://www.nownews.com/2011/01/31/91-2686197.htm#ixzz1Iqi6AX00(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Tony Humphreys,曾端真/曾玲珉譯,《教師與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2月。
UNESCO,李美華譯,《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2007年7月,2版。
人本教育基金會秘書處,〈2007台灣校園體罰狀況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217期,2007年7月,頁84-90。
丁志權,〈第二代「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展望〉,《教師之友》,43卷4期,2002年10月,頁30-36。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Q&A》, 2006年4月25日,http://www.tnfsh.tn.edu.tw/course/index.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中等教育司,〈政府會積極寬籌12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經費〉,《教育部十二年國民教育網站》,2011年3月15日,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401(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2011年3月18日,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49(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暨綱要》,2011年3月18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公民與社會-必修.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暨綱要》,2011年3月18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00-1-(修正)高中課程總綱.doc(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十二年國民教育網站》,2011年3月31日,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402(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2011年4月27日,http://www.edu.tw/high-school/index.aspx(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學富,2002年12月。
毛中勻,《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國小社會科中法治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國教新知》,49卷4期,2003年6月,頁92-99。
尹玫君/王瑞玉,〈國小網路著作權教學設計與實施成效之探討〉,《教育研究學報》,42卷1期,2008年4月,頁57-78。
方德隆,〈高中新課程特色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7期,2009年1月,頁12-25。
王以仁/陳靖允,〈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廣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卷1期,2008年2月,33-38。
王如玄/李晏榕,〈性別主流化:邁向性別平等之路〉,《研習論壇》,76期,2007年4月,頁18-26。
王邵文/傅伯寧編譯,《終止體罰:兒童人權國際法標準》,台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6年11月。
王家通,〈當代教育的幾個發展趨勢與問題〉,《現代教育論壇》,14期,2006年11月,頁54-61。
王浩博,〈漫談民主法治教育〉,《研習資訊》,14卷4期,1997年8月,頁16-21。
王敏如,《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1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淑俐,〈現代的孩子打不得!?從教育及法律觀點探討體罰問題〉,《中等教育》,51卷4期,頁39-46。
王凱平,〈中德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學校體育》,88期,2005年6月,頁113-126。
王碩熙,《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王鍾和,〈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期,2004年7月,頁46-55。
王禮福,《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5月。
王麗美,〈不打不成器?學生、家長、教師三贏的零體罰政策〉,《家政群科中心學校電子報》,26期,2009年12月,http://group.cyhvs.cy.edu.tw/mediafile/403/fdownload/463/539/2009-12-25-9-54-9-539-nf1.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史英,《在教育上的一些想法》,台北:書泉,1998年4月。
──/盧玲穎,〈體罰和管教的界線在哪裡?〉,《人本教育札記》,194期,2005年8月,頁96-99。
田芳華,〈資訊素養〉,http://www.education.ntu.edu.tw/intro/epaper/news_32/%E8%B3%87%E8%A8%8A%E7%B4%A0%E9%A4%8A.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伍振鷟/黃士嘉,〈台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12月,頁1-28。
刑泰釧,《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1995年5月。
成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專門科目對照表》,2011年5月13日,http://cte.acad.ncku.edu.tw/ezfiles/60/1060/img/753/446331327.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朱敬一/戴華,《教育鬆綁》,台北:遠流,1996年1月。
──,《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月。
余元傑/黃豪聖,〈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收於:田博元總編,《民主法治與生活》,台北:新文京開發,2008年12月,頁3-32。
何信,〈淺談小學民主法治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之連結〉,《學生事務》,42卷2期,2003年6月,頁59-60。
何哲欣,〈師逼倒爬操場 藝校生掌燙傷〉,《奇摩新聞》,2011年6月4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4/143/2sqht.html(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但昭偉,〈馬拉松加障礙賽:淺談師資養成教育中人權教育的推廣與落實之道〉,收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2005年6月,頁61-78。
何祥如/謝國斌/歐淑宜,〈多元文化教育之實踐:「跨文化瞭解與溝通策略」初探〉,《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卷1期,2006年7月,頁79-98。
吳伊惠,《桃園縣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法治教育認知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刊,2003年4月。
吳武典,〈師資培育的正思與迷思〉,《臺灣教育》,638期,2006年4月,頁2-6。
吳武典,〈我國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卷6期,2005年12月,頁37-48。
吳珍珠,〈談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臺灣教育》,592期,2000年4月,頁45-49。
吳清山,〈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期,2003年1月,頁27-43。
──,〈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卷6期,2005年12月,頁23-29。
──,〈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卷1期,2006年3月,頁1-31。
──,《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2008年9月,3版。
吳耀明,〈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期,2003年6月,頁217-242。
呂阿福,〈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期,1999年4月,頁49-61。
宋峻杰,〈另一關於「受教育權」之導向思考:以日本國憲法學為引據〉,《法學新論》,1期,2008年8月,頁117-144。
李秀鳳,〈淺談目前師資培育法修正方向〉,《國民教育》,39卷6期,1999年8月,頁63-80。
李坤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2004年7月。
──/林堂馨,〈高中新課程發展及其與舊課程總綱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15期,2003年11月,頁40-57。
李宗薇,〈國小民主法治教育之課程內涵與課程實施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期,1996年6月,頁19-52。
李河錫,〈板擦丟瞎學生 國賠 彰縣:列為教案〉,《中時電子報》,2011年3月23日,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2/132011032300769.html(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李建良,〈民主政治的建構及其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7月,頁7-54。
──,〈論學術自由與大學之憲法保障: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80號解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7月,頁151-188。
──,〈淺談校園人權的實然與應然:從「一隻鞋」說起〉,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5月,頁165-186
──,〈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文化,2004年7月,頁1-71。
──,〈老師,妳(你)在怕什麼?:也談「零體罰條款」的真意〉,《台灣本土法學》,91期,2007年2月,頁1-7。
──,〈老師應多體諒、勿體罰〉,《人本教育札記》,214期,2007年4月,頁98-102。
李柏佳,〈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臺灣教育》,568期,1998年4月,頁42-49。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台北:元照,2004年8月。
──,《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004年9月。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9年9月,5版。
李漢中/羅德水,〈從校園民主、法治教育談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基本權:以人性尊嚴為中心〉,《環球法學論壇》,3期,2007年10月,頁34-53。
李震山,〈憲法意義下之寬容理念〉,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2007年9月,2版,頁69-95。
周志宏,〈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72期,2001年5月,頁8-9。
──,〈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收於:氏著,《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9月,頁277-326。
──,〈學習權序論:教育基本法學習權規定之解析〉,收於:氏著,《教育法與教育改革》,2003年9月,頁503-535。
──,〈教育行政機關對私立學校之監督:以董事會相關爭議問題為中心〉,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5月,頁645-682。
──,〈學生管教法治之再檢討〉,《國民教育》,47卷4期,2007年4月,頁4-13。
周祝瑛,《誰抓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2003年8月。
──,〈台灣地區師資培育政策之檢討與展望〉,《中等教育》,60卷3期,2009年9月,頁8-20。
周儒/王昭湄,〈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收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2001年11月,頁49-76。
周麗玉,〈友善校園〉,《研習資訊》,25卷1期,2008年2月,頁25-32。
林志成/張淑玲,〈師資培育的回顧省思與前瞻展望〉,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危機與轉機》,台北:五南,2010年6月,頁1-24。
林秀勤/張憲庭/游錦雲,〈霸凌現象與學生偏差行為對友善校園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2期,2009年4月,頁75-103。
林育毅/王明泉,〈「正向行為支持」在友善校園中的應用〉,《台東特教》,26期,2007年12月,頁18-22。
林佳範,〈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輯,2002年2月,頁53-66。
──,〈從少年不良行為到犯罪行為的法令體系:探討親師的法治教育角色〉,《公民訓育學報》,12輯,2002年7月,頁123-142。
──,〈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現代說起〉,《律師雜誌》,281期,2003年2月,頁24-37。
──,〈從「權利主體」到「學習主體」-淺論人權教育的落實〉,《法治教育資訊網》,2005年8月3日,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383(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廢髮禁是法治教育的結束或開始?:校規的教育性意涵〉,《師友月刊》,459期,2005年9月,頁0-2。
──,〈論「寓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知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10卷6期,2006年6月,頁24-32。
──,〈人權價值的相對與絕對: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期,2006年8月,頁46-59。
──,〈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收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台北:五南,2009年6月,3版,頁176-193。
林坤燦,〈當前臺灣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的情境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7期,2008年3月,頁1-14。
林孟皇/陳叡智,〈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卷5期,1998年10月,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5_05_0808.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談法治教育之推展〉,《法治教育資訊網》,2009年3月30日,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638(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教育改革潮流下的校園民主、法治與人權保障〉,收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台北:五南,2009年6月,3版,頁208-224。
林信宏,〈不安全的教育手段:談國中體罰與教育現況〉,《學生輔導》,93期,2004年7月,頁110-116。
林則奘,〈論違法證據審查的法治教育功能性〉,《全國律師》,13卷3期,2009年3月,頁132-138。
林俊傑,〈體罰的存與廢〉,《師友月刊》,445期,2004年7月,頁38-41。
林斌,〈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輯4期,2006年12月,頁107-139。
林朝成,〈公民社會:趨勢探索與草根行動—來自第十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邀請〉,《社大手握手電子報》,142期,2009年3月5日,http://www.napcu.org.tw/epaper/142speech(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林新發/王秀玲/鄧珮秀,〈我國師資培育現況、政策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卷1期,2007年3月,頁57-79。
林煌,〈新制師資培育法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591期,2000年3月,頁18-24。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06年3月,3版。
邱秀如/吳瑞仁,〈從混沌理論觀點來看學生的管教與體罰〉,《師說》,190期,2006年2月,頁51-54。
邱維誠/林瑋茹/葉佩真採訪,〈臺灣師資培育制度丕變:教師資格檢定新時代的來臨〉,《教育研究月刊》,103期,2002年11月,頁5-10。
俞懿嫻,〈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收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2000年4月,頁1-46。
洪如玉,〈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期,2004年7月,頁17-25。
──,〈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理論與實踐〉,收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2005年6月,頁79-114。
──,《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6年8月。
洪含詩,〈從法律觀點探析體罰的相關問題〉,《師說》,190期,2006年2月,頁56-58。
紀駿傑,〈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卷4期,2003年12月,頁201-221。
苑舉正,〈寬容與多元文化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7期,2000年6月,頁221-241。
凌赫,《教科書審定的憲法爭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徐永誠,〈師資培育專業標準的質疑與重要議題:教師是社會正義的象徵〉,《臺灣教育》,638期,2006年4月,頁12-21。
徐永誠,《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6年5月。
徐培薇,〈學生染怪髮 烈陽下罰站半小時 頂30度高溫罰站 不當體罰全錄 染髮遭罰 校方:盼有學生樣〉,《台視新聞》,2011年8月6日,http://www.ttv.com.tw/100/08/1000801/10008014938001I.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秦夢群,〈美國中小學教師檢定聘任制度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4卷1期,2001年2月,頁28-52。
翁子雯,〈師資培育法變革對提昇優質教師素質之教育實習核心策略探討〉,《學校行政》,41期,2006年1月,頁176-187。
翁國彥,《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高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領域說明:環境教育究竟是什麼?〉,《永續發展教育網》,2006年10月11日,http://www.csee.org.tw/efsd/web/d01_02.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高涌誠,〈學校規範的正當性〉,收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台北:五南,2009年6月,3版,頁73-106。
高強華,〈新世紀師資培育的願景及其建構〉,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台北:心理,2006年11月,頁3-16。
高熏芳,《師資培育:職前教師教學系統發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10月。
國民教育社群網,〈97課程綱要:人權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人權.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家政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家政課綱970508(單冊)-標題全稱.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性別課綱970508(單冊)-標題全稱.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海洋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970526海洋教育議題(單冊).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環境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環境課綱970508(單冊)-標題全稱.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生涯發展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生涯.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社會970514定稿(單冊).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971007綜合活動綱要(單冊).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總綱〉,《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總綱.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97課程綱要:資訊教育〉,《課程綱要》,2009年4月10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資訊教育0519(分冊)-更新版.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選課查詢系統,http://courseap.itc.ntnu.edu.tw/acadmOpenCourse/index.jsp (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國立成功大學開課資料查詢,http://course-query.acad.ncku.edu.tw/qry/(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開課資料查詢,http://140.127.40.75/chr/index.aspx (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開課課程查詢,http://webap.ncue.edu.tw/other/ob/ob010.aspx?rq=C3cSVzjS1F4qauvOFm%2fNmokm4mHnldzRHC5neebWBdZ60WFUMy6Xe0HyUL4jsQCoN52tij00%2fgxcbHLYUOaBrjvgf%2fv1t6vh(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張秀雄,〈民主公民教育的內容與發展〉,收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韋伯文化,2006年11月,頁17-46。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2003年10月。
張炳煌,〈當前德國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72期,2006年10月,頁79-94。
張展毓,〈無障礙的友善校園環境〉,《師友月刊》,476期,2007年2月,頁82。
張國蕾,〈法國國家師資培育任務指南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44輯,2009年12月,頁145-168。
張清濱,〈民主素養:民主法治教育的省思〉,《研習資訊》,14卷4期,1997年8月,頁1-7。
張新仁,〈談加強教師培育及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8期,2004年5月,頁8-16。
張鈿富,〈師資培育政策與供需機制建立之探討〉,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12月,頁51-72。
──/吳慧子/吳舒靜,〈問題建構分析台灣師資培育政策之規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卷2期,2010年6月,頁207-230。
張嘉尹,〈論「價值秩序」作為憲法學的基礎觀念〉,《臺大法學論叢》,30卷5期,2001年9月,頁1-32。
──,〈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張嘉原,〈我國中小學教師證照制度與問題評析〉,《學校行政》,49期,2007年5月,頁211-227。
張德銳/李俊達,〈美國小學教師職前培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期,2002年12月,頁19-34。
──/丁一顧,〈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前瞻〉,《研習資訊》,22卷6期,2005年12月,頁30-36。
張澤平,〈談法治教育的扎根之路〉,《司法改革雜誌》,39期,2002年6月,頁52-54。
──,〈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收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台北:五南,2009年6月,3版,頁225-235。
教育部,〈人權教育佈告欄:訊息列表〉,《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http://hre.pro.edu.tw/6-1-1.php(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師資培育〉,《教育部部史》,2010年4月27日,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5(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台閩地區出生人口數〉,《教育部統計處》,2011年7月14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5.xls(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類科及應試科目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2010年10月,http://tft.tcte.edu.tw/page_4a.php(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教育部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實踐方案〉,《友善校園人權環境專區》,http://hre.pro.edu.tw/friendly/index.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附表一、教師違法處罰措施參考表〉,《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1年3月1日,http://edu.law.moe.gov.tw/inc/GetFile.ashx?FileId=1504(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附表二、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1年3月1日,http://edu.law.moe.gov.tw/inc/GetFile.ashx?FileId=1505(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曹秀蘭,《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法建構:評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論文,2003年6月。
梁忠銘,〈日本教師教育的探討〉,《台東師院學報》,12期,2001年6月,頁70-85。
──,〈日本師資培育改革過程國家角色運作之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卷1期,2008年3月,頁1-26。
梁福鎮,〈當前德國師資培育政策與改革方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9卷1期,2010年6月,頁105-123。
──,〈德國中小學教師培育制度研究〉,《教育科學期刊》,9卷2期,2010年12月,頁101-122。
畢竹筠,〈認識權威與威權的不同〉,《法治教育資訊網》,2010年10月28日,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851(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畢恆達/游美惠主編,《性別解碼全紀錄》,台北:教育部,2006年7月。
符碧真/黃源河,〈打造「知識歐洲」的師資培育:對我國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卷1期,2010年3月,頁1-20。
莊明貞,〈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新興議題:政策到實施的反省〉,《國民教育》,43卷1期,2002年10月,頁7-13。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0年9月。
──,〈制度性保障〉,收於:許志雄等合著,《月旦法學教室(3)公法學篇》,台北:元照,2002年10月,頁78-79。
許育典,〈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教育基本權的本質(中):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50期,1999年7月,頁152-158。
──,〈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教育基本權的本質(下):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51期,1999年8月,頁162-173。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
──,〈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6期,2003年4月,頁36-39。
──,〈法治國在台灣的建構與實踐〉,收於: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1月,頁313-354。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2005年5月。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2005年5月。
──/翁國彥,〈法治教育在台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期,2005年6月,頁133-172。
──,〈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13卷3期,2005年9月,頁29-57。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2006年6月。
──,〈在學關係下教育行政的法律監督〉,《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73-101。
──,《教育法》,台北:五南,2007年7月。
──,《憲法》,台北:元照,2010年8月,4版。
──,《從法治國家到人權保障的希望工程:以人權教育為中心》,台北:元照,2010年2月。
──,〈教師需要實質的有教無類〉,《台灣法學》,164期,2010年11月,頁1-3。
許宗力,〈附錄:民主多數決〉,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2版,頁541-542。
──,〈附錄:違憲政黨的禁止〉,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2版,頁543-544。
──,〈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2版,頁181-206。
──,〈教育行政體制法治化之研究〉,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2版,頁481-510。
許怡安,《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許淑玫,〈從校園體罰事件析論國小教師在品格教育中之角色〉,《研習資訊》,24卷4期,2007年8月,頁55-60。
許焜發,〈由「樂生事件」論教師公民參與之信念與實踐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1卷1期,2008年3月,頁1-31。
許慶雄,《憲法入門》,台北:元照,2000年9月。
陳玉蘭,〈師資培育統整課程設計暨教學策略之探討〉,《教育學刊》,18期,2002年6月,頁65-85。
陳伯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師大,2000年10月,頁29-42。
陳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關於制度性保障概念義涵之探討〉,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8月,頁273-324。
郭為藩,〈法國師資培育制度的轉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卷1期,2007年3月,頁21-33。
陳珮珊,《懲罰孩子的藝術》,台北:德威國際文化,2007年2月。
陳益興,〈人口結構變遷之師資培育政策〉,《國民教育》,46卷2期,2005年12月,頁32-46。
陳素秋,〈多元文化主義〉,收於:洪泉湖等著,《臺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2005年3月,頁1-16。
陳啟榮,〈流浪教師問題因應之道〉,《師友月刊》,458期,2005年8月,頁33-35。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2004年11月。
陳朝陽,〈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卷4期,1997年8月,頁8-15。
陳琦瑋,〈變革之舞:新修師資培育制度之探討與展望〉,《國民教育》,44卷1期,2003年10月,頁19-24。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月。
陳逸君,〈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期,2004年12月,頁233-248。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叢論》,26卷2期,1997年1月,頁121-141。
──,〈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8月,頁235-272。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2005年11月。
──,〈法治國理念在自由民主憲法秩序下之理論發展與實踐〉,收於:氏著,《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台北:翰蘆,2007年3月,2版,頁119-160。
陳新民,〈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之概念比較〉,收於:氏著,《法治國家論》,台北:學林文化,2001年4月,頁39-120。
──,《憲法導論》,台北:新學林,2008年10月,6版。
陳碧玉,《兒少身心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靜琪,《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計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瀅淑,《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彭致遠,〈從法律觀點論教師之體罰行為〉,《國民教育》,47卷4期,2007年4月,頁27-33。
曾大千,〈論教育基本權的內涵與功能〉,《教育政策論壇》,6卷1期,2003年2月,頁63-92。
──/陳炫任,〈論師培法令架構下之實習制度變遷與發展〉,《教育科學期刊》9卷2期,2010年12月,頁143-164。
曾建元/張菁芳,〈現行師資培育法實施概況之探究〉,《中華行政學報》,2期,2005年6月,頁109-119。
曾燦燈/李皓光,〈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檢討與改進策略〉,《教育學苑》,5期,2003年12月,頁51-71。
湯孝彬,〈加強中學法治教育之芻議〉,《臺灣教育》,568期,1998年4月,頁24-25。
游家政,〈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收於:氏著,《課程革新》,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6月,頁115-140。
湯梅英,〈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期,1999年2月,頁173-198。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等教育》,52卷4期,2001年8月,頁4-23。
湯維玲,〈「修正師資培育法」的分析與疑義〉,《社教雙月刊》,114期,2003年4月,頁50-54。
──,〈師資培育理念與實踐之對話:教育專業課程之調查研究〉,收於:周淑卿/陳麗華主編,《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二)》,高雄:麗文文化,2007年12月,頁3-26。
湯德宗,〈論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 :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上)》,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457-514。
程明修,〈民主國原則(一)〉,《月旦法學教室》,18期,2004年4月,頁63-72。
──,〈民主國原則(二)〉,《月旦法學教室》,26期,2004年12月,頁44-50。
──,〈民主國原則(三)〉,《月旦法學教室》,32期,2005年4月,頁44-50。
雲大維,〈影響學校教師實施「零體罰」因素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6期,2008年7月,頁1-30。
黃旭田,〈加強中小學法治教育實施之具體作法(一)〉,《司法改革雜誌》,18期,1998年2月,頁13-14。
──,〈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發展〉,《律師雜誌》,281期,2003年2月,頁38-49。
──,〈法治教育對孩子人生的影響〉,《法治教育資訊網》,2006年4月21日,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398(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亞洲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報告:民間司改會在台灣推動的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資訊網》,2009年3月30日,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620(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老師輔導管教的法律基礎〉,收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台北:五南,2009年6月,3版,頁194-207。
黃郁涵/王明偉/曹月珍,〈九年一貫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實例:網際網路著作權法律規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42卷4期,2003年4月,頁15-23。
黃啟域,《愛的教育零體罰》,台北:三民,2010年2月。
黃國峰,〈人權法治教育理念之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5期,2004年11月,頁105-115。
黃淑苓,〈「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與師資培育〉,《教育科學期刊》,2卷1期,2003年12月,頁111-123。
馮朝霖,〈友善校園與未來學校想像〉,《教師天地》,161期,2009年8月,頁4-13。
黃源謀,〈法律概論〉,收於:田博元總編,《民主法治與生活》,台北:新文京開發,2008年12月,頁167-222。
黃照耘,〈法國師資培育改革之觀點〉,收於:楊思偉主編,《各國師資培育改革政策之實施與發展》,台北:五南,2010年8月,頁45-60。
黃綉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談法治教育〉,《臺灣教育》,568期,1998年4月,頁52-53。
黃裕凱,《法律植根:法律系所協助中小學法治教學之規劃與實踐》,台北:輔大,2007年5月。
黃道遠,〈放下教「鞭」,走向有善:談教師在立法零體罰之後的處境〉,《學生輔導》,106期,頁166-174。
黃慧婷,《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憲法基礎理論》,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藿,〈師資培育機構開設人權教育的規劃與挑戰〉,收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2005年6月,頁35-59。
新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公民與社會」(含必、選修)課程綱要修訂重點與特色修訂〉,《新課程綱要》, 2008年9月25日,http://center.tnfsh.tn.edu.tw/civics/images/stories/file/%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5%AD%B8%E6%A0%A1%E3%80%8C%E5%85%AC%E6%B0%91%E8%88%87%E7%A4%BE%E6%9C%83%E3%80%8D%EF%BC%88%E5%90%AB%E5%BF%85%E3%80%81%E9%81%B8%E4%BF%AE%EF%BC%8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4%BF%AE%E8%A8%82%E9%87%8D%E9%BB%9E%E8%88%87%E7%89%B9%E8%89%B2.doc(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楊正宏/林燕珍,〈資訊科技在中小學應用的推動策略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83期,2009年7月,頁89-101。
楊巧玲,〈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規定之評析〉,《教育政策論壇》,4卷2期,2001年8月,頁1-24。
──,〈師資培育課程教學的創新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改革之對應與省思〉,《教育學刊》,19期,2002年12月,頁187-208。
楊百世,《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2000年12月。
楊佳羚,《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女書文化,2006年3月。
楊昌裕,〈民主化的教育關係:傳統倫理與法律化的省思〉,《學生事務》,42卷3期,2003年9月,頁51-57。
楊思偉/陳盛賢/江志正,〈日本教師教育改革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卷1期,2008年3月,頁27-54。
──,〈日本師資培育改革之觀點〉,收於:楊思偉主編,《各國師資培育改革政策之實施與發展》,台北:五南,2010年8月,頁1-14。
楊洲松,〈修正「師資培育法」的檢視〉,《社會文化學報》,16期,2003年6月,頁23-39。
──,〈人權教育:理念、實踐與問題〉,收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2005年6月,頁3-33。
楊國樞,《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1985年2月。
楊深坑,〈從專業理念的新發展論我國師資培育法之修訂〉,《教育研究月刊》,98期,2002年6月,頁79-90。
──,〈國家管理、市場機制與德國近年來師資培育之改革〉,《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卷1期,2006年3月,頁119-143。
──,〈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卷4期,2008年12月,頁1-37。
楊婷帆,〈教育優先區的檢討與改革〉,《銘傳教育電子期刊》,創刊號,2009年6月,頁114-125。
楊朝祥,〈師資培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國家政策論壇,2卷1期,2002年1月,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1/them-155.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溫明麗,〈現代與後現代轉折的師資培育〉,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台北:心理,2006年11月,頁17-44。
葛永光,〈文化多元社會中的領導〉,《政治科學論叢》,32期,2007年6月,頁1-30。
董保城,〈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54期,1995年12月,頁117-133。
──,〈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1997年5月,頁217-248。
葉惠鳳,《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詹鎮榮,〈防衛性民主〉,《月旦法學教室》,18期,2004年4月,頁30-33。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41期,2006年3月,頁32-41。
廖元豪,〈髮禁違了什麼法?〉,《人本教育基金會》,http://inter.hef.org.tw/panno/970725-04.doc(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劉妙真,〈我國師資培育之現況與檢討〉,《學校行政》,39期,2005年9月,頁201-212。
劉承武/翁婉玲,〈從體罰談教育中的法律問題〉,《人本教育札記》,175期,2004年1月,頁48-51。
──/古淑薰,〈劉承武:禁止體罰立法。教師不可等閒視之〉,《人本教育札記》,212期,2007年2月,頁52-54。
劉金山/陳雅新/黃美菁採訪,〈教師檢定制度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3期,2002年11月,頁18-23。
劉姝言,〈民主的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之重探〉,《課程與教學季刊》,11卷4期,2008年10月,頁1-25。
劉美慧,〈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收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學富文化,2009年6月,頁51-75。
劉靜怡,〈台灣的人權與民主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2007年12月,頁49-57。
蔡姿娟,〈民主社會轉型下的法治教育〉,《臺灣教育》,568期,1998年4月,頁26-28。
蔡惠雯,〈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法治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以康軒版第四冊第三本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6期,2005年4月,頁36-51。
蔡義雄/林萬義/陳迺臣/呂祖琛/何福田,《教育導論》,台北:心理,2000年9月。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7月。
蕭妙香,〈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33期,2000年6月,頁263-289。
豎琴,〈準教師看教師進修研習〉,《師友月刊》,512期,2010年2月,頁58-61。
賴清標,〈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58期,2004年5月,頁17-23。
傅木龍,〈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期,2004年7月,頁8-37。
錢清泓,〈有地無位、有名無實?:九年一貫重大議題課程實施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3期,2001年11月,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editor_file/191/01.pdf(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鄧毓浩,〈青少年法治教育及公民社會之建構〉,《臺灣教育》,568期,1998年4月,頁11-16。
謝瑞智,《教育法學》,台北:自版,1996年6月。
謝榮堂,〈中德社會國理想之理論與實踐〉,《華岡法粹》,28期,2001年12月,頁129-146。
戴嘉南/張新仁/方德隆/丘愛鈴,〈我國「中小學校師資類科」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及學分數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期,2003年12月,頁1-27。
薛荷玉,〈回歸本質,期待耐用好課綱〉,《聯合新聞網》,2008年5月30日,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28052 (最後瀏覽日:2011年8月6日)。
謝卓君,〈我國師資培育法之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卷2期,2004年8月,頁1-27。
──,《社會法治國基礎問題與權利救濟》,台北:元照,2008年11月。
鍾秉正,〈社會福利之憲法保障〉,收於:氏著,《社會法與基本權保障》,台北:元照,2010年6月,頁2-67。
簡良平,〈教師覺知社會正義與課程實踐角色探討:社會重建取向的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83期,2009年7月,頁102-115。
顏厥安,〈人權與國民主權〉,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 :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上)》,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3-28。
──/周志宏/李建良,《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月。
魏毓瑩,〈淺談「教師進修」之相關議題及因應策略〉,《菁莪》,19卷1期,2007年3月,頁15-21。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8月。
蘇芊玲,《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2002年5月,2版。
饒見維,〈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期,2001年8月,頁7-13。
顧忠華,〈「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收於:氏著,《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4月,頁78-105。
貳、外文部分
ABA Special Committee on Youth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Essenti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 Policymakers, Chicago 1995.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Law-Related Education History(2011), from: http://www2.americanbar.org/calendar/2011-national-law-related-education-conference/Pages/GeneralInformation.aspx(2011/8/6).
Cochran-Smith, Marilyn: Teaching Quality Matt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March 2003, Vol. 54 No. 2, p.95-98.
Ekkehart, Stein / Roell, Monika: Handbuch des Schulrechts, 2. Auf., Bottighofen am Bodensee 1992.
Hsu, Yue-dian: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 Zum Grund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Berlin 2000.
Ipsen, Jörn: Staatrecht Staatsrecht II : Grundrechte, 9. Auf., Neuwied 2006.
Katz, Alfred: Staatsrecht: Grundkurs im öffentlichen Recht, 14. Auf., Heidelberg 1999.
Liston, Daniel P./ Zeichner, Kenneth M.: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Schooling, New York 1991.
Maurer, Hartmut: StaatrechtⅠ: Grundlagen, Verfassung, Staatsfunktionen, 4. Auf., München 2005.
Münch, Ingo von: Staatsrecht, Bd. 1, 5. Auf., Berlin 1993.
Niehues, Norbert: Schul- und PrüfungsrechtⅠ: Schulrecht, Münich 2006.
Pring, Richard: Education as a Moral Practi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1, Vol. 30 No 2, p. 101-112.
Sander, Wolfgang: Standards and Citizens’ Role: What are the Basic Goal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 (2005/9),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German -American Conference, from: http://www.civiced.org/pdfs/articles/StandardsCitizens.pdf(2011/8/6).
Sander, Wolfgang: Was ist politische Bildung?(2009/9/29),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http://www.bpb.de/themen/U5F770,0,0,Was_ist_politische_Bildung.html(2011/8/6).
Stone, Randi/ Cuper, Pru: Best Practices for Teacher Leadership :What Award-Winning Teachers Do for thei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ousand Oaks 2006.
Street Law: Topic overview: Civic & Law-Related Education, from: http://www.streetlaw.org/en/Topic.1.aspx (2011/8/6).
The Juvenile Justice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Law-Related Education Youth for Justice Program: Law-Related Education for Juvenile Justice Settings: What is Law-Related Education? (2003/1), from: www.crfc.org/pdf/lrejj.pdf(2011/8/6).
Vadeboncoeur, Jennifer A.: Child Development 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 Historical Context for Constructiv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Virginia Richardson, Constructivist Teacher Education: Building a World of New Understandings, London 1997, p.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