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宸芳 Liu, Chen-Fang |
|---|---|
| 論文名稱: |
邊緣.距離.還權——賀淑芳短篇小說研究 Outsider,Distance, In Power— A Case Study of Ho Sok Fong’s Short Stories |
| 指導教授: |
蔡玫姿
TSAI, MEI-TZ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4 |
| 中文關鍵詞: | 賀淑芳 、馬華文學 、魔幻現實 、《迷宮毯子》 、《湖面如鏡》 |
| 外文關鍵詞: | Ho Sok Fong,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magical realism, Labyrinth Carpet, Lake Like a Mirr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賀淑芳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迷宮毯子》、《湖面如鏡》,呈現了不同於馬華傳統寫實主義的輕盈風格,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徵。本論文以這兩部小說集作為研究對象,並依據小說的發表場域、語言風格與創作手法,分為三個面向進行探討,研究其作品形成過程,分析寫作技巧,思考主題意識。企圖釐清賀淑芳及其作品在馬華當代文學史上的位置,並以此確立賀淑芳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以研究方法而言,本論文採取文本細讀與分析,將賀淑芳的發表歷程、寫作風格,連結馬華文學發展史,與專家學者的專書論文,以此呈現其小說的多元面貌與價值。
第二章以馬華文學的發表場域為軸線,思考文學熱度與其政治責任的相關性,探究賀淑芳早期受邊緣化的因素,比較分析賀淑芳在馬來西亞報章雜誌發表之短篇小說,及來臺後獲獎作品。以黃錦樹對馬華文學之定義與展望,探討賀淑芳崛起較晚之成因,思考如何定位其在馬華文學中的位置。第三章主要運用米蘭.昆德拉的「輕與重」,以及卡爾維諾的輕盈與繁複概念,探討其語言風格特色。其中的「重」指向寫實主義的內涵,「輕」則是對語言風格的描述。賀淑芳的小說具有沈重的主題意識,然其透過語言風格,平衡現實與想像的距離,達成遁逃的效果,因此具有輕盈的語言特色。第四章藉王潤華的論述,探討賀淑芳的作品於星馬地區魔幻現實書寫系譜中的位置;其次分析賀淑芳如何在書寫邊緣人物的現實處境時,採用魔幻現實寫作策略,並以《迷宮毯子》與《湖面如鏡》為例,指出作品中視域轉換、處境轉換與運用神話之處;最後思考魔幻現實書寫策略,在語言技巧上產生的陌生化效果,對勾勒邊緣人物形象所能產生的影響與作用。
邊緣、距離與還權,是本文歸納之賀淑芳寫作的三個特徵。邊緣指涉了作家在文學場域的位置,及其關心的社會人物處境;距離係指透過語言文字及敘事策略達成的閱讀距離;還權則是說明其對角色主動性之關注。這三者相輔相成,也形塑了賀淑芳的獨特美學。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Labyrinth Carpet and Lake Like a Mirror by Malaysian-Chinese author Ho Sok Fong demonstrate how her writing differs from standard Malaysian-Chinese realism in its litheness and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ese two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a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thesis, which explores the storie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field of their publication, their language styles, and their creative techniques. The three directions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are research of the writing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reflection on the writer’s consciousness about her stories’ themes. Furthe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Ho Sok Fong and her stor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Malaysian-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research on Ho Sok Fong.
Keywords: Ho Sok Fong,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magical realism, Labyrinth Carpet, Lake Like a Mirror
一、賀淑芳作品(按出版時間排序)
賀淑芳:《湖面如鏡》,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14年。
賀淑芳:《迷宮毯子》,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12年。
賀淑芳:〈初始與沙〉,《中國時報》,2015年1月20日(上篇)、1月21日(下篇)。
賀淑芳:〈《蕉風》的本土認同與家園想像初探 (1955-1959) 〉,《中山人文學報》第35期,(2013年7月),頁101-125。
二、專著
方北方:《馬華文藝反泛論》,吉隆坡:馬來西亞寫作人(華文)協會,1981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及其歷史輪廓》,新加坡:萬里文化企業公司,1971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中國、東南亞的個案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古玉樑:《南洋報變大揭密》,廣西:大眾科技出版社,2006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楊德寧譯:《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臺北:皇冠出版社,2018年。
何舒敏:《新加坡最早的華文日報:叻報(1881—1932)》,新加坡:南洋編譯所,1979年。
吳慶棠:《新加坡華文報業與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年。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張光達:《馬華現代詩論——時代性質與文化屬性》,臺北:紅螞蟻圖書,2009年。
張光達:《馬華當代詩論:政治性、後現代性與文化屬性》,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壇生態之形構》,臺北:科寶文化出版社,2011年。
張錦忠:《西灣文庫1-關於馬華文學》,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張錦忠:《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11年。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説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年。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政治詩學抵抗》,雪蘭莪:漫延書房,2009年。
郭惠芬:《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1919—194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大為等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臺北:萬卷樓,2004年。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臺北:生活人文,2007年。
陳映真等著:《新馬文學史叢談》,新加坡:春藝圖書,1999年。
焦桐:《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黃慶萱:《修辭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黃錦樹、張錦忠、黃俊麟編:《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臺北:寶瓶文化,2013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菲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2009年。
鍾怡雯、陳大為編:《馬華散文讀本(1957—2007)》(卷一),臺北:萬卷樓,2007年。
三、單篇期刊(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格琦:〈試論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美學特徵〉,《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5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9-61。
王潤華:〈新加坡小說中本土化的魔幻現實現象〉,《南方學院學報》第3期(2007年11月),頁47-60。
張燕楠、馬豔紅:〈魔幻現實主義敘事策略〉,《文化論苑》第4期(2009年4月),頁177-178。
莊迪澎:〈「虛構」的文化霸權抗衡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道德-文化」行銷策略批判(1988-2010) 〉,《新聞學研究》第115期(2013年4月),頁51-91。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43-60。
曾維龍:〈誰定義的文學?——以 1976 年《南洋商報》副刊為個案分析 〉,《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頁211-236。
覃敏:〈西方意識流小說及其在中國的流傳與影響〉,《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年6月),頁90-92。
葛伯.蘇珊作,廖咸浩、林素英譯:〈《空白的一頁》與女性創造力的種種議題〉,《中外文學》(1990年4月),頁55-80。
路丹妮,陳正賢:〈臺灣戰後初期文學場域重建:數位人文方法的運用與實例分析〉,《臺灣文學學報》第27期(2015年12月),頁153-189。
劉淑貞:〈裂縫與毯子:賀淑芳的小說迷宮〉,《中山人文學報》第40期(2016年1月),頁101-118。
鄧楠:〈論魔幻現實主義的美學追求〉,《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2-47。
四、論文集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編:《馬華文學的新解讀》,吉隆坡: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1999年。
林水檺、傅孫中編:《東南亞文化衝突與整合》,吉隆坡:中華大會堂、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1999年。
許文榮主編:《回首八十載.走向新紀元—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柔佛:南方學院,2001年。
張永修、林春美、張光達編:《辣味馬華文學:九〇年代馬華文學爭論性課題文選》,吉隆坡: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2002年。
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
伍燕翎主編:《未完的闡釋——馬華文學評論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2010 年。
楊宗翰主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五、學位論文
黃招勤:《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琦韻:《馬華文學論爭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六、其他
吳來信:〈心理(自我)防衛機轉的類型與層次〉,網址:〈http://jc.nou.edu.tw/971209-2.pdf〉,檢索日期:2017年6月19日。
林春美:〈幽禁無所〉收錄於賀淑芳《湖面如鏡》,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14年,頁9-22。
張大春語,江斐琪紀錄整理:〈險峻的四千字高度——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
陳芳明語。米夏紀錄整理:〈徘徊不去的歷史幽靈——短篇小說類決審會議記錄〉,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時報文化,頁110。
黃錦樹:〈這樣的「華語語系」論可以休矣!──史書美的「反離散」到底在反甚麼〉,《說書》2018年1月2日:https://sobooks.tw/sinophone-literature-review/
黃錦樹:〈「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自由副刊,2016年6月9日。
黃錦樹:〈【推薦序】迷宮與煙霾〉,收於賀淑芳《迷宮毯子》,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 2012年。
黃錦樹:〈失聯的散兵〉,《旺到報》,2015年04月25日
黃錦樹:〈自己的文學自己搞〉,2014年1月29日發表於燧火評論網,2019年1月31日查詢。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Iujl7jpSc40J:www.pfirereview.com/20141229/+&cd=1&hl=zh-TW&ct=clnk&gl=tw會議紀錄〉。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