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何威利 Ho, Wei-Li |
|---|---|
| 論文名稱: |
從石板家屋到當代住居:魯凱族好茶、霧台與神山部落建築文化的變遷與發展 From Slate Houses to Contemporary Dwellings: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the Rukai Communities in Kucapungane, Vedai, and Kabalelradhane |
| 指導教授: |
宋立文
Sung, Li-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63 |
| 中文關鍵詞: | 魯凱族 、石板家屋 、當代住居 、建築文化變遷 、建築法規 、文化資產 、人工智慧(AI) |
| 外文關鍵詞: | Rukai, slate house, contemporary dwelling, architectural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uilding regul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
| 相關次數: | 點閱:28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魯凱族石板家屋不僅是建築形式,更是族人文化記憶、工藝傳統與日常生活的核心場域。面對長期的殖民政策、國家法規與現代建築體制介入,魯凱族始終以實際建屋行動回應現實挑戰,並在日常實作中不斷調整、延續自身生活方式與文化脈絡。
本研究以屏東霧台地區之舊好茶、霧台與神山三處西魯凱族部落為核心場域,結合文獻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等方法,探討石板家屋在當代表現中所展現的多重意義。研究發現,舊好茶部落透過修復工程與文化資產制度的導入,重新形塑並延續其空間記憶;霧台與神山則在現代建築結構中持續嵌入石板語彙與族群意象,發展出融合創新與文化認同的當代實踐。兩種模式皆體現魯凱族對「家」的深層想像與調適能力。
然而,現行建築法規與土地分區體制難以納入原住民族的空間知識與實作邏輯,導致部落家屋常被視為「違章建築」,缺乏法律保障。文化資產保存制度則偏重形式保留和物件化,忽略生活實踐與在地主體參與,造成空間與文化逐漸脫節。隨著AI與大數據技術普及,若原住民族無法建立自主資料庫與數位平台,其語言、工法與歷史記憶有被主流數據治理架構邊緣化的風險。即使AI具備文化再現潛力,現有生成式模型在處理魯凱建築圖像時仍常出現視覺偏誤,凸顯文化詮釋權與數位主導性間的緊張。
總結而言,石板家屋的當代表現不該僅被視為形式保存或象徵轉譯,而是一種在制度限制與文化流動中持續展開的建築實踐,反映的不只是原住民族的空間議題,更是關於「家」、「記憶」與「文化延續」的普遍命題。
The Rukai slate house functions not merely as an architectural form, but as a living site of cultural memory, artisan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embodied everyday practice. In response to colonial, national, and modern regimes, the Rukai sustain their spati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logic through building as a form of cultural resistance and adapt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ree Western Rukai communities—Kucapungane, Vedai, and Kabalelradhane—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work, an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contemporary reinterpretations of slate houses. The findings reveal divergent approaches: while some communities focus on heritage restoration, others incorporate slate elements into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reflecting hybri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ontinuity and adaptation.
Contemporary building laws and heritage policies frequently marginalize Indigenous knowledge, classifying community-built houses as “illegal” and disregarding everyday use and lo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ra of AI and data governance, these challenges are further intensified, positioning the contemporary slate house as a dynamic site of 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
專書
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初版)。臺北縣:稻鄉。
巴神一(2003)。魯凱神山風俗誌。屏東縣潮州鎮:國立潮州高中。
王有邦(2016)。Sabau!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台邦·撒沙勒(2016)。魯凱族好茶部落歷史研究(初版)。臺北市:國史館。
台邦·撒沙勒(2022)。霧臺鄉志(初版)。屏東縣:屏東縣霧臺鄉公所。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54)。進步中的本省山地。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石磊(1967)。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江敬業(2019)。杜神父與他的12座教堂:魯凱與排灣特色的天主教堂。屏東縣:屏東縣政府。
克里弗德(Clifford, J.)(2017)。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林徐達、梁永安 譯)。苗栗縣:桂冠。
吳豪人(2019)。「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初版)。臺北市:春山出版。
杜奉賢、謝政道、吳明訓、劉高興(2003)。高屏山麓:魯凱人文采風調查計畫。高雄縣: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松岡格(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周俊宇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林倩如(2015)。古查布鞍遷村一年(初版)。臺北市:有鹿文化出版。
邱金士、杜冬振、洪明裕(2022)。好茶舊社傳統石板屋營造技術手冊。屏東市: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許功明(200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二版)。臺北縣:稻鄉。
許勝發(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初版)。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初版)。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松得(2013)。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魯凱中會1950-2013年鑑。屏東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魯凱中會。
傅寶玉、李淑鈴、歐盈君、陳怡君(1997)。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3: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2)。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喬宗忞(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縣:省文獻會。
黃世民(2003)。雲豹之鄉:隘寮群魯凱部落田野集(增訂初版)。屏東縣:潮州高中。
黃世民(2004)。霧村百合:魯凱傳奇杜巴男。屏東縣潮州鎮:國立潮州高中。
奧威尼·卡露斯(1996)。雲豹的傳人。臺中市:晨星發行。
奧威尼·卡露斯(2001)。野百合之歌:魯凱族的生命禮讚(初版)。臺中市:晨星出版。
奧威尼·卡露斯(2006)。神祕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
奧崴尼·卡勒盛(2015)。消失的國度。臺北市:麥田出版。
楊南郡(2010)。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初版)。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萬維鋼(2024)。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台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素娟(2019)。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初版)。臺北市:玉山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魯凱族神話與傳說(初版)。臺中市:晨星出版。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石板屋的營造:二級古蹟魯凱族舊好茶傳統營造修復人才培育研習班技術報告。屏東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帝囯大学土俗·人種學研究室(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初版)。臺北市:行政院原民會。(原作1935年出版)
舞鶴(2002)。思索阿邦·卡露斯(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
鄭瑋寧(2019)。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巿:自立晚報。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
謝世忠(2017)。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第一版)。臺北市:玉山社。
謝英俊、阮慶岳(2003)。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初版)。臺北縣:木馬文化。
謝英俊、阮慶岳(2022)。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專書論文、會議論文集、計畫報告書
邱金士、杜冬振、林芳正、洪明裕(2019)。好茶部落家屋文化與家屋重建。載於台邦·撒沙勒(主編),2019魯凱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27。屏東縣:屏東縣霧臺鄉公所。
衛惠林(1968)。魯凱族篇。載於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七冊,頁1-25。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詩華(計畫主持)(1989)。輔導山胞建立民宿村莊及民宿之規劃與設計:屏東縣霧台鄉霧台村。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鄭詩華(計畫主持)(1992)。輔導山胞建立民宿村莊及民宿之規劃與設計: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第二年)。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蕭文雄(計畫主持)(2017)。原住民族地區建築物合法化輔導計畫成果報告(初版)。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梁佳美(2015)。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基礎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報告)。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期刊論文
台邦·撒沙勒(2008)。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考古人類學刊,69期。頁9-44。
台邦·撒沙勒(2012)。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臺灣人類學刊,10(1)。頁51-92。
台邦·撒沙勒(2024)。魯凱族好茶舊社家屋修護的歷程與反思。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五號。
許功明(1986)。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村魯凱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179-203。
吳昱瑩(2014)。千千岩助太郎的臺灣原住民族家屋研究成果。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0)。頁59-81。
吳慶烜、張玉明、林怡秀、謝孟蓉(2008)。由台灣民宿政策與制度:論民宿結合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一種可能。嘉南學報(人文類),34。頁817-830。
沈孟穎、傅朝卿(2015a)。台灣現代住宅設計之轉化:以1920年代至1960年代公共(國民)住宅為例。設計學報,20(4)。頁43-62。
沈孟穎、傅朝卿(2015b)。台灣「國民」住宅設計與現代住居空間再現。住宅學報,24(1)。頁55-88。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地理學報,39。頁31-51。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頁55-56。
許功明(1986)。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村魯凱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179-203。
許勝發(2024)。文化資產視野中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五號。
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頁97-106。
陳奇祿(1953)。屏東霧臺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二期。頁17-22。
傅朝卿(2009)。世界遺產在台灣──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努力方向。世界遺產,7。頁26-30。
蔡松倫、落合知帆、小林広英(2019)。災害後再定住集落の住宅増改築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台湾南部屏東県リナリ集落を事例として。日本建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発表会,59。頁269-272。
蔡樹源(1955)。致讀者。今日建築,第8期。
戴秀雄(2020)。論非都市土地編定種類及其變更與更正問題。臺灣土地研究,23(1)。頁1-45。
謝政道(2007)。西魯凱族貴族制度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2)。頁91-109。
學位論文
巴清雄(2004)。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王姿云(2018)。霧台長老教會建築藝術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江博鴻(2017)。從建築管理的觀點探討臺灣建築師制度形成的過程1845-1970's。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新北市。
吳楷軒(2024)。1982-2024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度回顧:一個分析性文化資產概念的嘗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錦煌(2017)。國土計畫法對國土功能分區之研究:以流程治理觀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杜婉柔(2023)。等待回家的一群人:探討魯凱族阿禮Adiri部落爭取永久屋自力建屋歷程。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杜菊花(2021)。魯凱族神山部落石板屋家屋文化建築空間形式之調查與探討。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志豐(1997)。魯凱族神山聚落生活領域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淑雅(2006)。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邱中治(1997)。魯凱族霧台聚落生活領域變遷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臺中市。
邱君萍(2013)。臺灣國土規劃政策之政經分析,1949~2013。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侯慶辰(2001)。我國建築法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俞承志(2023)。霧台魯凱民宿建築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姜燁秀(2016)。以水土保持法觀點探討山坡地使用管制之適宜性。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博士論文,臺中市。
洪偵玲(2013)。魯凱族好茶部落住居空間變遷與災後使用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倩倩(2002)。魯凱族霧台部落家屋外部空間形式之調查與研究。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勝發(2016)。魯凱族與排灣族傳統石板建築形式起源與地方性差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論文,臺南市。
陳正豐(2006)。原住民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之再現與衝突-以霧台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永龍(1992)。社會空間變遷之研究—以魯凱族好茶社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玉璇(2019)。石板與水泥的兩難:霧台與神山部落建築發展與文化權力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劉崇宇(2021)。社會結構的持續與轉變—以魯凱好茶舊社Kucapungane的聚落空間建構與演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蔡郁箴(2019)。如何在山上蓋房子?盤點山坡地建築規範演進及管制現況。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國輝(2015)。原住民部落災後家園重建模式研究-以莫拉克颱風好茶部落重建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賴啟源(2008)。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謝文豐(2005)。我國「建築技術規則」涵構之歷史演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駿豐(2021)。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問題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顧恒湛(2019)。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外文文獻
專書
千々岩助太郎(1960出版,1988再版)。台灣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市:南天。
期刊論文、計畫報告書
千々岩助太郎(1974)。高砂族住居研究の思い出。えとのす(創刊號)。頁27-31。
Lewis, J. E., Abdilla, A., Arista, N., Baker, K., Benesiinaabandan, S., Brown, M., Cheung, M., Coleman, M., Cordes, A., Davison, J., Duncan, K., Garzon, S., Harrell, D. F., Jones, P.-L., Kealiikanakaoleohaililani, K., Kelleher, M., Kite, S., Lagon, O., Leigh, J., ... Whaanga, H. (2020). Indigenous protoc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sition paper [Project report]. Indigenous Protoc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orking Group and the 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
學位論文
Taiban, Sasala. (2006). The lost lily: State, sociocultural change and the decline of hunting culture in Kaochapogan, Taiwan. (Ph.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sai, Sung Lun. (2022).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framework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A case study of 2009 Typhoon Morakot reconstruction proc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Kyoto University, Kyoto.
電子資源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2007)。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中華民國監察院譯)。取自:中華民國監察院網站https://www.cy.gov.tw/public/Data/011251542471.pdf檢索日期:2025年6月11日。
World Monuments Fund(2016)。Kucapungane。World Monuments Fund。取自:https://www.wmf.org/monuments/kucapungane檢索日期:2025年4月15日。
屏東人文地圖(2017)。排灣族雕刻館。取自:https://reurl.cc/dQnzyM檢索日期:2025年4月17日。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n.d)。特色空間。取自:https://www.cultural.pthg.gov.tw/library/cp.aspx?n=569B05EE1EB9A2E9檢索日期:2025年4月17日。
屏東縣政府(2024)。屏東縣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與編定筆數及面積(中華民國112年上半年(6月底))。屏東縣政府統計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s://pthg.dgbas.gov.tw/StatWebRWD/Page/Default.aspx檢索日期:2024年03月28日。
飛行夢工廠(2020)。杜神父與他的十二座教堂[影音資料]。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IM-hozNgU檢索日期:2025年3月24日。
藝術很有事(2020)。EP.65 謝英俊,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藝術很有事[影音資料]。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jBEffcJx8&t=13s檢索日期:2025年4月19日。
顧恆湛(n.d.)。臺灣省戒嚴期間山地管制辦法。國家人權博物館。取自:https://memory.nhrm.gov.tw/NormalNode/Detail/70?MenuNode=13#檢索日期:2025年4月6日。
校內:2028-07-22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