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偉正
Tu, Wei-Cheng
論文名稱: 使用者認知運用於產品結構設計研究-以起子頭收納盒為例
Integrating User's Perceiving into Design of Product Structure-A Case Study of Bits Set
指導教授: 何俊亨
HO, Chun-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使用者認知傳統產業DIY起子頭收納盒決策矩陣法
外文關鍵詞: user perception, traditional industry, DIY, screwdriver head storage box, decision-matrix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產品與人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人類使用器物、手工具已有數萬年之歷史,手工具在人類進化的過程與方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手工具可以說是人手的延伸,因此手工具的設計與應用是相當重要的,目前手工具的生產與製造是屬於傳統產業的範圍,在製造技術與規格的標準化已相當成熟,但是這並不表示手工具的設計已經趨於完善,許多手工具的設計在功能上很有效率,體積與成本等各方面也都很具經濟效益,但卻無法讓消費者可以安全且有效率的去操作使用。
    隨著近幾年DIY風氣的興起,不論是傢俱、腳踏車、電腦、家電、甚至基本的室內裝潢,都可由消費者自行組裝及維修,也都會使用到螺絲起子這項工具,因為螺絲的種類非常多,當在工作時,如何可以方便的開啟與快速的尋找辯識出所需的起子頭種類,並且可便利的取出使用與收納,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符合消費者認知的結構設計並加以應用於起子頭收納盒,進而定義出符合使用者認知的起子頭收納盒結構設計參考原則。
    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與決策矩陣法調查分析使用者對現有產品之認知與使用性並定義出較佳的設計模式、將定義出的設計模式導入新開發的起子頭收納盒的結構設計中,並以設計範疇改變法與機能創新法使新型起子頭收納盒的設計更有別於現有市場上的產品,增加市場競爭力,再以決策矩陣法進行實驗驗證,定義出符合使用者認知的起子頭收納盒結構設計參考原則。
    經由驗證分析後除證明新型的起子頭收納盒較符合消費者的使用認知與使用便利性外,在驗證實驗的過程中對於盒蓋開啟位置的辨識設計、起子頭的固定結構模式與攜帶性功能設計的強化等項目,也定義出符合使用者認知的起子頭收納盒結構設計參考原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s and humans are tight-related.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human to create products is to make life more convenient. Tools in the product categories are the first created and the most close to human life. From Stone Age to modern times, the history for humans to use of utensils and hand tools has been more than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so far. Hand tools are known as an extension of human's hands and in which it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volution. Therefore an overall and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of products during the designing process is essential to ensure well performance of the hand tools.

    At present, th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 of hand tools is categorized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Even though the standardizations i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and specifications have been well-defined, the product types, functions, size and cost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considering extensively as wel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rawbacks in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parts of tool products for consumers.

    Therefore, improvement in the hand tool design for making a better product to fit consumer's demand is essentially needed.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do it yourself (DIY)」 has became popular which attracted hand tool industry to target on DIY market for manufacturing more suitable hand tools. Due to the wide variety of hand tools, applying consumer's perception for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a screwdriver head storage box is the main aim of this research.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誌謝V 目錄VI 表目錄IX 圖目錄X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4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4 1.3.1 預期困難6 1.3.2 預期貢獻6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7 第二章、相關研究8 2.1 使用者認知與產品使用性的提升8 2.1.1 使用者認知的定義8 2.1.2 使用者與設計師的認知差異10 2.1.3 產品使用性的提升13 2.1.4 小結14 2.2 台灣傳統產業對於工業設計的認知與發展趨勢15 2.2.1 傳統產業定義15 2.2.2 台灣傳統產業界對於工業設計的定位16 2.2.3 工業設計在傳統產業中的發展趨勢18 2.2.4 小結19 2.3 DIY市場定義與起子頭收納盒的種類與應用19 2.3.1 DIY的定義19 2.3.2 起子頭收納盒的種類與應用20 2.4 研究工具與統計分析方法24 2.4.1 決策矩陣法(decision-matrix method)24 2.4.2 設計範疇改變法(Innovatin by Boundary Shifting)25 2.4.3 機能創新法(Functional Innovation)26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驗規劃27 3.1 研究架構27 3.2 研究方法與步驟28 3.2.1 調查使用者對現有產品之使用性分析28 3.2.2 新型起子頭收納盒的設計31 3.2.3 研究驗證33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34 4.1 調查使用者對現有產品之使用性分析34 4.1.1 現有起子頭收納盒問卷調查34 4.1.2 起子頭收納盒組裝實驗38 4.2 新型起子頭收納盒的設計48 4.2.1 起子頭收納盒要達到所期望目標時需要的重要機能48 4.2.2 確認在問題假定範疇內能達到這些機能現有方法之間的衝突點48 4.2.3 在假定的問題範疇外找尋可以改變問題的有用資源49 4.2.4 經由這些問題的管道,找出與問題相關的各種解決方案49 4.2.5 使用機能創新法進行設計50 第五章、研究驗證54 第六章、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59 6.1 研究結論59 6.2 後續研究建議60 參考文獻61 英文文獻61 中文文獻61 網路資源63 附錄 附件一 研究時程規劃管製表64 附件二 起子頭收納盒使用性調查問卷65 附件三 起子頭收納盒使用性實驗問卷(第一階段)66 附件四 起子頭收納盒使用性實驗問卷(第二階段)68

    英文部分
    1.Donald A. Norman (1989)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Doubleday, p.10
    2.Joel Spolsky(2000) User Interface Design for Programmers Chapter 2: Figuring Out What They Expected.
    3.Krippendorff, K., & Butter, R. (1984). Product Semantics: 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IDSA, 3(2), 4-9.
    4.Krippendorff, Klaus & Butter, Reinhart (1984). Product Semantics: 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 Innovation, 3, 9-39
    5.Nonaka, I. and Takeuchi, H.(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York.

    中文部分
    1.王郁閔(2009) 設計師與消費者對造形意象之認知差異-以A公司智慧型手機為例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2.李雁隆(2005) 台中地區DIY 工具機產業的設計認知與運用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3.吳迎春等(1995)設計王國義大利 天下雜誌出版。
    4.周君瑞(2001) 複合感性意象之塑造-以造型特徵為基礎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官政萱(2007) 創意亞洲現場:探索十大設計師創意力,天下雜誌。
    6.胡祖武(2003) 產品使用性研究之應用-以理光牌313R投影機為例 朝陽設計學報,第四期。
    7.陳孟珠(2004) Cheers 雜誌 2005 年研究所專刊,天下雜誌出版。
    8.徐美瑜(2006) 影響消費者創新產品採用之資訊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9.徐業良(2007)機械設計 滄海書局。
    10.陳彥均(2007) 發展使用者認知為基礎的知識本體應用於資訊檢索系統 中原大學 碩士論文。
    11.陳珠元(2009) 以互動多媒體提升使用者經驗認知,書畫藝術學刊第七期。
    12.張建成(1994) 設計方法 六合出版社。
    13.黃信夫(2010) 走向好用的設計:產品使用性的提升與應用 教學簡報。
    14.葉枝龍(2002) 數位化資訊時代工業設計師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所應扮演之角色 銘傳大學 碩士論文。
    15.楊尚潔(1995)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工業設計與其他功能領域互動關係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
    16.楊祖賜(2006) 年輕消費者對MP3隨身聽造形要素於價值感認知差異之研究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頁12。
    17.管倖生、阮綠茵(2002) 「簡易使用性評估與設計程序」之研究 中華民國設計協會第七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 頁365~370。
    18.鄭傑仁(2005) 創新構想篩選量化模式於傳統產業之應用研究- 以燦坤實業與老牛皮國際(股)公司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鄭麗玉(2009)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 五南出版社。
    20.饒見維(1994) 『知識場論-認知、思考與教育的統合理論』 五南出版社。

    網路資源(資料取得日期 2010年/9月)
    1.姚念周(2007)五感行銷的時代 樞紐科技 (http://blog.biopharm.org.tw/sine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blogId=1)
    2.太平洋電腦網
    (http://diy.pconline.com.cn/vocality/study_vocality/0806/1328864.html)
    3.維基百科(DIY)
    (http://zh.wikipedia.org/zh/DIY)
    4.YANKO DESIGN
    (http://www.yankodesign.com/)
    5.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cysc/mobile/zh/201103/07/t20110307_20896038_2.shtm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