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楷婷 Huang, Kai-Ti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與日本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之比較 Comparis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hibitions of the Museums in Taiwan and Japan |
| 指導教授: |
劉益昌
Liu, Yi-Chang |
| 共同指導教授: |
郭美芳
Kuo, Me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8 |
| 中文關鍵詞: | 博物館 、考古博物館 、展示 、日本 、比較研究 |
| 外文關鍵詞: | Museums, Archaeological Museums, Exhibitions, Japan, Comparative Stud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302 下載:7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考古遺址為過去人類在特定居住及活動空間上生活所遺留下的遺物、遺跡及生態遺留。對考古學家而言,考古遺址與考古遺物為進行史前文化及社會研究的基本單位,其重要性不在話下。對於臺灣一般大眾而言,考古學似乎是艱澀難懂的知識。由於考古遺址被破壞後就已經不能再回復了,就連考古專業人士進行「發掘」也是對考古遺址的一種破壞。考古遺址蘊含著古代人生活的一切訊息,如果無法妥善處理,就會造成文化資訊的流失,也是文化資產的浩劫。因此,要讓社會大眾了解考古遺址的重要性是首要目標。
而博物館就是一個傳達考古知識予大眾的合適方式,博物館除了是考古遺物的保存與展示場所,其功能之一即為「教育」。雖然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無法即刻生效,但它影響深遠。考古博物館教育這方面,目前亞洲部分以日本做得最為完善,考古相關的典藏與展示質量以及多樣性有一定的水準,在公眾考古這一方面也頗有成效。故本研究透過臺灣與日本兩地博物館的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了解臺日兩地博物館及文化資產保存的實際運作,並對展示規劃及詮釋手法做比較。
研究發現,臺灣與日本兩地的博物館在展示上,不論是詮釋、展示手法甚至在教育推廣這部分,有很大的差別。臺灣的考古博物館因缺乏專業考古人員等因素,使得研究及展示有待加強。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relics, relics and ecological relics left over from the past human life in specific living and activity spaces. For archaeologists,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relics are the basic units for prehistoric cultural and social research, and their importance is not to be said. Archaeology seems to be a difficult knowledg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n Taiwan. Since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has been destroyed and can no longer be restored, even excavations by archaeological professionals are a form of de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rchaeological sites contain all the information of ancient people's lives, if not properly handled, it will cause the los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assets. Therefore, it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to make the public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museum is a suitable way to convey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museum in addi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lics, one of its functions is education. Although education is a long process and cannot take effect immediately, it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is aspec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Japan is currently the most well-developed part of Asia. The quality and diversity of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s and exhibitions have a certain level, and it has also been quite effective in public archaeology. Therefore,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of museums in Taiwan and Japan,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museums and cultural assets preservation in Taiwan and Japan, and compares the planning of the exhib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museums in Taiwan and Japan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display, whether they are interpretations, exhibit techniques, or even education promot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Taiwan lacks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sts and other factors, so research and displa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王文科、王智弘
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舒俐
2016〈論博物館、當代典藏與公共史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57,2020年3月6日上線。
王雲東
2007《社會研究方法: 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威仕曼文化。
王維梅, and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1987〈博物館是未來教育的新工具〉,《博物館學季刊》1(1):31-38。
江韶瑩
2011《澎湖研究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頁34-38。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台灣〉,陳奇祿編,《中國的台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93-220。
吳偉明
2010〈日本考古學與民族主義:前期舊石器捏造事件的意識型態〉,《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48(4):85-108。
吳統雄
2018〈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
http://tx.liberal.ntu.edu.tw/~PurpleWoo/Methodology/Analy-
Reliability_Validity.htm,2020年4月20日上線。
呂理政
1993a《考古遺址現地保存與展示之研究》。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3b《東亞的遺址博物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李秉霖
2006〈保存的政治與展示的經濟:十三行遺址的博物館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慧敏
2009〈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觀:以臺博館及史前館臺灣原住民族展示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芳
2001〈美術館與博物館內—專業、職責,認同與尊重〉,《台灣美術學刊》32。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0320200.pdf,2020年8月19日上線。
林明美
2005《十三行博物館導覽手冊》。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耿鳳英
2011〈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25(3):99-109。
張光直
1995《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婉真
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15(3):13-24。
2005《論博物館學Sur la museologi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崇山
1998〈科技與人文的對話-科學博物館中的人文化展示〉,《科技博物》2(3):35-50。
張譽騰
2017〈博物館的起源〉。https://www.slideshare.net/LinShengYen/ss-84491327,2020年2月20日上線。
許功明
1993〈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物質文化研究〉,《博物館學季刊》7(4):73-82。
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4):3-10。
陳光祖
2017《考古遺址監管保護工作手冊》。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陳玫岑
2016〈科學博物館策展者應具備條件之探討〉,《科技博物》20(2):5-24。
陳玫岑、朱耀明
2013〈科技博物館策展研究:科技詮釋與展示概念的形成〉,《科技博物》17(4):27-56。
陳慧娟
2003〈溝通策略與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7(1):44-60。
郭美芳
1990〈全盤性展示企劃運作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4(2):15-25。
郭素秋
2003〈從日本「舊石器時代石器捏造事件」看日本考古學〉,《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0:64-96。
黃洋
2017〈在歷史情境下講故事-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博物館學季刊》31(2):89-103。
黃皓天
2017〈歷史展示的敘事策略:香港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翔瑜
2012〈臺灣文化保存法制之實踐與比較(1930-1982)〉,《臺灣文獻季刊》63 (2):91-244。
楊翎
1998〈展示思維與媒材科技-以當代博物館人類學展示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1):51-65。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葉至誠、葉立誠
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漢寶德
1993〈為什麼「展示」?〉,《博物館學季刊》07(3):1。
2001《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營運策略暨經營管理計畫報告書》。臺北縣: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劉世龍
2009〈過去與未來-兵庫縣立考古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通訊:文化驛站》25:50-57。
劉益昌
1993〈考古遺址保存的一點意見〉,《中國民族學通訊》29:35-40。
2001《十三行博物館展示單元細部內容:文字、圖像資料庫建立專案報告》,林明美主編,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2004〈考古遺址與出土遺物的詮釋-以台灣為例〉,《第八屆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研討會「文物收藏、文化遺產與歷史解釋」》,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臺灣全志》,劉益昌主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昌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
劉斌雄
1963〈臺北八里坌史前遺址發掘〉,《臺北文獻》,52-64。
劉銘欽、姜海、陳勇輝、周偉融
2010〈行動展示箱與特別展示之運用〉,戰寶華等主編,《2010「博物館經營管理與績效評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
魏敏
2008〈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展示與信息解讀-以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研究》(3):22-28。
Bitgood, S.
2016 Attention and Value: Keys to Understanding Museum Visitors. London:Routledge.
Burcaw, G.E.
1995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California:Altamira Press. Charlotte Damm
2005 Archaeology, Ethno‐history and Oral Traditions: Approaches to the Indigenous Past. 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38(2):73-87.
Childe, Vere Gordon
2012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上海:三聯書店。
Desvallées, André ; Mairesse, François,張婉真譯
2010 Key Concepts of Museology. Paris: Armand Colin.
Hein, G.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Routledge.
Jeudy, H.P.
1986 Mémoires du social.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KOHL, ed, P.L. Kohl, and C. Fawcett
1995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nfrew, C., and P.G. Bahn
2008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Thames & Hudson
Sabloff, J.A.
2016 Archaeology Matters: Action Archaeology in the Modern World. California:Left Coast Press.
Thompson, M.W.
1981 Ruins: their preservation and display. London: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岡庭義行
2012〈博物館法改正と学芸員養成〉,《帯広大谷短期大学紀要》49:1-10。
木下直之
1998〈学芸員と博物館〉,《情報の科學と技術》48(9):535-537。
君塚仁彦、渡辺美知代、池㞍豪介
2013〈博物館学芸員の雇用・労働をめぐる現状とインターンシップに関する一考察〉,《東京学芸大学紀要 総合教育科学系》64(1):23-38。
小泉順也
2019 〈一橋大学大学院における学芸員養成 : 言語社会研究科の取り組みの課題と可能性〉,《言語社会》13:43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