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怡嫣 Huang, Yi-Yen |
|---|---|
| 論文名稱: |
辟邪兵器的文化意涵研究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weapon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an academic research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6 |
| 中文關鍵詞: | 辟邪兵器 、劍獅牌 、刀劍屏 、黃飛虎 |
| 外文關鍵詞: | Weapon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Swordlion, Knife Sword Screen, Fei-Hu Hu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74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間常見辟邪兵器之參考對象乃先人為征戰而使用的兵器,透過宗教神話與民間的工藝技術讓普通器物神格化,賦予消災解厄的功能性意義,成為保護民眾的辟邪物。以符號象徵意義來看,古代的武器輔以民間傳說強化其功效,長期以來辟邪兵器被宗教文化的大範疇搶去風采,透過劍獅牌、刀劍屏與黃飛虎這三樣民宅辟邪物,著重兵器的原形是如何運用於法器當中,為兵器的定位作正名。
透過本研究從對辟邪兵器的文化意涵研究,藉由劍獅牌、刀劍屏與黃飛虎的例子可以知曉:
(一)宗教的潤滑使傳統兵器擴大了運用空間,民眾在宗教薰陶下視兵器為法器,是以惡制惡的辟邪思想與兵器結合的成果。
(二)因應信眾需求所發展出的辟邪物,考量威嚇效果,結合兵器外形與宗教教義,造就了辟邪兵器。
(三)劍獅牌、刀劍屏和黃飛虎的辟邪兵器探討,印證兵器轉化成法器的運用,並兼顧兵器原始用途。
(四)辟邪兵器的文化性,廣含宗教的神祇制度、兵學的兵器選用與民眾信仰的認同等層面。
中國傳統兵器除了克敵致勝外,還代表著武人文化的階層觀念以及神格化的神明代表;常民文化與宗教息息相關,讓兵器的深層意涵被忽略。在倡導文化保存的今日,除了形式上的傳承,文化價值的內涵更需要全面性的拓展,以避免先人的智慧因缺漏而造成誤解。
Weapon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are inspired by our forefather's war weapons and have evolved through myth and with workmanship to give them the functional meaning of warding off bad luck and evil. In this research, we emphasized on how the original form of weapons were applied to weapon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and we used Swordlion, Knife Sword Screen, and Fei-Hu Huang as examples.
The findings are the following:
A. Religion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weapons. It is due to the concept of countering evil with evil.
B. Object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were added intimidating effects and consisted of the form of weapons and religious doctrines to become weapon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C. In the study of Swordlion, Knife Sword Screen, and Fei-Hu Huang, we found proof of transition from weapons to religious instruments while also conserved their original use as weapons.
D. The cultural aspect of the weapons of exorcise evil includes the Gods in religion, the choose of weapon in the art of war,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people's belief.
Traditional Chinese weapons represent not only victory but the stratum of warriors, the Gods with deification. However, people are tightly connected to the religious aspect and neglect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weapons. In the spirit of culture conserv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preserve the formality but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our forefather's wisdom.
引用文獻
(一)古籍
1. (漢)王充:《論衡》,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2. (漢)劉熙撰:《釋名》,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3. (東漢)許慎;徐鉉校訂,《說文解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4. (東漢)鄭玄注,陸德明音義:《禮記鄭注》,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年再版。
5. (晉)杜預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 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6. (宋)阮元:《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7. (宋)曾公亮、丁度等:《武經總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8.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9. (明)王陽明:《武經七書》,臺北:三軍大學景印,1976年。
10. (明)茅元儀:《武備志》,臺北:世華出版社,1984年。
1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12. (清)午榮:《繪圖魯班經》,上海:鴻文書局,1938年。
1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八三》,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二)中文書籍
1. 肖峰:《從哲學看符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一刷。
2. 張寅成:《中國古代禁忌》,臺北:稻香出版社,1990年。
3.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初版。
4. 黃文博:《臺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初版三刷。
5.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6. 喬繼堂:《中國崇拜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版。
7. 楊泓、于炳文、李力合著:《神州文化集成叢書-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
8. 王林:《美術形態學》,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年。
9. 劉精誠著:《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10.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臺北:稻香出版社,1994年初版。
11. 鄭道聰:《安平文化資源巡禮》,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12. 黃志賢總策劃:《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第一冊》,臺北:道觀出版社,1996年。
13. 韓振武、郭林濤編著:《中國民間吉祥物》,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年二刷。
14. 伍治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希勒《人論》解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15. 林朝成主修:《安平區志 下冊》,臺南:臺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年,。
16. 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Design and Culture: design•Sign• Communication》,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8年。
17.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18.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屬書社,1999年初版。
1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道教文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20. 何培夫:《臺灣的民俗辟邪物》,臺南:臺南市政府,2001年。
21. 李敖:《中國迷信新研》,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年初版。
22.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3. 蕭兵:《避邪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4. 高建文:《中國獅珍賞圖鑑》,臺北:積木文化,2006年初版。
25. 田永复編著:《中國園林建築構造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二版六刷。
26. 鄭小江主編:《中國辟邪文化》,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初版。
27.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28. 于國慶:《道教與傳統兵學關係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初版一刷。
29. 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三)翻譯書籍
1. Ern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2.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2年。
3. Henri Focillon著;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The life of forms in art),高雄:傑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4. 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5. Martin Damus著;吳瑪悧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裏的功能》,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6. Willy Rotzler著;吳瑪悧譯:《物體藝術》,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二刷。
7. 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1年。
8. Miranda Bruce-Mitford, Philip Wilkinson著;李時芬、林淑媚譯:《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三刷。
9. Robert Beer著;向紅笳譯:《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四)外文書籍
1. 劉萬枝:《台湾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年初版。
2. 坪井利弘:《建築家のための瓦の知識》。東京:鹿島出版会,1988年第二版。
3. 伊藤ていじ、高井潔:《屋根》。京都:淡交社株式会社,2004年初版。
(五)學術期刊
1. 林智隆、吳應文、陳鈺祥:〈明代冷兵器發展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10通識教育暨在地人文教育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屏東:美和科技大學,頁1-17。
2. 段明:〈民間祭祀儀式的造型藝術〉,《民俗曲藝》,126期,2000年7月,頁293-322。
3. 徐琳:〈兩漢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厭勝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一期(總第135期),2008年,頁122-145。
4. 蔡憲昌:〈《易經》與中國兵學思想〉,《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五期,2007年9月,頁55-153。
5. 聞薈:〈『辟邪』優於『避邪』(外八篇)-編校工作中的常見問題(三)〉,《編輯學刊》,第4期,2011年8月,頁51-53。
6. 張清發:〈民間英雄的基型-從「型塑英雄」的視角析論《隋史遺文》中的秦瓊〉,《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頁33-60。
7. 簡榮聰:〈臺灣民間器物崇拜鉤析〉,《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六期,2011年6月,頁17-36。
8. 釋慧開:〈《論語》「季路問事鬼神」章解讀疏證—一個生死學進路的義理探索〉,《生死學研究》,創刊號,2003年12月,頁9-63。
9. 高燦榮:〈再論民居鎮獸的獅虎形象〉,《臺灣工藝》,第42期,2011年8月,頁 64-69。
10. 高燦榮:〈黃飛虎不叫風獅爺〉,《臺灣工藝》,第34期,2009年8月,頁 14-19。
11. 高燦榮:〈鎮五營的審美〉,《藝術家》,第254期,1996年7月,頁 339-341。
12. 高燦榮:〈屋頂辟邪物的審美〉,《藝術家》,第248期,1996年1月,頁 366-369。
13. 楊玉君:〈配掛與驅邪-仲夏民俗的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29-358。
(六)網路資料
1. http://ext.pimg.tw/tani1024/1365344255-1083505089_n.jpg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2. http://i.mtime.com/sayhello/blog/6791951/13/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3. http://newtalk.tw/opinion/view/3451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4. http://nrch.culture.tw/doviewer.php?do=0&s=145007&id=0005535545&proj=MOC_IMD_001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5. http://tupian.baike.com/s/%E5%BE%90%E5%A4%AB%E4%BA%BA%E5%8C%95%E9%A6%96/xgtupian/1/0?target=a3_23_76_01200000024394134395767301170.jpg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6. http://waknow.com/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1/08/3.jpeg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7%8D#/media/File:Chinese_pirate_spear_hmsL4.jpg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8. 浅田製瓦工場官網:http://www.kyogawara.com/index.html (最後檢索日期:2015/04/06)
9. 雲南民族博物館:http://www.ynnmuseum.com/products_detail1/&productId=d838bc16-52d8-43b5-b88d-49388e42770b.html (最後檢索日期:2015/05/31)
10.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69 (最後檢索日期: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