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紀筱儀 Chi, Hsiou-I |
|---|---|
| 論文名稱: |
社區大學作為終身學習與高等教育整合的法建構 Community University as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ng the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9 |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社會 、知識解放 、成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社區大學 、終身學習 |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University, Lifelong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Civil Society., Adult-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Libera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就台灣社會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新的教育景象 — 社區大學,它在原初辦學理念與實際踐行理念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定位爭議來展開論述,並由此而延伸,配合憲法基本權的探討,找出社區大學現況與未來的三大類型:一、以憲法第22條人的自我實現權為核心的「終身學習的社區大學」;二、融合憲法第22條與憲法第11條的學術自由基本權,所形成的「兼具終身學習與高等教育的社區大學」;三、在前述「兼具類型」的不斷磨合後,期許將來有某些社區大學可以定位為與一般現行大學相當,皆以憲法第11條的學術自由基本權為核心,但在功能上相異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第三種類型是論文作者對於社區大學的深切期許,正如「宗教研修學院」即將成為我國正規高等教育的一環,社區大學也可朝此方向努力,真正實現其知識解放、建立公民社會的理念,並使台灣高等教育的多元風貌,能藉此機會推波助燃。
The article is for the vigorous new educational scenery in Taiwan’s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 Community University, during it did its original opinions and to practice its, we could see many problems and orientation issues and from these questions to strength with the conferring of fundamental rights, to find out the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and how it will be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hree types could be conclude: First, according to the kernel of Article 22 of the Constitution “self-realization”, it was called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University”. Second, “concurrent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University” are blended by Article 22 and academic freedom fundamental right of Article 11 of the Constitution. Third, in the front of state “concurrent type”, if it could rub on each other continuously, I wish there are som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orientation could be the same with commo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kernel are academic freedom of Article 11 of the Constitution, but the function are different with “Adult-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The third type is my heartfelt hope for Community University. For example “Religion Research College” would become into the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University also could turn towards the same way to strive, attain Knowledge Liberate and set up the opinion of Civil Society. Finally, the diverse style and features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will rely on this opportunity to make a stormy sea stormier.
壹、中文部份
〈「社會變遷下國中補校的轉型」座談會〉,《社教雙月刊》,117期,2003年10月,頁5以下。
〈94年度社區大學「社區與社會參與」認證作業草案說明〉,載於:《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5年4月23至24日,頁332以下。
〈五年500億 孵一流大學夢〉,《聯合報》,2003年12月31日,第8版。
〈全國社區大學主任聯合聲明〉,《全國通訊》,12期,2001年5月,錄自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12.htm(2005/12/9)。
〈社區大學面臨的新挑戰〉,錄自海闊天空網頁,熱門教育話題http://www.lcenter.com.tw/issue/hotissue009-2.htm(2004/06/02)。
〈師範校院轉型 教部擬時間表〉,《聯合報》,2001年11月25日,第9版。
〈國防預算2100餘億 小刪24億:因應加入WTO國際競爭 教部高等教育四大新興計畫二十億通過〉,《自由時報》,2001年12月14日,第3版。
〈教育商品化趨勢與台灣教改運動的覺察〉,《社大開學》,13期,2003年10月,頁22以下。
〈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的教師資格審查與教學評鑑〉,《全國社區大學教師研習會研習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1年10月26至27日,錄自http://qcu1.bamboo.hc.edu.tw/~apple/teacherws2001/reference/yilan01/original/yilan-minute03.html(2005/12/11)。
〈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趨勢座談〉,《社大開學》,6期,頁26以下。
Burton R. Clark主編,王承緒/徐輝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Peter Jarvis編著,王秋絨等數人合譯,《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台北:心理,1999年。
丁文郁,〈進步主義成人教育思想〉,載於:吳聰賢主編,《成人教育思想論文集》,台北:師苑,1992年,頁33、43。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指標之建立》,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研究報告,2003年2月,頁8。
王政彥,〈社區大學不應只是另類高教機構〉,《中國時報》,1999年3月9日,第11版。
—,《有線電視與社區成人隔空教育》,台北:五南,2001年。
—,《終身學習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台北:五南,2002年。
—,〈設置終身教育局 落實終身學習法〉,《成人教育》,72期,2003年3月,頁33。
王敏州,〈從環境變遷論述在地性全球化下台灣農村型社區營造的契機(上)〉,《社大開學》,10期,2003年9月,頁41以下。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研究報告,《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指標之建立》,2003年2月,頁1以下。
江明修,〈建立學習型的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全國通訊》,9期,2001年2月,錄自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09.htm。
—/陳定銘,〈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2期,2001年6月,頁15以下,錄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2_doc/20010724.pdf。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何青蓉,〈聯合國識字十年(2003-2012):全民識字教育的新運動〉,《社大開學》,10期,2003年9月,頁35。
—,〈邂逅《受壓迫者教育學》:「文化視窗課程」教學實踐的初步省思〉,《社大開學》,14期,2004年2月,頁40以下。
—/趙淑美,〈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的啟示〉,《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2003年4月19至20日,頁137以下。
余安邦,〈社區有教室,處處皆道場〉,《經典與人文雙月刊》,8期,2005年3月,錄自http://www.sshcf.org.tw/library_view.php?id=1472。
吳仁鴻,《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老德,〈「開放大學法草案」相關問題之評析〉,載於:立法院法制局編印,《立法政策與立法研究(上冊)》,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4年,頁12。
吳明烈,〈全球化趨勢中成人教育的挑戰與發展〉,《社教雙月刊》,117期,頁2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新人文主義取向〉,《社教雙月刊》,2004年8月,頁25。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
吳若己,〈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的思潮下:社區大學的願景與展望〉,《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3年4月19至20日,頁62-63。
吳清山/張素偵,〈國民教育階段推展終身學習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24期,1999年6月,頁122以下。
—/林天祐,〈學習權〉,《教師天地》,113期,2001年8月,頁11。
—/王湘栗,〈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輯,2004年12月,頁2以下。
李丁讚/范雲,〈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領域〉,《社大開學》,14期,2004年2月,頁51。
李重志,〈社區大學教學領域之檢討與期待〉,《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台北市教育局,2000年,目次cxxxiii以下。
李遠哲,〈當前我國教育問題的改革與展望〉,台北市政府演講,1995年1月16日,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11.html。
李瑛,〈原住民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教育資料集刊》,24輯,1999年6月,頁161。
杜文仁,〈經驗與理性:談黃武雄的〈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台北市教育局,2000年,目次cxlvi以下。
—,〈從《後資本主義社會》看社大的歷史先鋒性〉,《社大開學》,創刊號,2002年12月,頁44以下。
沈宗瑞,〈社區大學的深化與民主社會的建立(評論)〉,《青草湖社區大學通訊》,10期,2001年5月,http://www.bamboo.hc.edu.tw/journal/vol1/issue10/special01/shen-02.html。
—,〈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的政治社會學分析〉,載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2004年,頁224。
阮小芳,〈公民大學課程規範架構〉,《台北市跨越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頁35,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1999年12月12日至13日,錄自http://www.ccwt.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1-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pdf。
周志宏,〈社區大學法制化的可能途徑〉,《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2年4月20至21日,頁118以下
周聖心採訪整理,〈訪黃武雄談社區大學的法制化〉,載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頁308以下。
林玉体,《美國教育史》,台北:三民,2003年。
林孝信,〈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台北市教育局,2000年,目次xii以下。
—,〈不能用招標方式辦教育〉,《社大通訊e報》,16期,2001年10月,錄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efault.aspx?Type=0。
—,〈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2年4月20至21日,頁25。
—,〈社大的出路:社大要開什麼課?〉,《社大開學》,13期,2003年3月,頁43以下。
—,〈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活動深度報導(一)~(三)〉,《社大開學》,5期,2003年4月,頁16以下。
—,〈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趨勢座談〉,《社大開學》,6期,2003年5月,頁24。
—,〈社大出路何在(一):高等教育與社大定位〉,《社大開學》,8期,2003年7月,頁37。
—,〈高等教育的潛在革命:21世紀高等教育趨勢初探〉,《社大開學》,5期,2003年4月,頁48。
—,〈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發展會議」〉,《社大開學》,11期,2003年10月,頁22以下。
—,〈從國際成人教育的發展看台灣社區大學的意義〉,《社大開學》,23期,2004年12月,頁49。
—,〈社區大學需要多少錢才辦得好?〉,《社大開學》,25期,2005年3月,頁43。
林本炫,〈宗教研修學院將納入高等教育體制〉,《教育社會學通訊》,32期,2001年10月,錄自http://mail.nhu.edu.tw/~edusoc/art/ar32.htm#2。
林振春,〈社區大學的危機與挑戰〉,《社教雙月刊》,106期,2001年2月,頁43。
—/劉子利(研究主持人),《臺北市社區大學經費運用之調查分析》,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研究報告,2003年3月,頁11-13。
—,〈社區大學與台灣社區學習文化的深耕〉,《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主辦,2004年12月19日至20日,頁10。
林朝成,〈寬列終身學習經費與社區大學的發展〉,《社大開學》,4期,2003年3月,頁38以下。
林曉雲報導,〈文山會館 敗絮其中〉,《自由電子報》,2003年11月10日,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nov/10/today-taipei3.htm。
林麒棟,《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麗惠,〈2007~2013年歐盟終身學習新行動計畫〉,《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2005年7月,8期,頁53-54。
法鼓山編輯室,〈開放設置宗教研究學院〉,《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通訊》,1期,2002年10月,錄自http://sanghau.ddm.org.tw/01.htm#關心話題。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九十四年度社區大學「社區與社會參與」認證作業手冊》,認證委員會2005年6月6日通過,頁3以下。
社論,〈投資教育是推動國家社會進步的要務〉,青年日報,第2版,重要新聞,2005年8月3日。
洪輝祥,〈籌設部落大學的幾點意見〉,《全國通訊》,7期,2000年12月,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argument/argument07.htm。
—,〈當前部落大學面臨的問題〉,《社大開學》,創刊號,2002年12月,頁17。
胡夢鯨,《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頁381以下。
唐雨文,〈台中市社區大學師資專業知能研習基礎班心得報告〉,《社大開學》,25期,2005年3月,頁9以下
夏曉鵑,〈尋找失去的另一半:試談社區大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意義〉,《全國通訊》,12期,錄自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12.htm。
翁國彥,《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律教育》,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35以下。
高傳棋,〈臺北市各歷史發展脈絡中所隱含的環境資源〉,臺北市社區大學「第一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場次C1:臺北的回溯與前瞻,2004年10月23日,頁39。錄自http://www.ccwt.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9-臺北學-臺北的回溯與前瞻.pdf。
張玉泓,《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從汝,《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捷隆,〈終身學習法與社區大學〉,《全國社大通訊e報》,27期,2002年8月,錄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efault.aspx?Type=5。
張蕙雯報導,〈北縣社大仍努力不懈中!〉,《社大開學》,2期,2003年1月,頁24。
張德永,《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
教育部,《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錄》,台北:教育部,2004年。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2004年。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3卷,台北:教育部,2004年。
梁益嘉,《日本放送大學與我國國立空中大學課程設計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文傑,《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
—,〈社區大學法制化的探討〉,《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2年4月19至20日,頁107以下。
—,〈社區大學法制化的困難及其出路〉,《教育學刊》,24期,2005年6月,頁89以下。
—,〈基本權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頁34以下。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2005年。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2005年。
—/紀筱儀,〈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反省〉,《教育政策論壇》,9卷1期,2006年2月。
許雅惠,《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2年2月,頁35以下。
—,〈國際教育思潮的層次性與台灣社區大學發展課題的形塑〉,《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3年4月19至20日,頁34。
陳伯璋/盧美貴,《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1以下。
陳定銘,《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論文,2001年,頁60以下。
—,〈終身學習趨勢與社區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9期,2004年12月,頁48。
陳順成,《北高兩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需求、學習現況及繼續進修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美君,〈貝克風險社會理論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影響〉,《社教雙月刊》,117期,2003年10月,頁2以下。
陳振淦/楊志彬/葛淑玲,〈社區大學立法運動時代來臨:側記「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新情勢」討論會〉,《社大開學》,4期,2003年3月,頁13以下。
陳曼玲報導,〈大考錄取率89.1%歷年新高 志願全面上網99900人選填〉,中央日報,2005年7月31日,重要新聞,錄自http://www.cdn.com.tw/daily/2005/07/31/text/940731a2.htm。
陳淑靜,《原住民社區大學之營運:以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2003年。
陳雪玉,〈社會教育新紀元〉,《社教雙月刊》,124期,2004年12月,頁17以下。
陳復,〈知識與心性:我對社區大學理念的觀察〉,《台北市跨越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1999年12月12日至13日,錄自http://www.ccwt.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1-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pdf。
陳鈺婷報導,〈私大可設宗教學院 授予學位〉,《自由新聞網》,93年3月24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24/today-life1.htm。
雪朗.梅倫(Sharan B. Merriam)/羅絲瑪莉.卡法雷拉(Rosemary S. Caffarella)著,楊惠君譯,《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台北:商周,2004年。
喻肇青,〈真實生活對社區營造的挑戰〉,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社造番仔火》,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頁7。
彭如婉,〈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頁123以下。
彭明輝,〈法制化的兩難與社區大學的隱憂〉,《全國社大通訊e報》,25期,2002年6月,錄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efault.aspx?Type=0。
—,〈在SARS風暴中社大的理念與實踐〉,2003年5月10日,新竹市社區大學師生工作坊專題講座,錄自http://www.bamboo.hc.edu.tw/workshop/session09/article/peng-minhui-sars.html。
—,〈我們需要更多的農村型社區大學:呼籲普設農村型社區大學的聲明〉,《社大開學》,6期,2003年5月,頁54。
—,〈社區大學法制化之現況與建議〉,全促會網頁—社大文庫,錄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ocumentDetail.aspx?Id=42。
—,〈社區大學法制化的漸進策略〉,錄自: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大文庫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ocumentDetail.aspx?Id=53。
—,〈社區大學與現階段的社會改革〉,載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頁103以下。
曾志朗,〈追求社會行為之美完公成義〉,載於:朱雲鵬等人策劃,《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包容與分享的社會》,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頁36。
曾國祥,〈人民教育、公民教養與國家權力:論歐克秀之教育理念〉,《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2期,2003年6月,頁367。
曾樹銘,〈船的故事與台灣長虹〉,《社大開學》,23期,2003年12月,頁15。
湯堯,〈社區大學之永續經營:從民營化利弊觀點論之〉,《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主辦,2002年4月20至21日,頁11以下。
賀衛方,〈生機盎然的憲法:任東來等《美國憲政歷程》讀書一得〉,龍源期刊網,http://www.qikan.com/ncku/b5qikan/view_article.asp?titleid=sklt20050215&issn=1008-2026。
黃光國,〈理性的呼喚:走出台灣知識份子的困境〉,《台灣教育》,627期,2004年6月,頁25以下。
黃宜雯,《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武雄,〈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載於:氏著,《台灣教育的重建(增訂版):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2001年,頁85以下。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載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2004年,頁29以下。
—,〈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氏著,《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頁112以下。
—,〈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載於:氏著,《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頁132以下。
—,〈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載於:氏著,《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頁456。
黃俊傑,〈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載於《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主辦,1992年,頁9。
—,〈社區大學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理念與策略〉,載於:氏著,《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4年,頁138以下。
黃振隆,〈日本終身教育的現況檢討與未來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4期,1999年6月,頁223以下。
黃珮瑜,《區克夏之博雅教育思想》,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富順研究計畫主持/朴福仙等研究,《大陸地區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委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4年。
—,〈從大學推廣教育談社區大學的設立〉,《成人教育》,52期,1999年11月,頁39以下。
—,《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2000年。
—,〈邁向學習社會的新里程:終身學習法的研訂、內容及特色〉,《成人教育》,68期,2002年7月,頁3以下。
—,〈台灣地區的終身教育〉,《成人教育》,70期,2002年11月,頁30。
—,〈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27輯,2002年12月,頁121。
—主編,《比較終身教育》,台北:五南,2003年,頁101以下。
黃甯,《德國民眾高等學校作為終生教育機構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榮村,〈我國社區大學之現況與未來定位〉,《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專案報告》,2003年3月31日,錄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930331.htm。
黃以敬報導,〈宗教學院正式設校授學位 快了〉,香港大紀元新聞網—台灣新聞,2006年1月17日,錄自http://hk.epochtimes.com/bh/6/1/17/n1192562.htm。
廉兮/洪馨蘭,〈社區社團課程作為社區培力之所〉,《社大開學》,25期,2005年3月,頁11以下。
楊家興,〈國立空中大學師生反對「開放大學法」草案說明〉,《社大開學》,11期,2003年10月,頁5。
楊國德,《終身學習社會:21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頁56。
—,〈從轉化學習觀點談社區大學師生關係的特性與發展〉,載於《2004年社區大學秋季學術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4年11月13日,頁5,台灣大學凝態館。
楊國賜,〈大學社區服務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輯,2002年12月,頁99以下。
楊婷婷,〈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頁265以下。
楊朝祥,〈多元化社大 全民知識搖籃〉,《中央日報捷報》,2001年5月1日,錄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P-090-008.htm。
楊瑩,〈在追求卓越發展下,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8卷1期,2005年2月,頁43以下。
楊志彬採訪整理,〈社大實踐的若干反省:專訪黃武雄老師〉,《社大開學》,創刊號,2002年12月,頁8。
—採訪,〈蘊含人文思維的社大智多星:專訪彭明輝老師〉,《社大開學》,4期,2003年3月,頁8。
葉志雲報導,〈社大與大學首辦學分課程〉,《中國時報》,第C2版,中市新聞,2005年9月28日。
劉姝言,〈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觀〉,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頁77以下。
詹棟樑,《後現代的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3年。
廖中孚,〈那一段與社大共同成長的日子〉,《社大開學》,11期,2003年10月,頁10。
趙長寧,〈我國成人教育發展之概況與困境:分殊化或同型化〉,載於《2004年社大秋季學術研討會:社區大學與成人教育的對話》,2004年11月13日,頁83以下,台灣大學凝態館。
趙家光,〈從美國社區學院的作法評析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定位與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期,2004年11月,頁44。
撒古流‧巴瓦瓦隆,〈以部落教室重建原住民和文化土壤的臍帶〉,《全國通訊》,5期,2000年7月,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05.htm。
蔡文瑞,《葉克斯里終生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秀美,〈全民終身教育思潮與社區大學未來發展之省思〉,《第五屆社區大學研討會研討手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3年4月19至20日,頁49。
蔡承家,《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頁3。
蔡傳暉,〈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台北市教育局,2000年,目次xlv以下。
—/鄭秀娟,《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教育部委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研究報告,2002年9月。
—,〈知識解放與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社大開學》,2期,2003年1月,頁1。
—,〈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社大開學》,6期,2003年5月,頁46。
—,〈認證:社區大學是什麼?〉,《社大手握手電子報》,26期,2005年4月14日。
蔡富丞/陳建明報導,〈宗教研修學院合法化 促進佛學教育提升〉,《人間福報電子報》,2004年6月13日,錄自http://www.wfdn.com.tw/9306/040613/09-15/061309-1.htm。
杜威原著,姜文閩譯,《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1992年。
馮朝霖,〈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00期,2002年8月,頁53以下。
鄭人豪,〈「公民會議」在北投〉,《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頁177。
鄭正慶,〈「陶瓷的故鄉─北投」:作品賞析暨鄉情水墨人物畫的創作思維〉,臺北市社區大學「第一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場次A3:藝術的臺北—藝術創作及理念論述,2004年10月23日,頁59,錄自http://www.ccwt.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9-臺北學-北投社大「2004臺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pdf。
鄭同僚/周聖心,〈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發展現況與評析〉,《社大開學》,25期,2005年3月,頁16以下。
羅貴美報導,〈生日快樂!:文山社大5週年校慶活動圓滿落幕 核心課程、出版計畫將成為發展重點〉,《社大開學》,11期,2003年10月,頁16以下。
蕭佳純,《台南市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153以下。
賴誠斌,〈以生命故事走入「生活世界」:責任與勇氣的學習〉,《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2005年4月23至24日,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頁126以下。
賴聲川譯,《僧侶與哲學家》,台北:先覺,2003年。
鍾鐵民/洪馨蘭,〈存在,就是價值:農村型社區大學設立之目的與意義〉,《社大開學》,創刊號,2002年12月,頁43。
簡錫堦,〈從社區大學推動稅制改革〉,《社大開學》,25期,2005年3月,頁37以下。
謝文華、黃以敬報導,〈合法與否 宗教學院看法兩極〉,香港大紀元新聞網—台灣新聞,2006年1月17日,http://hk.epochtimes.com/bh/6/1/17/n1192562.htm。
羅秀華,〈反轉社區規劃的主導權力:文山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2期,2004年,頁83。
羅貴美報導,〈社大、空大推展跨域結盟計畫:正式簽署「共同合作意願書」互諾開放資源共享〉,《社大開學》,11期,2003年10月,頁14。
饒夢霞,〈校長的諍言,老師的反省〉,《成大教育輔導》,10期,2003年3月,成功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實習輔導室,頁1。
顧忠華,〈發刊詞:塑造新型知識份子〉,《社大開學》,創刊號,2002年12月,頁1。
—,〈開放的知識與開放的大學〉,《社大開學》,12期,2003年11月,頁1。
—,〈台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載於:黃武雄等著,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頁134。
—,〈再論學習社會中的成人高等教育〉,《2004年社區大學秋季學術研討會(別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2004年11月13日,頁2以下,台灣大學凝態館。
—,〈自序〉,載於:氏著,《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8以下。
—,〈導論〉,載於:氏著,《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23。
—,〈如何建構學習社會的完整體系〉,載於:氏著,《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42。
—,〈反省與創新:社區大學的社會責任〉,《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2005年4月23至24日,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頁10。
—,〈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制度對社大的可能影響〉,《社大手握手電子報》,21期,2005年3月9日。
—,〈通識教育與終身學習〉,載於:氏著,《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70以下。
—,〈社區大學與二次教改〉,《社大手握手電子報》,57期,2006年1月27日。
顧爾德,〈社造與社大〉,《中國時報》,第A15版,2005年4月25日。
貳、外文部份
Kane, Liam: So you think you're a Freirean? adults learning, 2005/10, p.12.
Freire, Paulo: Pe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30th anniversary ed., 1994.
—,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30th anniversary ed., 2000.
左藤進,〈高齡者社會福祉ー法行政〉,《社會保障社會福祉法法政策》,東京:誠信書房,1998年,5版,頁271以下。
永井憲一,《教育法学》,東京:研究所,1998年。
倉地曉美,《多文化共生的教育》,東京:勁草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
喜多村和之,《現代の大学.高等教育:教育の制度と機能》,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9年,頁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