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品淳
Chen, Pin-Chun
論文名稱: 島嶼幻象:行為場域轉譯之共融舞台
Island Illusion: a Synesthetic Stage of Translated Performative Space.
指導教授: 林軒丞
Lin, Hsuan-Cheng
宋立文
Sung, Li-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on Techno Art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互動設計投影藝術行為轉譯文化再現
外文關鍵詞: interactive design, projection art, behavior transl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65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動作捕捉系統獲取互動者姿體位置的數據,傳輸訊號後,經由運算與設計,產生能夠呼應的空間投影效果。
    《島嶼幻象》為成功大學參與國家科技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之「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補助的【島嶼演譯:科技藝術場域轉譯與跨域共舞創作計畫-以馬祖為實踐基地】之子計畫延伸之前導創作,在《島嶼幻象》創作中,以馬祖的軍事遺構做為主要操作創作與研究進行之場域,以空間、行為、情感三個相互牽引的因素做為主要操作創作之策略,並透過現地參訪獲得之素材進行空間再現及轉譯之模型建構,呈現出馬祖內在印象以及外在感知結合下的:「島嶼幻象」場景。
    本創作除了是一項互動投影與空間構成之設計,在視覺呈現上也力求其中所產生的效果回饋應能表達情緒性、增強動作張力、藉由不同的感官刺激產生共鳴、重構觀者舞者與舞台情境之對話。藉此增加表演藝術豐富性與效果,並提供給舞蹈家在個人肢體動作以外更具延伸性的表演媒介,也藉由投影色彩與空間感變化,重現對場域、心靈互相牽引創作之印象。
    《島嶼幻象》以人的行為與空間場域之間的互動作為主要操作概念,透過人與空間感的變動關係反映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干擾的互動方式作成擾動模型,同時映射場域與人的知覺感受間動態關係。由人體與場域、時空深入至人我關係為主要探討的議題,構築此行為場域轉譯之共融舞台」,並透過以馬祖為基地的創作實踐,提出一種新型態的沉浸式科技藝術導覽手段。

    This study aims to utilize motion capture systems to acquire data on the positions of interactive participants, transmit the signals, and generate corresponding spatial projection effects through computation and design.
    The "Island Illusion" project goes beyond interactive projection and spatial design, aiming to convey emotional feedback, heighten dynamic tension, generate resonance through various sensory stimuli, and reconstruct a dialogue among the audience, performers, and the stage. It enriches performing arts, offering dancers a broader performance medium beyond individual physical movements.
    The main focus of the investigation lies in exploring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human body and spatial domain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nstructing a " Synesthetic Stage of Translated Performative Space." A new form of immersive technological art navigation is proposed by creating practices centered in Matsu.

    摘要 ii Island Illusion: a Synesthetic Stage of Translated Performative Space. iii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 1 章 緒論 1 1.1 研究及創作背景 2 1.2 研究及創作動機 2 1.3 研究及創作目的 3 1.4 名詞定義 4 1.4.1 幻象 ( Illusion ) 4 1.4.2 行為場域(Performative Space) 6 1.4.3 共融舞台(Synesthetic Stage) 6 1.4.4 視覺感性 7 1.4.5 想像主體 8 1.5 研究及創作流程 9 第 2 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0 2.1 空間、行為與情緒之連動關係 12 2.1.1 拉邦動作分析(LMA) 12 2.1.2 情緒空間 14 2.1.3 行為學 16 2.1.4 空間行為 17 2.1.5 小結 21 2.2 視覺化設計影響行為 23 2.2.1 互動訊息 23 2.2.2 互動空間層級 23 2.2.3 劇場論(Dramaturgy)反向操作 27 2.2.4 小結 27 2.3 定義數據與動作連結 27 2.3.1 MediaPipe 27 2.3.2 TouchDesigner 30 2.3.3 姿態轉譯 34 2.3.4 小結 37 2.4 場域印象之空間元素 38 2.4.1 現地場域調查 39 2.4.2 核心概念 42 2.4.3 馬祖空間素材分析 43 第 3 章 創作形式分析 46 3.1 實時互動與空間投影創作案例 46 3.1.1 安娜琪舞蹈劇場《第七感官》,2011 47 3.1.2 Mattia Diomedi 《V…Mir Live you Play 》,2017 49 3.1.3 KEZZARDRIX _《Tilted》,2018 51 3.1.4 小結 53 3.2 視覺效果案例 54 3.2.1 Rory Gardiner 54 3.2.2 Nigel Grierson《Lightstream》,2019 55 3.2.3 奧山由之《windows》,2023 56 3.2.4 小結 58 3.3 個人作品回顧 59 3.3.1 《島輝》,2022.01(共同創作) 59 3.3.2 《光蹤耀祖》,2021.12(共同創作) 60 3.3.3 《重力ㄘ 重力ㄘ》,2022.05 60 3.3.4 《noT!ce》,2022.01 61 3.3.5 Visible Distance,2020.12(共同創作) 62 3.3.6 小結 63 第 4 章 創作方法及實踐 64 4.1 研究與創作架構論述 64 4.2 創作說明 66 4.2.1 投影效果與舞者關係 66 4.2.2 想像主體 68 4.3 場景建構 69 4.3.1 空間劇本 69 4.3.2 空間建構 71 4.3.3 互動場域 74 4.4 視覺效果 79 4.4.1 動作指引的視覺效果 79 4.4.2 實時跟隨的視覺效果 81 4.5 互動腳本 84 4.5.1 互動場域概念 85 4.5.2 關鍵動作設置 85 4.5.3 畫面互動性分析 87 4.6 反思後續創作延伸可能 88 第 5 章 展覽紀錄 89 5.1 展覽概述 89 5.2 展演預期效果 90 5.2.1 展場規劃 90 5.2.2 展覽作品理念延伸 92 5.3 展場實際效果紀錄 93 5.3.1 展覽現場 94 5.3.2 展覽現場互動及導覽 96 5.4 展覽回饋與後續修正 98 5.4.1 觀眾回饋 98 5.4.2 後續修正 100 第 6 章 結論 102 6.1 研究創作成果總結 102 6.2 未來展望 103 參考文獻 104

    Barbara Tversky. (2020). 行動改造大腦 (朱宜康, Trans.). 遠足文化.
    李佳勳. (2002).「互動式媒體」-以感官多模式探討數位設計環境中人機互動介面設計與應用實例.
    吳靖文.(2011).山的心象與幻象之創作研究.
    林佩昕.(2019).「以假亂真」―虛擬實境感官體驗藝術創作.
    邱誌勇.(2020).空間性身體的實踐:謝杰樺在<第七感官>、<Second Body>與<永恆的直線>中的空間與身體.
    陳合成.(2004).複動與幻象-數位動態影像研究與創作.
    陳良源.(2007).政策變遷與馬祖區域發展之研究.
    陳惠娟. (2010). 導入空間行為學於多人互動空間之設計.
    陳易群. (2020). 立體視覺感知增強研究.
    黃宜璋. (2020). 建築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
    黃彥慈. (2006). 拉邦動作分析時間、空間與力度元素量化之研究──本能動作為例.
    黄遠君. (2014). 動詞空間-以行為特質重組空間關係.
    馮勝宣. (2016). 台灣當代影像藝術中的訊息轉譯―以國藝會美術類展演與創作補助(民 國86-103年)作品為例. 國藝會視覺藝術獎助成果研究.
    鄒素卿. (2016). 風景:意象.心象.
    蔡瓊書. (2022).景象·意象.心象一蔡瓊書繪畫創作研究.
    鍾佩芳. (2022). 從記憶中讀取「視覺感性的風景」—鍾佩芳創作研究論述.
    吳冠毅. (2006). 情緒與空間. 憂鬱防治協會通訊. 2006. 10.
    邱上嘉、 莊玟琦、 管倖生. (2010). 亞歷山大模式語言運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71 期,2010 .03. 1-25
    黃啟川、周融駿. (2016). 探討鄰里公園恢復性環境設計之模式語言. 環境藝術學刊,2016.02. 34-64.
    謝杰樺. (2006). 數位化解析情緒,優質人類生活-淺談動作分析中情緒應用之可能性.美育雙月刊. 65.
    林瑋嬪. (2023).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春山出版.
    劉梅玉.(2013). 向島嶼靠近. 爾雅.
    劉梅玉. (2016).寫在霧裡. 釀出版.
    Digital FUN. (2022). TOUCHDESIGNER全新交互設計及開發平台. 人民日報出版社.

    網路資源
    https://anarchydancetheatre.com/
    https://artemperor.tw/focus/4929
    https://compas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hic3.12170
    https://docs.derivative.ca/Main_Page
    https://ianshelanskey.com/2017/03/23/rigged-kinect-mesh-for-touchdesigner/
    https://vrui-research.gitbook.io/researchonvrui/ergonomic-issues/jie-mian-zui-yu/ren-yan-kan-neng-li
    https://vmaker.tw/archives/58788
    https://www.archdaily.com/80988/stratford-station-olympic-kiosk-competition-proposal-lgt-office/stairs
    http://www.magicandlove.com/blog/2021/06/02/mediapipe-in-touchdesigner/
    http://www.magicandlove.com/blog/2021/05/20/mediapipe-in-touchdesigner-1/
    https://www.matsucc.gov.tw/cultural-travel/
    http://www.simp4live.com/projection-mapping/2018/-mappingtouchdesigner
    http://www.touchdesigner.co/tutorial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