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立昂
Chen, Li-Ang
論文名稱: 轉爐石路基回脹行為與改善方法探討
Investigating the Swelling Behavior and the Mitigation Methods of Highway Subgrade with Basic Oxygen Furnace Slag
指導教授: 李德河
Lee, Der-H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轉爐石路基回脹酸改良泥岩發泡材料中空夯實油溶瀝青
外文關鍵詞: Basic oxygen furnace, Roadbed swelling, Acid mitigation, Mudstone, EPS, Hollow, Cut-back asphalt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轉爐石為煉鋼一貫作業之副產品,我國近年來產量每年約120~130萬公噸,佔煉鋼副產品20%,由於轉爐石具有抗壓性高、磨損率低、粒料替代潛能高等特性,隨著近來來轉爐石資源化應用漸廣,我國多將轉爐石用於地盤回填、施工便道、地盤改良材料等土木填方工程中。但未改質轉爐石遇水即會進行水化反應而導致體積膨脹,且其回脹行為是一長期且不均勻之行為,若冒然使用會造成諸多工程問題。
    為增進轉爐石應用於土木工程中之填方材料的可能性,本研究藉由探討一在道路工程上不當使用轉爐石作為路基回填材料之案例,透過長期監測,了解轉爐石於路基材料使用之回脹特性;最後由研究區域之監測結果,提出六種對於轉爐石回脹行為之改良方法,並進行回脹試驗討論其抑制回脹效益。本研究主要之研究成果如下。
    (1) 轉爐石路基之回脹量與回填料中所佔有轉爐石之百分比有關,路基之轉爐石含量越高則產生越大之回脹量。
    (2) 轉爐石路基發生回脹之條件,需同時滿足路基材料中含有一定比例之轉爐石,及位於與水接觸之深度(地下水通過、地表降雨滲水)兩條件;未接觸到水之轉爐石路基,則觀察到輕微壓縮之現象。
    (3) 藉由對於研究區域之監測結果,提出抑制轉爐石回脹行為之四個改良方向︰減少轉爐石所佔回填料百分比、阻隔轉爐石與水接觸、降低轉爐石本身之f-CaO含量、預留回脹空間;進而提出6種方法(酸改良法、泥岩包裹法、發泡材料混拌法、發泡材料裹酸混拌法、中空夯實法及油溶瀝青法),經由30天之自由回脹試驗結果顯示皆能夠達到抑制回脹之效果。
    (4) 本研究所提出之改良方法中,40%泥岩包裹法及40%發泡材料裹酸包裹法,抑制回脹效果最佳,在30天之加溫自由回脹試驗中,能夠降低75%以上之回脹量;發泡材料混拌法及油溶瀝青法之抑制回脹效果明顯;酸改良法對於抑制回脹略有效果;而中空夯實法則是效果不彰。

    Basic oxygen furnace slag (BOF) is the by-product in the consistent steelmaking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annual production is about 120 to 130 million tones in Taiwan, representing approximately 20% of by-product. Because of BOF has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low wear rate, higher potential of substitution for backfill material, in recent years, the recycle applications of BOF become more wide spread.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s becoming widely used as backfill material, construction roads, ground improvement materials and other filling materials. The unmodified BOF’s hydration reaction ledding to volume expansion, and the swelling behavior is a long-term and uneven reaction. It cause lots of engineering problems if we use BOF heedlessly.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BOF used as filling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the study discusses an improper-used case of using BOF as backfill materials in road project. The swe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F using as roadbed material is understood by long-term monitoring. Throug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rom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proposed six kinds of improved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swelling behavior of BOF. By swelling test, the study discuss each methods’ benefits. The main result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welling volume of BOF roadbed h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centage of BOF of backfill material.
    (2) Causing swelling behavior of BOF roadbed must satisfy two conditions: Roadbed material contains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BOF, and locating in the depth which contact with water(undergroundwater, seepage water from surface rain).
    (3) Throug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rom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proposed 4 ways to reduce the swelling behavior of BOF: Reducing the percentage of BOF of backfill material, Blocking water from BOF, Decreasing the f-CaO content of BOF, and Creating space reserving for the swelling. Six mitigation metho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cid mitigation method, Mudstion wrapping method, EPS mixed method, Acid wrapping EPS method, Hollow improved method, and Cut-back asphalt method.
    (4) In evaluating the swelling mitigation 40% mudstion wrapping method and 40% acid wrapping EPS method on mitigation have the best effects, reducing over 75% of swelling volume in 30-days swelling test. EPS mixed method and cut-back asphalt method are also good. Acid mitigation method is fair, and the hollow improved method on mitigation has the worst effec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前言 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 何謂轉爐石 4 2-2轉爐石之化學組成 7 2-3轉爐石之物理性質及工程性質 9 2-4轉爐石之回脹機制 11 2-4-1 f-CaO的特性 12 2-4-2 MgO的特性 14 2-5轉爐石之自由回脹試驗 15 2-5-1 JIS A5015之試驗方法 15 2-5-2 JIS A 5015之回脹率要求標準 18 2-5-3 回脹試驗方法比較 20 2-6 轉爐石之回脹壓力 25 2-7 轉爐石之資源化與安定化方法 28 2-7-1 轉爐石資源化現況 28 2-7-2 轉爐石之資源化問題及生態特性 32 2-7-3 轉爐石之安定化方法 32 第三章 研究內容與方法—現地監測方法與結果分析 36 3-1 現地監測儀器及方法介紹 36 3-2 伸縮式沉陷計監測方法及原理介紹 37 3-3 現場監測結果及分析 42 3-3-1 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與地下水位監測結果與分析 42 3-3-2 淺層伸縮式沉陷計與地下水位監測結果與分析 57 3-4綜合結果比較與分析 62 3-5 現地監測結論 64 第四章 轉爐石回脹行為之改善方法及試驗方法 66 4-1 酸改良法 68 4-2 發泡材料混拌法 74 4-3 發泡材料裹酸混拌法 81 4-4 泥岩包裹法 82 4-4-1 泥岩材料 82 4-4-2 改良原理及方法 82 4-5 中空夯實法 85 4-6 油溶瀝青法 89 第五章 改良方法之試驗結果 93 5-1未改良純轉爐石 93 5-2 酸改良法 94 5-3發泡材料混拌法 97 5-3-1 回脹試驗 97 5-3-2 CBR承載力檢核 100 5-4 發泡材料裹酸混拌法 102 5-5 泥岩包裹法 106 5-5-1 自由回脹試驗 106 5-5-2 CBR承載力檢核 109 5-6 中空夯實法 112 5-7 油溶瀝青法之常溫養治結果 117 5-8改良轉爐石回脹量方法之綜合討論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30 附錄一 134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3 圖2-1中鋼一貫作業流程 5 圖2-2傳統氣冷爐石熱渣潑地法 6 圖2-3 二代轉爐石淺盤造塊水坑崩解處理法 6 圖2-4 轉爐石之著磁性 8 圖2-5 氧化生鏽之轉爐石 8 圖2-6 轉爐石粒徑分佈曲線 10 圖2-7 C3S冷卻形成之化合物 12 圖2-8 游離氧化鈣之存在形式 12 圖2-9 JIS A5015適用之夯實試驗器具 15 圖2-10 模型路基施工區分配及鋪裝組成(JIS A5015) 19 圖2-11 模型路基回脹率與浸水膨脹比關係圖(JIS A5015) 19 圖2-12 模型路基回脹率與K30值之比((開挖時/施工時)X100%)關係 20 圖2-13 回脹壓力試驗裝置圖 25 圖2-14 回脹壓力試驗剖視圖 26 圖2-15 陳志遠(2012)回脹壓力設備 27 圖3-1 伸縮式沉陷計(左)及地下水位井(右)示意圖 37 圖3-2 攜帶式水位計(左)與沉陷計測量情形(右) 37 圖3-3 深層伸縮式沉陷計錨碇位置分布圖 39 圖3-4 淺層伸縮式沉陷計錨碇位置分布圖 40 圖3-5 伸縮式層別沈陷計的三支量測桿與各層位變位之關係 41 圖3-6 第一階段深層地下水位變化和雨量之關係 43 圖3-7 第二階段深層地下水位變化和雨量之關係 43 圖3-8 第一階段孔位淺層地下水位位變化和雨量之關係 44 圖3-9 第二階段孔位淺層地下水位變化和雨量之關係 44 圖3-10 D-1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5 圖3-11 D-2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5 圖3-12 D-3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6 圖3-13 D-4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6 圖3-14 D-5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7 圖3-15 D-6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7 圖3-16 D-7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8 圖3-17 D-8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8 圖3-18 D-9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9 圖3-19 D-10深層伸縮式沉陷計轉爐石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49 圖3-20 回脹量與錨碇深度之關係 50 圖3-21 磁篩土樣取樣方式說明 52 圖3-22 隨機取樣200g欲進行磁篩之土樣 53 圖3-23 回填層中轉爐石材料受磁力吸附情況 53 圖3-24 純轉爐石回填層厚度與回脹量之關係 56 圖3-25 S-1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57 圖3-26 S-2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58 圖3-27 S-3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58 圖3-28 S-4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 59 圖3-29 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整理 60 圖3-30 深/淺層伸縮式沉陷計各層變位與地下水位之關係整理 62 圖4-1 自由回脹試驗之模具及儀器 67 圖4-2 回脹試驗之加溫養治水槽 67 圖4-3 pH測定儀置於pH4.0溶液之正情形 69 圖4-4 水洗浸酸改良法過程 70 圖4-5 酸改良法之pH值變化情形 72 圖4-6 轉爐石浸水及酸溶液表面薄膜 72 圖4-7 轉爐石浸水表面薄膜之XRD分析結果 73 圖4-8 酸改良後轉爐石表面生成之白色氯化鈣結晶 73 圖4-9 粒徑3~5mm之EPS 74 圖4-10 EPS與轉爐石均勻混拌情形 75 圖4-11 保麗龍靜彈性試驗之應變片 76 圖4-12 保麗龍靜彈性試驗儀器配置情形 76 圖4-13 保麗龍靜彈性試驗結果(試體1) 78 圖4-14 保麗龍靜彈性試驗結果(試體2) 78 圖4-15 CBR試體浸水情形 79 圖4-16 CBR試驗設備 80 圖4-17 聚苯乙烯之化學結構單位晶元 81 圖4-18 表面形成酸膜之EPS材料 82 圖4-19 中空夯實法之原理 85 圖4-20 中空夯實法所使用之三種PVC管 86 圖4-21 中空夯實完成試體(1.8cm) 88 圖4-22 中空夯實完成試體(2.6cm) 88 圖4-23 中空夯實完成試體(3.4cm) 88 圖4-24 速凝油溶瀝青RC-70 90 圖4-25瀝青在高溫加速回脹試驗之熔出情形 92 圖4-26 轉爐石與油溶瀝青7.7%拌合情形 92 圖5-1 未改良純爐石6.4%含水量回脹試驗結果 93 圖5-2 直接浸酸改良法與最佳含水量之回脹曲線比較 95 圖5-3 水洗浸酸改良法與最佳含水量之回脹曲線比較 96 圖5-4 直接浸酸改良法與水洗浸酸改良法之回脹曲線比較 96 圖5-5 10%EPS與90%轉爐石配比之試驗結果 98 圖5-6 20%EPS與80%轉爐石配比之回脹試驗結果 98 圖5-7 40%EPS與60%轉爐石配比之回脹試驗結果 99 圖5-8 EPS各種配比之回脹曲線比較 99 圖5-9 不同夯打數混拌試體(40%EPS)貫入應力與貫入深度關係 100 圖5-10 40%EPS60%轉爐石試體之現地CBR 101 圖5-11 10%裹酸EPS與90%爐石配比之試驗結果 103 圖5-12 20%裹酸EPS與80%爐石配比之回脹試驗結果 103 圖5-13 40%裹酸EPS與60%爐石配比之回脹試驗結果 104 圖5-14 裹酸EPS各種配比之回脹曲線比較 104 圖5-15 EPS裹酸前後各種配比之回脹曲線比較 105 圖5-16 30%泥岩與70%轉爐石配比之試驗結果 107 圖5-17 40%泥岩與60%轉爐石配比之試驗結果 107 圖5-18 50%泥岩與50%轉爐石配比之試驗結果 108 圖5-19各泥岩配比之試驗結果 108 圖5-20不同夯打數混拌試體(40%泥岩)貫入應力與貫入深度關係 109 圖5-21 40%泥岩包裹法試體之現地CBR 110 圖5-22 中空夯實1.8cm自由回脹試驗結果 113 圖5-23 中空夯實2.6cm自由回脹試驗結果 113 圖5-24 中空夯實3.4cm自由回脹試驗結果 114 圖5-25 不同管徑之自由回脹試驗結果比較 114 圖5-26 中空夯實法110天自由回脹試驗後試體照片 116 圖5-27 轉爐石於常溫水中與80ºC溫水中回脹行為比較 118 圖5-28 7.7%油溶瀝青法常溫養治試驗結果 119   表目錄 表2-1 轉爐石化學成分含量之分析 8 表2-2 轉爐石基本數據統整 9 表2-3 轉爐石試驗結果與文獻之轉爐石與河床粒料比較表 10 表2-4 不同粒徑對應之f-CaO含量 (程士豪,2008) 13 表2-5 不同粒徑對應之f-CaO含量 (柯明賢,2002) 13 表2-6 JIS A5015 浸水膨脹比之級配要求及品質規定 17 表2-7 使用材料混合表 18 表2-8 ASTM D4792浸水回脹試驗之級配要求 23 表2-9 各種回脹試驗方法比較 24 表2-10 中鋼公司煉鋼副產品之產量及產出特性 29 表2-11 中鋼公司煉鋼副產品資源化概況 30 表2-12 中聯公司轉爐石資源化實例 31 表3-1深層伸縮式沉陷計錨碇深度表 39 表3-2 淺層伸縮式沉陷計錨碇深度表 39 表3-3深層伸縮式沉陷計監測結果 50 表3-4各孔磁篩結果 55 表3-5回脹量與轉爐石佔回填層比例關係 55 表3-6回脹量與轉爐石佔回填層比例關係 55 表3-7淺層伸縮式沉陷計與淺層地下水位結果整理 60 表3-8深層伸縮式沉陷計監測資料(依年分) 63 表4-1 貫入加州標準碎石之應力 80 表4-2 不同比例混拌材之最佳含水量及最大乾單位重 84 表4-3 不同中空外徑之夯打次數修正 86 表4-4 美國瀝青協會(AI)速凝油溶瀝青規範 90 表5-1 未改良純爐石6.4%含水量回脹試驗結果 94 表5-2 40%EPS60%轉爐石試體之現地乾單位重與其CBR值 101 表5-3 EPS裹酸前後所對應之平均浸水膨脹比(%) 105 表5-4 40%泥岩包裹法試體之現地乾單位重與其CBR值 110 表5-5 陳志遠(2012)泥岩混拌法試體之現地乾單位重與其CBR值 110 表5-6 中空夯實法各種管徑其預留空間與回脹量關係整理 115 表5-7 加溫回脹試驗各改良方法試驗天數對應之浸水膨脹比(%) 120 表5-8 油溶瀝青法試驗天數對應之浸水膨脹比(%) 122 表5-9 各改良方法於加溫/常溫回脹試驗之成效整理 123

    1. 『2010年中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頁66-67。
    2. 『2011年中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頁11-13。
    3. 中華鋪面工程學會,『轉爐石應用於瀝青混凝土鋪面研討會專輯』,台灣桃園,2007。
    4. 中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chc.com.tw/product2.html)
    5. 王金鐘,『轉爐石作為基底層材料及其工程性質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台灣台南,2005。
    6. 李春穎,許煙明,陳忠明『材料科學與工程』中文譯本,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8。
    7. 李德河、紀雲曜、田伸國,『泥岩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第35~47頁,1994。
    8. 周權英,『中鋼爐石用為道路材料評估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台灣新竹,1990。
    9. 林志棟,『氣冷轉爐石添加飛灰、底灰應用於基底層材料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桃園,2001。
    10. 林宗曾、施瑋婷、傅國誌、李彥輝,『轉爐石之回脹力學行為與化學特性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灣高雄,2007。
    11. 林益璇,『煉鋼轉爐石游離石灰加速安定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台灣高雄,2012。
    12. 柯明賢,『中鋼公司爐渣類副產品作為工程土方材料之規範研究』,期中報告,成大資源再生及管理中心,2002。
    13. 陳志遠,『轉爐石回脹行為與其改善方法探法』,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台灣台南,2012。
    14. 程士豪,『模擬煙道氣進行轉爐石碳酸化之研究』,碩士論文,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台灣高雄,2008。
    15. 黃大衛,『轉爐石取代傳統粒料對瀝青混凝土VMA性質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灣桃園,2008。
    16. 黃健威,『轉爐石在工程使用上之問題及其改善方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台灣台南,2011。
    17. 黃淳銜、黃隆昇、林登峰、林平全,『轉爐石資源化再利用作為道路鋪面材料之成效』,技術與訓練(ISSN 0254-5888),第33卷,第3期,頁36-44,2008。
    18. 楊貫一,『爐石資源化─中鋼公司爐石應用的過去與未來』,技術與訓練,第17卷,第1期,1992。.
    19. 楊智麟,『煉鋼爐渣於瀝青混凝土之應用』,簡報,中聯資源(股)公司,8月,2009。
    20. 楊慶元,『保麗龍與泥岩材料對提升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再開挖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台灣台南,2012。
    21. 詹詠翔,『養生條件對轉爐石溶出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台灣台南,2009。
    22. 劉國忠,『煉鋼爐渣資源化技術與未來推展方向』,環保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十月號,2001。
    23. 歐正章,『一貫作業煉鋼能源管理』,簡報,中鋼公司,12月,2012。
    24. 蔡攀鰲,『公路工程學』,台南: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工程研究中心,頁386,2000。
    25. 蘇茂豐、陳立,『電弧爐煉鋼爐之資源化現況及未來展望』工業污染防治,期刊,頁27-51,2005。
    26. 日本工業標準調査会,『JIS A 5015道路用鉄鋼スラグ』, 鉄鋼スラグ協会, 日本, 1992.
    27. 『転炉スラグ利用統計表』, 鉄鋼スラグ統計年報<平成22年度実績>, 鉄鋼スラグ協會, 日本. (http://www.slg.jp)
    28. 2010 Minerals Yearbook-Slag, Iron and Steel, U.S. Geological Survey, USA, March 2012.
    29. Böhmer, S., Moser G., Neubauer C., Peltoniemi, M., Schachermayer, E., Tesar, M., Walter, B., and Winter, B., Aggregates Case Study – Data Gathering, Final Report, Umweltbundesamt (The Germany Federal Environment Agency), Vienna, 2008.
    30. Geiseler, J., Steffes, B., Fix, W. and Koch, K., “Absenikung der Freikalkgehalte von LD-Schlacken im Flüssigen Zustand (Reduction of the Free Lime Content of BOF Slags in Liquid State),” Stahl Und Eisen, Vol. 107, No. SM9, pp. 403-409, 1987. (間接引用)
    31. Kobesen, H., “Iron and Steelmaking Slag in Europe and th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s,” pp. 4-8, NSA Slag Conference, Tampa, Clf., 21 October, 2008.
    32. Mohamed, A.EL-S. and Ossama, M.M., “On Measuring Swelling Pressure by Two Methods,” pp. 775-783, 7th Regional Conference, SMFE, Africa, 1980.
    33. Montgomery, D. and Wang, G., “Preliminary Laboratory Study of Steel Slag for Blended Cement Manufacture,” Materials Forum, Vol.15, No. SM4, pp. 374-382, 1991.
    34. Motz,H., Utilisation of Steel Slag in Germany–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stitut für Baustoff-Forschung e.V.(FEhS), Building Materials Institute, Duisburg, Germany, p. 8, 2008.
    35. Turner Fairbank Highway Research Center, Material Description for Steel Sla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teel Slag on Asphalt Concrete, Georgetown, USA, 2007.
    36. Viklund-White, C. and Ye, G., “Utilization and Treatment of Steelmaking Slags,” Proc. Global Symposium on Recycling, Waste Treatment And Clean Technology, Vol.1, pp. 337-345, 1999.
    37. Wang, G., “Determination of the Expansion Force of Coarse Steel Slag Aggrega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 24, No. SM10, pp. 1961-1966, 2010.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9-02公開
    校外:2018-09-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