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昱婷
Wang, Yu-Ting
論文名稱: 輾轉的容顏─從黃土水的【蕃童」論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形象的呈現與再現
The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aiwan Aboriginal's Ima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蕭瓊瑞
Hsiao, Chiong-R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黃土水台灣原住民蕃童原住民形象
外文關鍵詞: Huang Tushui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日治時期人類學者如何運用知識的力量以及政治武力去宰制原住民族。而這些原住民影像的「呈現」,是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族的科學詮釋。這些資料在將近一世紀之後,成為珍貴的原住民族史料,而台灣人藝術家黃土水第一次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蕃童】更是從這些資料中得到創作的基礎資料。

    不過,掌握詮釋權的一方做出結論,原住民形象也為之定形。透過圖像,呈現了無法造假的真實。但這些圖像,真的就是原住民族的真實面貌嗎?或者說,透過這些圖像,我們真能看到當時的原住民族嗎?另一方面,被殖民的台灣內部開始出現反抗意識,而當這種反抗意識是經由形塑台灣文化來表達時,本文認為:黃土水的【蕃童】可說是這種反抗意識下的一個產物。

    黃土水因為想要做出「台灣特有的」東西,因此想到以原住民為主題,但是【蕃童】並不是蕃童,而黃土水在完成【蕃童】之後,並未繼續發展原住民形象或是台灣人形象這個主題,反而開始以台灣特色的動物為主要題材,水牛系列成為最能代表黃土水一生創作精神的作品;這樣的事實,反映了什麼樣的意義?原住民因為【蕃童】的出現,一度成為歷史的主角,但對照其之後依舊幽微的歷史處境,似乎又不盡如此。黃土水深受日本教育影響,但他同時也在反抗意識下,創作【蕃童】。從時代的脈絡去看【蕃童】這件作品,能清楚對比整個日治時期在文化霸權作用下,原住民容顏的呈現與再現,也更能理解【蕃童】的歷史意義。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aims of this thesis and the methodology being used, as well as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Empire's Eyes and Taiwan's Heart" mainly discusses how anthropologists used their knowledge power, political supremacy and military advantage to rule the aboriginal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boriginal’s image is a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lmost one century passed, these data have become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aboriginals.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by those who have the power to interpret these data; hence the images of aboriginals were determined. It seems that unfakeable truths were represented through these images. However, on the one hand, are these images the real appearance of the aboriginals? On the other hand, inside the colonial Taiwan, antagonism towards the Japan Empire, which was expressed through the shap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arose. This article claims that Huang Tushui’s Fantung is a consequence of this antagonism.
    The third chapter “Cultures and Memories” describes that it wa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at the ideology and inner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were started to grow, although Taiwanese’s attempts to form the culture and their imaginary ideals to construct a nation were immature. Had the aboriginals, who had ever thought of their own nations but were facing the ruling of Japan, brought up resistance and self-awareness? Because of his attempts to create something “peculiar to Taiwan”, Huang chose aboriginals as his topic. Huang did not carry on the topics of aboriginals or Taiwanese after Fantung, but of animals that characterize Taiwan. The buffalo series becomes his masterpiece of his life. To what extent does this fact refer? Was Huang’s discontinuity of authoring the aboriginal and Taiwanese topics because Fantung was a short-lived means to attract judges, or a result of his Taiwanese ideology? The appearance of Fantung made the aboriginals once became the main character in history. However, this does not seem to be totally true when compared with their dim and gray circumstances.
    Th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sums up the discussion of all chapters mentioned above and a conclusion is mad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論文架構………………………………………………13 第二章 帝國之眼與台灣之心 第一節 被凝視的軀體……………………………………….15 第二節 台灣文化與台灣意識的形塑……………………… .26 第三節 不知名的蕃童…………………………………………31 第三章 文化與記憶 第一節 夾縫中的國族認同……………………………………39 第二節 輾轉的容顏……………………………………………49 第三節 從蕃童到水牛─黃土水的台灣象徵…………………58 第四章 結論…………………………………………………….66 附圖 ……………………………………………………………………‥.69 參考書目………………………………………………………………..80

    一、專書
    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1998。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著,《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9
    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遠流,1996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上、下冊,台北:遠流,1996
    《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4
    胡台麗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2003。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1990。
    池上秀畝著,張良澤編譯,《臺灣紀行》,台北:前衛,2001。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上)》,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李欽賢,《臺灣的風景繪葉書》,台北:遠足文化,2003。
    周盟桂,《台灣老明信片-原住民篇》,高雄:串門,2004。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施淑宜總編,《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上)》,台北:立虹,1996。
    施淑宜總編,《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下)》,台北:立虹,1996。
    孫大川著,《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台北:遠流,2004。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商務,2002。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台北:前衛,2000。
    楊南郡,《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台北:遠流,2000。
    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1991。
    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2002。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
    應大偉,《一百年前的臺灣寫真》,台北:圓神,1995。
    陳宗仁主編,《世紀容顏(上)-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頭目、勇士及傳統工藝》,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陳宗仁主編,《世紀容顏(下)-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日常生活、服飾、家族人物》,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陳申等著,《中國攝影史》,台北:攝影家,1980。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1996。
    雄獅美術編委會編,《攝影台灣》,台北:雄獅,1979。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北:晨星,2000
    羅秀芝,〈寫真史料之利用-以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之日據時期的寫真帖為例〉,《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臺灣分館,1994。
    藤井志津枝著,《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藤井志津枝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1997。
    藤島亥治著,詹慧玲編校,《臺灣的建築》,台北:臺原,1993。
    謝里法著,《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謝世忠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1987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1995。
    顏娟英編,《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美術,1998。
    童春發等著,《高砂春秋-臺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台北:立虹,1996。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2003。
    喬治.馬庫斯等著,林徐達譯,《文化批判人類學─一個正在實驗的人文科學》,台北:桂冠,2004
    顏忠賢,《明信片旅遊主義》,台北:天下遠見,2005。
    陶東風著,《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回首臺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台北:史博館,2003。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台北:遠流,1989
    Albert Memmi著,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民者〉,《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
    Arthur Rothstein(亞瑟‧羅斯坦)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
    Edward.H.Carr(艾德華‧卡爾)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1970。
    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桑尼譯,《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1998。
    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2002。
    John Pultz(約翰‧帕茲)著,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2005。
    Keith Jenkins(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Said Edward(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Said Edward(愛德華‧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2001。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2004。

    二、期刊
    王雅倫,〈忽近似遠~一世紀台灣老照片顯影〉,《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攝影發展概述》, 台北:原亦藝術公司,1998。
    丘延亮,〈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
    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百年台灣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第18期,台北:雄獅,1986。
    吳密察,〈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八期,1981
    吳密察,〈從人類學者到歷史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巨峰伊能嘉矩〉,《當代》135期
    吳其諺,〈吳鳳神話背後的影像-原住民在政策片中的意義〉,《電影欣賞》,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
    吳乃德,〈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收錄於《台灣社會學》第四期,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10。
    李子寧,〈鏡頭下的雅美族-日治時期雅美民族誌影像的回顧〉,《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電影欣賞》,第94期,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李道明,〈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灣原住民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第4期,1994。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第58期,1999。
    許進發、魏德文,〈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影像(寫真)紀錄概述〉,《台灣史研究》,第7期,1996。
    陳昌仁,〈尋找原住民的原住民:新民族誌(電影)與世紀末的人類(學)〉,《電影欣賞》,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
    陳永龍,〈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1994。
    陳昭和,〈試論臺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1994。
    許綺玲,〈破鏡裡頭尋先祖?-談臺灣家族相片的變更或再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
    張美陵,〈攝影真實與社會身體的監控〉,《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
    劉斌雄,〈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期,1976.6
    劉方瑀,〈「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臺灣美術》,第15卷,第2期,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周文,〈以歷史眼光鳥瞰臺灣攝影的發展〉,《臺灣美術》,第11卷,第4期,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9。
    蕭永盛,〈台灣寫實攝影的綱要系譜〉,《現代美術》,第74期,1997。
    孫大川著,〈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收入《山海文化》,1996年十月。
    雅邁‧苔木,〈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視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文化雙月刊》,第7期,1994。
    黃明川,〈一段模糊的曝光:臺灣攝影史簡論〉,《雄獅美術》,第175期,台北:雄獅,1985。

    三、學位論文
    卓宏祺,《清代台灣理番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1987
    夏春祥,《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與危機─就世俗化與涵化過程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1991
    楊慶平,《清末台灣的「開山撫番」戰爭》,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1994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1994
    張旭宜,《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番政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4
    林良吉,《清代閩浙督撫處理臺灣原住民事務之研究(1683~1795)》,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1996
    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藝術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1996
    陳俊雄,《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郭錦慧,《「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1997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 - 1900)》,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7
    謝仲修,《清代台灣屯丁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7
    張岱屏,《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反亞泥還我土地的歷史、論述與行動》,花蓮: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1999
    陳竹上,《看不見的權利:從民族主義、族群文化與殖民歷史反思台灣原住民族財產權在國內法制中的發展》,花蓮: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1999
    趙中麒,《部落主權與文化實踐: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運動之理論建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2000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郭倩婷,《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2001
    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2002
    黃莉珺,《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2002
    黃雅鴻,《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花蓮: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2002
    馬騰嶽,《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2002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2
    莊立信,《台灣民族建構中的原住民 ─原住民認同的初探》,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2004
    劉偉民,《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2004
    陳士章,《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權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2004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2004
    廖靜如,《日本殖民主義下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學穎,《清朝前期文獻中的台灣原住民印象》,花蓮: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2005
    劉方瑀,《被選擇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建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2-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