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人諭
Yang, Jen-Yu
論文名稱: 零雨詩中的拆解、追尋與隱忍
Dismantling, Pursuing and Tolerating in Ling Yu's Poetry
指導教授: 翁文嫻
Yung, Man-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零雨現代詩拆解追尋隱忍
外文關鍵詞: Ling Yu, Modern Poetry, Dismantling, Pursuing, Tolera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臺灣當代詩人零雨,詩作主題多元、語言指涉廣泛,擅長捕捉細膩的情思,並以知性與抒情的筆法,運用身體動作、語言文化、城鄉空間、人情心理等題材,交織出現代人的生活省思。現今對於零雨的研究,有許多不同的詮釋角度,主要以性別議題、空間意象與家族記憶為題。
      由於零雨詩中的主體常常處於外在壓制與內在壓抑的情況中,使得詩中主體需做出許多動作回應,其中又以「拆解」、「追尋」兩種行為,與「隱忍」的表述方式最為常見,因此擬從此三個方向探究其行為動作的目的。本文依循著詩中的字與字之間的訊息,提取出零雨詩所給予的直觀觸動,分析零雨詩中的行為,試從「拆解」、「追尋」與「隱忍」抽繹出其中的詩質。全文共分六章,首尾兩章為緒論與結論,第貳章就所「拆解」的事物進行分析,第參章則透過不同的「追尋」姿態進行討論,第肆章聚焦在零雨詩中的「隱忍」敘述,第伍章就零雨的詩學觀進行考察。
      在研究過程裡,發現了零雨的詩作透過主體的行為動作,傳達了對現實世界的反抗,表現出對理想狀態的執著與嚮往,以及對自身情感壓抑的情態,這些動作皆表達了詩人對於生存情態的省思,與對於人的深情。

    關鍵詞:零雨、現代詩、拆解、追尋、隱忍

    SUMMARY

    Taiwanese contemporary poet Ling Yu is an expert in capturing delicate emotional thoughts and uses the intellectual with the lyric writing style. Today's research on Ling Yu has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angles but mainly focuses on gender, poetic space, and family memory these issues.
    The subject in Ling Yu’s poetry is usually in a repressed situation, which made the subject has to respond with lots of action. This project look at three aspects of the behaviors in Ling Yu’s poetry. Chapter 2 analyzes the thing that she "Dismantling", Chapter 3 discusses through different "Pursuing" postures,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Tolerating" narrative, and Chapter 5 investigates Ling Yu’s poetics though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subject’s behavior conveyed the resistance to reality and expressed the yearning for the ideal state, as well as the modalities of suppressing her own emotions. These behaviors reflect deep thinking and affection for modern life.
    Under Ling Yu’s poetry intellectual appearance and cold feelings, there are passionate emotions, and this is her unique way to show up her thinking and affection.

    Keywords: Ling Yu, Modern Poetry, Dismantling, Pursuing, Tolerating

    目錄 致謝 I 摘要 II 目錄 V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概況及文獻回顧 3 一、研究範圍 3 二、文獻回顧 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2 一、研究方法 12 二、論文架構 15 第貳章、零雨詩中的「拆解」 17 前言 17 第一節、拆解身體意象 17 一、拆解身體的禁錮 18 二、難以拆解的情感 23 第二節、拆解時空脈絡 28 一、進入心理時間 30 二、召喚古典靈魂 37 第三節、拆解語詞的遮蔽 44 一、正視語意的偏移 44 二、辨析語意的嘗試 48 第四節、小結 54 第參章、零雨詩中的「追尋」 56 前言 56 第一節、步行與追尋 56 一、精神式前往 57 二、追憶童年 61 三、進入自省的步行 66 第二節、展演自我的追尋 71 一、在社會與自我間的擺盪 72 二、表現自我的戲劇排練 78 第三節、心知默會的追尋 83 一、以心傳心的交流 84 二、創建「心語」的想像 89 第四節、小結 94 第肆章、零雨詩中的「隱忍」 96 前言 96 第一節、循環反覆的隱忍 97 一、不願停歇的執著 98 二、自願受縛的屈服 103 第二節、迂迴表達的隱忍 107 一、不直言其事的敘述 108 二、寄託他物的敘述 113 第三節、小結 120 第伍章、零雨詩學觀的考察 121 前言 121 第一節、編輯詩刊的詩學意識 121 一、《現代詩》復刊:批判模仿複製之風 122 二、《現在詩》詩刊:探索詩的可能性 124 三、《歪仔歪詩刊》:提倡野性生命力 126 第二節、訪談的詩觀自述 128 一、創作形式:由小說到詩 129 二、創作的靈感來源:日常省思 130 三、創作題材:切身感受的事物 133 四、寫作手法:知性與抒情的平衡 135 五、理想中的詩歌語言 137 第三節、小結 138 第陸章、結論 140 第一節、研究成果 140 一、拆解遮蔽 140 二、追尋真情 141 三、隱忍吞聲 141 第二節、檢討與展望 142 參考書目 144

    參考書目

    一、零雨詩集
    零 雨:《城的連作》,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年。
    零 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臺北:時報出版,1992年。
    零 雨:《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
    零 雨:《木冬詠歌集》,作者自印,1999年。
    零 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作者自印,2006年。
    零 雨:《我正前往你》,臺北:唐山出版,2010年。
    零 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臺北:小寫出版,2016年二版。
        (2014年初版之改版)。
    零 雨:《膚色的時光》,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零 雨:《女兒》,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畫排列)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出版,2002年。
    李癸雲:《詩及其象徵》,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唐山出版社,1998年。
    翁文嫻:《間距詩學》臺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奚 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1998 年。
    魚 川:《魚川讀詩》,臺北:三民書局,1998 年。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
    黃荷生:《門的觸覺》,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黃 粱:《想像的對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黃 粱:《百年新詩:1917-2017》,花蓮:青銅社出版,2020年。
    楊小濱:《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臺北:釀出版,2012年。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楊小濱:《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楊宗翰:《臺灣文學的當代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劉維瑛:《八〇年代以降臺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 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年。
    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臺北:聯經出版,2019 年。
    蕓 朵:《濛濛詩意 : 蕓朵論新詩》,臺北:秀威經典,2017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美〕奚密著,奚密、宋炳輝譯:《現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依發表年份排列)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 年 10 月,頁 85-101。
    林惠玲:〈體內地誌與原鄉視景:論台灣女詩人吳瑩與零雨空間書寫〉,《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頁325-341。
    王金城:〈零雨的後現代詩歌寫作〉,《臺灣研究集刊》總第88期,2005年,頁 92-98。
    黃文鉅:〈箱女在劫:宿命與地理的黑洞——零雨詩的歷史寓言、空間考古〉,《臺灣詩學學刊》第10期,2007年11月,頁217-267。
    沈曼菱:〈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第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年,頁157-186。
    劉士民:〈零雨詩作中封閉與逃離的思辨〉,《東方人文學誌》8卷1期,2009年3月,頁201-226。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為例〉,《中外文學》,38卷2期,2009年6月,頁229-270。
    湯舒雯:〈零雨詩的方向辯證、光影幻術與黃昏風景〉,《臺灣詩學學刊》第13期,2009年8月,頁179-205。
    楊小濱:〈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政大中文學報》14期,2010年12月,頁241-265。
    于瑞珍:〈論零雨詩中的城市觀照〉《問學集》19期,2012年1月,頁25-41。
    解昆樺:〈零雨〈特技家族〉詩作的荒謬劇場性——與商禽〈門或者天空〉、村野四郎《體操詩集》的比較討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 年6 月,頁167-190。
    翁文嫻:〈不露痕跡的傳統──《台灣當代詩選》序〉,《詩與思》2,2015年8月,頁21-26。
    蔡林縉:〈「像季節的海浪不斷繞島行走」:零雨詩的驛動空間與島嶼圖景〉,《聲韻詩刊》33期,2016年12月,頁83-92。
    張寶云:〈「字思維」對當代詩學的啟示及應用〉,《文學新鑰》第25期,2017年6月,頁95-122。
    李蘋芬:〈零雨詩的身體書寫與封閉空間〉,《輔大中研所學刊》39期,2018年10月,頁231-257。
    李蘋芬:〈論零雨詩的視覺經驗與觀看方式──以〈梯子〉、〈Georgia O'Keeffe〉為中心〉,《臺灣詩學學刊》第32期,2018年11月,頁7-34。
    李蘋芬:〈身體這麼強悍在海上漂流 讀零雨〈女兒〉〉,《兩岸詩》第6期,臺北:兩岸詩雜誌社,2020年8月,頁122-128。
    廖育正:〈遊於物化——零雨《我正前往你》的隱士詩學〉,《中山人文學報》第52期,2022年1月,頁49-74。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份排列)
    劉維瑛:《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士民:《零雨詩的硬式抒情與敘述語言》,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 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空間詩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于瑞珍:《零雨詩的歷史意象與家族記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沈曼菱:《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5年。
    楊瀅靜:《創化古典、鍛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臺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黃丹竹:《臺灣女詩人之女體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蘋芬:《零雨詩的身體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
    賴亭如:《騷動與突圍——零雨、顏艾琳身體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朱容瑩:《存在與抵抗的夢想:以巴什拉四元素解讀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五、報刊雜誌(依發表年份排列)
    梅 新:〈「現代詩」接棒有人〉,《現代詩》復刊第9期,1984年12月,頁5。
    零 雨:〈「危機」即「轉機」——在詩的黑暗期中〉,《現代詩》復刊第18期,1992年9月,頁2。
    零 雨:〈一千種讀詩的方法——詩人說詩.黃荷生的弟弟和我〉,《現代詩》復刊第18期,1992年9月,頁44。
    鄭愁予:〈發光的黑暗──讀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現代詩》復刊第19期,1993年2月,頁23。
    梅 新:〈「現代詩」復刊緣起〉,《現代詩》復刊第20期,1993年7月,頁35。
    沈 睿:〈空間、地點和主體意識在幾位女詩人的詩中〉,《現代詩》復刊’90年代女性詩專號,1996年7月,頁79-84。
    焦 桐:〈飛往夢境的班機——小評零雨詩集《特技家族》〉,《聯合文學》第143期,1996年9月,頁165-166。
    張芬齡:〈文字的走索者——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現代詩》復刊第29期,1997年6月,頁26-27。
    焦 桐:〈夢與地理——台灣女詩人的想像空間〉,《文訊》第149期,1998年3月,頁25-28。
    翁文嫻:〈自古典之旁辨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創世紀詩雜誌》128期,2001年9月,頁114-129。
    張梅芳:〈我躺在地上微微側傾——零雨身體詩論〉,《歪仔歪詩刊》第9期,2011 年3月,頁 65-69。
    楊佳嫻:〈麒麟出沒的軌跡——新十年臺灣現代詩〉,《聯合文學》第320期, 2011年6月,頁 54-59。
    李翠瑛:〈白鷺鷥的心事——零雨「非人」一詩中的女性角色思考〉,《創世紀詩雜誌》170期,2012年3月,頁46-51。
    鴻 鴻:〈內星人的行車紀錄——零雨與菲奧娜.施.羅琳的對照詩集〉,《文訊》第64期,2016年2月,頁158。
    零 雨:〈筆記七則〉,《歪仔歪詩刊》第18期,2020年10月,頁70-76。
    蕭 蕭:〈歪仔歪詩社專輯〉,《國文天地》第429期,2021年2月,頁20。
    張繼琳:〈歪仔歪詩社一、二事〉,《國文天地》第429期,2021年02月,頁26-27。
    黃智溶:〈歪仔歪詩社編年簡史〉,《國文天地》第429期,2021年02月,頁21-23。

    六、訪談紀錄(依發表年份排列)
    李 蒙紀錄:〈從第一本詩集談起——鄭愁予與曾淑美、羅任玲、鴻鴻、零雨談片〉,《現代詩》復刊第 16 期,1990 年 12 月,頁 8-23。
    莊美華紀錄:〈再來一次造詩運動——副刊主編談現代詩的危機〉,《現代詩》復刊第18期,1992年9月,頁16-31。
    林 泠主持、皮諾丘整理:〈「現代詩」40 週年座談〔3〕——面對詩人——零雨、鴻鴻、陳克華〉,《現代詩》復刊第22期,1994年8月,頁35-45。
    姚 集記錄,零雨、曾淑美對談:〈二丘之貉——談女性詩人的創作〉,《現代詩》復刊第23期,1995年3月,頁 54-61。
    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零雨:《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頁161-170。
    孫梓評:〈「未完成」的美學—零雨談《我正前往你》〉,《自由時報》,2011年3月 1日副刊。
    曹 尼:〈訪談零雨〉,《歪仔歪詩刊》第7期,2010年5月,頁19-28。
    黃羊川:〈密隱神——零雨〉,《吹鼓吹詩論壇》第13號,2011年9月,頁150-153。
    蘇 和(Dylan Suher)、唐慧宇:〈《現在詩第九期》訪問——夏宇、鴻鴻、零雨、阿翁、曾淑美〉,《Asymptote》,網路版。
    黃文鉅:〈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零雨談《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自由時報副刊.書與人,2014年07月28日,網路版。
    〈我總是在草原的中央——席慕蓉對談零雨〉,《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36期,2014年12月,頁30-41。
    李蘋芬:〈身體就是我的宇宙——專訪零雨〉,《零雨詩的身體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訪談時間:2018年4月21日)
    楊書軒:〈零雨:語言已經是我唯一真實的後盾了〉,《聯合文學》,2018月05月14日,網路版。
    廖育正:〈女兒漂流東海岸——零雨談《女兒》〉自由時報副刊.書與人,2022年03月21日,網路版。
    零 雨、鴻 鴻:〈【文學相對論6月 二之一】零雨vs.鴻鴻/教養與愛情〉,《聯合報》,2022年06月06日,網路版。
    零 雨、鴻 鴻:〈【文學相對論6月 二之一】零雨vs.鴻鴻/永恆的居所〉,《聯合報》,2022年06月07日,網路版。

    七、網路資源(依發表年份排列)
    黃文鉅:〈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零雨談《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自由時報副刊.書與人,2014年07月28日,
    網址: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799561(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崔舜華:〈星期日文學.零雨: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明報》副刊,2018年2月4日,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204/s00005/1517681448702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204/s00005/1517681448702(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王秀如:〈突破語詞圍牆的真切對話——探討零雨《膚色的時光》語詞詩群(上)、(下)〉,《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網址: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4.html、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5.html(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蘇 和(Dylan Suher)、唐慧宇:〈《現在詩第九期》訪問──夏宇、鴻鴻、零雨、阿翁、曾淑美〉,《Asymptote》,
    網址:
    https://www.asymptotejournal.com/visual/hsia-yu-et-al-cross-it-out-cross-it-out-cross-it-outerasurist-poetry-from-taiwans-poetry-now/chinese-traditional/ (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歪仔歪詩社臉書粉絲專頁中的「關於」,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WaiZiWai/about/?ref=page_internal(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楊書軒:〈零雨:語言已經是我唯一真實的後盾了〉,《聯合文學》,2018月05月14日,網址:
    https://www.unitas.me/?p=2756(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廖育正:〈女兒漂流東海岸——零雨談《女兒》〉自由時報副刊.書與人,2022年03月21日,網址: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06949(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零 雨、鴻 鴻:〈【文學相對論6月 二之一】零雨vs.鴻鴻/教養與愛情〉,《聯合報》,2022年06月06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6360003?fbclid=IwAR2dCxARyKhA-2uek8ndpuNDG15xiL0R9s0ycFBvXs5srPtEzH87ZY6UH9k(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零 雨、鴻 鴻:〈【文學相對論6月 二之一】零雨vs.鴻鴻/永恆的居所〉,《聯合報》,2022年06月07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6368071?from=udn-relatednews_ch2(最後檢閱日期:2022年06月1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