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馮欣中 Feng, Xin-Zhong |
|---|---|
| 論文名稱: |
無形文化資產的法制建構與檢討 Construction and Review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國原則 、行政法人 、文化資產學院 |
| 外文關鍵詞: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The Principle of Cultue,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College of Culture Herit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2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無形文化資產主要是由「技」與「藝」所組成。因此相較於有形文化資產所具備的一定空間與形體,無形文化資產的文化表現主要構築在傳統歷史、社會構造及生活智慧之中,可以說是順應著時代、空間、社會環境的演變所產生。然而近幾年來政治經濟、全球化與科技工業所帶來的急遽變遷,無形文化資產的生存空間迅速被侵占與擠壓,尤其無形文化資產因為並不像有形文化資產一般若遭受外力威脅易引起話題性。故無形文化資產的消逝,總是容易被人們所疏忽遺忘。
我國因為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相對於有形文化資產而言是比較慢形成的,所以在無形文化資產上的維護與培育,仍有許多的制度與規劃尚未完備。有鑑於此,本論文希望可以先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上去界定文化在其中的意涵;接著從我國憲法中,藉由文化國下狹義文化基本權的功能去展開以檢討我國相關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中專責機構的缺乏與人才培育和認證制度的不足,並提出相關的建議,期望可以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貢獻一份心力。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echnology” and “Craft” two parts, and when compared to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possesses space, form and structur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ainly based on history and wisdom of life. In other word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will change due to time and society evolvement.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ve largely changed our society and it cau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appeared in a drastic speed.
For that reason, this article is hopefully to construct a solid base for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in the constitution, a base which is derived from cultural fundamental right. So that we can review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ind the deficiency in the system─ lack of an central authority and the system of certification.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壹、中文文獻
孔慶茂/于富業/王純子/孫睿/李小戈/劉承華/劉曄/許婷婷/蘇榮譽/陸培業/周玉波,《守成文化之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殊性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
尹章義/尹章華/尹章中,《文化資產法律實務》,台北市:文笙,2005年12月。
Chris Jenks著,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文化〈Culture〉》,臺北市:巨流,1998年5月。
Conrad Phillip Kottak,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14年3月,3版。
Richard T. Schaefer著,劉鶴群/廖淑娟/陳竹上/陳美靜譯,《社會學》,臺北:麥格羅希爾,2011年2月,12版
文芸/傅朝卿,〈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4期,2013年6月,頁77-96。
王瀞苡,〈阿里郎的堅持與躍升─韓國文化遺產傳承策略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8期,2011年12月,頁27-38。
田博元/吳慶烜/徐正桂/藍麗春/邱重銘/郭珮君/葉仲超/劉鼎昱/林文斌/李宏夫/王俊傑,《文化事業概論》,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2010年5月。
石光生,〈皮影戲傳承工作之檢討與藝生出路之研究〉,收於林保堯主編,《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教育部,1995年5月,頁95-106。
吉田憲司,〈有形、無形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文資學報》,2008年7月,頁201-216。
朱良杰,《我國技能檢定業務開放移地檢定之政策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朱宗慶,《法制獨腳戲:話說行政法人》,臺北市:傑優文化,2009年4月。
朱武獻/周志宏,〈行政組織權與設置原則〉,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臺北市:五南,2000年,頁263-304。
江韶瑩,〈傳統工藝的證照制度〉,收於:江韶瑩主編,《民間藝術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界限的穿透》,宜蘭五結鄉:傳藝中心,2005年10月,頁5-29。
牟延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保護?〉,《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學版)》,5卷3期,2006年9月,頁3。
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收於:陶立璠/櫻井龍彥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北京:學苑,2006年10月,頁89-105。
吳志光,《行政法》,臺北市:新學林,2012年9月,5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市:三民,2012年10月,12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年6月,4版。
吳柏勳,〈臺灣北管保存與傳承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清慧,《從廣電自由的憲法保障探討公共電視的組織與結構問題》,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9月。
吳錦發,〈臺灣經驗:以文化多樣性作為發展的資產〉,收於:楊子葆/吳錦發主編,《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台灣與全球的互動》,臺北市:利氏文化,頁129-132。
宋興無,〈現代西方語境中的文化與文明〉,《山東: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卷4期,2007年10月,頁12-19。
巫義政,〈國內各項證照考試由考選部辦理之妥適性探討〉,《國家菁英季刊》,1卷4期,2005年12月,頁81-108。
李汾陽,《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7月。
李秀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8月。
李佳育,《文化基本權在我國的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李建良,〈專門職業人員之依法考選與記帳士之執業資格/釋字六五五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124期,2009年3月,頁187-194。
──,〈農田水利會相關問題探析:公法人制度在我國實務與理論〉,收於: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編委會,2003年3月,頁107-162
──,〈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制為借鏡〉,《月旦法學》,84期,2002年5月,頁43-59。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行政法入門》,臺北市:元照,2006年1月3版。
李軍,〈什麼是文化遺產─ 對一個當代觀念的知識考古〉,收於:陶立璠/櫻井龍彥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北京:學苑,2006年10月,頁1-18。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06年9月,3版。
李惠圓,《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律分析─以私有文化建築保存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雅婷,《我國工業設計師證照制度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李震山,〈從法律觀點簡析行政組織變革之方向與問題〉,《日新半年刊》,7期,2006年11月,頁170-177。
──,《行政法導論》,臺北市:三民,2012年4月,9版2刷。
林三欽,〈行政法人作為組織改造之選項〉,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組織與人事行政法制之新發展》,臺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10年9月,頁91-138。
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行政法入門》,臺北市:元照,2012年9月,5版。
林君成,《臺灣文化資產概論與研究》,臺中:第一數位典藏,2010年6月。
林承緯,〈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從學科理論到保存實務的考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期,2012年6月,頁69-88。
林美容/謝佳玲,〈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臺灣史料研究》,25期,2005年7月,頁147-169。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2月。
邱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1995年11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市:自版,2014年9月,6版。
洪孟啟,〈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美育》,154期,2006年11月,頁12-19。
洪婉容,《從技藝訓練到產業化之發展:以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文化產業組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洪菁珮,《喧嘩之外的凝視─臺灣地方文化藝術節現象與政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徐明輝,《我國技能檢定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馬克林著,方能御譯,《文化創新的泉源─現代與傳統的銜接》,臺北市:臺北商務,1997年7月。
高軒,《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保護研究》,北京:法律出版設,2012年4月。
張玉璜,《文化性資產清查操作手冊》,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8年12月。
張媁雯,〈「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範圍定義與判斷基準之探討,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範圍定義與考試類科之研究研討會,2010年9月1日,考選部主辦。
張嘉尹,〈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頁29-70。
莊國榮,《行政法》,臺北市:元照,2015年9月,3版。
許育典,〈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2006年12月,頁1-42。
──,〈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期,2002年12月,頁37-70。
──,〈多元文化作為憲法價值秩序〉,《臺灣法學雜誌》,184期,2011年9月,頁77-81。
──,〈多元文化國下色情管制的憲法正當性─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動物戀網頁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17卷2期,2005年12月,頁1-92。
──,《文化基本權與多元文化國》,臺北市:元照,2014年3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高等教育,2002年5月。
──,《憲法》,臺北:元照,2013年2月,6版。
許育典/李佳育,〈從憲法文化國原則檢討中央文化組織與規範問題〉,《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期,2013年12月,頁1-40。
許宗力,〈國家機關的法人化〉,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利(二)》,臺北市:元照,2007年1月,頁461-487。
──,〈基本權利:第二講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2-80。
──,〈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臺北市:月旦,1993年4月,2版,頁117-214。
陳秀蓉,,〈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2期,1997年6月,頁101-132。
陳美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文創大觀1:臺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先覺,2013年7月。
陳韋利,《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之研究:以臺灣傳統戲曲類博物館選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陳敏,《行政法總論》,臺北市:自版,2011年9月,7版。
陳淑芳,〈文化憲法〉,收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臺北:元照,2006年,頁601-666。
──,〈國家管理財團法人權限之劃分與歸屬〉,收於氏著,《權力劃分與權限歸屬》,臺北市:元照,2011年8月,頁393-423。,
陳淑惠,《從文化資產保存現況探討本土傳統技藝傳承之永續策略》,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8年。
陳華文,〈目標差異:文化資產保護與開發的悖論─也談我們的建議和對策〉,收於:陶立璠/櫻井龍彥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北京:學苑,2006年12月,頁170-179。
陳愛娥,〈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及公法人〉,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台北市:五南,2000年,頁245-262。
──,〈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雜誌》,5期,2003年3月,頁63-73。
──,〈行政法人化與行政效能─「行政法人」作為政府組織改造的另一種選擇?〉,《月旦法學雜誌》,12期,2003年10月,頁61-73。
彭懷真,《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年2月。
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20期,2005年5月,頁37-65。
賀學軍,〈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理論思考〉,收於:陶立璠/櫻井龍彥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北京:學苑,2006年12月,頁106-108。
黃金麟,〈文化〉,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2009年9月,3版,頁27-50。
黃貞燕,〈無形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的成立與其護衛方法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5期,2013年11月,頁7-31。
──,《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五結鄉:臺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2008年4月。
黃貞燕/余翎瑄,〈無形文化財保存的推手─韓國〉,《傳藝》,67期,2006年12月,頁37-44。
黃涵玫,《我國營造業技術士證照制度之研究─以職類需求探討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靖雯/朱耀明,〈從英國政署經驗檢視我國行政法人制度:以蘇格蘭文物署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之比較為例〉,《立法院院聞》,33卷10期,2005年10月,頁54-67。
黃慶章,〈法國專門職業與外國資格認許制度〉,《考銓季刊》,54期,2008年4月,頁81-105。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臺北市:元照,2006年10月,3版,頁241-298。
楊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北京:北京大學,2014年2月。
溫秋菊,〈從藝師的自然死亡看傳藝工作問題─以「鑼鼓樂」傳藝計劃為例〉,收於林保堯主編,《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5月,頁13-26。
葉俊榮,〈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目標、原則及推動機置〉,《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2002年9月,頁1-22。
葉濤,〈手工藝、集體化和民眾日常生活〉,收於:中國民俗學會編,《傳統手工藝的保存與傳承》,北京:學苑,2015年1月,頁35-44。
董保城,〈台灣行政組織變革之發展與法制面之挑戰〉,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2007年7月,頁217-298。
詹鎮榮,〈自治組織之變革與趨勢:「行政法人」在地方自治團體發展之可能性〉,收於:氏著,《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台北:元照,2005年9月,頁219-264。
──,〈變遷中之行政組織法─從「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到「組織最適誡命」〉,《中研院法學期刊》,6期,2010年3月,頁1-60。
廖清暉,《技術士證照檢定制度對職場競爭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術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漢寶德,《文化與文創》,臺北:聯經,2014年10月。
──,〈建立文化組織的合理架構〉,《研考雙月刊》,29卷,2005年12月,頁24-33。
劉坤億,〈行政法人治理機制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27卷1期,2006年10月,頁40-46。
蔡文健,《從通訊傳播基本權檢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建構》,2009年4月。
蔡文輝,《社會學》,臺北:三民,2010年2月。
魯漢,〈關於民間手工藝傳承的當代性思考:以”捏面人兒”手藝為例〉,收於:中國民俗學會編,《傳統手工藝的保存與傳承》,北京:學苑,2015年1月,頁126-145。
蕭文生,〈行政組織改造評析〉,收於: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依法行政考核與風險管理/行政效能與組織變革/國境管制與行政法上之舉發》,臺北市:臺灣行政法學會,2012年8月,頁189-242。
薛銀樹,〈「人間國寶」的虛與實〉,《傳藝》,67期,2006年12月,頁20-29。
簡成熙,〈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收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臺北:五南,2000年4月,頁81-32。
鐘萬梅,〈你看到絆腳的石頭嗎?─實施證照制度應顧及的重要課題〉,《師說》,97期,頁30-32。
顧軍/苑利著,《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7月。
貳、外文文獻
Anderson, Jane E., Law, knowledge, Culture: The Production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Edward Elgar 2009.
Gullo, Peter, Religions- und Ethikunterricht im Kulturstaat, Berlin 2003.
Scheytt, Olive, Kommunales Kulturrecht- Kultureinrichtungen, Kulturföderung und Kulturveranstaltungen, München 2005.
Smith, Philip,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2001.
Odendahl, Kerstin, Kulturgüterschutz- Struktur und Dogmatik eines ebenenübergreifended Normensystems, Tübingen 2005.
參、網路資料
〈文化部:行政院管轄變更令〉,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820.html,最後瀏覽日,2015年11月5日。
〈文化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選辦法〉,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578,最後瀏覽日,2015年8月20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奈良真實性文件1994〉,http://twh.hach.gov.tw/ArticleContent.action?cate=2&id=43,最後瀏覽日,2015年4月23日。
〈文化資產局:組織沿革〉,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ms/news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AboutSelfDetail&contentId=2957&isAddHitRate=true&relationPk=2957&tableName=content&iscancel=true&menuId=3301,最後瀏覽日,2015年2月9日。
ETtoday東森新聞雲,《賴清德鐵腕廟會限放2串鞭炮 信徒怒:神明會生氣!》,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28/287824.htm(最後瀏覽日:2015年3月15日)
Yahoo奇摩新聞,《文化部開辦「文資學院」培育文資人才》,https://tw.news.yahoo.com/%E6%96%87%E5%8C%96%E9%83%A8%E9%96%8B%E8%BE%A6-%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5%AD%B8%E9%99%A2-%E5%9F%B9%E8%82%B2%E6%96%87%E8%B3%87%E4%BA%BA%E6%89%8D-101300395.html(最後瀏覽日:2015年2月13日)。
大紀元電子日報,〈許坤仲謝水能 傳承口鼻笛技〉,http://www.epochtimes.com.tw/11/9/5/174166.htm,最後瀏覽日:2015年4月15日。
中央廣播電台,〈文化部開辦「文化資產學院」培育文資人才〉,2015年3月13日,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177662,(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23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學院簡介〉,http://www.coch.tw/M2/M2.1/(最後瀏覽日
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的課程資訊網,http://www.coch.tw/M3/M3.1/。(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23日)。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學院計劃說明會〉,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event/activityListAction.do?method=doViewActivityDetail&activityId=1946&iscancel=true&menuId=201(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26日)。
文化部文資學院,〈文化資產學院計畫懶人包〉,http://www.coch.tw/M5/M5.1/(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27日)。
江韶瑩,〈守護‧傳承─台灣無形文化資產概說〉,《文建會雙月刊電子報》,3期,2010年1月,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00118/page01.html,(最後瀏覽日:2015年4月25日)。
自由電子報,〈《竹編不能失傳》 安靖4「赤腳師傅」下山授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14/today-center2.htm,(最後瀏覽日:2015年4月18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準則性文件〉,http://www.unesco.org/new/zh/culture/themes/normative-action/,(最後瀏覽日:2016年1月20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站,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087&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最後瀏覽日: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