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何翌綺 Ho, Yi-Chi |
|---|---|
| 論文名稱: |
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中社區參與多樣性議題學習的展開-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Planning and Practice Talents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ield Work,In Wen-Ling Community,Tainan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鄭淑惠 Cheng, Shu-H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8 |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 、參與的多樣性 |
| 外文關鍵詞: |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 Planning and Practice Talents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ield Work,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Divers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5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超高齡社會的影響下,台灣將於西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健康老化」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議題。而「高齡者的社會參與」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指標,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除了可以提供長輩正向的影響,進而降低照顧的產生,亦可以增進高齡社會的發展。目前台灣的高齡者可以在社區參與中透過團體活動滿足自身對於社會參與的需求,但隨著在地老化的推動成為各地社區發展協會需肩負的任務,社區發展協會在長期的經營中逐漸出現制式化的服務,活動類型限縮且流於形式。在缺乏活動種類多樣性且參與成員鮮少改變的狀況下,影響社區居民持續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
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推動下,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深入在地,透過專業知識幫助社區實際解決在地問題。在人才培育的過程中探討超高齡社會對在地的影響與解決方案,試圖帶動社區參與的多樣性進而優化高齡者的社區參與環境。
本研究藉由研究者在台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場域學習過程,探討場域實踐型人才學習過程中帶動社區參與多樣性的可能性以及學習重點。本研究目的為:1) 藉由文獻整理與分析,探討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人才學習過程中帶動社區參與多樣性的可能性以及學習重點;2)透過溫陵社區的場域實作,探討研究者在場域學習過程中,帶動社區參與多樣性的可能性,並整理出促成社區參與多樣性的關鍵工作方法;3) 探討參與的多樣性與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的相關學習要點之間的關係。研究成果如下:
一、文獻整理與分析:對社區參與多樣性的相關看法
臺灣社會發展近年來受到社區營造政策、高等教育改變、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以及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侵擾等大環境影響,過去社區發展協會等基層組織,常被認為是較為封閉的組織,但是因為社會多元的發展,其是比過去有機會連結到其他類型的組織,如地區層級、社區層級、微層級等其他組織,藉由彼此的共同學習,進而提升社區的能力。
而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政策的改變,所帶起大學社會責任(USR) 計畫的推動,是其中一種可能,是有機會讓社區發展協會等基層組織連結大學的教學,打開社區的封閉性,讓大學老師藉著課程帶著大學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學習成長。包括:1)在地區層級中帶動地區場域組織間的互動參與;2) 在社區層級中透過跨族群的橋樑搭建,帶動跨世代/族群間的互動參與;3) 在微層級中透過多樣的活動設計,鼓勵長期參與者間的互動參與學習。
二、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場域經驗帶動社區參與的多樣性及關鍵方法
就地區層級參與的多樣性與內涵而言,參與類型的多樣性包含有:1)社區與外部組織的互動-USR計畫帶動跨區域資源的流動;2)地區內多樣組織間的參與;3)結合社區現有地區層級的參與等,地區層級的參與有機會朝向地區共同生活發展,呈現地區層級生活文化的內涵;就促成地區層級參與多樣性的關鍵方法而言,透過場域間互動平台的合作以及互動型專家從中協調、轉譯,帶動場域間的互動。
就社區層級參與的多樣性而言,參與多樣性類型包含有:1)多元議題(高齡使用空間、文化保存與再生、高齡者權益、健康議題討論);2)工作方法(小組討論的互動方式、創意發想的活動設計、環境實作、回憶敘述的活動設計、新型態參與媒介、活潑有趣的活動設計);3)跨世代/族群的參與(研究團隊、大學生、碩士生、跨國學生與社區志工、社區長輩、周邊相關組織);就促成社區參與層級參與多樣性的關鍵方法而言有:1)搭起雙方互動的橋樑(中間人的引薦與幫助、了解高齡者特性、雙方見面的儀式感、快速破冰);2)世代互動的活動內容(依照高齡者特性設計活動、結合年輕人對科技的掌握、重視與高齡者的互動、世代交流的活動設計)。
就帶動微層級參與的可能而言有,透過南美好美企劃小隊的成立建構社區中微層級互動的可能;就醞釀微層級互動可能的方法而言有,長期與社區合作企劃、安排高齡者嘗試逐步學習的機會。
三、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場域實作經驗中,參與的多樣性與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的相關學習要點之間的關係
就跨領域互動學習而言有,1)跨領域換位思考的學習: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尋求不同專業者的協助,去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法。同時也可以透過課程的參與,了解不同科系在場域中面對共同問題時的看法;2)跨域合作的學習:透過建築與環境營造的學習以及家庭關係課的實作過程,在同步進行的實作間學習如何合作。
就場域/生活實驗室而言有,1)場域互動關係:場域互動關係建立與維繫、在地資料庫建構、互動型專家培育;2)場域支持系統提供各學習階段所需的資源:課程訓練階段(進入場域的先期知識與跨領域課程)、社區層級熟識階段(場域資料傳承、計畫經費、人力資源)、社區層級參與階段(計畫經費、人力資源、實踐型課程、物動型專家培育)、地區層級參與階段(場域間互動參與、舊城平台會議)、微層級醞釀階段(長期實踐型課程企劃、實踐型研究過程討論與反思)。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challenge of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in Taiwan's ultra-aged society, focusing on enhanc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versity among the elderl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ultra-aged society on local communities and explores solutions through field-based learning involving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talents. Using the Wen-Ling Community in Tainan as a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aims to 1)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foster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versity during talent cultivation, 2) identify key methods for achieving this through field practice, and 3)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diversity and practical learn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different levels of participation—regional, community, and micro—can coexist and enhance social interaction within communities. Key methods identified includ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building interaction bridges, and long-term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diversifying participation models in elderly communities is crucial for optimiz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an aging population.
文化部(2015)。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發展計畫(105-110)。行政院文化部。
文化部(2021)。2021社區營造白皮書。行政院文化部。
王宣筑(2022) 區域歷史中高齡者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 - 以台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參與為例歷史街區社區生活與環境建設老年人參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王羿霖(2022)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的培育-以學生參與臺南市六甲區林鳳社區營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成大第二期USR計畫成果報告書,2020。
成功大學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112年度修正計畫書,2023。
成功大學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112年度執行成果報告書,2023。
行政院(2018)。國情統計通報(第218號)。行政院主計總處。檢自:https://reurl.cc/XEovV0
何卓飛(2012)。教育部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檢討。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吳慧娟(2022)。高齡者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經驗研究:以台中市永興社區為例。靜宜大學,台中市。
呂寶靜(2012)。臺灣老人社會整合之研究:以社區生活參與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90-96。
卓春英(2010)。大高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模式與服務效能提升之探究。高雄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99 年度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
林雨潔(2018)。社區綠空間營造與綠生活經營-以台南市同安社區與國平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從一(2019)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刊雜誌》,2019 年 04 月,頁5-8。
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3),1-34。
侯永琪(2008)。由高等教育排名:全球與各國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看大學排名三大趨勢。評鑑雙月刊,(14),35-38。
待解決。檢自: https://reurl.cc/EoqbZk
高博銓(2021)代間學習活動的規畫與實施。實踐博雅學報,第三十二期。
國家發展為員會(2014)。聯合國世界人口高齡化趨勢。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檢自:https://reurl.cc/b9MMpo
張世雄(2018)。高齡社會中的社區照顧與社區政策:社區要怎樣照顧?。台灣
張渝嘉(2023) 臺南市安帄區國帄社區居民與大學學生參與社區「開心農場」空間的規劃與實作,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張嘉育、林肇基(2019),推動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趨勢、迷思、途徑與挑戰,課程與教學季刊,2019,22(2),頁31-48。
莊淑貞(2017)代間共學與高齡者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世明(2019) ,<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培育>(簡報發表),108 年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共培系列活動-SIG 社群交流(4),臺南市,頁 96-97。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刊雜誌》,2019 年 04 月,頁9-10。
陳世明、陳柏宗(2009)。都市高層集合住宅社區的老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與老人社會網絡、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 69 期,99~122 頁。
陳世倫(2016)。巷道傢具營造與居民共同生活經營 -以臺南市南區同安里與松安里巷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柏宗(2006)。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0(1)。
陳振遠、樊國恕、蘇國偉、何希慧、侯永琪、陳振宇、許文瑞(2011)。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5(3),84-96。
曾思瑜、陳柏宗、李梅英(2017)。高齡者社區照顧與環境規劃。台中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宜蓁(2022) 社區參與的多樣性-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以及安平區天妃里菩薩社區的參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董旭英(2021),<微光成炬>,《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90周年校慶專刊》,2021年12月,頁204-213。
詹火生、黃協源、陳小紅、薛承泰、古允文(2014)。社會正義與社區參與。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監察院(2021)。106 內調 0054。檢自:https://reurl.cc/2LxKNr
劉韋辰(2021)。高齡者在地老化生活與城鄉跨與生活的經營-以臺南市安平區國平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國兆(2013)。我國邁向頂尖大學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文忠、郭耀煌、葉欣誠、黃雅鴻、蘇祐磊、林冠群、蔡適陽、沈宗瑞、黃淑怡、劉文宏、宋威穎、邱上嘉、鍾碧芬、丁后儀(2019)。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芽與茁壯。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潘柏翰(2017)。台灣老人已多過小孩,關懷據點轉型「巷弄長照站」三大問題
鄧叡涵(2015)。社區活動經營與新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國平、怡平、育平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的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盧紀邦(2014)。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臺南市舊城再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盧紀邦、陳世明(2019,9月)。繼續年輕:以跨世代微型社群作為社區在地老化的想像。黃彥宜(主持人),在地老化。新實踐計台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蕭稦宸(2023)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以臺南市官田區隆田社區環境營造與北區仁愛里愛憩園空間規劃實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賴乃慈(2017)。區層級社區營造操作模式之探討─以臺南市中西區公所、仁德區公所、安平區公所、南區區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戴品芳(2017)。高齡者社區參與對心理福祉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謝美娥(2019)。從社會參與之能力表現探討老人活動參與。東吳工作學報,第三十七期,43-80。
顏曉菁(2022)。以行動研究法探討青銀共學課程的實施歷程與學習成效-以台中市霧峰區吉峰長老教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校內:2025-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