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宗賢
Hu, Zong-Shian
論文名稱: 八卦台地之寺廟與祭祀圈發展研究─以南投市樟普寮鳳山寺為例
A Study on temple of Pakua Tableland and religious sphere perspectives:A case study on ZHANG PU LIAO FENG SHAN temple in Nantou city.
指導教授: 江達智
Jiang, Da-z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八卦台地樟普寮鳳山寺祭祀圈
外文關鍵詞: Pakua Tableland, Zhangpuliao, Feng Shan Shi, Religious Sphere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題「八卦台地之寺廟與祭祀圈發展研究─以南投市樟普寮鳳山寺為例」,全文以八卦台地自然環境為背景,主要歷史地理重心為八卦台地中南端的鳳山、鳳鳴二里。透過南投樟普寮鳳山寺廟宇發展沿革,探討當地人文信仰體系的建立,並理解南投樟普寮鳳山寺祭祀圈的歷史發展。
    由南投樟普寮鳳山寺觀音佛祖的信徒來定義「祭祀圈」的範圍,以鳳山寺為核心,再者由祭祀活動來觀察當地居民交織的精神生活。根據祭祀聚落空間分布、各角頭寺廟、祭祀活動中可發現,樟普寮鳳山寺在天、地、人三者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觀音佛祖信仰為樟普寮鳳山寺之主要信仰核心,本論文共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樟普寮鳳山寺之沿革,探究八卦台地之地理脈絡、樟普寮鳳山寺之傳說發展與寺內神祇、內外空間研究;第三章針對樟普寮鳳山寺之祭祀圈形成分布、角頭廟宇互動、宗教活動之過程、緣由進行探討;第四章為本研究結論。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geographical territory—Fengshan Li (鳳山里)and Fengming Li (鳳鳴里) around Feng Shan Shi at Zhangpuliao of Pakua Tableland. By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eng Shan Shi, the formation of the local religious belief was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Sphere was explored.
    From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worship community and activities of Feng Shan Si, the author tried to define the territory of religious sphere and depict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Feng Shan Si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ship community,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ng Shan Si and other neighborhood temples.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for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 structure and flow. Chapter 2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of Feng Shan Si, its development legend and its main gods, along with the the geographic features of Pakua Tableland.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ligious sphere of Feng Shan Si and its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 neighbor temples. Chapter 4 concludes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nd provides proposal for further research.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V 目次.......... V I 圖次.......... V I I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5 第二章 樟普寮鳳山寺之沿革....... 18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 18 一 地形........ 18 二 地質........ 19 三 氣候.......... 19 四 水源.......... 20 五 產業.......... 20 六 交通.......... 21 第二節 傳說發展......... 23 一 傳說.......... 23 二 發展.......... 25 第三節 寺內神祇......... 29 一 觀音菩薩........ 32 二 慚愧祖師........ 33 三 媽祖........ 34 四 玄天上帝........ 35 五 太子元帥........ 36 第四節 寺廟建築......... 38 一 建寺沿革........ 39 二 金蟬脫殼........ 40 三 南方式建築風格...... 41 四 寺廟建築格局....... 46 五 寺廟建築結構....... 51 六 鳳山寺之建築結構...... 51 七 內部形式的分隔....... 66 第五節 小結.......... 68 第三章 樟普寮鳳山寺之祭祀圈....... 71 第一節 祭祀聚落空間分布....... 71 一 祭祀圈的概念....... 71 二 聚落形成........ 74 第二節 各角頭寺廟........ 80 一 鳳天宮........ 80 二 受命宮........ 82 三 土地公廟........ 83 四 五營將爺........ 101 五 有應公祠........ 109 第三節 祭祀活動......... 110 一 中午平安餐........ 110 二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 113 三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116 四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佛祖壽誕... 118 五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 119 六 農曆十月二十八日慚愧祖師壽誕.... 121 七 建醮........ 125 第四節 信仰感召......... 132 一 聚落與精英........ 132 二 天人感應........ 133 三 歷史記憶........ 134 四 人神互動........ 135 第五節 小結........... 138 第四章 結論.......... 140 參考資料 ...... ..... 146

    參考資料

    一、傳統文獻:

    1. 周璽《彰化縣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93。
    2. 徐珂,《清稗類鈔‧迷信類》,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二、近人論著

    (一)地方史料
    1. 陳映全,《南投樟普寮鳳山寺廟志》,南投:自印,1980。
    2. 台灣慣習委員會原著,程大學、黃有興、陳壬癸編譯,《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4號〈雜錄.有應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3. 洪敏麟,《台灣古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4. 何信昌與陳勉銘,《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圖幅第二十四號 台中》,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6。
    5. 石再添等,《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
    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苗栗縣鄉土史料》,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7. 吳成偉,《八卦山台地傳統聚落與人文產業》,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
    8. 周國屏等,《南投市志》,南投:南投市公所,2002。
    9. 南投樟普寮鳳山寺三折頁簡介,南投:自印,2012。
    10. 李榜,《福田一甲子》,南投:自印,2014。

    (二)專書
    1. 李亦園,,《台灣史蹟源流》,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
    2.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1984。
    3. 李乾朗,《台灣的寺廟》,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
    4. 凌志四主編,《台灣民俗大觀》2,台北:同威圖書公司,1985。
    5.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客屬潮州人開發台北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6.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式》,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
    7.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8. 林美容編,《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
    9.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10. 宋光宇,〈當前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館有限公司,1995。
    11.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
    12.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13. 王景琳,《鬼神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6。
    14.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大道文化出版,1996。
    15. 鄭志明,《神明的理由─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
    16.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
    17.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
    18.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2000。
    20.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21.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2.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3.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台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2005。
    24.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台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
    1. 岡田謙,陳乃蘗譯,〈台灣北部的祭祀圈〉,《台北文物》,第9卷第4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
    2.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3.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在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8。
    4.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第4期,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4。
    5.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7。
    6.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
    7.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歷史月刊》,第9期,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88。
    8.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4。
    9. 戴文鋒,〈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台灣風物》第46 卷第4 期,台北 : 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
    10.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1997。
    11. 楊曲昌,〈塹港富美宮之祭祀圈演變探究〉,《台灣人文》,第2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98。
    12.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13.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台北:政治大學,2001。
    14. 王志宇,〈竹山地區的公廟─以玄天上帝與慚愧祖師信仰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台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編輯委員會,2002。
    15. 唐美君,〈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台北市 :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2002。
    16.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台北市 :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2002。
    17. 葉宛錡,〈阿蓮區域祭祀圈的空間結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7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2。
    18. 陳緯華,〈漢人社會的整體論觀點與祭祀圈研究〉,《台灣宗教研究》,第3卷第1期(台北縣 : 桂冠圖書出版,2004。
    19. 彭明輝,〈中和地區的寺廟、祭祀圈與聚落發展〉,《北縣文化》,第11卷第80期,台北:北縣府文化局,2004。
    20. 陳緯華,〈傳統漢人社會中的莊與地緣意識:彰化平原福佬客地區祭祀圈文化的歷史考察〉,《台灣宗教研究》,第5卷第1期(台北縣 : 桂冠圖書出版,2005。
    21. 宋天瀚,〈「祭祀圈」理論的再思考--一個歷史學觀點的考察以清水巖為例〉,《中州學報》,第24 期,彰化 : 私立中州技術學院,2006。
    22. 林國平,〈靈籤兆象研究〉,《民俗研究》,第4期,濟南 : 民俗研究雜誌社,2006。
    23. 洪健榮,〈風水習俗與清代台灣區域開發的互動〉,《台灣文獻》57:1,2006。
    24. 陳諭萱,〈雙溪鄉的祭祀圈研究〉,《民俗與文化》,第3期,台北:博揚文化,2006。

    (四)學位論文
    1. 蔡相輝,〈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2. 楊貴三,〈台灣活動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動層與地形面的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3. 高麗珍,〈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4. 許淑娟,〈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5. 鄭志明,〈台灣民間信仰的神話思維〉,《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
    6. 方淑美,〈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7. 柯炯德,〈三義台地、大肚台地及八卦台地地區頭嵙山層之沉積環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8. 方鳳玉,〈台灣傳統聚落中的五營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 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中港流域民間信仰之空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0. 趙珮儀,〈八卦地區的土地利用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1. 吳秋薇,〈玄天上帝廟對下營聚落發展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 洪晟晏,〈從宗教法規分析台灣宗教與民間信仰-以媽祖信仰之檢討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3。
    13. 林怡青,〈高雄縣路竹鄉安太歲文化研究與鄉土教學上的應用〉,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 陳怡瑾,〈中港流域民間信仰之空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 蔡志華,〈彌陀慈惠堂乩示活動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6. 李佳芸,〈台灣道教廟宇建築藝術研究—以玄天上帝廟宇「北玄宮」重建設計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所碩士論文,2005。
    17. 余雅惠,〈武東保生活網絡形成之探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08。
    18. 吳美杏,〈台南市光明燈信仰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9. 謝佳玲,〈從開山防蕃到保境安民-南投縣慚愧祖師信仰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9-08-06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