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宜潔 Lee, I-chieh |
|---|---|
| 論文名稱: |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 The forma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 and Mainlanders’ identities-The study on Renher-village in Tainan county(1950~2007) |
| 指導教授: |
張四德
Chou, Shih-Deh C.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族群認同 、文化變遷 、眷村 、仁和村 |
| 外文關鍵詞: | Renher-village,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 r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han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4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台灣的眷村逐漸沒落而進行改建,筆者意識到眷村文化即將消失的隱憂。為了探究眷村文化的演變,筆者想探討眷村形成至改建的歷史,藉以了解眷村文化的傳承與演變。
現今相關的眷村研究,可歸為四大領域:居住空間的研究、眷村社區文化的建構、族群身分的認同、眷村文學。還有綜合領域者,如以單一眷村為主的論文,探究眷村環境、族群文化特色。近年,各縣市政府為保存眷村文化也進行田野調查及口述史紀錄。筆者嘗試做一綜合性領域的研究,本研究從眷村緣起、形成背景至改建國宅,並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探討眷村歷史文化演變與族群認同。
在記錄眷村歷史同時,筆者要探討外省人的認同。相較於台灣本省人,這群中國的移民被稱為「外省人」,他們有自身背景文化。眷村裡匯集來大陸的各省軍民,他們如何傳承自身文化?有哪些認同隨時間改變?又是如何轉變呢?與台灣文化相互衝擊?或融合?都是本篇想釐清的文化認同副題。
筆者以二空仁和村為個案研究,欲從當地建設等外在輪廓描述,繼而深入討論以人為中心之生活、文化等內在特色,以完整呈現本文個案-仁和眷村的文化變遷。民國三十九年仁和眷村由軍人自建,後來眷村逐年擴建、改善屋況、設置仁和國小、涼亭、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的陸續建設,顯示五、六十年代眷村早期的繁榮景象。七十年代後,因人口外流且走向老化趨勢、居民活動偏向老人休閒、照護等社會內部環境變遷,呈現眷村近年來沒落沉寂的現象。因眷村的硬體及人口老化,居民們開始爭取改建,九十二年終於促使台南縣政府決定二空改建案。
仁和眷村的軍民,他們在台灣如何傳承自身文化?這可從節慶活動、宗教、政黨認同到眷村飲食等特殊文化,來看眷村生活的演變與特色。最明顯的是眷村祭祖習俗,軍民們來台住進眷村後,因沒有祖墳、牌位可祭拜,只得用一張紅紙寫上「×家歷代祖先」燒香遙祭大陸親人。他們後來也入境隨俗跟著本省人在七月半拜拜,這些都是因為特定時代、環境所造成的文化變遷。從飲食文化也可看出些許轉變,仁和村除外省涼麵、小吃外,近年也有本省媳婦賣肉羹麵、雞蛋糕,飲食口味也逐漸融合當地特色。本論文藉由探討仁和眷村文化的變與不變,來呈現出住在眷村的外省族群從國共內戰遷移到台灣後,他們如何融造特殊的眷村文化。
In recent years,the Taiwanes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declines gradually and carries on changing to set up. In order to inquir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 evolution, I want to discuss the history of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formation and rebuilding, so as to understands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evolution.
There are four approache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researches:housing space research, constructing of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ommunity culture, the ethnicity status approval,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literature. Beside this, there is the comprehensive viewpoint, as take singl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s a main thesis to investigate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ethnicity cultural special features characteristic.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keep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 various counties municipal government also carries on countryside inquisition and dictates a history record. I tr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viewpoint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goes to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origin,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rebuilding a public housing unit. I take the Renher-village as the example to discuss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history culture evolution and approving with ethnicity.
During recording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history, I want to discuss mainlanders’ Identities. To Compare with the Taiwanese, this Chinese emigrant is called mainlander. They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Each provinc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from China in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gather together, and how do they inherit own culture? Which identities change at any time? How do they change? Does it attack or blend with the Taiwan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distinguish of the culture identities.
I take Renher-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e soldiers built Renher-village in 1950. Afterwards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extended, improved house condition and established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Renher elementary school, arbor and activity center...etc. They constructed one after another. It shows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early prosperous scene of the fifties and the sixties. After the seventies, because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side the society that people outflow and moving towards the aging trend , resident activity and is partial to old man's recreation , looking after ,etc., quiet phenomenon that the village decline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sufficient hardware and aging of population, the residents begin to try to reconstruct, impelling the government of Tainan to decide Renher-village reconstructing cases at 92 the end of the years.
How did the soldiers and the residents of Renher-village pass on their own culture? This approves the special culture to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diet ,etc. from festival celebration activity , religion , political party, to watc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life. The most obvious one is the custom that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offers a sacrifice to an ancestor, after th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come to Taiwan to live in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because there is no ancestral grave and memorial tablet for they to offer sacrifices, they just write past ancestor names on the red paper distantly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continent relative. They also follow theTaiwanese to offer sacrifices in July 15th, all these because specific era and environment lead to cultural changes. We can find out some cooking culture is changed. This thesis is by probing into the becoming and not changing of Renher-village culture, to demonstrate it after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civil war is moved to Taiwan in the Mainlanders’ Ethnicitie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How they make the special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一、口述與一手史料(感謝二空自治會與長輩們提供)
1.台南空軍醫院院長空軍上校高乘風,〈呈報老舊眷舍整修資料調查表〉,1967年3月23日。
2.張華春,〈貿易四村軍眷生活情形〉,供給婦女會手寫資料,1970年6月14日。
3.貿易四村婦工隊製,〈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貿易四村工作隊簡報〉,1971年。
4.二空新村自治會製,〈國軍台南縣市眷管地區訪問座談會簡報〉,1972年11月。
5.二空新村自治會製,〈空軍台南縣二空新村自治會簡報〉,1973年6月。
6.二空新村自治會製,〈空軍後勤司令部模範眷村事蹟表〉,1980年7月19日。
7.台南縣仁德鄉仁愛社區全民運動推行委員會,〈仁愛社區全民運動觀摩會次序表〉,1980年。
8.平實部隊編印,〈台南地區77年第二梯次國軍眷村自強聯誼活動參觀手冊〉,1989年1月28日。
9.二空教會,《二空基督教會四十六週年紀念特刊》,1999年。
10.張華春,〈沈母翁太夫人家奠禮〉,2000年2月18日。
11.二空教堂,《慶祝二空聖母升天堂47週年堂慶暨藺神父晉鐸五十週年金慶感恩彌撒大典手冊》,2004年8月15日。
12.二空眷村改建第二階段說明會記錄資料,2006年7月29日9:30----11:30。
13.張華春,〈梁母夏紹國太夫人家奠禮〉,2006年10月28日。
訪談資料
1.王遠華,四川重慶人,1922年生,訪談時間2005/2/11,13:00~14:20。
2.李鳳蘭,雲南昆明人,1923年生,訪談時間2005/2/11,14:30~15:40
3.周成福,浙江寧波人,1923年生,訪談時間2005/2/12,13:00~14:30
4.藺培鐸(天主教堂神父),山東人,1924年生,時間2005/4/11,9:30~10:45。
5.陳秀英,廣東人,1925年生,訪談時間2005/2/20,10:15~11:55。
6.康淑英,北京人,1928年生,訪談時間2005/2/12,8:30~9:50
7.徐蔣秀禎,四川人,1929年生,訪談時間2005/2/28,10:10~12:00。
8.張華春(自治會長),武漢人,1930年生,時間2005/2/11,10:00~11:15。
9.戴蘭琴,南京人,1931年生,訪談時間2005/2/14,8:30~9:50。
10劉樹明,山東人,1931年生,訪談時間2005/2/14,10:00~11:00
11.熊黃淑惠,台南市人,1940年生,訪談時間2007/6/2,8:00~8:30
12.侯吳良子,台南市人,1942年生,訪談時間2007/6/3,9:00~9:30
13.張長壽(仁和村長),山東人,1950年生,時間2005/4/25,10:00~11:30。
14.陳淑真,台東綠島人,1951年生,訪談時間2007/6/3,8:30~9:00
15.徐京台(二空教會長老),福建人,1957年生,時間2005/3/21,14:30~16:00。
16.楊和麗,福建人,1953年生,訪談時間2005/7/16,14:00~15:10。
17.郭建旻(仁和國小主任),台南人,1955年生,訪談2007/6/2,15:00~15:30。
二、專書部份
(1)中國現代史與台灣史專書
1.林嘉誠/蔡政文,《台海兩岸的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年。 2.國防部史譯局,《國軍後勤史》第五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3.陳鑑波,《中華民國春秋》(下),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89年,增訂四版。
4.杜聿明等,《國共內戰秘錄-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台北:巴比倫出版,1991年。
5.李功勤,《中國現代史與兩岸關係》,台北:美鐘出版,1992年。
6.鄭洞國等,《杜聿明將軍》,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第三次印刷。
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台北:曉園出版,1994年。
8.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1996年。
9.中國時報編輯部,《台灣:戰後50年 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初版六刷。
10.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下),台北:東華書局,1997年,九版。
11.溫世仁,《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台北:大塊文化,1997年),頁76、80。
12.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13.莊永明策劃,《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1895-2000》,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14.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2001年,二版。
15.游啟亨,《台灣現代史通覽》,台南:人光出版,2001年。
16.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17.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18.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商務出版,2003年。
19.黄景自,《總統先生們與他們的年代》,高雄:春田出版,2003年。
20.陳錦昌,《蔣中正遷台記》,台北:向陽文化,2004年。
21.吳昆財,《一九五O年代的台灣》,台北:柏楊文化,2006年。
(2)眷村專書
1.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1986年。
2.李如南主持,《台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88年。
3.「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初版第三刷。
4.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5.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6.林樹等作,《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7.洪惠冠總編,《新竹眷村文物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8.洪惠冠編,《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市眷村的故事》,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9.張德南《新竹市眷村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10.潘國正,《有情、有義、眷村情 :眷村徵文作品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11.潘國正編,《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12.古碧玲等編,《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年。
13.何思瞇,《臺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年。
14.林松,《眷念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文物專輯》,:新竹市文化局,2004年。
15.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2004年。
16.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2004年。
17.郭冠麟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18.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2006年。
(3)其他
1.陳奮雄纂,宋義祥、鍾和邦主修,《仁德鄉志》,台南:仁德鄉公所,1994年。
2.陳梅卿,《高雄縣基督教傳教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年。
3.馬路灣主編,《大嘉南都會百科全書》,台北:戶外生活圖書,1999年。
4.施添福編纂,《臺東縣史》,台東:台東縣政府出版,2001年。
5.台南縣選舉委員會編印,《9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在台南縣各投開票所得票數一覽表》,台南:台南縣選委會,2005年。
6.嚴倬雲、汲宇荷、楊夢茹,《婦聯五十五年》,台北: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2005
年。
三、期刊報紙
1.台東新報,〈高市歌星慰勞南縣市駐軍〉,二版,1955年2月21(一)。
2.中國日報2版,〈台南縣二空開辦軍眷髮網班〉,1956年10月2日(一)。
3.李棟明,〈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第11、12期合刊,頁62~86,1971年。
4.吳翊麟,〈隨遷計-民國三十八年外交部撤退來台經過〉,《傳記文學》,第12卷第1期,116號,頁35~38,1972年1月。
5.劉毅夫,〈徐蚌會戰與首都淪陷〉,《傳記文學》,第35卷第1期,206號,頁106~110,1979年。
6.呂玉瑕,〈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頁25~65,1980年。
7.黄仁霖英文遺稿‧張玉蓀譯述,〈接收美軍源物資與主持聯勤總部〉,《傳記文學》,第43卷第1期,254號,頁80~84,1983年7月。
8.蘇偉貞,〈眷村生活〉,收入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頁16~19,1986年。
9.王禹廷,〈國共分合 勝敗殊途〉(一),《傳記文學》,第52卷第6期,313號,頁9~15,1988年6月。
10.胡台麗,〈芋仔與番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頁107~132,1990年春69期。
11.王禹廷,〈國共分合 勝敗殊途〉(三十一),《傳記文學》,第59卷第4期,353號,頁123~130,1991年10月。
12.王禹廷,〈國共分合 勝敗殊途〉(三十七),《傳記文學》,第61卷第1期,362號,頁120~128,1992年7月。
13.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頁6~18,1993年11月。
14.林本炫(國策中心研究員),〈時事評析-《眷村改建條例草案》立法平議〉,《國策期刊》,124期,1995年12月。
15.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入《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初版三刷,頁53~100,1996年。
16.黃勝雄,〈族群、社會文化與空間意涵〉,《思與言》,第34卷第3期,頁185~240,1996年9月。
17.鍾麗娜,〈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上)〉,《人與地》,頁32-36,1996年4月。
18.鍾麗娜,〈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下)〉,人與地,頁51-55,1996年6月。
19.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頁70~75,1996年8月。
20.柯茂榮,〈台灣省都市再發展-論軍眷村改建過程及展望〉,《工程》,頁16~33,1996年11月。
21.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市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座談會紀錄〉,《台北文獻》,直字128期,頁1~32,1999年6月。
22.江承格,〈謝東閔先生的嘉言懿行〉,《傳記文學》,第78卷第5期,468號,頁62~64,2001年5月。
23.劉珩,〈左營眷村述記〉,《高市文獻》,頁1~8,2001年9月。
24.林欽榮,〈都市更新在新竹的歷史任務:新竹模式眷改〉,《建築師》,2001年11月。
25.喻麗華,〈綜論台灣移民社會中「眷村」聚落之探討〉,頁117~144,2001年12月。收入《2002高雄研究學報:(2001)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2002年。
26.張淑娟/新營報導,〈二空子弟新厝夢後年成真〉,中華日報,2003年8月1日。
27.王德威,〈序二/老去空餘渡海心〉,收入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頁9~10,2004年。
28.陳佳伶/新營報導,〈二空眷村改建慢 議長急〉,中華日報,2005年3月5日。
29.施正鋒,〈台灣社會各族群平等關係的建構〉,收入《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頁1~20,2006年。
30.金星製作股份有限公司製作,〈想我們的眷村媽媽DVD〉,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
31.潘杏惠/南縣報導,〈二空眷村改建在即 居民憶年味〉,中國時報A10版,2007年2月21日。
四、論文(以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張瑞珊,〈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2.梅再興,〈高雄市左營眷村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民國七O年市議員選舉與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3.林佳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 (1983-198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4.顏麗蓉,〈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以中壢地區四個眷村之現象探討影響活動之外部空間條件〉,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5.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6.杜金國,〈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台灣技術學院碩士論文,1994。
7.林佳弘,〈從提昇都市環境品質的觀點探討軍眷村之更新-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8.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呂秀玲,〈眷村的社會流動與社會資源—一個榮民社區之田野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0.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11.邵世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使用調查之研究-以台北縣大鵬華城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1。
12.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3.郭苑平,〈眷村台灣媽媽的自我與認同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4.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5.楊双福〈高雄縣眷村榮、家族群投票行為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6.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17.安天祥,〈竹籬笆裡也有春天-兩名眷村子弟發展成就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8.李俊賢,〈空城記•憶:從眷村影像符碼看一個世代的結束〉,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9.唐於華,〈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所碩士論文,2004。
20.陳谷萍,〈重探眷村生活:文化接觸下的女性情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5。
21.賈素娟,〈張啟疆眷村小說-<消失的OO>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22.蕭瓊瑤,〈台南市水交社眷村的環境與社會變遷〉,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23.周莉菁,〈女性眷村文學記憶圖像之形塑〉,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五、網站
1.都市發展局陳崑福,台南市政府召開「全市未改建眷村重整專案會議」新聞稿, http://www.tncg.gov.tw/news.asp?id={28A3254C-B56B-4858-B657-0032D57AF6A3}&Lang=,2004/4/21。
2.仁和國小網站-學校簡介-學校沿革,http://www.rhes.tnc.edu.tw/index2.htm。2005/6/4
3.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網站,國軍新制老舊眷村改建執行現況http://gpwd.mnd.gov.tw/webs/plan-00.htm。 2006/2/20
4.張文祿,<眷改國宅坪價6萬漲到11萬眷戶抗議國防部騙人>,中廣新聞網http://news.sina.com/bcc/301-102-101-102/2006-03-31/0136777635.html,2006/3/31。
5.顏章聖,<國宅太恐怖 住戶脫衣抗議 廢土報紙塞大樑 不鏽鋼柱生鏽>,台視全球資訊網 http://www.ttv.com.tw/news/html/095/07/0950718/09507184343501L.htm。2006/07/18
6.仁德鄉公所網站統計資料http://www.rd-house.gov.tw/pages/ziliao_1_2.html。2006/8/3
7.新竹眷村博物館網站,2007/2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3museum/mus_b02.asp?station=104&museum_id=27
8.桃園縣政府網站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816b10。2007/2/8
9.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網站http://www.nwl.org.tw/。2007/3/3
10.志開國小網站-學校歷史---志開之前世今生。
http://students.zkes.tn.edu.tw:81/navigator/index2.php?target=8。2007/4/22
11.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世界基金會,http://www2.tzuchi.org.tw/tc-brief/index.htm。2007/7/2
12.維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