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欣汝
Ke, Xin-Ru
論文名稱: 空間•記憶•性別:金宇澄《繁花》的房間敘事
Space-Memory-Gender: The Narrative of Room in Jin Yucheng's Fan Hua
指導教授: 蘇偉貞
Su, W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繁花》金宇澄上海文學異化性別
外文關鍵詞: Fan Hua, Jin Yucheng, Shanghai Literature, Alienation, Gender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宇澄小說《繁花》,是繼王安憶《長恨歌》之後,第二部拿到大陸茅盾文學獎的上海小說,是新文化地理學的熱點。本文關注小說中上海人的棲居問題,故將房間作為專門的研究。在具體行文過程中,為兼顧小說的文學性與社會性,既研究《繁花》房間的空間技法——即小說以何種手法書寫空間,又針對《繁花》房間與彼時彼地上海社會的對話。
    第貳章即為《繁花》空間技法而作,借助巴赫金(Bakhtin,1985-1975)、約瑟夫•弗蘭克( Joseph Frank,1885-1967)、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等人的研究,本文認為,《繁花》雖書寫房間,但其寫作同時存在著推進與消弭現實體房間的技術。
    第参章,以「懷舊」開啟《繁花》書寫毛澤東時代(1949-1967年)的研究,故而側重於「時間」。首先借用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的異化勞動理論,陳指激進的毛澤東現代化進程如何異化其民眾。其次,本文認為,人對自身的存在仍舊有所作為,日常生活即是人獲得去異化力量的重要領域。
    第肆章節重點闡述1980-1990年代房間,考慮小說在這一時期充斥「難以自省的厭女症」,放棄前一章「異化」的論述路徑,轉向性別研究,分別探討小說男性、女性同房間的對話。通過分析發現,《繁花》各類男性與他們房間之間呈現出了相當傳統的「儒家感覺結構」,而女性狀況更複雜,她們被嵌在社會裡,無論是放棄房間還是擁抱房間,實際上只是對傳統性別價值、分工的重新實踐。
    最末章節,是對全文所做的簡短總結,同時綜合本文研究,提出《繁花》房間存在的「城鄉構形」問題,以期一個未來的研究。

    Jin Yucheng’s novel Fan Hua is the second Shanghai novel to win the Mao Dun Literary Award in China, following Wang Anyi’s Eternal Regret Song, and is a hot spot in the neo-cultural geography. This thesis concerns with the inhabitation of Shanghainese in Fan Hua, so room is the core subject. I am going to represent both the literary and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vel, not only study the spatial techniques of the room - that is, the techniques used to write the space, but also the dialogue between room and Shanghai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devoted to study the spatial technique, referring theories written by Bakhtin (1985-1975), Joseph Frank (1885-1967), J. Hillis Miller, and others. I find out that although Jin writes a lot of rooms, the techniques he used actually have two opposite affects: advancing and dissolving the physical rooms.
    In the next chapter, I will begin my study with “nostalgia” in the period of Mao-time (1949-1967), so “time” is given priority. Firstly, I use Karl Heinrich Marx’s (1818-1883) labor alienation theory to show how the radical modernization in Mao-time alienated his people. Then I will argue that people still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ir own beings. Actually, daily life is an important area where people can gain the power to de-alienate.
    After that, I try to focus on the rooms during 1980s and 1990s.Considering the hatred of women showed in this period, my analysis will turn to gender study, revealing that the men and their rooms in Fan Hua present a rather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Confucianism Feeling”, while the women’s situa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As the women are embedded in the society, whether giving up the room or embracing the room, they are actually just a re-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value and division of labor.
    The last chapter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At the same time,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 put forward some other issues existing in Fan Hua’s room, in order to have a future research.

    摘要 iii 目錄 vi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繁花》及其作者 1 第二節、《繁花》研究概況 3 第三節、以「房間」為議題 8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2 第貳章、《繁花》的空間詩學 18 第一節、時空體:空間形式的沖淡 20 一、歷史時間與世俗生活時間 20 二、房間時空體:50-70年代 24 三、房間時空體:80-90年代 28 四、沖淡空間 32 第二節、複調:空間形式的推進 35 一、微型對話 39 二、大型對話 43 1、中斷與並置 43 2、意象網絡 46 第三節、小結 55 第參章、異化-去異化:毛時代及其日常生活時間 56 第一節、異化:毛時代和它的民眾 59 一、狂飆突進的毛澤東時代 59 二、「人間天堂」的被異化者 62 第二節、去異化:日常生活時間 72 一、日常消費活動 75 二、日常觀念活動 76 三、日常交往活動 79 第三節、小結 84 第肆章、性別話語:《繁花》80-90年代房間意涵 86 第一節、男性-房間:儒家感覺結構 90 一、男性房間的基本話語模式 90 二、小毛:底層失意者小毛和他的房間 94 三、常熟徐總:成功人士與他的房間 98 第二節、女性-房間:擁抱與放棄 103 一、梅瑞、小琴:擁抱房間 103 二、李李:放棄房間 109 第三節、小結 119 第伍章、結語及展望 121 參考文獻 127

    專書
    1.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評:《毛宗崗批評三國演義(上)》,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2.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上海地名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地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4. 《上海住宅1949-1990》編輯部編:《上海住宅1949-1990》,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6. 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北京: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1968年。
    7. 王小鷹:《長街行(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
    8. 王安憶:《考工記》,台北:麥田出版,2018年。
    9. 王安憶:《長恨歌》,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10. 王承志:《同和里》,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11. 包天笑:《一縷麻》,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12.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 白鷺:《當代中國女性社會分層初探》,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運博士論文,2007年。
    14. 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現代化的文化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 衣俊卿著:《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7. 吳趼人(1866-1910):《恨海 情變》,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
    18.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9. 汪民安著:《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 沈小蘭,于青選編:《上海兩才女——張愛玲、蘇青小說精萃》,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21. 周天籟:《亭子間嫂嫂(上)(中)(下)》,長沙:岳麓出版社,2014年。
    22.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上):周而復文集4》,北京:藝術文化出版社,2004年。
    23. 周憲主編:《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24. 杭間:〈總序〉,戴吾三著:《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25. 林超超:《動員與效率:計劃體制下的上海工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6. 金宇澄:《洗牌年代》,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年。
    27. 金宇澄:《繁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28. 茅盾(1896-1891):《子夜》,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29. 唐穎:《阿飛街女生》,昆明:雲南文學出版社,2003年。
    30. 徐枕亞(1889-1937)等:《斷鴻零雁記 孽冤鏡 玉梨魂》,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31. 徐訏(1908-1980):《風蕭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32. 徐訏:《鬼戀》,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33. 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34. 張資平(1893-1959):《苔莉》,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35.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36. 陳聖來主編:《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16)——文學城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37. 陸揚:《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38. 彭希哲、鄭桂珍主編:《社會轉型期中的婦女就業》,上海:百家出版社,2000年。
    39. 程乃姍(1946-2013):《金融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40. 程乃姍(1946-2013):《藍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
    41. 遊鑑明等主編,洪靜宜、宋少鵬等譯:《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
    42. 熊月之:《上海通史,當代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 衛慧:《上海寶貝》,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44. 穆旦:《穆旦詩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45. 穆時英:《南北極 公墓》,上海:上海復興書局出版社,1987年。
    46. 韓麗珠:《失去洞穴》,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47. 【匈牙利】阿格尼斯•赫勒(Agnes Heller)著,衣俊卿譯:《日常生活》,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48. 【法】左拉(Emile Zola)著,朱雯等編著:〈論小說〉,朱雯等編著:《文學中的自然主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49. 【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50. 【法】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著,葉齊茂、倪曉暉譯:《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51. 【法】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著,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築》,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1年。
    52. 【法】潘鳴嘯(Michel Bonnin),歐陽因(Annie Au-yeung)譯:《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53. 【俄】巴赫金(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88年。
    54. 【俄】巴赫金著,錢中文主編,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55. 【美】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56. 【美】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著,王圖宏譯:《小說與重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57. 【美】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8. 【美】卡斯騰•哈里斯(Karsten Harries)著,申嘉、陳朝輝譯:《建築的倫理功能》,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59. 【美】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著,朱慶葆、計秋楓等譯:《「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60. 【美】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61. 【美】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62. 【美】李海燕(Haiyan Lee)著,修家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1900-195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63. 【美】周蕾(Rey Chow)著,王德威主編:《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64.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王誌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65. 【美】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Gliebert)、蘇珊•古芭(Susan Gubar)著,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66. 【美】勒內•韋勒克(René Wellek)、【美】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修訂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67. 【美】張英進(Yingjin Zhang)著,秦立彥譯:《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68. 【美】喬納森•克拉里(Jonathan Cray)著,許多、沈清譯:《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69. 【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Boym.S .)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70. 【美】奧爾曼(Bertell Ollman)著,王貴賢譯:《異化:馬克思論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概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71. 【美】韓起瀾(Emily Honing)著,盧明華譯:《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2.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著,賈輝豐譯:《一間自己的房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73. 【英】艾華(Harriet Evans)著,施施譯:《中國的女性與性相:1949年以來的性別話語》,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74. 【英】虹影:《上海魔術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5. 【英】埃利斯(Ellis.H.)著,陳維正等譯:《性心理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76. 【英】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77. 【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78.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餘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79. 【英】羅德里克•麥可法跨爾(Roderick Lemonde MacFarquhar)著,王校歌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大躍進 1958-1960)》,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2012年。
    80. 【捷】卡萊爾•科西克著,傅小平譯:《具體的辯證法:關於人與世界問題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81. 【捷】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關於結構藝術的談話〉,《小說的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5年。
    82. 【德】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83. 【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台北:臉譜出版,2010年。
    84. 【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商周出版,2019年。
    85.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86. 【德】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著,伊海宇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87. 【德】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德】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格林童話全集(英文版)》,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88. 【德】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年。
    單篇論文
    1. 尤西林:〈現代性與時間〉,《學術月刊》2003年第8期,頁20-33。
    2. 王小平:〈上海市井文化的新剖面——讀金宇澄的小說《繁花》〉,《出版廣角》2016年11期,頁88-89。
    3. 王春林:〈《繁花》:中國現代城市詩學建構的新突破〉,《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1期,頁87-95。
    4. 王書婷:〈「博物詩學」視野下的《繁花》文體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5期,頁96-117。
    5. 皮進:〈海派女作家筆下的空間意象——以張愛玲、王安憶、衛慧為例〉,《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頁151-153。
    6. 石琳:〈方言生態危機下的地域小說創作——以滬語小說《繁花》為例〉,《當代文壇》2016年第2期,頁75-79。
    7. 朱軍:〈《繁花》的都市本體論〉,《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5期,頁126-134。
    8. 朱蓓蕾:〈淺析鐵凝小說中的空間意象〉,《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1期,頁81;
    9. 吳玉傑,霍虹:〈「陌生化」與「熟悉化」:論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7月第4期,頁86-91。
    10. 吳朝暉:〈中國女性文學中「房間」意象的歷史嬗變〉,《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頁70-73;
    11. 吳福輝:〈老中國土地上的新興神話——海派小說都市主題研究〉,《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5-17。
    12. 宋少鵬:〈「回家」還是「被回家」——市場化過程中「婦女回家」討論與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轉型〉,《婦女研究論叢》2011年第4期,頁5-12。
    13. 李涯:〈方言、聲音與結構——論《繁花》的敘事及其寓意〉,《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頁54-57。
    14. 李清宇:〈入於賦心:論《繁花》的「鋪張」敘事〉,《南方文壇》2015年第2期,頁135-148。
    15. 李鳳亮:〈複調小說:歷史、現狀與未來——米蘭•昆德拉的複調理論體系及其構建動因〉,《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頁168-176。
    16. 李蕾蕾:〈當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學」知識譜系引論〉,《人文地理》2005年02期,頁77-83。
    17. 沈杏培:〈歷史觀與「文革」小說敘事形態的生成〉,《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頁88-97。
    18. 王琨、金宇澄:〈現實有一種迴旋的魅力——訪談錄〉,《小說評論》2017年第3期,頁72-75。
    19. 周令純:〈處處繁花滿目新——析金宇澄《繁花》的敘事特徵〉,《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頁42-46;
    20. 邵建:〈1949以來上海蘇北人歧視的消解〉,《史林》2009年第6期,頁33-40。
    21. 金宇澄:〈《繁花》創作談〉,《小說評論》2017年第3期,頁76-85。
    22. 金雯:〈金宇澄的謎語人物:負情感試論〉,《讀書》2016年第8期,頁160-167;
    23. 首作帝:〈「五四」女性文學中的「房間」〉,《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頁128-138。
    24. 馬春花:〈「房間」、「酒吧」與「街道」——由空間符碼看90年代末期以來女性文學的變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頁64-68。
    25. 馬春花:〈從夢魘到癲狂——論九十年代女性寫作的轉型〉,《山東文學》2005年第11期,頁64-66;
    26. 高松:〈上海的腔調——《繁花》中的上海地圖〉,《藝術科技》2015年第11期,頁134、167。
    27. 張文婧〈從《繁花》看上海弄堂〉,《藝術科技》2016年01期,頁206。
    28. 張屏瑾:〈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中的上海經驗〉,《上海文化》2012年06期,頁12-17。
    29. 張莉:〈一種語言的「未死方生」——讀《繁花》〉,《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1期,頁96-97。
    30. 張詩敏:〈《繁花》:關於上海的性別空間與歷史表現〉,《參花(上)》 2016年第9期,頁126-127。
    31. 張鴻聲:〈「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像」研究〉,《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頁116-122。
    32. 郭奇正:〈上海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城市集居形式蛻變中的身體經驗〉,《考古人類學刊》2011年第74期,頁203-242。
    33. 陳亞亞:〈春與繁花俱慾謝,愁如中酒不能醒——《繁花》中的性別意識解析〉,《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3期,頁28-32。
    34. 陳建華:〈世俗的凱旋:讀金宇澄《繁花》〉,《上海文化》2013年第7期,頁15-28。
    35. 陳福民:〈理想小說、理想作者及其限度〉,《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1期,頁80-86。
    36. 陳曉明:〈城市文學:無法現身的「他者」〉,《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頁12-25。
    37. 惠雁冰:〈《繁花》闡釋的三度空間〉,《中國文學批評》2017年第3期,頁117-124。
    38. 揭愛花:〈國家干預:中國婦女解放實踐模式的體制建構〉,《湖北社會科》2011年第10期,頁51-56。
    39. 曾軍:〈地方性的生產:《繁花》的上海敘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110-119。
    40. 華強:〈太平天國研究90年述評〉,《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79-85。
    41. 馮妮:〈「堂子」與「花園」:《海上花列傳》中的兩重空間〉,《文藝評論》2012年第8期,頁112-116。
    42. 黃平:〈從「傳奇」到「故事」:《繁花》與上海敘述〉,《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4期,頁54-62;
    43. 董蕾:〈論金宇澄《繁花》的傳統性與先鋒性〉,《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3月第1期,29-33。
    44. 賈海濤:〈工人新村經驗與居住空間透視——從插圖看《繁花》〉,《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頁32-40。
    45. 鄧菁菁:〈在突圍中受圖論《繁花》的都市文學書寫〉,《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頁74-98。
    46. 鄭震:〈空間:一個社會學的概念〉,《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5期,頁167-191。
    47. 錢文亮、金宇澄:〈向偉大的城市致敬——金宇澄訪談錄(上)〉,《當代文壇》2017第3期,頁17-24。
    48. 錢文亮、金宇澄:〈向偉大的城市致敬——金宇澄訪談錄(下)〉,《當代文壇》2017第4期,頁13-18。
    49. 叢治辰:〈上海作為一種方法——論《繁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2期,頁30-39。
    50. 羅先海:〈當代文學的「網-紙」互聯——論《繁花》的版本新變與修改啟示〉,《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3期,頁23-32。
    51. 羅岡:〈空間的生產與空間的轉移——上海工人新村與社會主義城市經驗〉,《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91-96。
    52. 顧曉莉:〈中國出了部奇小說讀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名作欣賞》2014年26期,頁125-126。

    53. Nancy Hartstock,“The Feminist Standpoint: Developing the Ground for a Specifically Femin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Discovering Reality,eds. Harding Sandra,Hintikka M.B.(Dordrecht: Springer,1983)p.238-310.
    學位論文
    1. 王丹:《制度變遷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間結構演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2. 田小桐:《「小」說上海——〈繁花〉敘事論》,華中科技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3. 任洪玲:《閣樓意象的隱喻世界——文學中的幽閉場所與女性精神空間》,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藝美學碩士論文,2008年。
    4. 朱亞坤:《房間內外的游移:20世紀末中國女性小說創作談》,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5. 林子力:《論中國新時期小說的「偷窺書寫」》,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6. 崔豔萍:《新時期女性小說中的「房間」意象研究》,遼寧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7. 趙岩:《〈繁花〉的空間敘事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網絡報刊
    1. 《十三邀•金宇澄》,網址: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1knwbok/u0951gpf8u2.html,查詢時間:2020/6/3。
    2. 《十三邀•項飈》網址: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c5sxk4p/o3026pze76s.html,查詢日期:2021年2月10日。
    3. 金宇澄、朱小如:〈「我想做一個位置很低的說書人」〉,《文學報》2012年11月8日第4版。
    4. 金宇澄:〈我也喜歡畫圖〉,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DWpiB7PQNLE6TBHGDheeTQ,查詢時間:2020/6/4。
    5. 溫方伊:〈繁花夢中說書人——舞台劇劇本《繁花》創作談〉,網址:https://www.sohu.com/a/237087672_99925336,查詢日期:2020/9/29。
    6. 〈上海各区县名称的由来:黄浦因黄浦江得名〉,網址:https://sh.qq.com/a/20171117/002219.htm,查詢日期:2021/6/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