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康祐
Peng, Kang-You
論文名稱: 高雄舊港口聚落之空間構成與住宅型式變遷
The Morphology and Residential Type of Settlement Jio-gang-kou, Kaohsiung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舊港口沿海聚落住宅型式土地區劃空間構成
外文關鍵詞: Jio-gang-kou, Morphology, Land Division, Residential Type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七世紀以來,西南沿海地區即成為漢人移民發展屯墾的疆域,也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區域。隨著土地開發沿著河道往內陸地區的延伸,濱海港口聚落所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過去三百年間,西南沿海地形曾有顯著的變化,這也造成昔日港埠聚落空間的變遷與居住型態的改變,在這個沿海地區中,高雄縣彌陀鄉的舊港口地區是為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由於舊港口是沿海居民為了因應原居住地沉陷海中,所重新開發出來的聚落,故其空間組織與土地區劃方式有別於其他的沿海聚落,而在整體佈局的影響之下,此間的居住型式與發展呈現著相當的特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沿海聚落案例。

    整體而言,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五個部分,其中包括:
    1. 自然與人文背景
    敘述西南沿海地區之自然環境,以及早期「堯港」的概略範圍與舊港口的關係,並藉由沿海地區其他聚落的描述,說明舊港口地區早期的發展沿革與變遷情況等人文背景。另外文中也針對社會構成與經濟活動作一概略性的介紹,以了解舊港口的人口、信仰及產業的現況發展。

    2. 聚落形成與區位
    探討舊港口聚落形成的地理區位與地形變遷因素。從遷村初期的史籍資料中,吾人可以推斷當時的環境背景與聚落型態,並經由其與沿海和內陸聚落的交通聯繫關係,來了解早期舊港口在水路或陸路交通所扮演的角色。

    3. 聚落空間體系
    包括聚落四周的交通動線、街廓內部與外圍的巷道系統、公共設施和民宅單元的區位與分布情況。透過聚落空間的構成與座向佈局的關係,吾人將能夠進一步了解舊港口「棋盤式」聚落空間的發展過程與脈絡。

    4. 土地區劃系統
    分析聚落內部與外部土地分割類型及道路走向,以推測舊港口土地使用型態的轉變。從公有與私有土地的分佈情況,吾人可以瞭解到舊港口的公有地由於受到私有地的區劃影響,形成了不同的使用類型與分割方式。另外,舊港口住宅建地的區劃方式呈現出相當規律性的情形,即會是後來因為家族分產或住宅型式改變的影響,而衍生出多種的土地分割模式,其基本架構還是保有相當的穩定性,值得探討。

    5. 民宅空間型式與變遷
    探討舊港口街屋居住型式逐漸取代合院居住型式的發展過程。由於當地居民對空間使用需求的增加,使得容積較高的街屋較獲居民的青睞,而發展出傳統合院與街屋規律性參雜共存的居住型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在這裡吾人將從住宅單元的基本型式與空間構成開始,對合院轉化到街屋的增建、改建與重建案例進行調查,以了解住宅型式的發展模式及演變。

    在昭和三年的《台灣地形圖》中,舊港口的建築群呈現相同的座向關係,這顯示當時的聚落空間已經事先進行區劃,並且反應出住宅單元整齊排列組合的特性。在地理環境的限制下;遷村初期的居住需要是以合院為住宅基本格局,因而地塊的劃分是採用棋盤式的區劃手法作為土地開發模式。隨後需地面積較小的街屋逐漸取得聚落發展上的優勢,因而帶動合院的改造,也造成了個別地塊的再細分。總地而言,這兩種分別代表戰後重建時期和近代經濟成長時期的住宅型式,不僅影響了舊港口聚落的空間佈局與座向發展,也牽動了民宅空間與使用型態的轉變。

    Since seventeen century, the south-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has become the main area where the Han immigrant settled. It was also the earliest exploitation region in Taiwan. Though the land developments along the river from the coast extend to the inland, these seaboard settlement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the geography of the south- western coast had a distinct variation. It also made the past seaboard settlements changed in morphology and residential type. In the south- western coast area,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Jio-gang-kou in Kaohsiung County’s Mituo Township. As a result of the resident land sank into the ocean, many refugees emigrated from coast to inland area and rebuilt the scale of Jio-gang-kou. Both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land division are different to other seaboard settlements. Affected by the integral composition, the residential type and dwelling development of Jio-gang-kou displayed a unique character. It is also a special seaboard settlement that is worth to research in depth.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settlement Jio-gang-kou, the con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nd outlined as follow:

    1.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chapter relat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south- western coast. It included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the saline-“Yookan” and settlement Jio-gang-kou. By researching the surrounding seaboard settlements, we can further find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transformation of Jio-gang-kou. On the side, this chapter introduced loc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al activities, so we can further figure out the population, relig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o-gang-kou.

    2. The settlement form and district
    The refugees from original residence rebuilt the settlement changed by coast landform early, and result in Jio-gang-kou. From the remainder information about emigration process, we can inf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odel then. Moreover, by looking at the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land and inland settlements with Jio-gang-kou, we can find out the role in relationship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early.

    3. The settlem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transportation lines, lane system of inside and outside street block, public facilities distribution and dwelling pattern. From the morphology and locality relation, it also reveals “grid-form” settlement space feature of Jio-gang-kou.

    4. The land division system
    Contrast with the land zoning methods of inside and outside street block and the street extension, we can realize the change of land use mode. It reveals the private land zoning influenced the public land development, and result in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s and division mode. At first, the zoning of dwelling land displayed a regular pattern, later it was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family inheritance and residential type, so that the land use of Jio-gang-kou becomes various modes.

    5.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type
    In early years, the dwellings in Jio-gang-kou were mainly types that were replaced by street-house later on.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 for living space, street-house with higher capacity was more popular by people. Besides, it also developed the coexist phenomenon with closed-yard house and street-house. From the essential residential type and morphology, we investigated the dwelling type that were extended, remodeled and rebuilt. So we can further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type.

    The buildings in Jio-gang-kou displayed a regular pattern from the map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showed the morphology of settlement had been division then. Furthermore, this “grid-form” character was also reflected on dwelling units. As a result of limitation by usable land, closed-yard house was the essential residential type. Thus, the land division followed and formed. Moreover,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less land area and more floor space promoted the division of the land. In conclusion, these two dwelling forms represent the residence of postwar yea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od individually. They affected not only the morphology and locality relation of Jio-gang-kou,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types and using modes.

    第一章 緒論…………………………………………………………………………1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5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5 第二節 研究範圍………………………………………………………………16 一、研究時間的界定………………………………………………………16 二、研究空間的界定………………………………………………………16 三、行文界定………………………………………………………………17 第三節 文獻回顧………………………………………………………………18 一、傳統聚落相關性研究…………………………………………………18 二、民宅設施相關性研究…………………………………………………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0 一、研究方法………………………………………………………………20 二、研究流程………………………………………………………………22 第二章 自然與人文背景……………………………………………………………23 第一節 自然環境………………………………………………………………23 一、地理位置………………………………………………………………23 二、氣候……………………………………………………………………25 三、地形與地質……………………………………………………………27 第二節 地區發展脈絡…………………………………………………………29 一、早期「堯港」之演變…………………………………………………29 二、沿海地區聚落的開發…………………………………………………31 三、舊港口地區之變遷……………………………………………………37 第三節 社會構成與經濟活動…………………………………………………39 一、人口構成………………………………………………………………39 二、民間信仰………………………………………………………………41 三、產業活動與組織………………………………………………………43 第三章 舊港口的形成與空間區位…………………………………………………46 第一節 舊港口聚落的形成……………………………………………………47 第二節 舊港口對外的聯繫……………………………………………………49 一、與沿海聚落之關係……………………………………………………50 二、與內陸聚落之關係……………………………………………………53 第四章 聚落空間體系………………………………………………………………55 第一節 街道系統………………………………………………………………56 一、日治時期………………………………………………………………56 二、民國七十一年以後……………………………………………………58 第二節 公共設施………………………………………………………………60 一、宗教設施………………………………………………………………61 二、警務及社會福利設施…………………………………………………63 第三節 民宅分佈………………………………………………………………65 第四節 空間佈局與座向關係…………………………………………………69 一、聚落佈局方式…………………………………………………………70 二、合院座向關係…………………………………………………………72 第五章 土地區劃系統………………………………………………………………75 第一節 聚落外部與內部區劃方式……………………………………………76 第二節 公有土地的分佈與區劃方式…………………………………………80 一、公有建地………………………………………………………………80 二、公用巷道………………………………………………………………85 第三節 私有建地區劃方式……………………………………………………87 一、基本地塊單元…………………………………………………………89 二、基本地塊之組合………………………………………………………92 三、基本地塊之分割………………………………………………………94 第六章 民宅空間型式與變遷………………………………………………………96 第一節 住宅基本型式與空間內容……………………………………………97 一、合院型的基本空間構成………………………………………………97 二、街屋型的基本空間構成………………………………………………100 第二節 民宅增建改建與重建…………………………………………………103 一、合院增建類型…………………………………………………………106 二、部分拆除改建類型……………………………………………………108 三、全部拆除重建類型……………………………………………………124 第三節 民宅型式變遷過程……………………………………………………138 一、型式種類及數量………………………………………………………139 二、發展模式之演變………………………………………………………144 三、變遷原因探討…………………………………………………………149 第七章 結論…………………………………………………………………………153 第一節 聚落空間構成…………………………………………………………153 一、街道系統………………………………………………………………153 二、公共設施………………………………………………………………154 三、民宅設施………………………………………………………………154 四、座向與佈局……………………………………………………………154 五、土地區劃系統…………………………………………………………154 第二節 住宅型式變遷…………………………………………………………155 第三節 後續研究………………………………………………………………156 附錄 一、舊港口(舊港村)歷代所屬行政區域沿革表 二、彌陀及永安沿海聚落人口遷入年代表 三、阿公店溪歷次改道表 四、「三千宮沿革志」 五、「福德祠沿革志」 六、岡山鎮後協廟的「奉憲勒碑」 七、舊港口合院改建街屋案例測繪資料

    一、地圖

    1. 大日本帝國陸軍測量部:〈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 臺灣地形圖〉,1928年(昭和三
    年)。遠流出版,1999年。
    2. 內政部地政處土地測量局:〈高雄縣彌陀鄉港口段地籍圖〉,1997年。
    3. 左左木邦磨:〈台南縣管內全圖〉,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輿圖室,1901年(明治34年8
    月)。
    4.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面風花圖〉,《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氣候圖集》,第一冊,1990
    年。
    5. 行政院主計處:〈南部區域:彌陀鄉〉,《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聚居地、都市化及都會區
    分佈圖》,下冊,1985年。
    6. 吳進喜、施添福:〈明治三十年舊制地形圖〉,《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
    1997年。
    7. 吳進喜、施添福:〈轉載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之乾隆時期台灣輿圖〉,《高雄縣聚落發展
    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
    8. 荷人Heydrick Aviensen及Cornelis Plockoy 所繪:〈1624年台灣地圖(FORMOSA)〉,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輿圖室。
    9. 高雄縣政府:〈彌陀鄉行政區域圖〉,1983年。
    10.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台灣地區漁業圖〉,行政院農委會,1989年。
    11.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仁壽上里舊港口庄位置圖〉,1917年(大正六年)。
    12.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仁壽上里舊港庄位置圖〉,1917年(大正六年)。
    13.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阿公店派出所調查區域圖〉,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
    14.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台灣地區像片基本圖〉,1988年。

    二、專書

    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 永安鄉志委員會編:《永安鄉志》,永安鄉公所,1984年。
    3.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4.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政府,1997年。
    5. 吳進喜、施添福著:《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
    6. 胡興華:〈早期台灣的漁民團體:日據時期漁業組合是漁會的前身〉,《台灣漁會譜》,
    1998年。
    7. 胡振州:《聚落地理學》,三民書局,1976年。
    8. 郭肇立:〈傳統聚落空間研究發展〉,《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出版,1998年。
    9. 淡江建築研究所編:〈澎湖傳統聚落之特色:梳式佈局之平面關係〉,《金門與澎湖地區
    傳統聚 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5年。
    10.曹永和:〈歐洲古地圖上之台灣〉,《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1979年。
    11.陳堅強:〈興達港地方的地理歷史〉,《興達港地方人文及遠洋漁港建設之展望》,高雄
    縣漁業管理所,1997年。
    12.陳文尚、黃致誠、薛維惠、趙建雄:《高雄縣產業》,高雄縣政府,1997年。
    13.陳芳惠:《村落地理學》,五南圖書,1988年。
    14.陳正祥:《台灣地誌上、中、下冊》,南天書局,1993年。
    15.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
    16.臺灣舊慣調查會:〈台灣私法物權篇〉,《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17.潘英著:《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年。
    18.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成文出版社,1983年。
    19.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灣日日新報社,1905年。
    20.彌陀鄉志委員會編:《彌陀鄉志》,彌陀鄉公所,1997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唯仁:〈澎湖合院住宅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
    卷,第一期,1987年。
    2. 石在添、張瑞津、陳翰霖著:〈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
    研究報告》,二十六期,1996年。
    3. 石在添、張瑞津:〈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十九期,
    1993年。
    4. 石佳惠:《高雄縣永安鄉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時空變遷》,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碩論,2003年。
    5. 林明議:《金門傳統建築保存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1年。
    6. 林秀敏:《古往今來話彌陀》,高雄縣彌陀國中本土文化教育專輯(一)、(二),1993
    年。
    7. 吳進喜:《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師大地理研究所博論,
    2000年。
    8. 孫枝木撰述、林秀敏:《彌陀代誌》,高雄縣彌陀國中本土文化教育專輯(三),1994
    年。
    9. 陸元鼎:〈南方地區傳統建築的通風與防熱〉,《中國建築史論文輯》,第二冊,明文書
    局翻印,1983年。
    10.張守真:〈荷據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二十四、二十五期合刊,1986年。
    11.關麗文:〈澎湖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
    1984年。
    12.薛雅蕙:《高雄縣茄萣鄉漁民生活世界之探究》,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1992年。
    13.盧嘉興:〈二層行溪與蟯港〉,《台灣研究彙集》,第二十三輯,1983年。
    14.簡炯仁:〈由兩塊石碑論史籍上彌陀港的興衰-兼論濁水溪(阿公店溪)的改道情形〉,
    《台灣風物》,四十八卷三期,1998年。
    15.蘇坤輝:《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998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8-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