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筱凡
Chin, Hsiao-Fan
論文名稱: 外來藝術與書刊插圖設計——以葉靈鳳的藝術創作為例
The Presentation of Foreign Arts and the Design of Bookbinding Illustrations: A Case Study of Ye Ling-Feng’s Works
指導教授: 吳奕芳
Wu, Y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裝幀藝術書刊插圖葉靈鳳頹廢唯美風格前衛風格
外文關鍵詞: bookbinding art, bookbinding illustrations, Ye Ling-Feng, decadent aesthetic style, avant-garde aesthetic style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在清末民初受到西學東進、五四運動的接連影響,文化思想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象,各種藝文團體應運而生、書籍出版量相當龐大,形成文化界既活躍又繁榮的熱鬧景象。許多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衝擊不僅顯著,也深深影響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其中,裝幀藝術更是在此時有了大幅度的革新。知識份子葉靈鳳(1905-1975)在寫作之餘,也著手設計各種書刊插圖。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其風格呼應當代的藝術思潮做出改變,其中又以頹廢唯美風格及前衛風格影響最深。藉由觀察他的插圖創作,得以窺見外來藝術在中國如何被接受、運用之脈絡,是一時代的縮影。然而葉靈鳳文名遠勝於畫名,以往對於他的探討多以文學作品做為研究主體,本文試著跳脫框架,透過檢視葉靈鳳的裝幀作品,以期能見微知著的感受中國在那個時代特有的藝文背景、出版景況,及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

    Due to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hinese culture flour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Republic. Numerous art and literature groups were founded, and the circulation of published books was impressively massive.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s was strong, 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d the application of arts at that time. As a form of arts, a reform in bookbinding was carried out. A intellectual, Ye Ling-fang (1905-1975), began to design a variety of book images. Deeply motivated by the decadent and avant-garde aesthetic styles, we can find that Ye made a change in his style of designing, which echoed the contemporary arts. Since Ye's illustrations were a microcosm of the times, we can see how foreign arts in China was accepted and used by observing his illustrations. However, Ye Ling-fang is more well known as a writer than a designer. Therefore, previous studies on his works mainly focus on his literary works. This article tries to go beyond the stereotypes and aims to find more clues about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cultures in the era through Ye Ling-feng's bookbinding works.

    目錄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回顧 1 三、研究方法 9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一章 時代背景 12 第一節 新時代與新思維 13 一、知識人的角色與嘗試 13 二、外來文化的衝擊與改革 15 第二節 出版業的榮景 19 一、來自民間的求知熱潮 19 二、他山之石-印刷技術的改進 21 第三節 書籍裝幀設計的革新 22 一、美感意識的覺醒 22 二、書籍裝幀的嘗試 24 第二章 時代的縮影 31 第一節 一種名為唯美的時髦 32 一、唯美風格在中國的推展 32 二、唯美主義的中國追隨者 34 第二節、趕上前衛的浪潮-未來主義 42 一、未來主義在中國的推展 42 二、未來主義在中國的追隨者 45 第三節 趕上前衛的浪潮-構成主義 50 一、構成主義在中國的推展 50 二、構成主義在中國的追隨者 53 第三章 葉靈鳳的書刊插圖設計 60 第一節 葉靈鳳與他的插圖 60 一、藝文種子的萌芽(1905-1924) 60 二、創造社時期(1925-1927) 64 三、離開創造社後(1926-1938) 69 第二節 葉靈鳳作品的外在形式 72 一、作品分布 72 二、作品功能 74 三、構圖方式 78 第三節 葉靈鳳作品的內在精神 83 一、頹廢唯美風格 84 二、前衛風格 98 第四節 關於摸索與拿來 106 結論 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1:葉靈鳳重要事紀年代表 121 附錄2.葉靈鳳為《洪水》設計的圖像創作 129 附錄3.葉靈鳳為《創造月刊》設計的圖像創作 136 附錄4.葉靈鳳為《幻洲》設計的圖像創作 143 附錄5.葉靈鳳其他作品整理 156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蕗谷虹兒著,魯迅編印。《蕗谷虹兒畫選》。上海:朝花社,1929年。
    葉靈鳳。《晚晴雜記》。上海市:上海書局出版,1970年。
    葉靈鳳。《香港方物誌》。香港:上海書局出版,1973年。
    鄭伯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級・導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史蟫。《記創造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姜德明。《書味集》。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1989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00年。
    奚靜之。《俄羅斯蘇聯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
    錢君匋。《錢君匋論藝》。杭州:西泠印社出版,1990年。
    伍蠡甫。《現代西方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與學派》。高雄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吳漢英。《卷軸心事: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台北市:書泉出版社,1992年。
    史仲文、胡曉林。《中國民國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川、黃旭:《百年之功:中國近代大學校長的教育家精神》。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Camilla Gray,曾長生譯。《俄國的藝術實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絲 韋。《葉靈鳳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補編.日記.書信集》。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方厚樞。《中國出版史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宋彬玉、張傲卉。《創造社十六家評傳》。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8年。
    陳平。《魯迅 第二卷》。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郭志剛、李岫。《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靈鳳。《北窗讀書錄》。上海市:文匯出版社,1998年。
    葉靈鳳。《忘憂草》。上海市:文匯出版社,1998年。
    葉靈鳳。《天才與悲劇》。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9年。
    解至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曠新年。《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28革命文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孔范今。《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小說卷》。濟南市:明天出版社,1990年。
    魯迅。《集外集拾遺》。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陳子善。《錢君匋散文》。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姜德明。《插圖拾翠:中國現代文學插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畢克官。《漫畫的話與畫:百年漫畫見聞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二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魯迅。《魯迅選集:日記(上)》。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李廣宇。《葉靈鳳傳》。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黃振偉。《中國編輯出版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卡米拉・帕格利亞。《性面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
    時影。《民國藝術》。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
    李允經。《魯迅與中外美術》。太原市,書海出版社,2005年。
    祝重壽。《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張守義。《中國裝幀藝術年鑑・歷史卷》。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全集 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全集・日記(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全集 第六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吳嘉陵。《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
    咸立強。《尋找歸宿的流浪者-創造社研究》。上海:東版出版中心,2006年。
    高豐。《中國設計史》。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2006年。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 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市:聯經,2007年。
    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恩慈、蘇珏。《中國現代設計的誕生》。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7年。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
    林保堯。《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
    葉靈鳳。《讀書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肖東發。《中國出版圖史》。廣州市: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
    周家容。《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香港: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
    張大明。《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詮釋》。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
    高信。《民國書衣掠影》。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
    聞黎明。《聞一多:涅槃的鳳凰》。台北市:威秀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增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泉。《在文字的密林中漫步》。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
    李婷。《書衣華彩:中國早期藝術期刊的封面設計研究》。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1年。
    韓晗。《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 大眾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體制 (1919~1949)》。台北市:威秀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
    素頤。《民國美術思潮論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姜德明。《輔助美育:聽姜德明說書籍裝幀》。深圳市:海天出版社,2015年。
    陶方宣、桂嚴。《魯迅的朋友圈》。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
    陳子善。《錢君匋藝術隨筆》。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
    朱宏偉。《走向革命的浪漫主義:創造社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怡、張堂錡。《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三輯》。台北市:秀威經典出版,2016年。
    張黎。《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民國設計小史》。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年。
    韓晗。《歷史與摩登:文化研究室腳下的中國現代文學》。台北市:秀威經典出版,2016年。

    二、碩博士論文

    劉瑩。〈現代主義藝術對編排設計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孟艷。〈民國時期西方美術史譯介概述〉。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何問俊。〈中國畫五度接受外來藝術影響研究〉。天津大學建築環境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5月。
    華佳。〈1921~1930年間奧博利・比亞茲萊在中國的接受-以生活在上海的知識份子為例〉。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2014年5月。

    三、期刊文章

    郭沫若。〈未來派的詩約及其批評〉。《創造週報》。第十七期,(1923年9月2日)。頁3-6。
    葉靈鳳。〈編者隨筆〉。《幻洲》。創刊號,(1926年10月1日)。頁27。
    陳之佛。〈現代表現派之美術工藝〉。《東方雜誌》,第26卷第18號,(1929年)。頁63-65。
    金訓敏。〈論魯迅的”拿來主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81年)。頁23-28。
    李允經。〈魯迅和蕗谷虹兒〉。《魯迅研究動態》,第3期,(1987年)。頁21-23。
    陳雅丹。〈構成主義・藝術版面設計・插圖〉。《美術》,第3期,(1991年)。 頁62-65。
    李淑萍。〈俄國建構主義與羅欽科的攝影〉,《文化視窗》,(2003年4月)。頁74-81。
    凌夫。〈陳之佛:圖案家的書籍裝幀〉。《尋根》,(2010年),第5期。頁67-71。
    韓雪岩。〈比亞茲萊在上海:1921~1930年美術現代性的中國面孔〉。《藝術設計研究》,第2期,(2010年)。頁88-94。
    林素幸。〈移動的美術館:20世紀初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與商業美術〉。《文化研究》,第13 期,(2011年秋季)。頁165-228。
    李少波。〈構成主義在中國-以民國期間的封面設計為例〉,《裝飾》,第222期,(2011年10月)。頁44-47。
    鄧敏。〈葉靈鳳與書籍裝飾〉,《美與時代》,第2期,(2012年)。頁105-107。
    張秀娟。〈“坎普”視閾中的1920~1930年代的上海設計〉,《設計藝術研究》,第2期,(2013年)。頁81-115。
    丁卯。〈由比亞茲萊、蕗谷虹兒的作品談魯迅的插圖情結〉,《西安文理學院會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13年)。頁2-4。

    四、報紙

    〈新時代月刊創刊號出版〉。《申報》,1931年8月2日,第19版。

    五、網路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ww.cssn.cn/ts/ts_wxsh/201405/t20140526_1185258.shtml
    (檢索時間:2017/5/30)
    宋炳輝:《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網頁瀏覽: 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id=2354
    (檢索時間:2017/6/4)
    中國美術館:
    www.namo.org/cbjy/msbk/msrwk/201304/t20130411_203311.htm
    (檢索時間:2017/4/1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