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淑鈴
Li, Shu-Ling
論文名稱: 進項稅額不得扣抵與衍生問題探討
A Study on Input Tax Irrecoverable and the Derivative Problem
指導教授: 柯格鐘
Ko, Ke-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進項稅額不得扣抵加值型營業稅加值稅自用乘人小汽車兼營調整未依規定取得憑證非交易對象憑證跳開發票營建業借牌營業二資社合作店漏稅罰行政罰
外文關鍵詞: input tax, input tax irrecoverable, input tax non-deductible, value added tax, selling a car, partial exemption, without a valid VAT invoice, an invalid VAT invoice, jump invoicing, the cooperative society of resources recycled, cooperative stores,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tax eva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釋字第660號解釋認同財政部「納稅義務人短報或漏報銷售額,於經查獲後始提出合法進項稅額憑證者,於計算漏稅額時不准扣抵銷項稅額」之見解,引發許多批評。稅捐機關期以進銷申報勾稽制度達成課稅目的,惟是否不利益均應由納稅人承擔?又准許扣抵是否必然破壞營業稅申報制度? 660號解釋是否合憲?
    HANG TEN、GIORDANO、bossini、BaLeNO四知名品牌服飾所屬的外商在台分公司因合作店經營案遭裁處罰鍰新台幣5億多元,業者曾揚言不排除從台灣撤資。案件於釋字第685號解釋後,仍未解決問題,究竟該等案件是否違反加值型營業稅法規範目的?是否真的逃漏稅?是否無減免處罰途徑?
    加值型營業稅應納稅額之計算採稅額扣抵法,進項稅額得否扣抵對徵納雙方均係非常重要之議題。本文探討進項稅額不得扣抵規定之合理性、相關之補稅與裁罰及依規定進項稅額不得扣抵,則銷售時應否課稅等問題,自加值、加值稅定性、租稅原則、扣抵權本質、營業稅相關法令、立法目的、司法判解、學術見解、行政罰法與相關法理及實務案例等,分析探討問題,並引入外國法令與法院實務為比較,研究提出以下結論與稅制改進建議,為相關問題提供解決途徑與參考。
    加值型營業稅法制上為銷售稅,以營業人為納稅義務人,本質為消費稅,允許營業稅轉嫁,為法定間接稅。原則上與應稅銷售相關非屬消費性質之進項稅額應准扣抵,俾租稅中立並量能實質課稅。
    進貨依規定須取得直接銷售人開立符合規定之憑證,始得扣抵。關於有無進貨與是否取具實際交易對象憑證,稅捐及行政法院實務,均就事實及證據,依經驗及論理法則為綜合判斷,惟分析查證程度不同及就個案有否故意過失之審酌不同,致結果或不相同。有進貨事實之認定重點為有東西、有付款、付款有來源、資金無回流;在有進貨之前提下,實務上係以實際收款人(最終資金流向)為實際交易對象之判斷關鍵點。基於營業稅法第19條第1項第1款之規範本旨在於前後手相互勾稽,各階段交易不被隱藏,避免增加稽徵成本,達成應課稅者已課稅等目的,原則上取得非實際交易對象憑證不得扣抵,惟對於未依規定取得憑證進項扣抵之補稅與裁罰,尚應考量立法目的及主觀的注意義務等,及確實依行政罰之三階理論論罰。建立類如英國法制之取得非交易對象憑證得扣抵之審酌判斷標準及德國法制之妥當性理由得專案減免稅捐債務之作法與改善廢棄物買賣進銷扣抵制度,並落實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之執行,應有助解決取得非交易對象憑證、合作店、二資社及營建業借牌營業等諸多案件之問題。
    關於營業稅法第19條第1項第2款至第5款不得扣抵規定,其解釋與適用,應確實依業務相關性、立法目的及營業稅係消費稅之本質,作為得否扣抵之標準。又自用乘人小汽車如購買時已支付進項稅額惟依規定不得申報扣抵者,其未來銷售時,依衡平觀點,應得免徵營業稅。另兼營不得扣抵比例之計算,可開放准許其他公平合理之分攤方式;大額進項固定資產可延長其調整期間。至納稅人短漏報銷售額,於查獲後始提出合法進項憑證,考量比例原則,建議修法於合乎一定條件下,准其於計算漏稅額時扣抵。

    The J.Y. Interpretation No.660 agreed to the opinion of Ministry of Finance that for calculating penalties the input tax of valid certificates provided after being investigated can't be deducted from the evaded output tax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sales amount under-reported or not reported. This brings to many criticisms. The tax authority wants to levy taxes by way of the automatically reporting system from the sellers and purchasers. Are the disadvantages borne by the taxpayer? Will it destroy the business tax reporting system if the input tax aforesaid is permitted to deduct from the output tax evaded? Is the Interpretation No.660 constitutional ?
    Four Taiwan branch compani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that have well-known clothing brands(HANG TEN、GIORDANO、bossini、BaLeNO) were fined for more than NT$ 500 million. The operators said that perhaps they would retrieve the investments from Taiwan. After J.Y. Interpretation No.685, problems of the cases have not been resolved. Were the acts of these companies in breach of the purposes of the Value-Added and Non-Value-Added Business Tax 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usiness Tax Act) ? Were the taxes really evaded? May the penalties not be reduced or remitte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VAT payable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tax credit method. Whether the input tax can be deductibl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tax authority and the taxpay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provisions on the input tax irrecoverable, the related tax pursued for paymen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nd also the topic of taxation on selling a car whose input tax was irrecoverable on purchasing . These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e concept of value added, the essence of the VAT, principles of taxation, the essence of the right of deduction, the rules of the business tax, the legislative purposes, judicial decisions and J.Y. Interpretations, opinions of the scholars,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Act and the related legal theory, practice cases, and also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comparison. By the study, we here make the conclusions and propos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 on the legal system to provide solutions and reference on issues discussed.
    The value-added business tax is a sales tax in the legal system. Business entities that sell goods or services are taxpayers of the Business Tax Act . For the tax can be passed to the consumers according to the Act, it is a consumption tax in essence, and is called the indirect tax. In principle, the input tax which relates to the taxable transactions and is not for consumption should be recoverable in order to mee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neutrality and ability-to-pay in taxation.
    For input tax deduction, business entities should obtain the prescribed evidence from the direct sellers on purchases of goods or services. For the tax author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it depends on facts, evidence, and judgement by experience and logical rules to decide if a purchase had occurred and a business entity had obtained the evidence from the direct seller to a transaction. The same case could have a different conclusion between the tax authority and the court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scretion on intentionality or negligence. Usually it needs to prove that something exists or ever existed, and payments had been made by sources of funds which had not been returned, to decide if a purchase had occurred. When a purchase had occurred, the key point to judge the direct seller to a transaction is to justify whether the counterparty received the money (final flow of the funds). 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s of article 19, paragraph 1, subparagraph 1 of the Business Tax Act— to cross-check the tax data of the former and subsequent parties to transactions, to ensure transactions not to be hidden, to avoid further levying cost, and to ensure that all the taxes payable have been levied, business entities failing to obtain the valid certificates from the direct sellers can't claim for deduction in principle. For taxes being pursued for payment and penalties being fined, i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gislative purposes and the obligation of care by business entities, and fines should be applied only after the three-step inspec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riminal Code. Establishing the rules to claim for input tax deduction with invalid invoices like the UK, establishing the tax system for reducing or remitting the tax debts when there are fair and reasonable reasons like Germany, improving on the input tax credit system of resources recycled, and fulfilling article 18 of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Act should help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for many cases such as obtaining the invalid invoices, the cooperative stores, the second cooperative society of resources recycled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business by using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f anoth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cle 19,paragraph 1,subparagraph 2,3,4,5 of the Business Tax Act, whether the input tax is deductible should be decided by the expenditure for business operatio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s, and the essence of consumption. Where a business entity was charged VAT on purchasing a car but could not recover any of that VAT, for equilibrium, the sale of the car shall be exempt. For a business entity that has to calculate the non-deductible part of the input tax amount according to article 19, paragraph 3 of the Business Tax Act , there can be other fair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methods to be allowed besides the prescribed methods now in force; the fixed assets which cost a lot may extend the adjustment period to more than one year. As for calculating the penalties of the sales amount under-reported or not reported, taken into account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input tax of the valid certificates provided after being investigated may be permitted to deduct from the output tax evad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rescribed by the Act suggested to be amen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加值稅制與進項稅額扣抵權 9 第一節 加值與加值稅之定性 9 第一項 加值與加值稅之稅基 9 第二項 加值稅之稅捐本質 12 第一款 加值稅與銷售稅 12 第二款 加值稅與消費稅 13 第三款 加值稅與間接稅 16 第三項 小結 17 第二節 加值稅制簡介 18 第一項 加值稅之計算方法 18 第二項 加值稅之類型 20 第三項 加值稅之運轉原理 21 第四項 申報與查核 22 第三節 加值稅與租稅原則 23 第一項 財政收入原則 24 第二項 經濟發展原則 25 第三項 稅務行政原則 25 第四項 租稅中性原則 25 第五項 公平與量能課稅原則 27 第四節 進項稅額扣抵權本質 28 第一項 構成要件該當 28 第二項 公法上請求權 30 第三項 抵銷權之行使 31 第四項 小結 33 第三章 進項稅額不得扣抵-未依規定取得憑證 34 第一節 有無進貨與取得非交易對象憑證 34 第一項 有進貨事實之認定 34 第一款 稅捐機關之查核認定 34 第二款 行政法院見解 36 第二項 未依規定取得憑證 38 第三項 取得非交易對象憑證之認定 40 第一款 財政部相關規定 40 第二款 行政法院見解 40 第三款 學術見解 42 第四項 小結 44 第二節 未依規定給予或取得憑證相關聯概念辨正 45 第一項 發票未依規定記載或所載不實 45 第二項 無進貨事實取得進項憑證 46 第三節 有進貨事實取得非交易對象憑證申報扣抵 47 第一項 稅捐法令 47 第一款 337號解釋與財政部83年7月9日函 47 第二款 財政部98年12月7日令見解變更 49 第三款 100年1月26日增列營業稅法第51條第2項 52 第二項 行政法院見解 52 第三項 學術見解 55 第四節 類型探討 60 第一項 跳開發票 60 第一款 何謂跳開發票 60 第二款 稅捐法規與252號解釋 60 第三款 學術見解 61 第四款 本文見解 62 第二項 營建業借牌營運 62 第一款 借牌營運與借牌之成因 62 第二款 稅捐法規 63 第三款 行政法院見解 66 第四款 學術見解 67 第五款 本文見解 71 第三項 二資社 73 第一款 背景簡介 73 第二款 稅捐法令 74 第三款 案情概述 76 第四款 行政法院見解 77 第五款 本文見解 79 第四項 合作店 79 第一款 背景事實 79 第二款 爭點 80 第三款 685號解釋要旨 81 第四款 部分不同意見與學術見解 82 第五款 本文見解 86 第五節 外國法制 90 第一項 日本 90 第二項 德國 91 第三項 法國 94 第四項 歐洲法院 94 第五項 英國 96 第六項 歐盟 101 第七項 小結 101 第六節 未依規定取得憑證之補稅與裁罰 102 第一項 行政罰與刑罰 102 第二項 何謂逃漏稅款 104 第一款 逃漏稅認定-單一階段 104 第二款 逃漏稅認定-整體交易流程 105 第三項 虛報進項稅額是否以故意為要件 105 第一款 故意與過失 106 第二款 各國法制 107 第三款 學術探討 107 第四款 故意、過失、重大過失之實務類型 108 第四項 阻卻或減免責任 109 第五項 小結 110 第一款 案例分析 110 第二款 妥當性理由 113 第三款 本文就得否扣抵之見解 114 第四款 本文對漏稅罰之補充見解 118 第四章 其他不得扣抵進項稅額探討 123 第一節 與本業及附屬業務無關 123 第一項 財政部函令 123 第二項 立法理由與問題探討 124 第三項 外國法制 125 第四項 本文建議 127 第二節 交際應酬 127 第一項 財政部函令 127 第二項 立法理由與問題探討 128 第三項 外國法制 128 第三節 酬勞員工 129 第一項 財政部函令 129 第二項 立法理由與問題探討 130 第三項 英國法制 130 第四項 本文見解 131 第四節 自用乘人小汽車 132 第一項 財政部函令 132 第二項 立法理由與問題探討 133 第三項 外國法制 134 第一款 英國 134 第二款 其他國家 135 第四項 本文建議 136 第五節 兼營營業人不得扣抵調整 137 第一項 本國法制 137 第二項 外國法制 138 第一款 歐盟 138 第二款 英國 138 第三款 日本 139 第六節 綜合探討 140 第一項 業務、交際、酬勞員工與自用小汽車 140 第二項 本文見解 142 第五章 進項稅額扣抵權之行使—以660號解釋為中心 143 第一節 進項稅額扣抵權之行使期限 143 第二節 大法官釋字第660號解釋探討 145 第一項 89年10月19日函經解釋合憲理由 145 第二項 查獲後提出進項憑證可否扣減—實務見解 145 第三項 660號解釋協同意見與不同意見 146 第四項 學術見解 148 第五項 660號解釋與租稅原則 151 第一款 租稅法律主義 151 第二款 量能實質課稅與比例原則 155 第六項 小結 157 第一款 自動報繳理論 157 第二款 本文見解 157 第三節 延伸探討—登記前取得進項之扣抵 158 第一項 登記前取得之二聯式發票可否扣抵 159 第一款 形式瑕疵、查獲與財政部函令 159 第二款 登記前進項與700號解釋不同意見 162 第二項 本文見解 1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2 表2-1 多階段加值型營業稅之運作 22 表5-1 經查獲案件進項稅額得否扣抵彙整 160 圖3-1 跳開發票 60 圖3-2 營建業借牌營運 62 圖3-3 合作店案例 89 圖3-4 漏開發票轉售非交易對象扣抵 111 圖3-5 定作人取得非交易營造廠發票 112

    一、書籍(中文繁體)
    1.A.A. Tait 著,葉秋南譯,加值稅理論與實際,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1975年8月。
    2.Harvey S. Rosen, Ted Gayer,Public finance,李秉正譯,財政學,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2009年1月。
    3.王建煊,租稅法,華泰文化及文笙書局,2006年8月。
    4.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5.吳金柱,租稅處罰法釋論:以營業稅所得稅之租稅行政罰為範圍,五南,2010年9月。
    6.巫鑫,我國營所稅查準導入IFRSs解析,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1年1月。
    7.李金桐,租稅各論,五南,1995年9月。
    8.李金桐,財政學,五南,1995年9月。
    9.李建興,當代財政學,新陸書局,2002年7月。
    10.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008年9月。
    11.周玉津,財政學的理論與實際,大中國圖書,1983年9月。
    1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元照,2008年1月。
    13.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元照,2008年1月。
    14.林華德,當代財政學,文笙書局,1987年9月。
    1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華泰文化,2008年8月。
    16.柯格鐘,借牌營業、轉承包與分包工程之營業稅法律問題,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6輯,司法院出版,2009年12月。
    17.柯格鐘,租稅之立法界限及其憲法上的當為要求-以德國稅捐法之理論為基礎,收錄於黃舒芃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七輯」,2010年12月。
    18.洪家殷,行政罰,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元照,2006年10月。
    19.洪家殷,行政罰法論,五南,2006年11月。
    20.徐育珠,財政學,三民書局,2004年6月。
    21.殷乃平,消費稅論,華泰,1995年8月。
    22.張建昭,稅務法規,志光教育文化,2009年8月。
    23.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翰蘆,2007年9月。
    24.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翰蘆,2011年1月;2004年8月。
    25.張盛和、許慈美、吳月琴、莊水吉,銷售稅制度與實務(含關稅),三民書局,2007年1月。
    26.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2007年1月。
    27.許澤天,刑總要論,元照,2009年2月。
    28.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2011年9月。
    29.陳清秀,現代稅法原理與國際稅法,元照,2010年10月。
    30.陳清秀,稅法總論,元照,2010年9月。
    31.陳愛娥,行政程序制度中之當事人協力義務,收錄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當事人協力義務/行政調查/國家賠償,2006年初版。
    32.黃士洲,掌握稅務官司的關鍵—舉證責任實務案例分析,元照,2005年l月。
    33.黃士洲,論進項稅額扣抵的形式要件與規範實質一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403號判例評析,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6輯,司法院出版,2009年12月。
    3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6年11月。
    35.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灣大學法學叢書,2009年8月。
    36.黃茂榮,稅法各論,植根,2007年11月。
    37.黃茂榮,稅法總論 (第一冊),植根,2005年9月。
    38.黃茂榮,稅法總論 (第二冊),植根,2005年10月。
    39.葛克昌,所得稅與憲法,翰蘆,2009年2 月。
    40.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元照,2005年9月。
    41.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8年7月。
    42.謝欽源,國際多角貿易稅務暨會計實務,育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0年5月。
    43.顏慶章、薛明玲、顏慧欣,租稅法,2010年8月。
    44.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營業加值稅之研究,1983年7月。
    45.財政部稅制委員會,2008主要國家稅制概要,2008年11月。
    二、書籍(中文簡體、英文)
    1.大陸財政部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編著,俄羅斯聯邦稅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
    2.大陸財政部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編著,德國稅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4年11月。
    3.大陸財政部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編著,韓國稅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4.大陸財政部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編著,日本稅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0年8月。
    5.Alan Schenk & Oliver Oldman,Value added tax : a comparative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7。
    三、期刊
    1.李建良,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稅捐稽徵之職權調查原則與租稅稅法律主義/釋字第660號解釋,台灣法學,第130期,2009年6月。
    2.李惠宗,稅法規範的形式合法性與實質正當性--釋字第660號及第657號解釋及相關稅法解釋評析,法令月刊第60卷第7期,2009年7月。
    3.周玉津,從平等、中性兩原則看加值稅,財稅研究,第15卷第3期,1983年5月。
    4.林華德,加值稅對健全我國稅務行政的貢獻,財稅研究,第23卷第2期,1991年3月。
    5.柯格鐘,合作店營業稅之爭議(上)—評大法官釋字第685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
    6.柯格鐘,合作店營業稅之爭議(下)—評大法官釋字第685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
    7.柯格鐘,所得稅法之薪資所得與應扣繳薪資所得稅客體的探討(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5期,2004年12月,月旦法學重新編輯。
    8.柯格鐘,非營利組織課稅制度之德國法研究,成大法學第18期,2009年12月。
    9.柯格鐘,論量能課稅原則,成大法學第14期,2007年12月。
    10.高聰傑,未申報之進項稅額可否扣抵銷項稅額之探討,稅務旬刊,第1963期,2006年4月10日。
    11.張永明、杜育任,漢登案可補稅不應裁罰,稅務旬刊第2129期,2010年11月20日。
    12.張永明,租稅法定主義之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66期,2008年4月。
    13.張盛和,銷售稅制本質之探討,財稅研究,第16卷第5期,1984年9月。
    14.陳合發、簡素貞,營業稅行政訴訟案之研究-以營業人虛報進項稅額為例,財稅研究,第38卷第3期,2006年5月。
    15.陳清秀,加值型營業稅之「所漏稅額」之計算—釋字第660號解釋評析,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4期,2010年4月。
    16.陳清秀,營業稅法上實質課稅原則與稅捐規避,植根雜誌第14卷第6期,1998年6月。
    17.陳清秀,營業稅法上課稅主體及逃漏稅之認定問題探討-評析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06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2月。
    18.陳麗珠,營業稅進項稅額扣抵之探討,稅務旬刊,第1815期,2002年2月28日。
    19.黃俊杰,階段課稅之營業稅法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24期,2011年3月。
    20.黃茂榮,稅捐的構成要件,植根雜誌,第23卷第2期,2007年2月。
    21.黃茂榮,間接稅與稅捐之代徵義務,植根雜誌,第23卷第4期,2007年4月。
    22.黃源浩,股東會紀念品費用禁止扣抵之溯及效力-評最高行政法院92年判字第30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60期,2008年9月。
    23.黃源浩,論進項稅額扣抵權之成立及行使,月旦法學雜誌,第140期,2007年1月。
    24.楊小強,增值稅義務歸屬的一般規則,月旦財經法雜誌第9期,2007年6月。
    25.葛克昌,稅捐申報與納稅人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90期,2010年4月。
    26.蘇逸哲,租賃業乘人小汽車進項稅額扣抵探討,稅務旬刊,1931期,2005年5月。
    四、學位論文
    1.陳衍任,營建業借牌營運及其於營業稅法上之違章行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2006年。
    2.黃坤光,我國加值型營業稅之進項稅額扣抵銷項稅額制度之研究-以營業稅申報資料實證分析,朝陽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黃英彥,營業人虛報進項稅額問題之研究-以有進貨事實取得虛設行號發票申報扣抵營業稅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法所碩士論文,2009年。
    4.黃麗華,我國加值型營業稅客體及其歸屬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5.蔡昕燕,歐洲聯盟加值稅整合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五、研討會及講義
    1.張永明,合作店營業稅之申繳爭議與行政指導之探討,營業稅課稅主體與逃漏稅之認定問題研討會,2010年12月25日。
    2.盛子龍,憲法解釋與稅捐稽徵經濟原則一租稅法上類型化立法之正當性與平等原則初探,司法院大法官98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納稅義務人之權利保障,2009年12月。
    3.陳清秀,營業稅法上課稅主體與逃漏稅行為之認定問題-評析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061號判決,2010年12月25日營業稅法上課稅主體與逃漏稅之認定問題研討會。
    4.黃俊杰,加值型營業稅非形式階段課稅一以合作店及供應商之經營模式為例,營業稅課稅主體與逃漏稅之認定問題研討會,2010年12月25日。
    5.黃源浩,法國稅法上加值稅的繳納義務人,營業稅法上課稅主體與逃漏稅之認定問題研討會,2010年12月25日。
    6.葛克昌,憲法解釋與稅捐罰,司法院大法官98年度學術研討會一憲法解釋與納稅義務人之權利保障,2009年12月。
    7.財政部臺灣省南區國稅局,營業稅梅花餐,2009年12月。
    8.國稅查核技術手冊-營業稅查核實務,五區國稅局,2003年。
    9.歐陽峰,營業稅及營所稅查核技巧連結,2010年南區國稅局營業稅查核實務講習會講義。
    六、網站及資料庫
    1.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2.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3.司法院大法官網站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
    4.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5.財政部網站(法令查詢及財政統計) http://www.mof.gov.tw/
    6.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 http://www.ardf.org.tw/IASB3.html
    7.植根法律系統查詢
    8.歐盟加值稅相關查詢
    http://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taxation/vat/index_en.htm
    歐盟加值稅elearning課程
    http://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common/elearning/index_en.htm
    歐盟會員國加值稅稅率查詢
    http://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resources/documents/taxation/vat/
    how_vat_works/rates/vat_rates_en.pdf
    9.英國法令查詢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http://www.hmrc.gov.uk/
    http://customs.hmrc.gov.uk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