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惠雯
Tsai, Hui-We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北部民間借貸利率研究—— 以《新屋鄉葉氏嘗簿》為主的解讀與分析
Some Observations of Folk Lending Interest Rate Based on the Xinwu Ye Family Account BooK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謝美娥
Hsieh, Mei-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日治利率帳簿北臺灣新屋地區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governed period, Interest Rate, Northern Taiwan, Xinwu Region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經濟學家吳聰敏在從事臺灣利率史研究時,曾感嘆目前臺灣缺乏日治時期民間借貸利率的資料。若能蒐集到真正的民間借貸利率數據,並拿來與金融市場的利率相互比較,其結果將有助於其他相關議題的擴展。正因學界目前尚無以民間帳簿為史料,進行日治時期借貸利率的研究。本文利用難得的珍貴史料--《新屋鄉葉氏嘗簿》,整理出1901至1943年新屋地區民間借貸利率的變動趨勢,藉以觀察這段期間利率上升或下降的傾向。冀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填補日治時期臺灣民間借貸利率史研究之不足,同時亦能成為未來經濟史研究相關議題的基礎。
    根據《新屋鄉葉氏嘗簿》,發現葉氏家族在貸放利率方面,於1899至1904年間,貸放利率呈現上升後滑落的情形。1910至1918年間,利率起伏甚大,不斷出現下降又上升的巨幅變動。1925至1927年間,則出現下降的趨勢。利率波動起伏雖大,但整體而言,其利率多集中於10%-15%之間。可知10%-15%才是常態,而15%-20%則可能有其他因素使然。至於借入利率的部份,其利率亦多介於10%-15%。
    其次,從1899至1927年間,民間借貸利率是否長期上升?因帳簿資料有限,加上時間又不連貫,較難斷言其利率長期變化的趨勢。因此,葉氏家族無論貸款給他人或向人借入錢款,其利率大致維持於10%-15%之間。再者,由於嘗簿中屢見借出貨幣而以穀還息的記錄,為進一步觀察葉氏家族借貸利率是否與米價的漲跌起伏有所關連,將之與日治時期新屋地區的米價數據作一比較。得出穀物利息利率是隨穀價的漲跌起伏而波動,當穀價上漲時,利率隨之上升;反之,利率亦隨之下降。
    最後將官方的利率數據與本文做比較,發現日治時期臺灣借貸利率變化的情形,無論是透過民間帳簿的解讀,或是運用臺灣銀行的金融資料,抑或是來自官方的農家調查資料,其所反映出借貸利率之長期變動趨勢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明官方資料與《新屋鄉葉氏嘗簿》在地史料顯示一致性的借貸市場趨勢。

    The economist Wu Congmin once sighed that at present in Taiwan there is a lack of data about the lending rate among the folk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hen he was doing the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interest rate. If the authentic data of folk lending rate can be collected and be compared with the rate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it will be helpful to do more researches about the related issues. However, there is no research in the lending rat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on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folk account books presently. In this study, the change tendency of folk lending rate in Xinwu Area from 1901 to 1943 was revealed by analyzing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data “Xinwu Ye Family Account Book” and through these data, the change tendency in this period was observed. Hopefu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gi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iwan folk lending rate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ut also offer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e related issues in economic history.
    According to “Xinwu Ye Family Account Book”,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Ye Family the loaning out interest rate from 1899 to 1904 rose in the beginning but then dropped. From 1910 to 1918, the interest rate fluctuated sharply, unceasingly presenting a huge change. From 1925 to 1927, the interest rate dropped. Although the interest rate fluctuated sharply, the interest rate maintained between 10% and 15% on the whole.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est rate from 10% to 15% was normal and the interest rate from 15% to 20% was resulted from some other factors. As for the borrowing interest rate, it was between 10% and 15% as well most of the time.
    Moreover, did the folk lending rate rise gradually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limited data from the folk account books and the fragmentary timetable, it was difficult to make a conclusion of the long-term changing tendency of the interest rate. Therefore, the interest rate maintained approximately between 10%-15% either when the Ye family made a loan to others or when the Ye family borrowed money from others.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Xinwu Ye Family Account Book”, it was shown that people often paid the interest by returning cereals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y borrowed money instead of cereals. It revealed that there might be a relation between the lending interest rate of the Ye family and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rice. To find out the answer, the price of the rice in Xinwu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est rate fluctuated with the price of the rice. When the price of the rice rose, the interest rate rose as well and when the rice price dropped, the rate dropped as well.
    At last, comparing the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ata wit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ng-term changing tendency of Taiwan lending interest rate was coherent no matter whether the data were from the folk account books or from the financial papers of Taiwan Bank or from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easant families. In conclusion, the official data and the “Xinwu Ye Family Account Book” both reveale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loan market.

    表目錄 II 圖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及研究方法 3 第二章《新屋鄉葉氏嘗簿》中的民間借貸案例 23 第一節 嘗簿的書寫及其借貸資料分析 23 第二節 葉氏家族借貸利息分析 29 第三章 《新屋鄉葉氏嘗簿》中民間借貸利率的變動 37 第一節 民間借貸的特性與利率趨勢分析 37 第二節 民間借貸利率與其他類型的借貸利率比較 53 第四章 結論 57 徵引書目 60 附錄 64

    一、史料
    1. 《新屋鄉葉氏嘗簿》,原件為新屋鄉葉佐禹鄉長收藏。
    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第3卷。

    二、專書
    1.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2.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出版社,1987年。
    3. 尹章義編,《新屋鄉志》,桃園:桃園縣新屋鄉公所,2008年。
    4. 吳耀輝,〈經濟志金融篇〉,《臺灣省通志稿》,卷4,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5. 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年。
    6.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7. 洪震宇,《臺灣農村經濟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1984年。
    8.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77年。
    9. 陳秋坤,《淸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4年。
    10.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11.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編著自行發行,2004年。
    12.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南京:譯林出版社,1976年。
    13.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三、論文
    1.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初探〉,收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141-172。
    2.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8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242-259。
    3. 李世暉,〈日本政府與殖民統治初期臺灣的幣制改革〉,《政治科學論叢》,第38期,2008年12月,頁71-112。
    4. 何佳韻,〈日治時期臺灣北部地方米價的新探索--《新屋鄉葉氏嘗簿》的解讀與分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5. 沈昱廷,〈北港吳資生家族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6. 周翔鶴,〈清代臺灣民間抵押借貸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61-71。
    7. 吳聰敏,〈臺灣的名目利率與物價膨脹率:1907-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第23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419-443。
    8. 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第33卷第4期,2005年,頁323-357。
    9. 吳聲淼,〈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 邱正略,〈古文書與地方史研究--以埔里地區為例〉,收於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台灣古文書學會編校,《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79-114。
    12.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廍經營與社會研究: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卷,1983年12月,頁59-110。
    13. 陳宛妤,〈法律繼受與傳統融資活動--以合會與當舖在臺灣的法律發展軌跡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4. 彭凱翔、陳志武、袁為鵬等人,〈近代中國農村借貸市場的機制──基於民間文書的研究〉,《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頁147-159。
    15. 曾汪洋,〈日據時代臺灣糖價之研究〉,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上冊,第4集,臺北:古亭書屋,1956年,頁84-85。
    16. 曾品滄,〈臺灣舊式帳簿的搜集與運用〉,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二十一)——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2000年,頁471-522。
    17. 曾品滄,〈晚清臺灣士紳家族物質生活初探--以霧峰林家錦榮堂之飲食為例〉,收於胡春惠、吳景平主編,《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暨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編印,2003年4月,頁685-698。
    18.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的地租水準〉,《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97-143。
    19. 張怡敏,〈日治時代臺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臺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20. 黃典權,〈古帳研究一例〉,《臺南文化》,第6卷第3期,1959年,頁1-89。
    21. 黃典權、李冕世,〈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4號,1977年,頁41-129。
    22. 劉素芬,〈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2期,1995年12月,頁53-86。
    23. 賴玉玲,〈帳簿的運用與史料價值--以《粵東義民祀典簿》為例〉,《史匯》第5期,2001年8月,頁18-2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