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湘華 ,Lin, Hsiang-Hua |
|---|---|
| 論文名稱: |
「江西詩派」研究 A Study on Chiang-hsi School |
| 指導教授: |
張高評
Zhang, Gao-Pi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78 |
| 中文關鍵詞: | 古文運動 、符號 、默會致知 、典範 、江西詩派 、黃庭堅 |
| 外文關鍵詞: | Huang Ting-jian, symbol, paradigm, Chiang-hsi School, tacit knowing, Archaic Prose Mov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1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作為宋詩代表的「江西詩派」,不僅是宋代詩壇勢力龐大的文學社群,同時它特殊的社群觀念及創作型態,更是詩學流變的一個關鍵時期。
以江西詩派為典型,環繞著唐宋詩之爭、宗派觀念、美學型態、藝術形式、文化影響,宋詩研究,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成果。然而,就像豐沛的大河必然會有系出多源的爭議一樣,這個歷史課題,也走到了一個該如何完整把握的時候。
本文試圖轉向一種格式塔式的理解,為宋詩與江西詩派這一課題,整合多源的研究成果,建立總體的意義指向,得以為籠罩江西詩學的種種問題,重新建立起有機而動態的意義聯繫。這就是本文以「典範」觀念為骨架所建構的一套「江西詩派」的歷史解釋:
1、「江西詩派」,是一個「典範」,是一整個宋代詩學的「觀念箱子」。
2、這個「觀念箱子」的性質,是「符號美學」的。
3、宋人以「心法」的方法意識,實踐這種「符號表現」的詩學。「心法」,是一種默會之學的認知架構。
4、黃庭堅,是這個典範網絡的「示範性的成就」。山谷詩學由於能夠成功回應歷史條件,而成就了這個「觀念箱子」。
5、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給予典範賦名,典範因此成形。呂本中並透過「活法」、「悟入」之說,精鍊典範、廓清典範,使江西詩學成為文化社會共同參與之詩學網絡。使黃庭堅回應歷史挑戰的成果,得以釋放而為詩壇所共享。
6、典範的賦名,同時也就是標題化、固著化的開始。此後,許多理論規範的增生、抽離與異化,便附益在「江西詩派」之名下展開了。
7、這個轉變,最主要的便是:由於文本化,使得一些片面的理論法則,從典範整體中抽離了出來,形成「江西體」、「江西格」等特定風格體式的稱謂;以及江西典範由以黃庭堅為核心的輻射網絡,走向「宗杜」及「杜詩—山谷詩」的路線規定。
8、江西詩派原本缺乏文學正典的學習,以致資書而腐,又由於過度偏嗜人文傳統及「指符—意符」取向,引來四靈的反撥,意圖以標舉晚唐以及以「參符」為中心的客觀描寫矯正之。
9、無論是江西體的抽離,路線的限定、或四靈的反撥,都還不至於撼動典範的根本。直到嚴羽,以美感價值及客觀體製之學為詩歌本質,才真正構成了針對江西符號詩學的顛覆性。
10、嚴羽打開典範的危機,但一時風氣尚未凝聚,尚未聚積革新的力量;直到江西殿軍方回,徹底以文本中心、體製風格律定了江西正統,這最後的詮釋權威,也鼎定了後人對「江西詩派」的認識,真正瓦解了山谷以來的符號詩學典範,決定了「江西詩派」的歷史定位。
在這整體的解釋架構之中,理論對諍辯證的歷史發展,以及這時期詩學「符號」認知如何漸臻成熟,或有助於文學研究進一步的思考。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discourses on Chiang-hsi School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fundamental poetic issues as a whole and to grasp this mainstream poetics by exploring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in light of Thomas S.Kuhn’s “paradigm”, Susanne K.Langer’s “semiotic aesthetics”, and Michael Palanyi’s “tacit knowing. ”
一、 專書部分
(一)詩集、文集
杜甫仇兆鼇注 杜詩詳注 台北:里仁書局 1980
韓愈 韓昌黎集 台北:河洛圖書公司 1975
柳宗元 柳河東集 台北:河洛圖書公司 1974
劉禹錫瞿蛻園 劉禹錫集箋證 上海:上海古籍 1989.12
李商隱劉學鍇余恕誠注玉谿生詩集箋注 台北:洪葉文化 1992.10
歐陽修 歐陽修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 1994.12
蘇軾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6.02
蘇軾孔凡禮點校 蘇軾詩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2.02
黃庭堅任淵注 山谷詩內外集注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79.10
黃庭堅劉琳等校點黃庭堅全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 2001.05
黃庭堅黃寶華選釋黃庭堅選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1
(二)詩話、筆記、詩論、文論、年譜資料及資料彙編
劉勰周振甫注 文心雕龍註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84.05
韓愈等仇正偉等編唐宋十大家書信全集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 1997.08
蘇軾等 仇池筆記(外十八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2.07
蘇軾屠友祥校註 東坡題跋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11
黃庭堅屠友祥校註山谷題跋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9.01
釋惠洪等張伯偉編校希見本宋人詩話四種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2002.04
洪邁 容齋隨筆 長春:吉林文史 1996.03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78.12
趙彥衛 雲麓漫鈔 北京:中華書局 1998.05
嚴羽郭紹虞校釋 滄浪詩話校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87.04
魏慶之 詩人玉屑 台北:世界書局 1992.09
方回紀曉嵐批點紀批瀛奎律髓 台北:佩文書社 1960.08
葉燮 原詩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1998
何文煥輯 歷代詩話 台北:漢京文化 1983.01
丁福保輯 歷代詩話續編 (上)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3.09
郭紹虞 宋詩話輯佚 台北:華正書局 1981.12
郭紹虞 宋詩話考 台北:漢京文化 1983.01
華文軒 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第一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82.01
劉學鍇等 李商隱資料彙編 北京:中華書局 2001.11
四川大學中文系蘇軾資料彙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4.04
傅璇琮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 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1993.10
湛之(傅璇琮)楊萬里范成大卷 北京:中華書局 1965.06
孔凡禮.齊治平 陸游卷 北京:中華書局
黃啟方編輯 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8.09
張健編輯 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8.12
林明德編輯 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9.01
徐中玉 通變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2.09
徐中玉 藝術辯證法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3.10
徐中玉 神思‧文質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5.12
徐中玉 本原‧教化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02
徐中玉 文氣‧風骨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12
徐中玉 才性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9.07
鄭永曉 黃庭堅年譜新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997.12
程毅中主編 宋人詩話外編 北京:國際文化 1996.03
吳文治主編 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 1998.12
(三)宋代文學研究專著或論文集
龔鵬程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 1983.10
黃景進 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02
莫礪鋒 江西詩派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1986.10
黃庭堅研究論文集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 1989.09
張高評 宋詩之傳承與開拓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03
錢鍾書 宋詩選註 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0.09
曾棗莊 論西崑體 高雄:麗文文化 1993.10
張高評編 宋詩綜論叢編 高雄:麗文文化 1993.10
趙齊平 宋詩臆說 北京:北京大學 1993.11
莫礪鋒等 神女之探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4.02
張高評主編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一—七) 高雄:麗文文化 1995—2004
張毅 宋代文學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5.04
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成功大學中文系所 1995.05
張宏生 江湖詩派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95.05
曾棗莊 三蘇文藝思想 台北:學海出版 1995.08
張高評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 台北:洪葉文化 1995.09
韓經太 宋代詩歌史論 長春:吉林教育 1995.12
顧易生等著 宋金元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 1996.06
歐陽光 宋元詩社研究叢稿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1996.09
程杰 北宋詩文革新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12
黃啟方 宋代詩文縱談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7
周裕鍇 宋代詩學通論 成都:巴蜀書社 1997.01
王水照主編 宋代文學通論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 1997.06
朱剛 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10
黃奕珍 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04
吳晟 黃庭堅詩歌創作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1998.10
黃寶華 黃庭堅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1998.12
曾棗莊 唐宋文學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1999.10
張高評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 台南:成功大學出版 2000
林湘華 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2.02
詹杭倫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 北京:中華書局 2002.12
(四)文學、文學理論專著或論文集
徐復觀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 台北:學生書局 1984.09
蔡英俊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6
蔡源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台北:雅典出版社 1988
蔡鎮楚 中國詩話史 長沙:湖南文藝 1988.05
錢鍾書 談藝錄 台北:書林出版社 1988.11
龔鵬程 文學批評的視野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0.01
劉德重.張寅彭 詩話概說 北京:中華書局 1990.08
王夢鷗 古典文學論探索 台北:正中書局 1991.10
蔡鎮楚 詩話學 長沙:湖南教育 1992.07
龔鵬程 詩史本色與妙悟 台北:學生書局 1993.02
劉若愚 中國文學理論 台北:聯經出版 1993.11
王夢鷗 文學概論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4.12
錢鍾書 七綴集 上海:上海古籍 1994
葛曉音 漢唐文學的嬗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95.06
羅宗強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6.10
龔鵬程 文學散步 台北:漢光出版社 1997.09
布魯姆 西方正典(高志仁譯) 台北:立緒文化 1998.01
羅宗強 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9.08
柯慶明 中國文學的美感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01
(五)美學、文化與思想等其他參考論著
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 台北:學生書局 1966.02
王國維 王國維遺書第五冊靜安文集續編 台北:大通書局 1976
陳寅恪 金明館叢稿初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81
王弼樓宇烈注 老子周易王弼注 台北:華正書局 1983.09
伯藍尼(博蘭尼) 意義(彭淮棟譯)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6
艾布拉姆斯 鏡與燈(酈稚牛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 1989.12
劉大基 人類文化及生命形式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0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
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劉大基譯) 台北:商鼎 1991.10
龔鵬程 文化符號學 台北:學生書局 1992.08
姚一葦 藝術的奧秘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93.02
黃進興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 台北:允晨文化 1993.09
卡西勒 人文科學的邏輯(關子尹譯)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4.12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里仁書局 1995
龔鵬程 思想與文化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5.01
卡西勒 人論(甘陽譯) 台北:桂冠 1997
劉師培 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06
詹明信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 1997.12
勞思光 思想方法五講(新編)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98
孔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王道還等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8.02
陳榮華 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 台北:明文書局 1998.03
皮錫瑞 經學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 1998.12
王岳川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 1999.04
林信華 符號與社會 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9.07
博蘭尼 個人知識(許澤民譯)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 2000.11
卡西勒 語言與神話(于曉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2.06
章太炎 國故論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3.04
余英時 朱熹的歷史世界 台北:允晨文化 2003.06
彼得‧布魯克 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 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3.10
哈伯瑪斯 事實與格式(童世駿譯) 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3.12
羅伯‧索科羅斯基 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2004
龔鵬程 文化符號學導論 北京:北京大學 2005.06
二、單篇論文: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面貌《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頁261 – 316 1982.10
沈清松解釋、理解、批判—詮釋學方法的原理及其運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頁19 – 42 1988
陳莊、周裕鍇語言的張力—論宋詩話的語言結構批評《四川大學學報》頁59 – 65 1989.01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中國美學論集》頁187 - 2571989.05
A.Lessing藝術贗品的問題在哪裡(鄧鵬譯)《當代》44期頁31-321989.12
趙毅衡文化轉型期與純文學《當代》64期頁76-931991.08
石元康多神主義的困境——現代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問題《當代》70期頁16-31 1992.02
張高評黃庭堅、江西詩派與宋詩研究《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代序1993.10
程杰宋詩類型特徵、詩意本質及其歷史內涵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4.08
張寅彭明清鄉邦詩學中的「泛江西詩派觀」《文學遺產》1996年4期頁78-88 1996.08
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7.09
凌佐義黃庭堅詩學體系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頁274 - 2851998.03
劉文剛一則關於「江西詩派」的新材料《文學遺產》1998:3期1998.06
顧忠華孔恩、韋伯與社會科學的典範問題——從經濟學史的「方法論戰」談起《當代》132期頁26-451998.08
龔鵬程唐宋文化變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學誌》第三期 1999.06
黃寶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寫定與《江西詩派》總集的刊行《文學遺產》1999:6期1999.12
林湘華蘇黃詩學本體論之比較——文學的「意」與「道」等價值中心之比較《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七期頁161-1892001.12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87-8332002
林湘華「文學是什麼?」——從龔鵬程《文學散步》說起「異端與開拓:中國語文教育國際研討會」2002.12
林湘華前「江西詩派」詩論中「道」「文」關係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九期2003.06
周裕鍇惠洪與奪胎換骨法《文學遺產》2003年6期頁81-982003.12
莫礪鋒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文學遺產》2003年6期頁99-1092003.12
林湘華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一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普門學報》28期2005.07
林德俊用讀者的方式讀詩——訪年度詩獎得主南方朔「聯合副刊」2006.02.15
張寅彭從《漁洋詩話》觀清人分辯“詩話”與“詩說”兩種體例的意識文學遺產
蔣寅從寫作方式看清詩話的社會功能【第四屆國際東方詩話學術研討會】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