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慕真
Chen, Mu-Chen
論文名稱: 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
Views on Civilization in Romanized Taiwanese Literature—Centering on“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1885-1942)
指導教授: 呂興昌
Li, Heng-chhi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學台語文學語文教育新知識台語白話字文明觀醫療衛生《台灣府城教會報》平面媒體報紙
外文關鍵詞: Native Taiwanese Literature, Peh-oe-ji, Language Educa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Newspaper, Taiwanese Languages, New Knowledge, Print Media, Taiwan Literature, Views of Civi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Ti1885年創刊 e《Tai-oan Hu-siaN Kau-hoe-po》(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第一個平面媒體,亦 to 是台灣 e 第一份報紙。Ui 創刊 e 1885年到1969年,台灣雖然經過清國、日本、國民黨政府 e 殖民統治,chit 份報紙 long 堅持用紀錄台灣人母語ê文字系統「白話字」(peh-oe-ji)來刊印、發行,為台灣社會、歷史 e 現象留落珍貴e 文獻。本論文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作研究對象,分別 ui chit 份報紙成做台灣第一份平面媒體 e 角度,以及內容當中 e 醫療衛生、新知識 e 吸收、以及語文教育 e 書寫,來探討台語白話字書寫所呈現 e 文明觀。透過頂面 kui e 主題 e 分析,本論文進一步指出,白話字 m-na 有 khia ti 台灣民間語言來書寫 e 文字特色,ma 有真容易吸收文明知識 kap 現代化養分 e 文字功能。台語白話字書寫中所呈現出來 e文明觀點,ti 台灣 e 媒體、教育、醫學、語言學各方面 long 扮演先驅者 e 角色,比台灣人透過漢字、日文來吸收文明觀念、現代知識 long koh khah tai 先, e-tang 講是台灣近代文明啟蒙 e 根源,無論 ti 台灣思想史或者是台灣文學史上,long 有值得特別重視e 歷史意義。

    筆者會採用「漢羅」形式 e 台語文來書寫,是因為本論文 e 研究對象是用台語白話字刊印 e《台灣府城教會報》,若使用台語來書寫、引用文獻,e-tang khah 完整來表現 chit 份報紙 e 語言特色。另外一方面,台灣民間 e 語言包含原住民語、客語、台語,ti 歷來殖民政權高壓 e 語言政策下面,長期以來 long hong phi-siuN 做低路、粗俗、非正式 e 語言。筆者認為 chit 款負面e形象需要 phah 破,為著 beh 證明台語 m-na 是口頭 e 語言,伊 ma e-tang 運用 ti 學術論文 e 書寫,所以 ti 得著指導教授呂興昌老師 e 贊同、支持 kap 鼓勵以後,盡心盡力實踐用台語來書寫碩士論文 e 想法,向望 khia ti《台灣府城教會報》e 基礎,繼續累積台語書寫 e 資源。

    Founded in 1885 as Taiwan’s first newspaper,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launched developments of Taiwan’s print media.From 1885 to 1969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colonial regimes, chronologically the Chheng Empire,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KMT (Kok-bin-tong).Nevertheless this paper insisted on purely printing in Peh-oe-ji, an alphabetical system invented to record Taiwan’s native languages, and had left precious documents about Taiwan’s societ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evolutions.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on views of civilization reflected in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its role as the pioneer of Taiwan’s print media, and its content regarding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bsorption of new knowledge. Through her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Peh-oe-ji
    had not only function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represent Taiwan’s native languages, but also facilitated modernization and the spread of new knowledge. Views of civilization translated in Peh-oe-ji documents had also played a leading part in spheres like media, education, linguistics and medicine, preceding records in Han characters and Japanese in the above areas.Thus the author concludes Peh-oe-ji sparks Taiwan’s moderniz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histori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should be highlighted and explored further.

    Since this study targets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which was solely printed in a native Taiwanese language, the author decides to write this thesis in Romanlized-Han mixed Taiwanese so as to thoroughly and precisely present language features of this newspaper.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native tongues, such as aboriginal languages, Hakka and Amoy, had been repeatedly repressed and discriminated by different colonial regimes.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Taiwan’s native languages are “devilled” as “low languages”, uncultured and uncivilized. The author firmly believe such stereotypes and misrepresentations should be challenged and corrected. She wants to demonstrate that native Taiwanese languages are not merely for oral communications; they can be applied in more demanding aspects academic projects and literature.With the approval and encouragement of her advisor, Professor Li Heng-chhiong, she has tried her best to carry out her beliefs and completed this thesis in a native Taiwanese tongue. Hopefully this thesis will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Peh-oe-ji’s status as an efficient writing system and help build up more resources for native Taiwanese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kap目的/1 第二節 概念界定kap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kap論文架構/11 第二章 《台灣府城教會報》、平面媒體、活字印刷術 第一節 活字印刷機ê傳入/16 一、歐洲印刷術ê發展kap影響/16 二、白話字ê選擇/20 三、活字印刷機傳入台灣/22 第二節 台灣第一份平面媒體-《台灣府城教會報》ê出現/25 一、《台灣府城教會報》ê創辦/25 二、《台灣府城教會報》ê歷史發展/27 三、平面媒體ê影響-文字產生「氣力」/30 小結/33 第三章 《台灣府城教會報》中ê現代醫療衛生書寫 第一節 現代西式醫院ê設置/36 第二節 醫學/護理教育/47 第三節 衛生知識ê傳播/57 小結/65 第四章《台灣府城教會報》中新知識ê吸收 第一節 自然科技知識/68 一、生物知識/68 二、產業知識/70 三、科技知識/72 第二節 社會人文知識/78 第三節 世界新知/87 第四節 台灣ê生活知識/92 小結/95 第五章《台灣府城教會報》中ê語文教育書寫 第一節 台語白話字ê傳入kap教育/97 一、台語白話字ê傳入背景/97 二、《台灣府城教會報》ê白話字教育/99 第二節 白話字時代-白話字社群ê形成kap白話字文學ê展開/111 一、白話字社群ê形成/111 二、白話字文學ê展開/119 小結/125 第六章 結論/126 參考文獻/129 附錄一 「白話字使用者」受訪者資料/138 附錄二 《台灣府城教會報》中,論文相關主題目錄一覽表/140 附錄三 《台灣府城教會報》ê白話字廣告頁/155

    (一)報紙

    《台灣府城教會報》(Tai Oan Hu siaN Kau hoe
    pou), 第1張~第80張,光緒11年6月~光緒17年12月
    《台南府城教會報》(Tai Lam Hu siaN Kau hoe pou),
    第81卷~第261 卷,1892年1月~1905年12月。
    《台南教會報》(Tai Lam Kau hoe pou),第262卷~第 339 卷,1906年1月~1913年6月。
    《台灣教會報》(Tai Oan Kau hoe pou),340卷~565
    卷,1913年7月~1932年4月。
    《台灣教會報》(Tai Oan Kau hoe kong pou),第566卷~684
    卷,1932年5月~1942年3月。


    (二)專書

    1.村上直次郎,1933年,《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
    學文政學部紀要」2(1),台北帝國大學。
    2.林治平主編,1998年6月,《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
    究回顧》,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3.林滿紅,1978年5月,《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
    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著,1965年6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
    報社。
    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編著,1986年4月,《認識台
    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人光出版社。
    6.台灣羅馬字協會,2003年12月,《台灣民族普羅大眾ê
    語文-白話字》,高雄:台灣羅馬字協會。
    7.李筱峰,1996年10月,《林茂生‧陳析和他們的時
    代》,台北:玉山社。
    8.呂紹理,1998年3 月,《水鑼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
    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社。
    9.吳文星,1989年10月,《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
    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10.吳學明,2003年11月,《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
    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出版社。
    11.吳密察監修,2000年9月,《台灣史小事典》,台
    北:遠流出版社。
    12.涂叔君,2004年12月,《南瀛教會誌》,台南縣政
    府。
    13.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2005年3
    月,《台灣百年人物誌》,台北:玉山社。
    14.島嶼柿子文化館,2005年10月,《啟蒙師與父》,台
    北: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秦賢次編輯,1984年3月,《樂山五十》,台北:財
    團法人私立樂山療養院。
    16.莊永明,1995年3月,《台灣第一》,台北:時報出
    版社。
    17.粱淑慧,2005年11月,《當上帝開口說台語》,台
    南:人光出版社。
    18.陳惠雯,1999年,《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
    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灣閱覽室出版。
    19.陳永興,1997年10月,《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
    月旦出版社。
    20.陳培豐,2001年,《「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
    下台灣の囯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
    21.陳柔縉,2005年7月,《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
    北:麥田出版社。
    22.許長安、李熙泰編著,1999年8月,《廈門話文》,
    中國廈門:鷺江出版社。
    23.黃武東,1988年9月,《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
    衛出版社。
    24.黃武東、徐謙信合編,1995年5月,《台灣基督長老
    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
    25.黃茂卿,198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
    紀念教會設教一百二十年史(1865-1985)》,台
    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出版。
    26.黃茂卿,198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
    紀念教會設教九十年史(1865-1955)》,台南:共
    同文化公司。
    27.張裕宏,2001年3月,《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
    &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文鶴出版社》。
    28.張漢裕主編,2000年,《蔡培火全集》共7冊,台
    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9.張妙娟,2005年8月,《開啟心眼:《台灣府城教會
    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出版
    社。
    30.張瑞雄,2004年6月,《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
    台北:望春風出版社。
    31.傅大為,2005年3月,《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
    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出版社。
    32.楊碧川,2004年11月,《基本用詞》,台中:明目出
    版社。
    33.楊士養,1953年,《LÂM TÂI KÀU-HÖE-SÚ》(南台教
    會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34.楊永智,2004年,《版畫台灣》,台北:晨星出版
    社。
    35.詹正義編譯,1976年,《巴克禮博士與台灣》,台
    北:長青文化公司。
    36.廖瑞女等著,1999年4月,《她的故事》,台南:人
    光出版社。
    37.廖炳惠編著,2003年9月,《關鍵詞200》,台北:麥
    田出版社。
    38.潘稀祺編著,1998年8月,《新樓情、舊相簿》,台
    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
    39.潘稀祺,2003年6月,《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
    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社。
    40.潘稀祺,2004年6月,《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
    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社。
    41.蔣為文,2005年1月,《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
    南:成功大學。
    42.蔡培火,1969年10月,《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
    典》,台北:正中書局。
    43.鄭仰恩主編,2001年9月,《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
    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出版社。
    44.鄭仰恩,2005年6月,《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
    台南:人光出版社。
    45.賴永祥,1990年4月,《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
    人光出版社。
    46.賴永祥,1992年9月,《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
    人光出版社。
    47.賴永祥,1995年8月,《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
    人光出版社。
    48.賴永祥,1998年2月,《教會史話》第四輯,台南:
    人光出版社。
    49.賴永祥,2000年1月,《教會史話》第五輯,台南:
    人光出版社。
    50.賴貫一編著,2003年12月,《台灣土龍傳奇》,南
    投: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51.賴淳彦,1999年10月,《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
    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52.謝銘仁,1978年2月,《台灣社會文化史論》,大
    阪:浪速社。
    53.羅國治編著,1993年3月,《世界文明史話
    (二)》,台北:華嚴出版社。
    54.艾柏特‧拉伯赫(Albert Labarre),廖啟凡譯
    2005年5月,《書的歷史》,台北:玉山社。
    55.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
    譯,1999年4月,《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
    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
    56.戴仁壽(Dr.George Gushue-taylor),大正6年10月
    (1917年10月),《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s
    of Nursing》(《Läi Göa Kho Khàn-Hou-
    Hãk》),橫濱:福音印刷合資會社。
    57.Edward Band(萬榮華),1936,Barclay of
    Formosa,Tokyo: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58.George Ede(余饒理),1904,《Sam-jü-keng sin-
    chöan pçh-öe chù-kái》(三字經新撰白話註解),
    台南:新樓冊房。
    59.費夫賀、馬爾坦(Lucien Febvre and Henri-Jean
    Martin),李鴻志譯,2005年11月,《印刷書的誕
    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60.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2004年1月,
    《福爾摩沙的故事》,台南:教會公報。
    61.Michael Pollard,王道芳譯,1992年10月,《活版
    印刷術發明人 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台
    北:牛頓出版公司。
    62.艾馬克(Mark A.Allee),王興安譯,2003年9月,
    《十九世紀的北部台灣》,台北:播種者。
    63.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劉建基譯,
    2004年2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台
    北:巨流出版社。
    64.馬偕博士(Rev.G.L.Mackay),周學普譯,1960年1
    月,《台灣六記》(《FROM FAR FORMOSA》),台
    灣研究叢刊第六十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編印。
    65.Review,樂為良譯,2004年3月,《古騰堡革命:一
    個天才與改變世界的發明》,台北:商周出版。
    66.小田俊郎,洪有錫譯,1995年9月,《台灣醫學五十
    年》,台北:前衛出版社。
    67.井川直衛,1936年9月,《バアクレイ博士の面
    影》,台南:基督教真理社。

    (三)學位論文

    1.林佩蓉,2005年,《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吳學明,200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3.郭書蓁,2005年,《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花蓮師範學院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4.黃佳惠,2000年,《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黃招榮,2003年,《巴克禮在台灣的傳教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張妙娟,2002年,《《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的基督徒教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7.游鍵明,1988年,《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8.廖祺正,1990年,《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9.蔡承維,2002年,《清代田寮地區新港社人的地權演變(1736~1895)》,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0.蘇芳玉,2002年,《清末洋人在台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單篇論文

    1.王順隆,1993年9月,〈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狀況〉,《台灣風物》43卷3期。
    2.王昭文,2004年10月9-10日,〈羅馬字與「文明化」-台灣文化協會時代的白話字運動〉,「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3.呂興昌,1995年,〈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4.呂興昌,2003年11月8-9日,〈台灣府城教會報中的白話字論述〉,「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5.呂興昌,1995年,〈多音交響的可能-論台灣文學語言的歷史發展〉,《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6.何耀坤,1997年,〈巴克禮家與台南市八十年緣〉,《台南文化》第44期。
    7.何耀坤,2003年,〈巴克禮博士留給台灣的文化遺產〉,《台南文化》新54期。
    8.林昌華,2004年3月,〈甘為霖牧師-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研究者〉,《台灣風物》54卷1期。
    9.吳學明,2002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分析〉,地方文獻研討會論文集。
    10.柯設偕,1944年,〈基督教宣教師と台灣ローマ字〉,《民俗台灣》第41號。
    11.翁佳音,2001年,〈《台灣府城教會報》介紹〉,《異論台灣史》,台北:稻鄉。
    12.翁佳音,1991年,〈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台灣風物》41卷3期。
    13.翁佳音,2001年,〈有關北港媽祖的兩條清代資料抄釋〉,《異論台灣史》,台北:稻鄉。
    14.陳慕真,2004年12月,〈語言主張與民族認同-蔡培火戰前戰後之探討〉,《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七期,台北:真理大學。
    15.陳慕真,2005年7月,〈Ùi《台灣府城教會報》看白話字ê文明觀〉,《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16.陳龍廷,2003年,〈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島嶼、島語-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第二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17.張洪南,1923年,〈誤解されたローマ 字〉,《台灣》第四年第五號,台灣雜誌社。
    18.張妙娟,2000年,〈從《台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台灣長老教會的白話字教育〉,《台灣史蹟》第36期。
    19.張妙娟,2004年,〈《台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台灣風物》54卷2期。
    20.張妙娟,2003年,〈《台灣府城教會報》─標題目錄(1885-1895)〉,《台灣神學論刊》25期。
    21.張妙娟,2003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女學教育史料選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
    22.張妙娟,2005年10月,〈日治前期台灣南部長老教會的主日學教育〉,「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3.張學謙,2004年10月9-10日,〈白話字kap台語文ê現代化〉,「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4.張學謙,2000年,〈福佬台語ê羅馬字經驗〉,《台文通訊》75期。
    25.張學謙,2006年2月18日,〈白話字ê活力〉,「活力白話字(POJ)在台灣研討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
    26.賀安娟,1998年9月,〈荷蘭統治之下的台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1624--1662)〉,《台北文獻》第125期。
    27.董芳苑,1995年,〈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近代化〉,《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8.董芳苑,2004年,〈台語羅馬字之歷史定位〉,《台灣文獻》第55卷第2期。
    29.董芳苑,2001年10月23-24,〈台灣痲瘋救濟之父-戴仁壽博士〉,發表ti「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史館。
    30.賀來猛夫,1942年,〈台南と基督教〉,《民俗台灣》第13號。
    31.楊允言,1993年,〈台語文字化ê過去kap現在〉,《台灣史料研究》創刊1號。
    32.蔣為文,2001年,〈白話字,囝仔人teh用ê文字?-台灣教會白話字ê社會語言學分析〉,《台灣風物》51卷4期。
    33.蔣為文,2004年10月9-10日,〈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34.廖秋娥,2004年10月9-10日,〈從《台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台灣東部的交通〉,「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35.蔡承維,2002年6月29日,〈高雄縣田寮鄉二十一紙新港文書簡介〉,「『平埔族與台灣歷史研究』主題計畫期中簡報暨新生代發表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36.鄭仰恩,2002年,〈台灣教會醫學史中道德觀的演變〉,《台灣神學論刊》24期。
    37.鄭仰恩,200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簡史〉,《新使者》第66期。
    38.鄭兒玉,2004年10月9-10日,〈最有台灣意識的長老教會出著歹子孫?〉,「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39.賴永祥,1954年6月,〈有關台灣基督教文獻目錄初集〉,《台灣文獻專刊》第五卷第一、二期,台灣省文獻會。。
    40.賴永祥,1981年,〈基督教的傳播與台灣的現代化〉,《台灣史研究初集》。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