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春雄
Lee, Chuen-Shyong
論文名稱: 中鋼轉爐石回脹抑制方法之研究
A study for suppressing swell of China Steel's Basic Oxygen Furnace Slag
指導教授: 李德河
Lee, Der-H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回脹夯實能量
外文關鍵詞: compaction energy, swell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鋼轉爐石為中鋼公司煉鋼所產生的副產品,由於粒徑大、抗壓性高、透水性大,以其作為道路鋪面、填方材料等之可能性很高。唯轉爐石具膨脹性,其使用上多所限制,若能有效抑制其膨脹,使轉爐石可作為安全適當的鋪面及填方材料,則不僅能解決轉爐石無處堆置的窘境,亦可降低自然砂石的開採,增加國家資源的利用。

    本研究分別進行夯實、CBR及回脹試驗,從夯實能量與添加材料的觀點,探討其對轉爐石回脹之影響,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
    (1)轉爐石之夯實能量與CBR值呈一對數關係,Y = 44.261Ln(X) + 1.556,其中X =夯實能量(kg-cm/cm3)、Y =CBR值(%)。施工規範將可以夯實能量調至14.66kg-cm/cm3,即可符合道路要求。
    (2)轉爐石添加10%水淬爐石粉,經水化及波索蘭反應後,結構緻密、滲透性低,對轉爐石回脹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3)Koide之試驗方法會高估試樣的回脹率,可用一二次曲線模式加以修正,Y = -0.0347X2 + 0.7736X,其中X =依Koide試驗方法所得之回脹率,Y =依CNS 14602試驗方法所得之回脹率。

    none

    目 錄 摘要 Ⅰ 誌謝 Ⅱ 目錄 Ⅲ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流程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爐石產出製程與物化性質 3 2-1-1製程概述 3 2-1-2物理性質 3 2-1-3化學性質 6 2-2轉爐石資源化利用 8 2-2-1國內轉爐石之資源化利用 8 2-2-2國外轉爐石之資源化利用 9 2-3鹼骨材反應 11 2-3-1鹼骨材反應的種類 11 2-3-2鹼骨材反應的機理 12 2-3-3鹼骨材反應的控制方法 13 2-4水泥漿體之固相微觀結構 16 2-5回脹試驗相關文獻 19 2-5-1養治條件之研究 19 2-5-2回脹率要求標準 21 2-5-3 Koide對回脹試驗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試驗內容與方法 3-1試驗材料及其準備 28 3-1-1試驗材料 28 3-1-2試樣準備與製作 29 3-2試驗方法、儀器與設備 30 3-2-1基本物化性試驗 31 3-2-2夯實試驗 32 3-2-3 CBR試驗 32 3-2-4回脹試驗 32 3-3試驗步驟 33 3-3-1夯實試驗 33 3-3-2 CBR試驗 34 3-3-3回脹試驗 35 第四章 試驗結果與討論 4-1基本物化性質分析 37 4-2鹼骨材反應 42 4-3能量法 45 4-3-1夯實、CBR試驗 46 4-3-2修正能量之夯實、CBR試驗 48 4-3-3回脹試驗 52 4-4添加法 55 4-4-1飛灰 55 4-4-2底灰 57 4-4-3水淬爐石粉 58 4-4-4泥岩 61 4-5夯實能量在添加法之應用研究 63 4-6 SEM微相觀察 66 4-7養治溫度對回脹之影響 70 4-8養治時間對回脹率模式之建立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76 5-2建議 77 參考文獻 78 附錄 81 表目錄 表2-1-1爐石之物理特性 3 表2-1-2高爐石、轉爐石與脫硫渣之化學成份 5 表2-2-1鋼鐵爐渣爐之特性與用途 8 表2-2-2中鋼與鋼鐵先進國家在煉鋼爐渣資源化的近況統計 10 表2-3-1參與鹼骨材反應之活性矽形態 13 表2-4-1水泥漿體之主要組成成份及對工程性質之影響 17 表2-5-1使用材料及混合表 22 表3-1-1基底層粒料之級配要求 29 表3-1-2浸水膨脹比之級配要求 29 表4-1-1含1.02%f-CaO之轉爐石EDS定性分析 40 表4-1-2含6.8%f-CaO之轉爐石EDS定性分析 41 表4-3-1基底層材料之品質要求 45 表4-3-2夯實能量表 49 表4-3-3夯實、回脹能量對照表 53 表4-3-4轉爐石在各種夯實能量下之孔隙率 53 表4-7-1轉爐石在各種夯實能量及不同養治溫度下之回脹率 71 圖目錄 圖1-2-1研究流程圖 2 圖2-1-1中鋼煉鐵煉鋼生產流程圖 4 圖2-3-1水泥中鹼含量對混凝土膨脹之影響 14 圖2-3-2活性矽骨材含量及粒徑對混凝土膨脹量之影響 15 圖2-3-3波索蘭材料控制鹼骨材反應膨脹的功效 15 圖2-5-1養治溫度及養治時間對浸水膨脹比關係圖 19 圖2-5-2養治方法對浸水膨脹比關係圖 20 圖2-5-3養治10日與養治28日的浸水膨脹比線性相關圖 21 圖2-5-4模型路基、施工區分配及鋪裝組成 22 圖2-5-5模型路基膨脹比與浸水膨脹比關係圖 23 圖2-5-6模型路基膨脹比與K30值之比關係圖 23 圖2-5-7各種新鮮轉爐石的膨脹率 24 圖2-5-8各種經蒸汽養生的轉爐石膨脹率 25 圖2-5-9新鮮與養生後轉爐石膨脹率的長期試驗 26 圖2-5-10新鮮轉爐石混合50%天然碎石之膨脹率 26 圖2-5-11氣冷或水淬高爐石與轉爐石混合料對膨脹的影響 27 圖3-1-1轉爐石之外觀 28 圖3-1-2夯實、CBR與回脹試驗級配料之粒徑分佈曲線 30 圖3-2-1試驗流程圖 31 圖3-2-2定溫控制養護設備 33 圖3-3-1浸水膨脹試驗之圖例 36 圖4-1-1轉爐石之粒徑分佈曲線 38 圖4-1-2含1.02%f-CaO之轉爐石EDS定性分析 40 圖4-1-3含6.8%f-CaO之轉爐石EDS定性分析 41 圖4-2-1轉爐石之鹼骨材反應(第0天) 42 圖4-2-2轉爐石之鹼骨材反應(第1天) 42 圖4-2-3轉爐石之鹼骨材反應(第3天) 43 圖4-2-4轉爐石之鹼骨材反應(第7天) 43 圖4-2-5轉爐石之鹼骨材反應(第14天) 43 圖4-3-1改良夯實試驗曲線圖 46 圖4-3-2標準夯實試驗曲線圖 47 圖4-3-3改良夯實之乾密度—CBR值關係圖 47 圖4-3-4標準夯實之乾密度—CBR值關係圖 48 圖4-3-5修正夯實試驗曲線圖 50 圖4-3-6修正夯實之乾密度—CBR值關係圖 50 圖4-3-7夯實能量—CBR值半對數關係圖 51 圖4-3-8二次修正夯實試驗曲線圖 51 圖4-3-9二次修正夯實之乾密度—CBR值關係圖 52 圖4-3-10各種夯實能量之轉爐石回脹曲線圖 54 圖4-3-11轉爐石之夯實能量與回脹率關係圖 54 圖4-4-1添加不同含量飛灰之轉爐石(f-CaO:1.02%)回脹曲線圖 56 圖4-4-2添加不同含量飛灰之轉爐石(f-CaO:6.8%)回脹曲線圖 57 圖4-4-3添加3%水泥與不同含量底灰之轉爐石(f-CaO:1.02%)回脹 曲線圖 58 圖4-4-4添加3%水泥與不同含量底灰之轉爐石(f-CaO:6.8%)回脹 曲線圖 59 圖4-4-5添加不同含量水淬爐石粉之轉爐石(f-CaO:1.02%)回脹曲線圖 60 圖4-4-6添加不同含量水淬爐石粉之轉爐石(f-CaO:6.8%)回脹曲線圖 61 圖4-4-7添加不同含量泥岩之轉爐石(f-CaO:1.02%)回脹曲線圖 62 圖4-5-1添加10%水淬爐石粉之轉爐石在不同能量下之回脹曲線圖 64 圖4-5-2添加10%泥岩之轉爐石在不同能量下之回脹曲線圖 65 圖4-5-3轉爐石及添加不同材料在各夯實能量下回脹關係圖 65 圖4-6-1轉爐石SEM晶相圖 66 圖4-6-2添加15%飛灰之轉爐石SEM晶相圖 67 圖4-6-3添加3%水泥與7%底灰之轉爐石SEM晶相圖 68 圖4-6-4添加10%水淬爐石粉之轉爐石SEM晶相圖 69 圖4-7-1轉爐石在不同養治溫度下夯實能量與回脹率關係圖 71 圖4-7-2水溝旁出現擠壓高突(高雄港122號碼頭) 72 圖4-7-3水溝附近出現凹凸起伏及裂紋(高雄港122號碼頭) 72 圖4-7-4全區產生不均勻回脹將近30cm差距(高雄港122號碼頭) 72 圖4-8-1轉爐石試體在不同養治時間之回脹曲線圖 74 圖4-8-2 Koide與CNS14602回脹試驗關係圖 75

    1. 「爐石利用推廣手冊」,中國鋼鐵公司,三版,2000。
    2. 「公路工程施工說明書」,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編印,1997。
    3. 王櫻茂,「鹼.骨材反應(Ⅰ) 中性化(Ⅱ)」,2000。
    4. 沈得縣,「高爐熟料與飛灰之波索蘭反應機理及對水泥漿體巨微觀性質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黃兆龍指導),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1991。
    5. 林志棟,「氣冷轉爐石添加飛灰、底灰應用於基底層材料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1。
    6. 林宏明,「軟岩在不同環境及應力條件下之力學行為」,博士論文(李德河指導),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0。
    7. 周墩堅,「泥岩與凝灰岩之回脹特性及剪力強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李德河指導),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88。
    8. 施國欽,「大地工程學(一)土壤力學篇」,文笙書局,台北,1999。
    9. 施國欽,「大地工程學(二)基礎工程篇」、文笙書局,台北,1999。
    10. 陳清泉、陳振川,「爐石為水泥熟料與填加料對混凝土特性影響之文獻及國外現況調查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二版,1988。
    11. 黃兆龍,「高爐熟料的性質及在混凝土工程上的應用」,營建世界32,pp.55~59,1984。
    12. 黃兆龍,「混凝土性質與行為」,詹氏書局,pp.130~134,1998。
    13. 黃正忻,「轉爐石級配料應用於基底層材料施工特性與品質控制技術之研究」,正修技術學院教師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88-09,高雄,2000。
    14. 葉信宏,「以中空三軸試驗探討泥岩材料之力學行為研究」,碩士論文(李德河指導),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9。
    15. 楊貫一,「爐石資源化—中鋼公司爐石應用的過去與未來」,技術與訓練,第17卷第1期,高雄,pp.31~46,1992。
    16. 廖德勳,「利用飛灰、爐石、貝穀灰固化重金屬污泥之研究」,碩士論文(張祖恩指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1991。
    17. 蔡敏行,「鋼鐵爐渣應用於海洋生態保育—日本爐渣應用概況介紹」,簡報資料,2001。
    18. 劉國忠,「煉鋼爐渣之資源化技術與未來推展方向」,環保月刊,第4期十月號,pp.117~118,2001。
    19. 謝茂城,「我國鋼鐵爐渣資源化之芻議」,2000。
    20. JIS A 5015,「道路用鉄鋼ラ解說」, 1992.
    21. Boyd P.W.,“A Mesoscale Phytoplankton Bloom in the Polar Southern Ocean Stimulated by Iron Fertilization”, Nature, Vol.407, pp.695~702, 2000.
    22. Diamond S.,“A Review of Alkali-silica and Expansion Mechanisms 1. Alkali in Cements and concrete Pore Solution”,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5, No.4, pp.329~346, 1975.
    23. Figg J.,“Concrete durability and alkali reaction”, Concrete, Vol.15, No.7, pp.18~22, 1981.
    24. Gillott J.E., Duncan M.A.G. and Swenson E.G.,“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in Nova Scotia Ⅳ Character of the Reaction”,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3, No.5, pp.521~535, 1973.
    25. Gillott J.E.,“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Gelolgy, Vol.9, pp.303~326, 1975.
    26. Koide H.,“Research on Using BOF Slag for Road Construction”, Wakayama Steel Works, 1993.
    27. Metha P.K.,“Pozzolanic and Cementitious By-productions as Mineral Admixtures for Cement-A Critical Review”,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se of Fly Ash, Silica Fume, Slag and Other Mineral By-products in Concrete, ACI SP-79, Canada, pp.1~46, 1983.
    28. Mindess S. and Young J.F.,“Concrete”,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ad Cliffs, N.J., 1981.
    29. Palmer D.,“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in Great Britain-the present position”, Concrete, Vol.15, No.3, pp.24~27, 1981.
    30. Powers T.C.,“The Physical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Concre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lletin, No.90, 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 1958.
    31. Ramachandran V.S., Feldman R.F. and Beaudoin J.J.,“Concrete Science”, Heyden & Son Ltd, 1981.
    32. Sandstedt C.E., Ledbetter W.B. and Gallaway B.M.,“Prediction of Concrete Strength From the Calculated Porosity of the Hardened Cement Paste”, ACI Journal, Vol.70, No.2, pp.115~116, 1973.
    33. Stanton T.E.,“Expansion of Concrete Through Reaction Between Cement and Aggregate”, Proceeding of the ASCE, Vol.66, pp.1781~1811, 1940.
    34. Stanton T.E.,“Expansion of Concrete Through Reaction Between Cement and Aggregate Trans.”, ASCE, Vol.68 part2, pp.85, 1942.
    35. Taylor R.K. and Cripps J.C.,“Weathering Effects:Slopes in Mudrocks and Over-consolidated Clays”, Chapter 13, 〝Slope Stability〞, Edited by Anderson M.G. and Richards K.S.,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7.

    下載圖示 校內:2004-07-25公開
    校外:2004-07-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