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淑玲 Yang, Shu-Ling |
|---|---|
| 論文名稱: |
翁方綱肌理說研究 |
| 指導教授: |
陳昌明
Chen, Chang-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3 |
| 中文關鍵詞: | 翁方綱 、清代詩論 、詩法論 、肌理說 、實際批評 |
| 相關次數: | 點閱:60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提 要
翁方綱在詩學領域提出的肌理說,可算是清代乾嘉時期最有影響的詩論之一。後來研究肌理說者,莫不推崇其兼義理與文理而成一完備的詩學體系。重視義理與講究文理,確實是翁方綱闡述肌理說得以兼顧內容與形式的具體表現。然文理與義理的獲得,需仰賴積學博覽的工夫,因此熟參考古人的作品以建立個人創作與批評的能力,不僅是翁方綱論詩的重心之一,提出可供實行的批評方法,以及對批評方法的相關討論,可謂不遺餘力。運用各種批評的方法對古人的作品進行的梳理與探究,將理論落實於實際批評的作為,使肌理說不只是停留在理論的討論,更能從其特有的批評方式對詩歌進行多方面的觀察與反省。肌理說的建立係針對當時的詩風與普遍流行的詩論而發,主要的論題焦點集中在明代李何的格調說與清初王漁洋的神韻說。翁方綱對此二說提出不同程度的修正與補充,並借梳理詩論的發展脈絡來彰顯肌理說的價值。本文大致分形成的外緣因素、理論意義與實際批評三方面對肌理說進行探究。
本論文即針對翁方綱肌理說進行討論與探究,共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檢討肌理說的研究現況,作為探究的參考。再依肌理說所涉及的相關議題設定研究的範圍與架構,並說明各章大要。
第二章〈肌理說形成的外緣因素〉,翁方綱在清代乾嘉時期提出肌理說,其強調「理」字之所以然的探求與重視積學而後發的論點,與當時的學風的有內在思維的聯繫。義理與文理的探求,則需借助「學」方能加以掌握。以程朱之學為指導,以考訂之學為輔助的肌理說,也受到翁方綱個人性格與經歷的影響。故觀察他的家學、生平與詩學淵源,亦可為肌理說的成立與盛行,尋得合理的解釋。
第三章〈肌理說的理論意義〉,「肌理」為肌理說的理論核心,其旨為何,實與整個詩論架構有密切的關係。研究肌理說者,莫不以闡明其旨為務。除說明肌理的意義之外,肌理說的核心觀念不離詩法論,因此詩法的探究與剖析,更能透顯肌理說的理論內涵。肌理說之「理」含義理和文理二個範疇,借由討論兩者的內容與是否結合的緊密與否,亦可提供肌理說批評時的審美標準。
第四章〈肌理與格調、神韻的融通〉,翁方綱從不同的角度闡明肌理說,在肌理說乃修正或補充明代李何格調說與清初王漁洋神韻說而成的前提下,梳理翁方綱對格調與神韻的意見,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其如何融通格調、神韻而自成肌理說。
第五章〈肌理說的實際批評〉,翁方綱以「實」救「虛」的論詩觀點,可謂充分發揮於實際批評中,使實際批評成為肌理說的特色之一。自古以來,不乏批評家對實際作品的批評,但像翁方綱如此強調實際作品的分析,並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對他實際進行的分析方法深入討論,經整理後歸納為推源溯流法的運用、細部批評的手法以及音節平仄的考辨三方面,借此呈現翁方綱實際評詩的特殊表現。
第六章〈結論〉,歸納整理各章研究所得,提出後續的研究方向。
none
參考書目
一、翁方綱的論著(以本文引用為主)
《小石帆亭著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
《小石帆亭五言詩續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石洲詩話》,陳爾冬點校,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孟子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復初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復初齋文集》一百零二卷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復初齋詩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木版刷印
《詩附記》,台北:新文豐書局,1984年
《經義攷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禮記附記》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蘇詩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二、相關典籍及著述(依作者筆劃排序)
王士禎授,何世?述:《燃鐙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一版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王守仁著:《王陽明全書》,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初版
王昶著:《湖海詩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初版
全祖望著:《鮚埼亭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一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元度撰,《國朝先正事略》,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影印本
杜甫著,高仁標點:《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杜松柏主編:《清詩話仿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一版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出版社,1989年四版
姚鼐著:《惜抱軒詩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昭連著,何其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洪亮吉著:《洪北江詩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孫希旦著:《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屠隆著:《白榆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
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
陸隴其著:《松陽講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本
趙爾巽等撰,周駿富輯,《清史稿列傳》,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趙翼著、華夫主編:《趙翼詩編年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6年第一版
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7年10月第一版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一版
錢大昕著:《潛研堂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乾隆朝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錢謙益著:《牧齋有學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戴東原著:《戴東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出版
顧炎武著:《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3月
顧鎮編,《清初黃崑圃先生叔琳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初版
三、相關研究論著
中國古典文學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六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王英志著:《清人詩論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王靜芝著:《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91年10月十二版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6月初版
朱自清著:《朱自清文集──學術論著卷Ⅱ詩言志辨》,台北:開今文化公司,1994年6月初版
朱東潤等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5月再版
朱則杰著:《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余英時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初版
吳宏一、葉慶炳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吳宏一著:《清代詩學初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月修訂版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初版
李紀祥著:《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臺一版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周振甫著:《詩詞例話卷四、五──風格、文藝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5月初版
周裕鍇著:《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第一版
季廣茂著:《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林保淳著:《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金元浦著:《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施議對、蔣寅主編《中國詩學》第一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柯慶明著:《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3月增訂三版
孫耀煜著:《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徐復觀著:《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四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5月初版
商衍鎏著:《清代科舉考試述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初版
張少康、劉三富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張仲謀著:《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張健著:《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年9月初版
張健著:《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張健著:《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張健著:《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張雙英著:《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曹明海著:《文學解讀學導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3月
郭紹虞著:《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第二版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陳昌明著:《六朝緣情觀》,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初版
陳國球著:《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5月初版
陳國球著:《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2月初版
黃景進著:《王漁洋詩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黃維樑著:《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楊松年著:《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葉嘉瑩著:《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葉維廉著:《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1月第一版
詹福瑞著:《中古文學理論範疇》,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趙永紀著:《詩論:審美感悟與理性把握的融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9月初版
劉勰著,周振甫註:《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初版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10月初版
蔡瑜著:《高詩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0年6月初版
鄭宗義著:《明清儒學的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蕭華榮著:《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蕭馳著:《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
錢仲聯主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3月再版
霍有明著:《論唐詩的繁榮與清詩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簡錦松著:《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初版
魏中林著:《清代詩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羅宗強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羅根澤著:《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4臺五版
嚴迪昌著:《清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10月初版
龔鵬程著,《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龔鵬程著:《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初版
(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日)青木正兒,鄭樑生、張仁青合譯:《中國文學思想史》,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77年10月初版
(日)青木正兒著,陳淑女譯:《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年12月初版
(日)鈴木虎雄著,洪順隆譯:《中國詩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二版
(德)黑格爾,范揚、張企泰合譯:《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6月第一版
四、期刊論文
(一)、期刊
王建生著:〈「肌理說」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
古添洪著:〈翁方綱肌理說與藍森字質結構說之比較〉,《中外文學》,第5卷第2期,1976年7月
余藎著:〈中國詩歌鑒賞理論的建構與走向〉,《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
吳兆路著:〈翁方綱的「肌理」說探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1999年
吳明益著:〈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一期,1999年6月
李哲理著:〈從清代四大詩說看清代詩歌特色〉,《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8期,1998年6月
李銳清著:〈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
沈津著:〈《翁方綱年譜》序〉,《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3期,2002年
蔣寅著:〈至法無法:中國詩學的技巧觀〉,《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俞灝敏著:〈翁方綱詩學思想散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張靈聰著:〈清中葉審美風尚論〉,《江海學刊》,2000年2期
陸凌霄著:〈中國古代詩法敘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1994年4月
黃南珊著:〈以理為宗、以實為式──論翁方綱的理性美學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
黃景進著:〈王漁洋「神韻說」重探〉,《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1月出版
趙杏根著:〈翁方綱的「肌理說」及其詩歌創作〉,《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8月的理論〉
錢鍾書著:〈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文學雜誌》,1卷4期,1937年
霍有明著:〈論翁方綱的詩論及詩作〉,《江海學刊》,1992年3月
叢遠東著:〈清代「肌理說」詩論概觀〉,《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3期,1996年
(二)、學位論文
王頌梅著:《明清性靈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宋如珊著:《翁方綱詩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
李豐楙著:《翁方綱及其詩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5月
陳純適著:《翁方綱年譜》,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4月
黃繼立著:《「神韻」詩學譜系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