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柏僑
Chen, Bo-Chiau
論文名稱: 明末福建官民對天主教的態度
Fujian authorities’ and literati’s attitudes on Catholicism in lat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明末天主教王春福建教案《破邪集》與《闢邪集》
外文關鍵詞: Late Ming Dynasty, Catholicism, Wang Chun, Fujian catholic case, “Poyeji” and “Piyeji”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來華的傳教士中,以耶穌會士利瑪竇與艾儒略最為重要。前者制定了「適應」策略,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奠定了基礎,是第一位獲得官方認可的傳教士;後者是福建開教的第一人,他繼承了利瑪竇的「適應策略」,在福建的傳教事業相當成功。但福建地區,有其特殊的環境與風俗,艾氏在傳教過程中,既運用了原有的「適應」策略之外,又使用了新的傳教方法。
    另一方面,托缽修會於1632年開始進入福建傳教,在福寧州的福安建立起自己的傳教根據地,此時來華傳教的托缽修會,主要是道明會與方濟會。耶穌會與托缽修會的傳教策略有相當大的歧異,在無法解決傳教策略的情況下,耶穌會在福建耕耘已久的傳教事業便遭受到托缽修會的威脅。福寧州是耶穌會士艾儒略影響力較弱的地區,托缽修會在福寧州福安建立根據地,引發了雙方之間對「禮儀之爭」的矛盾;此外,托缽修會的傳教方法也引起當地官員與士人的反感,最終引發了「福建教案」。
    福建教案爆發後,不到兩年的時間隨即結束,這與明朝中央的態度有關。崇禎皇帝需要傳教士帶來的火炮抵抗後女真的入侵,更需要西方的曆法知識與技術來修正明朝長期以來曆法上的謬誤。因此,在中央的支持下,福建教案便草草結束。
    而福建教案期間出版的《破邪集》與《闢邪集》,是明末反天主教與西學在華傳播的重要文集,藉由對這兩部文集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民間士人對天主教的批評。他們認為,天主教與中國儒家在很多方面是歧異而不可相融合的,而天主教是破壞中國社會穩定的敵人。

    Among the missionaries coming to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atteo Ricci and Giulio Aleni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former formulated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atholic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and was the first missionary who obtained the official approval; the latter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preached Catholicism in Fujian, and he inherited Matteo Ricci’s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had quite successful missionary achievements in Fujian. But the environment and customs in Fujian were distinctive. Hence, Giulio Aleni not only utilized the original “adaptation strategy” but also used new preaching methods in his preaching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ndicant orders started to enter Fujian to preach Catholicism in 1632 and established their preaching base in Fuan(福安) of the Funingzhou(福寧州). The Mendicant preachers were mainly from Order of Preachers and Order of Friars Minor.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ety of Jesus and Mendicant orders, because of these inextricable of differences, the Jesuitic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Fujian were threatened by the Mendicant orders. Giulio Aleni of Society of Jesus barely spread his influence in the Funing zhou(福寧州), and the Mendicant orders established their base there initiated the contradiction about “struggle of the etiquette” between both sides. In addition, Mendicant orders’ preaching methods also caused repugnance from local officials and gentry, and finally led to the “Fujian catholic case.”
    Fujian massacre ended in less than two years, due to opinions of the Ming authorities about Catholicism and missionaries. The emperor Chong Zhen(崇禎皇帝) not only needed the artillery to resist the invasion from Nuzhen(女真), but demanded astronom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to revise the long-exsisting errors in the calendar of Ming Dynasty. Therefore, under support of the Ming imperial authorities, the Fujian catholic case then hastily finished.
    Pu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of Fujian catholic case, “Poyeji”(破邪集) and “Piyeji”(闢邪集) were important anthologies which opposed Catholicism and Western learing spreading in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alysing the two anthologies, we can see the criticism of Fujian gentry toward Catholicism. They thought that Catholicism and Confucianism wer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and couldn’t fuse with each other, thus Catholicism was the foe that destroyed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史料運用 7 第二章 福音的使徒:從利瑪竇到艾儒略 13 第一節 利瑪竇的葬禮 13 第二節 艾儒略的福建之旅 25 第三章 艾儒略在福建的傳教策略 33 第一節 艾儒略與地方士人的互動 33 第二節 宗族社會的傳教能量 44 第三節 艾儒略的傳教方法 49 第四章 福寧州的教派矛盾與「福建教案」(1637-1639) 59 第一節 托缽修會進入福建 59 第二節 「王春事件」與「福建教案」 70 第五章 福建教案與反教言論 85 第一節 朝廷與地方的歧異 85 第二節 反教言論的探討 92 第六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9 表格 表格 1艾儒略中文著作表 50 表格 2反教文獻時序表(僅列確知著作時間) 93 附圖 圖表 1艾儒略像:思及艾先生正容 32 圖表 2福建教案前的天主教修會勢力分佈圖 67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明】丁志麟,《楊淇園先生超性事迹》,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務教案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意】艾儒略,《性學觕述》,收入【比】鐘鳴旦、杜鼎克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六冊。臺北:利氏學社,2002。
    【意】 艾儒略,《三山論學紀》,收入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意】艾儒略,《口鐸日抄》,收入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七冊。臺北:台北利氏學社,2002。
    【意】艾儒略著,謝方校釋,《職方外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意】艾儒略著,《萬物真原》,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一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法】杜赫德編,耿昇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
    【意】 利瑪竇著,P. Antonio Sergianni P. I. M. E. 編,芸娸譯,《利瑪竇中國書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禮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意】利瑪竇等撰,《辯學遺牘》,收入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意】利瑪竇著,《天主實義》,收入【清】劉智撰,《天方性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第一二九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嗣玄,《思及艾先生行述》,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明】李嗣玄,《思及艾先生行蹟》,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明】周之夔撰,《棄草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7。
    【清】胡璜,《道學家傳》,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三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明】 徐昌治編輯,《破邪集》,收入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清】張廷玉等,《明史》,收入《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列傳》,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曹學佺著,《曹學佺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清】曹溶撰,《崇禎五十宰相傳》,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陳衎撰,《大江草堂二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6。
    【明】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陳盟撰,《崇禎閣臣行略》,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葉向高,《蒼霞餘草》,收入《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4。
    【明】葉向高,《蘧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明】黃景昉撰,《國史唯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第四三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黃伯祿,《正教奉褒》,收入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楊廷筠,《代疑篇》,收入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明】熊士旂初稿、張焞恭補,《張彌格爾遺蹟》,收入鐘鳴旦、杜鼎克、蒙曦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十二冊。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
    撰者不詳,《天主堂基石記》,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四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撰者不詳,《欽命傳教約述》,收入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撰者不詳,《聖教書籍記篇》,收入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四冊。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撰者不詳,《熙朝崇正集》收入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撰者不詳,《熙朝崇正集》,收入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蕅益智旭撰,《靈峰蕅益宗論》,收入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主編,《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十一至十二冊。京都巿:中文出版社,1984。
    【明】韓霖、張賡,《耶穌會西來諸位先生姓氏》,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美】蘇爾、諾爾編,沈保義等譯,《中國禮儀之爭西文文獻一百篇(1645-19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一二六十至一二六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 鍾始聲等撰,《闢邪集》,收入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二、 方志

    劉以臧修,徐友梧等纂,《光緒福安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第十三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

    三、 專書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西初識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吳廷燮,《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法】沙百里著,耿昇、鄭德弟譯,古偉瀛、潘玉玲增訂,《中國基督徒史》,臺北:光啟文化出版社,2005。
    周天,《跋涉:明清之際耶穌會的在華傳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金秉洙,《衝突與融合:佛教與天主教的中國本地化》,臺北:光啟出版社,2001。
    林金水主編,《福建對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意】柯毅霖著,王思成、思竹、汪建達譯,《晚明基督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
    孫尚揚、【比】鍾鳴旦著,《一八四○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9。
    陳垣編,《釋氏疑年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
    陳支平、李少明,《基督教與福建民間社會》,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麥沾恩著,胡簪雲譯,《梁發傳》,香港:輔橋出版社,1959。
    張曉林,《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崔維孝,《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大出版社,2005。
    【法】費賴之撰,馮承鈞譯,《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
    楊國禎、陳支平著,《明史新編》,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9。
    【法】榮振華著,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美】鄧恩著,余三樂、石蓉譯,《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潘鳳娟,《西來孔子艾儒略-更新變化的宗教會遇》,台北:聖經資源中心,2002。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和基督教-中國和歐洲文化之比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蕭若瑟著,《天主教傳行中國考》,上海:上海書店,1989。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比】鐘鳴旦,《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2003。

    四、 學位論文

    孫尚揚,《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與衝突》,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1。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鄭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潘鳳娟,《西來孔子-明末入華耶穌會士艾儒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五、 期刊論文

    【加】卜正民著,楊帆、楊恒達譯,<早期耶穌會與明末疆界:中國人尋求和解之道>,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3-28。
    何綿山,<略論天主教在福建的傳播>,收入《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編輯部,1997,第2期,頁51-62。
    吳昶興,<明末福建宣教的開山鼻祖-艾儒略及其傳教策略之研究>,收入《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臺北:中華基督教臺灣浸信會神學教育基金會,2005,頁41-58。
    沈定平,<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作用>,收入《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1期,頁2-36。
    李雪濤,<利瑪竇對中國佛教的認識>,收入《國際漢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十四輯,頁195-222。
    林金水,<以詩記事 以史証詩-從《閩中諸公贈詩》看明末耶穌會士在福建的傳教活動>,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275-294。
    林金水,<試論艾儒略傳播基督教的策略與方法>,收入《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期,頁36-45。
    林金水,<《閩中諸公贈詩》初探>,收入陳村富主編,《宗教文化(3)》,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頁77-106。
    林金水,<艾儒略與明末福州社會>,收入《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編輯部,1992,第2期,頁56-66+99。
    林金水、吳懷民,<艾儒略在華傳教活動的結束-記艾氏在閩北>,收入陳村富主編,《宗教與文化論叢1994》,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頁159-173。
    林金水、吳懷民,<艾儒略在泉州的交游與傳教活動>,收入泉州:海交史研究編輯部,1994,第一期,頁67-71+99。
    馬琳,<《三山論學紀》中關於「天主」觀念的文化對話>,收入《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第4期,頁28-36。
    高壽仙,<晚明的地方精英與鄉村控制>,收入萬明主編,《晚明社會控制: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247-304。
    徐祖達,<論艾儒略撰寫利瑪竇、楊廷筠、張識三傳之目的與意義>,收入陳村富主編,《宗教與文化論叢1994》,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頁193-218。
    【新】高源,<耶穌會士宗教文學書籍的刊行和對傳道的作用-以艾儒略為例>,收入《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編輯部,2006,第2期,頁55-69。
    夏伯嘉,<宗教信仰與夢文化-明清之際天主教與佛教的比較探索>,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76:2,頁209-248。
    夏瑰琦,<艾儒略入閩傳教與《破邪集》>,收入陳村富主編,《宗教與文化論叢1994》,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頁174-192。
    陳村富,<評艾儒略的傳教活動>,收入陳村富主編,《宗教與文化論叢1994》,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頁114-131。
    【荷】許理和<李九功與《慎思錄》>,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72-95。
    張先清,<明清宗族社會與天主教的傳播>,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151-185。
    張先清,<試論艾儒略對福建民間信仰的態度及其影響>,收入《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第1期,頁123-136。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0-10-2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