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余惠婷 Yu, Hui-Ting |
|---|---|
| 論文名稱: |
元代詠花詞研究 A Study o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25 |
| 中文關鍵詞: | 元代 、詠花詞 、詞 、詠物 |
| 外文關鍵詞: | Yuan Dynasty, Flower-chanting Ci, Ci, Object-chan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現況。第二章<元代詠花詞之用詞特色>:就元代詠花詞家用詞特色分成「個別特色」及「共同特色」二類。「個別特色」,主要將元詞家吟詠該花超過十首作品者,如蓮花、海棠、梨花、牡丹、桃花、桂花,就其發展源流及元詞家吟詠特色,整理出詞家吟詠該花慣用的寫作手法。「共同特色」,主要透過「花貌」(葉、根、香)、「花境」(月、霜、露、雨、風)二方面,了解詞家於此中描繪的特點及意境營造上的運思。第三章<元代詠花詞用典探析>:將用典分為「語典」與「事典」二類,探討詞家在典故運用上如何引用典實,豐富詞作內容,及在用字上如何點化前人作品,產生新意。第四章<元代詠花詞意涵探析>:將元代詠花詞家透過詠花所表現的意涵,分七大類探討,包括「思念離愁」、「傷春嘆老」、「懷才不遇」、「避世退隱」、「表彰品德」、「惜花之情」、「賀壽之作」等,了解元詞家如何透過詠花題材抒發個人心志,展現生命情調及時代特色。第五章<元代士人之賞花活動>:就賞花活動的時間及地點之不同,分成「節令遊賞」、「園林遊賞」、「器物觀賞」三類,了解元代士人之風俗習慣、交遊及審美觀念。第六章<結論>:對元代詠花詞作一綜合性的整理,以確立它們在詠花詞學上的地位。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This paper is drivided into six chapters.Chapter 1〝Introduction〞:explains research motiv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method of research.Chapter 2〝 Word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usage about the author of the flower-chanting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e habitual writings of each author when they chant the certain flowers. The authors of Yuan Ci have more than ten works to chant the certain flower, such as lotuses,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pear blossoms, peonies, peach blossoms and sweet osmanthus flowers. Through the sourc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ting characteristics, we can collate and lear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show the authors’ fingerprints of describing the certain flower and the authors’ thoughts to create the picture of the poetry through the appearances of the flowers:leaves, roots and smell 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 flowers are:under the moon, in the frost, in the dew, in the rain, and in the wind.Chapter 3〝Analysis of the allusion i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Allusion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allusions of words and allusions of matters. It is explored that the authors of the poetry use the allusions t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poetry, and they make good use of the words in the predecessors’ works to create fresh ideas.Chapter 4〝Analysis of the meaning i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o analyze the images of the chants to the flowers in the Yuan dynasty,including:the grief of parting unintentionly without sorrow、the sentiment about the departure of spring by the lamentation to the old age、the inability to fulfill the ambition、vacillation between hermit and official、proudness of self-integrity under the ruling of the alien tribe、proves the deep feelings for the flowers by protecting them、the birthday good wishes with plum blossom frequently.It is learned that how the authors of the Yuan Poetry express personal wills, sentiment for l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by chanting flowers.Chapter 5〝Views the flowers the activity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Yuan Dynasty〞:A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ime and the spots, the activities of enjoying flow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season enjoying, garden enjoying, and utensil enjoying. We learn that the customs, the habits, the associating with friends and the aesthetic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Yuan Dynasty.Chapter 6〝Conciusion〞:presents the conclusion o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to confirm its status on the flower-chanting Ci.
一、詩詞文集
(一)詞集
宋‧吳文英,《夢窗稿》,《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488。
宋‧蘇軾,《東坡詞》,《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7。
宋‧黃升,《花庵詞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8。
清‧朱彝尊,《詞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6月)。
唐圭璋,《全金元詞(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二)詩集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1。
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1。
唐‧許渾,《丁卯詩集》,《元刊丁卯詩集(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6。
宋‧陸游,《劍南詩稿》,《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88。
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50。
金‧元好問,《中州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56。
元‧侯克中,《艮齋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2。
元‧范梈,《范德機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3。
元‧丁鶴年《鶴年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6。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72。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7。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76。
清聖祖御選,《元詩姓名爵里》,《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80。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88。
清‧陳焯編,《宋元詩會》,《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89。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二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2。
清聖祖御編,《佩文齋詠物詩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434。
(三)文集
漢‧劉向編,《楚辭》,《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4。
漢‧王逸,《楚辭章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4。
魏‧曹植,《曹子建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4。
南朝齊‧謝朓,《謝宣城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4。
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44。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5。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1。
唐‧杜牧,《樊川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1。
唐‧陸龜蒙,《甫里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2。
宋‧林逋,《林和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086。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105。
宋‧華岳,《翠微南征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176。
宋‧李綱,《梁谿集》,清‧顧嗣立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115。
宋‧魏文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8。
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5。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6。
宋‧歐陽修,《文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8。
宋‧邵雍,《擊壤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8。
宋‧韓維,《南陽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68。
宋‧蘇軾,《東坡全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70。
宋‧黃庭堅,《山谷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72。
宋‧陳師道,《後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72。
宋‧陳與義,《簡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77。
宋‧韓駒,《陵陽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78。
宋‧趙蕃,《淳熙稿》,《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86。
宋‧楊萬里,《誠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87。
宋‧陳著,《本堂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96。
宋‧劉辰翁,《須溪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96。
金‧元好問,《遺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191。
元‧許有壬,《至正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211。
元‧劉秉忠,《藏春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98。
元‧吳澄,《吳文正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0。
元‧王惲,《秋澗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1。
元‧姚燧,《牧庵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1。
元‧劉敏中,《中庵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3。
元‧張翥,《蛻庵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06。
元‧顧瑛編,《草堂雅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57。
元‧許有壬等,《圭塘欸乃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57。
元‧顧瑛編,《玉山名勝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57。
明‧劉昌編,《中州名賢文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373。
明‧周復俊編,《全蜀藝文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61。
清‧張英,《文端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40。
二、詩詞評論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4。
宋‧馬永卿,《嬾真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尤袤,《全唐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炎,《詞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清聖祖御編,《廣群芳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宋‧張戒,《歲寒唐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4。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4。
宋‧王灼,《碧鷄漫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500。
張炎撰、夏承燾校注,《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三、詞律詞譜
清聖祖御編,《佩文韻府》,《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1027。
四、經傳典籍
漢‧鄭氏注,唐‧陸德明音義、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1。
魏‧王弼,《周易註》,《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7。
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周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3。
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49。
宋‧傅寅,《禹貢說斷》,《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9。
宋‧朱熹,《詩經集傳》,《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4。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出版社,1989年10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62。
五、史傳典籍
吳‧韋昭注,《國語》,《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40。
漢‧司馬遷,《史記》,《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84。
漢‧班固,《漢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86。
漢‧趙煜,《吳越春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58。
唐‧房玄齡、褚遂良等,《晉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88。
唐‧李延壽,《南史》,《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92。
宋‧吳自牧《夢粱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95。
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55。
明‧李賢等,《明一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473。
明‧董斯張,《吳興備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68。
明‧長谷真逸,《農田餘話》,《浙江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77。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59。
清‧唐執玉、李衛等監修;清‧田易等纂,《畿輔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71。
清‧田文鏡、王士俊等監修;清‧孫灝、顧棟高等編纂,《河南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180。
清‧岳濬,《山東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539。
李修生、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元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李修生、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六、筆記雜錄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7。
漢‧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1。
漢‧劉向,《列仙傳》,《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2。
晉‧郭璞注,《山海經》,《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6。
晉‧郭象注,《莊子》,《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1。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53。
唐‧羅虬,《花九錫》,《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冊83。
唐‧康駢,《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清聖祖御編,《廣群芳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杜氏,《壺中贅錄》,清聖祖御編,《廣群芳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翰墨記》,清聖祖御編,《廣群芳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唐‧李濬,《松窗雜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4。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8。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
後蜀‧張翊,《花經》,《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冊3。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42。
宋‧周煇,《清波別志》,收錄於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8)》(臺北:興中書局,1964年12月)。
宋‧蘇軾,《東坡志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冊926。
宋‧姚寬,《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集》,見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歐陽脩,《洛陽牡丹記》,《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宋‧范成大,《范村梅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9。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86。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99。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05。
宋‧邵博,《聞見後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5。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7。
元‧王禎,《農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42。
元‧陶宗儀,《說郛》,《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90。
元‧陶宗儀,《輟耕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6。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2月),冊30。
明‧都卬,《三餘贅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袁宏道,《瓶史》,《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謙徳,《瓶花譜》,《叢書集成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明‧王象晉,《群芳譜》,原名《二如亭群芳譜》。參見《故宮珍本叢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高濂,《遵生八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88。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24。
明‧陸容,《菽園雜記》,《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6。
清‧李漁,《閑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9月)。
清‧高靜亭,《正音撮要》,蔡致遠主編《中國方言謠諺全集》(北縣:宗青圖書公司,1985年),冊15。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清聖祖御纂,《朱子全書》,《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39。
清聖祖御編,《淵鑑類函》,《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29。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343。
七、文學研究專書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8月)。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7月)。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1983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8月)。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2月)。
鍾陵編著,《金元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
葉啟政<從文化觀點談知識份子>,參自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
丁放,《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何小顏,《花的檔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6月)。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上)》,《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5輯第14冊(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林秀珍,《北宋園林詩之研究》,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七輯)》(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冊11。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3月)。
杜華平,《花木趣談》(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八、繪畫藝術
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69。
元‧湯垕,《畫論》,引自于安瀾《畫論叢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清‧卞永譽,《書畫彙考》《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4。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277。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4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國古典插花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年3月)。
許淑真,《華夏之美:花藝》(臺北:幼獅出版社,1987年6月)。
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編,《中國插花》(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2月)。
王蓮英、秦魁杰主編,《中國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賞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5月)。
蘇本一,《中國盆景藝術》(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5月)。
九、學位論文
陳聖萌,《唐人詠花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琪蒼,《唐代詠花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金永哲,《宋末三家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普義南,《吳文英詠物詞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歐純純,《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比較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廖雅婷,《宋代梅花詞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卓惠婷,《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郁媜,《張翥《蛻巖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張華纖,《仇遠及其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小鈴,《唐宋牡丹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雅慧,《宋代海棠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厚傑,《陸游詩中花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寧曉燕,《許有壬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林妙玲,《劉秉忠《藏春樂府》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劉立華,《元代詞壇上的父子詞人-張之翰、張埜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
蔡欣容,《金末元初稷山段氏二妙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柳品貝,《范成大詠花詩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蔡幸吟,《唐詩中牡丹、菊花、蓮花之意象探討》(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淑娟,《李清照詠花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馮女珍,《唐人詠牡丹詩之審美意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之君,《花神的饗宴—李商隱詠花詩探析》(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凃美婷,《唐代牡丹文化與牡丹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佳蘭,《王重陽丘處機詞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青蓓,《陳維崧詠物詞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
趙桂芬,《元代詠物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秀菊,《元代河北詞人用韻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珈吟,《劉敏中《中庵樂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郭翊雲,《金元少數民族詞人及其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十、期刊論文
林妙玲<稼軒詞中梅花與牡丹意象之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
陳珈琪<論李清照之詠花詞>,《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4期,2007年。
趙桂芬<晏殊詠花詞審美特徵試析>,《臺南科大學報》第26期,2007年。
王宇鋒,<元代墨筆花鳥畫風興盛的因素探究>,《大家期刊》6,2010年。
十一、網路電子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94124935890
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詩詞曲典故:http://cls.hs.yzu.edu.tw/ORIG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十二、其他
羅竹風編,《漢語大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97年9月)。
陳夢雷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4月)。
《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