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宇敦
Teng, Yu-Tun
論文名稱: 台灣政黨選舉結盟之探究—以國、親、新三黨為例
An Exploration on Party Electoral Coalitions in Taiwan—Kuomintang, People First Party, and New Party
指導教授: 彭堅汶
Pe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選舉結盟政黨重組政黨競合泛藍軍菁英衝突黨內民主政黨結盟
外文關鍵詞: Party Realignment, Intra-party Democracy, Electoral Coalitions, Party Coalitions, Pan-KMT Alliance, Party Collaboration, Conflict of Elites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選舉結盟為新興的政治議題,本論文以國、親、新三黨的選舉結盟為研究主題,目的在瞭解三黨結盟的原因與結盟過程遭遇的困難。經研究發現,原本造成國民黨分裂之理念路線分歧、黨內民主問題等兩個原因,目前都有所改善。而分析過去的選舉經驗,也可看出泛藍分裂即敗選、泛藍整合即勝選,這都顯示三黨有結盟的必要。
    本論文將可能影響選舉結盟的因素歸納為選舉制度、政黨互動、競選行為三面向,試圖提出整合觀點。選舉制度面向主要為造成結盟先天限制的制度因素;政黨互動面向則包含歷史經驗、政黨內聚力、候選人等因素;競選行為面向則為競選策略與選舉文化等因素。本文最後針對這些因素所造成的困境提出建議。

    Electoral coalitions issue is a new research subject. The author choose this issue related to the Pan-KMT Alli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that the Pan-KMT Alliance need to form a coalition and has the difficulties in process of coalition. By the study, the two reasons that make KMT divided and problems in intra-party democracy are improve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electoral experiences at the past because the Pan-KMT Alliance need to form a coalition to avoid their division in election, and then probably lose the elec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oalition of the Pan-KMT Alliance, such as electoral system, electoral behavior, and partisan interaction. The factor of electoral system means the limitations of partisan systems. Party interaction include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party cohesion, and candidates. Electoral behavior includes electoral strategies and electoral cultur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reason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29 第四節 研究方法、流程與限制……………………………………………………..32 第二章 國民黨分裂的歷史背景………………………….……37 第一節 新黨的組成…………………………………………………………………..37 第二節 「林郝」、「陳王」的脫黨………………………………………………..46 第三節 親民黨的成立………………………………………………………..………49 第四節 台灣團結聯盟的建立………………………………………………..………56 第三章 三黨選舉結盟的需求…………………………….……61 第一節 分裂因素的探討……………………………………………………………..61 第二節 選舉失敗的反省…………………………………………………….……….88 第三節 結盟成功的啟示……………………………………………………………118 第四章 選舉結盟的困境與解困……………………………...133 第一節 選舉結盟的困境……………………………………………………………133 第二節 結盟困境解決的建議………………………………………………………168 第三節 國親未來結盟的可能發展…………………………………………………176 第五章 結論…………………………………………………...1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1 第二節 未來的研究方向……………………………………………………………185 參考書目………………………………………………………...188 附錄資料………………………………………………………...200 附錄一:深入訪談記錄………………………………………………………………..200 附錄二:國親合作相關黨內法規……………………………..………………………223 附錄三:2001年縣市長選舉登記參選人名單………………….………..……….…224 附錄四:2001年立委選舉各主要政黨提名數與當選數…………………………….226 附錄五:泛藍軍整合與選舉結果的歸納分類……………………………………….227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1. 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清等譯:《政治學新論》(Politics),(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1999年11月)。
    2.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原著,陳菁雯等譯:《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一刷,1998年10月)。
    3. Giovanni Sartori原著,雷飛龍譯:《政黨與政黨制度》(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2000年11月)。
    4.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原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非政府的政治學》(Nongovernmental Politics),(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三版,1988年4月)。
    5. Rein Taagepera and Matthew Soberg Shugart原著,余明賢譯:《選舉制度的要素與效果》(Seats and Votes: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初版,1992年3月)。
    6. Sheldon R.Gawiser and G.Evans Witt原著,胡幼偉譯:《解讀民調》(A Journalist’s Guide to Public Opinion Polls),(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1999年11月)。
    7. 方長梧主編:《唐山社會科學簡明辭典—政治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初版,1988年11月)。
    8. 王美玉:《四大閣揆爭霸戰》,(台北市:另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12月)。
    9.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市:唐山出版社,初版,1997年6月)。
    10.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二版一刷,1999年11月)。
    11. 朱雲鵬:《1997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7月)。
    12. 朱雲鵬:《1998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3月)。
    13. 何洛編著:《李登輝全記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軌跡》,(台北市: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96年5月)。
    14.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三修訂再版,1997年10月)。
    15.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7月),頁104-106。
    16. 宋鎮照:《東協國家政經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6年5月),頁13。
    17.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96年1月)。
    18. 吳力行:《選戰》,(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0年9月)。
    19. 林水波:《選舉與公投》,(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7月)。
    20. 洪永泰、林瓊珠:《2001年台灣政治紀實》,(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2001年11月),頁566。
    21. 夏珍:《政海沉沉楚天闊:宋楚瑜二十三年政壇紀實》,(台北市:商業週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5月)。
    22. 夏珍:《日落國民黨》,(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5月)。
    23. 夏珍:《造反的年代:2000年總統大選世紀爭逐》,(台北市:商周出版社,初版,2000年7月)。
    24.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一版三刷,1997年7月)。
    25. 施正鋒:《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8年10月)。
    26. 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5月)。
    27. 梁世武編著:《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0年5月)。
    28. 梁世武:《選舉預測》,(台北市:華泰書局,初版,1996年10月)。
    29. 盛治仁:《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初版,2001年7月)。
    30. 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98年8月)。
    31.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00年5月)。
    32.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二版一刷,2001年6月)。
    33. 陳璽安:《如何落實政黨合作》,(台北市: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6年8月)。
    34.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2000年6月)。
    35.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94年5月)。
    36. 彭懷恩:《新黨挑戰國民黨》,(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93年10月)。
    37. 喜安幸夫:《台灣》,(台北市:中天出版社,初版一刷,1999年8月)。
    38. 雷顯威:《宋楚瑜霧峰大謀略》,(台北市:爾能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12月)。
    39.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12月)。
    40.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初版三刷,1999年8月)。
    41.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一版三刷,2000年7月)。
    42. 蘇永欽主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市:翰蘆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5月)。
    43. 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市:翰蘆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1月)。

    (二)期刊論文
    1. 小笠原 欣幸:〈2000年大選中的「宋楚瑜現象」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卷1期(2000年6月),頁51-69。
    2. 何鴻榮:〈從歐洲民主國會政黨結盟之經驗論我國政黨結盟的可能限制發展〉,《立法院院聞》,24卷8期(1996年8月),頁3-19。
    3. 沈有忠:〈台灣統治聯盟之轉型〉,《思與言》,39卷2期(2001年6月),頁41-87。
    4. 李英明:〈當前選舉策略與困境之評析〉,《國家政策論壇》,1卷7期(2001年9月),頁92-104。
    5. 吳乃德:〈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期(1993年11月),頁33-61。
    6. 吳東野:〈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理念與運作〉,《問題與研究》,30卷6期(1991年6月),頁60-76。
    7. 吳重禮:〈我國政黨初選制度的效應評估〉,《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0卷1期(1999年),頁93-130。
    8. 吳祖田:〈馬來西亞之「國家陣線」政黨聯盟〉,《問題與研究》,30卷3期(1991年3月),頁77-92。
    9. 林水波:〈政黨選舉合作的政治分析〉,《立法院院聞》,29卷12期(2001年12月),頁34-55。
    10.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4期,2000年12月,頁3-55。
    11. 洪永泰:〈分裂投票:八十三年台北市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2卷1期(1995年5月),頁119-145。
    12. 徐永明:〈宋楚瑜現象:菁英分裂、選票動員與政黨重組〉,《理論與政策》,14卷2期(2000年7月),頁93-118。
    13. 徐永明:〈政治版圖:兩個選舉行為研究途徑的對話〉,《問題與研究》,40卷2期(2001年3、4月),頁95-115。
    14. 徐火炎:〈一九九八年二屆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13期(2001年),頁77-127。
    15. 高朗:〈從威權國民黨到民主國民黨〉,《國家政策論壇》,1卷7期(2001年9月),頁106-107。
    16. 高永光:〈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的分析〉,《理論與政策》,12卷2期(1998年5月),頁157-173。
    17. 黃德福:〈政黨合作的必要性及其瓶頸〉,《理論與政策》,10卷4期(1996年秋),頁132。
    18. 黃德福:〈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1卷2期(1994年11月),頁199-220。
    19. 黃偉峰:〈英國浮動選民與第三黨投票取向之研究〉,《歐美研究》,28卷4期(1998年12月),頁1-61。
    20. 黃城:〈政黨的最佳競爭策略就是合作〉,《理論與政策》,12卷2期(1996年秋),頁135。
    21. 陳俊明:〈政黨合作:結構與策略〉,《理論與政策》,12卷2期(1996年秋),頁136。
    22. 陳宏銘:〈競選策略與競選效能: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競選行為研究〉,《東吳政治學報》,1期(1996年),頁103-131。
    23. 曹俊漢:〈國親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1卷7期(2001年9月),頁34-55。
    24. 許火炎:〈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實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卷1期(1993年12月),頁37-74。
    25. 盛治仁:〈統獨不再對決—從2000年總統選舉看台灣新社會分歧的興起及影響〉,《理論與政策》(台北市),14卷2期(2001年7月),頁119-139。
    26. 盛治仁:〈八十九年總統大選地區效應與棄保效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台北市),31期(2000年),頁1-61。
    27. 莊文忠:〈選舉預測與策略性投票:以八十九年總統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14卷2期(2000年7月),頁55-91。
    28. 彭錦鵬:〈政黨合作的動力與作法〉,《理論與政策》,12卷2期(1996年秋),頁134。
    29. 隋杜卿:〈日本參議院改選對政黨合作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1卷7期(2001年9月),頁89-91。
    30. 葉俊麟:〈從博奕理論觀點解析總統大選—以國民黨連宋衝突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期(2000年1月),頁403-420。
    31. 游清鑫:〈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選舉的探討〉,《選舉研究》,6卷2期(2000年7月),頁163-190。
    32. 游清鑫:〈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3卷1期(1996年5月),頁137-177。
    33. 趙永茂:〈新政黨政治情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4期(2001年6月),頁153-182。
    34. 謝復生等:〈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選舉研究》,2卷1期(1995年5月),頁77-92。

    (三)學位論文
    1. 王娟娟:《第七屆台北市議會內三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85年度總預算審議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2. 任怡心:《馬來西亞聯盟與國陣政府聯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7月。
    3. 朱肇華:《新人參選行為之研究:台北市議員吳世正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2月。
    4. 李明勳:《政治民粹主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5. 李坤隆:《競選策略決策過程之研究--高雄市第四屆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個案》,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2月。
    6. 杜英澤:《中國國民黨轉型期的路線之爭—民國76~86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7. 吳宜蓁:《國會中政黨的立法聯合—第三屆立法院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8. 吳振宇:《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1997年新竹縣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9. 吳建興:《席次分紅因素的分析—我國複數選區選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2月。
    10. 周慧君:《民主化過程中反對黨分裂或團結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1. 林佳欣:《我國主要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八十七年個案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12. 林憶琳:《「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13. 林瓊珠:《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年至1996年》,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14. 徐芳玉:《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5. 徐菁憶:《中國國民黨政黨內造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6. 范姜泰基:《新黨—台灣政黨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17. 許素惠:《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政黨互動之研究1991-199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18. 陳和全:《政治博奕模型與決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19. 陳振義:《我國政黨體系演變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0. 陳錦榮:《政治信念、策略抉擇與選舉效能:1994台北市長選舉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9月。
    21. 連哲偉:《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3月。
    22. 傅正彥:《南投縣府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
    23. 黃俊達:《台灣新生政黨的發展與策略:以親民黨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24. 黃麟翔:《政黨與選舉—中國國民黨輔導黨員參加高雄市第二屆市長選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25. 鄒篤麒:《政治聯合理論:內閣制國家政府聯合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月。
    26. 楊英杰:《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27. 楊鈞池:《後冷戰時期日本聯合政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28. 蔡佳洹:《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應九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29. 劉玉玲:《台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黨際及黨內民主之探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30. 鄭志隆:《威權政體中新黨的角色變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四)研討會論文
    1. 林佳龍:〈兩千年總統大選與台灣政黨體系的變遷〉,創造新時代榮耀國政願景研討會,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國家圖書館(台北),6月27-28日。
    2. 吳文程:〈政黨競爭的互動與共識〉,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台大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台北),10月6日。
    3. 洪永泰:〈政黨認同、領袖魅力與選舉競爭〉,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台大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台北),10月6日。

    二、西文書目
    (一)專書
    1. Amos, Perlmutter, Modern Authoritarianism: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Bruce, J. Dickson,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Oxford, UK:Clarendon Press, 1997).
    3. Bulter, David, and Donald Stokes, Political Change in Britain:The Evolution of Electoral Choice(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1974).
    4. Budge, Ian and Keman, Hans, Parties and Democra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 Campbell, Angus , Gerald Gurin, Warren E.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Evanston: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1954).
    6. Duverger,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New York:Wiley press, 1954).
    7. Faulks, Keith., Political Sociolog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8. Kessel, John H., Presidential Campaign Politics(Pacific Grove, California: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9. Katz, Richard S., A theory of Parties and Electoral Systems(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 Katz, Richard S., Democracy and Elec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 Lijphart, A., 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2. Lijphart, A.,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Twenty-One Countrie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3. Laver, Michael and Schofield, Norman, Muliparty Government: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in Europ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4. Lipset, Seymour Martin , Editor, Party Coalitions in the 1980s(San Francisco, California:Institution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1981).
    15. Mayhew, David, Congress:The Electoral Connec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16. Milnor, Andrew J., Comparative Political Parties:Selected Readings(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 1969).
    17. Petrocik, John R., Party Coalitions:Realig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the New Deal Party Syst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18.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st, 1962).
    19. Riker, William H.,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73).
    20. Sartori,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An I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Macmillan Press, 1997).

    (二)期刊論文
    1. Budge, I. and Herman, V. H., “Coalitions and Government 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8(1978), pp459-477.
    2. Campbell, Angus, Warren E. Miller,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Straight and Split Ticket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1(1957), pp.293-312.
    3. Gerber, Elisabeth R. and Morton, Rebecca B., “Electoral Institutions and Party Competition:The Effects of Nomination Procedures on Electoral Coalition Formation,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36/036018GerberElis.htm
    4. Galbraith, John W., and Rae. Nicol C., “A Test of the Importance of Tactical Voting:Great Britain, 1987.,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4(1989),pp.126-132.
    5. Gary W. Cox and Frances Rosenbluth, “The Electoral Fortunes of Legislative Factions in Jap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1993),pp.577-589.
    6. Golder, Sona Nadenichek,“Party Elites, Distibutional Conflicts, and Electoral Coalitions,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48/048003GolderSona.htm
    7. Haffee, S.Xinshu Zhao and Leshner, G.,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 Campaign Media of 1992,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21(1994), pp.305-324.
    8. Karol, David, “How and Why Parties Change Positions on Issues:Party Policy Change as Coalition Management in Ameican Politics,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11/011017KarolDavid.htm
    9. Key, V. O. Jr., “Atheory of Critical Ele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17(1955), pp.3-18.
    10. Leiserson, Michael, “Factions and Coalitions in One-Party Jap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2(1968), pp.770-787.
    11. Leiserson, Michael, “Measure Change in Party Indentification in An Election Compaig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2, No.4(1988), pp.996-1017.
    12. Moon, Woojin, “The Impact of Left-Center Coalition and Electoral Systems on Welfare Development in 17 Democracies, 1970-1990,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11/011035MoonWoojin.htm
    13. Narud, Hanne Marthe and Valen, Henry, “Coalition membership and electoral performance in Western Europe,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14/014007NarudHanne.htm
    14. Reed, Steven R., “The 1996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Electoral Studies, Vol.16, No.1(1997), pp.121-125.
    15. Stanley, Harold W. and Niemi, Richard G., “Partisanship, Party Coalitions, and Group Support, 1952-2000, ” http://pro.harvard.edu/abstracts/036/036002NiemiRicha.htm
    16. Taylor, Michael and Herman, V. M. , “Party Systems and Government Stabil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1971), pp.28-37.

    三、相關網站
    1. TVBS網站http://www.tvbs.com.tw/
    2.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
    3.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tw/
    4.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tw/
    5.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6. 台灣政治網http://www.twpolitics.com/
    7. 台灣團結聯盟網站http://www.taiwanunion.com/
    8. 民主進步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dpp.org.tw/
    9.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http://www2.nccu.edu.tw/~s00/
    10.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個人資訊網http://mail.tku.edu.tw/cfshih/
    11.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搜尋系統http://pro.harvard.edu/
    12.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13. 鄉親政治報http://www.hi6868.com.tw
    14. 新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np.org.tw/
    15. 親民黨「打拼為台灣」網站http://www.pfp.org.tw/
    16.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2-07-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