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俞里
Liu, Yu-Li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高等官官舍建築平面構成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Plan Composition for the Official Residence of High-Ranking Authorities during the Japanese-Colonization
指導教授: 劉舜仁
Liou, Shuenn-R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高等官官舍形狀文法建築模式語言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ficial Residence of High-Ranking Authorities, Shape Grammar, the Pattern Language
相關次數: 點閱:41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檢查清朝留下的官產和無人所有的土地,並將官廳改建為日本政府官員的官舍。然而,日本官員不適應這種改變,且隨著人數增加,居住空間不足,因此臺灣總督府提出了官舍興建計畫。從1895年到1903年,官舍逐漸發展,最初分為四個等級,後來又標準化為五個等級。1922年後,官舍規格更加詳細,並劃分為八個等級,高等官第一、二、三、四種與判任官甲、乙、丙、丁種,並規劃特定比例的敷地和空間配置。
    1922年後官舍對於敷地與建築比例、空間配置與設備有詳細的規範,使得官舍空間平面出現規則性,適合使用形狀文法進行空間分析與生成。本論文研究從《臺灣建築會誌》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挑選出17例高等官官舍平面進行分析,先利用空間性質將高等官官舍分成對外交流空間、生活起居空間、對內服務空間、外圍空間與附屬空間,共五種性質的空間簇群,再進行詳細的空間關係分析。最終產出八個階段,共117條文法規則。形狀文法在處理空間關係具有高度的描述與分析能力,但未能說明其背後空間意涵與文化背景。而建築模式語言能夠顧及形狀文法所缺陷之文化意涵,並以此補充之。因此,本研究藉由高等官官舍之模式語言提出10個模式,並分為四個部分,以個別闡述其空間安排、空間調整、附屬空間與身分地位。
    由高等官官舍形狀文法可以看出空間與地位的關係,對外交流空間簇群作為第一個生成的簇群,並與主要玄關相鄰,可以看出外賓對於主人的重要性。其餘家庭成員只能使用內玄關或台所的勝手口,以不打擾賓客。在高等官官舍模式語言中能夠看到日本文化的延續與改變,日式住宅在臺灣文化與環境影下,發展出具有臺灣地域性的住宅,例如陽台與平台增設、架高地版、架設排水設施、使用本土材料等。也因此使得在臺日式住宅同時具有臺灣的地域性也具也日本文化的延續性之雙重特色。

    In 1895, Japan defeated the Qing Dynasty and, following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signed in 1896, ceded Taiw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This treaty marked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itiating a series of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The Taiwan Soutokufu, the administrative body overseeing the newly acquired territories, undertook the task of converting Qing Dynasty properties into residences for Japa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s transition, however, was not seamless. As the number of Japanese officials increased, a shortage of living space became apparent. To address this, the Taiwan Soutokufu devised a plan for constructing new official residences. From 1895 to 1903, these residences were developed and categorized into four initial grades, which were later standardized into five. By 1922, the specifications became more detailed, establishing eight grades of residences, including four for high-ranking officials and four for junior officials, with specific proportions of land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utlined.
    Detailed regulations were implemented post-1922, covering land area, building proportions,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nd facilities, which standardized the layout of official residences and made them amenable to spatial analy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17 high-ranking officials' residences analyzed from primary sources such as the "Taiwan Architectural Journal" and the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by the Taiwan Soutokufu." These residenc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types based on thei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rough this analysis, 117 shape grammar rules were established. While shape grammar effectively describes spatial relationships, it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cultural context, a gap addressed by incorporating pattern language. This study proposes ten patterns for high-ranking officials' residence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patial arrangement, adjustment, subsidiary spaces, and social status.

    摘要 I 致謝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對象與範圍 2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建築形態學(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3 1.3.1 形狀文法(Shape Grammar) 4 1.3.2 建築模式語言 4 1.3.3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日治時期官舍建築回顧 9 2.1 文獻分析 9 2.2 日本住宅發展 10 2.3 日式住宅在臺發展 11 2.3.1 發展過程 11 2.3.2 住宅類型 12 2.4 在臺日式官舍發展 16 2.4.1 官舍雛型發展期(1895 年~1903 年) 18 2.4.2 官舍與官制等級化與標準化確立期(1904 年~1922 年) 21 2.4.3 臺灣總督府官舍標準化(1922 年~1945 年) 29 2.5 官舍空間 32 2.6 在臺日式官舍之特色 35 2.7 小結 38 第三章 形狀文法回顧 39 3.1 文獻分析 39 3.2 建築形態學 41 3.3 形狀文法 42 3.4 建築模式語言 44 3.5 小結 49 第四章 形狀文法建構 51 4.1 高等官官舍平面類型 51 4.2 高等官官舍平面形狀文法 54 4.2.1 文法說明 54 4.2.2 初始型 61 4.2.3 空間生成 61 4.2.1 空間細部及文法終結 77 4.2.2 其他案例 83 4.3 軟體應用 86 4.3.1 Shape Machine 86 4.3.2 轉譯實作 91 第五章 高等官官舍模式語言 97 5.1 空間安排 97 5.2 空間調整 101 5.3 附屬空間 104 5.4 身分地位 107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111 6.1 結論 111 6.1.1 研究討論 112 6.1.2 研究發現 113 6.2 後續研究 113 參考書目 115 附錄 119 附錄一 研究對象之官舍名稱與年份 119 附錄二 官舍平面圖與詳細資料 120

    中文文獻
    吳坤霖 (2014)。工業遺址空間平面構成分析—以日治時期臺灣的新式糖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
    吳昱瑩 (2018)。圖解臺灣日式住宅建築。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李乾朗 (2013)。新北市歷史建築淡水日本警官宿舍修復或再利用計畫(1010201309)。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東海建研所城鄉規劃組 (2020)。東海校園建築模式語言。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https://issuu.com/yuching338/docs/_
    邱上嘉、莊玟琦、管倖生 (2010)。亞歷山大模式語言運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建築學報,33(71),1-25。
    徐學寬 (2016)。以形狀文法解析臺灣夜市空間結構之類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高鼎翔 (1999)。日治時期台鐵官舍建築平面構成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
    堀込憲二、中原大學建築系 (2007)。日式木造宿舍-修復.再利用.解說手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郭雅雯 (2003)。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陳錫獻 (2002)。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官舍標準化形成之研究(1895至192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
    嵇文勤 (2015)。試論臺灣日式建築房舍再開放方式—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館刊,0(3),110-123。
    曾立維 (2015)。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國史館館刊,(44),119-173。
    黃俊銘 (1996)。台灣近代建築相關法規之調查研究(NSC-85-2211-E-033-00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蘭翔 (1996)。花蓮日本官營移民村初期規劃與農宅建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3(2),51-91。
    黃彥文 (2015)。都市型態學與空間語構法在設計管制上的可行整合架構。設計學研究,18(2),83-98。
    羅國碩 (2022)。參數化功能性物件之建築生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官方檔案
    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民政局官舍規則〉,冊號:66,保存:甲種永久保存,日期:1896/11/27,門號:15,門別:會計。
    〈民政部官舍規程〉,冊號:4917,保存:15年保存,日期:1906/08/01。
    〈民政部所屬廳舍官舍暴風雨被害調查書〉,冊號:551,保存:十五年保存,日期:1912/09。
    〈官舍/種別等及設備方ラ創定テ民政長官、法院長、檢察官郡長、所屬民〉,卷名: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保冊號:00970,保存:永久保存,年別:明治十七年,門別:土地家屋 。
    烏溪治水工事職員宿舍,卷名:昭和九年度官有財產異動書類,件名:建物報告ニ關スル件(烏溪治水工事,冊號: 11363,門別:法務、會計參考書類,類別:官有財產異動書類。
    〈臺灣家屋建築規則〉,卷名:明治三十三年灣總督府公類永久保存,保存:永久追加,年別:明治三十三年,門別:土地家屋。
    〈臺灣家屋建築規則ヲ官設家屋ニ準用ノ件シ關各官廳へ通達ノ件〉,卷名:明治三十三年豪灣總督府公交類纂永久保存,保存:永久追加,年別:明治三十三年,門別:土地家屋。
    臺中州郡守官舍,卷名: 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一卷警察外事地方,件名:州有不動產交換(台中州),冊號:7157,保存:十五年保存追加,年別:大正十一年,門別:地方,類別:地方行政。
    臺南師範學校校長官舍,卷名: 大正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七十三卷土木,件名:臺南師範學校官舍新築及附屬工事,冊號:729,保存:十五年保存,年別:大政十三年,門別:土木,類別:營繕。
    臺中州清水公學校職員宿舍,卷名:昭和九年度臺中州市街庄借入金關係書類目錄,件名:清水街清水公學校建築費資金借入許可ノ件(指令第三○一二號),冊號:10641,保存: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年別:昭和九年。
    〈總督府官舍新ノ件〉,冊號:0003,文書號:2,卷名:明治二十八年開府以降軍組織中二至乙種永久保存書類,保存:乙種永久保存,卷號:27,年別:明治二十九年,門別:會計,類別:建築修繕。
    2. 臺灣建築會誌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長住宅 (1930),第2輯第3號。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支店長住宅 (1932),第4輯第4號。
    井手薰 (1929)〈發會之辭〉,第1輯第1號,p1-4。
    井手薰 (1936)〈改隸四十年間台灣建築之變遷〉,第8輯第1號,p44。
    飛行第八聯隊聯隊長官舍 (1929),第1輯第2號。
    飛行第八聯隊奏任官官舍 (1929),第1輯第2號。
    高等法院院長官舍 (1929),第1輯第2號。
    陸軍技師淺井新一官舍 (1930),第2輯第3號。
    臺灣總督府官舍(原醫學院專門學校官舍) (1929),第1輯第3號。
    臺北帝國大學總長宿舍 (1929),第1輯第5號。
    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部長大島金太郎住宅 (1930),第2輯第3號。
    臺中地方法院長官舍 (1934),第6輯第2號。
    臺北州內政廳廳長深川繁治住宅 (1934),第6輯第6號。
    糖業試驗所長宿舍 (1933),第5輯第3號。
    糖業試驗所奏任官設 (1933),第5輯第3號。
    總督府技師栗山俊一官舍 (1930),第2輯第3號。
    英文文獻
    Alexander, C. (1964).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lexander, C.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exander, C. (1979).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emming, S., & Hüttermann, A. (1981). Induction of morphogenesis, branching and conidiogenesis in Fomes annosus.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Pathology, 11(3), 170-178.
    Liou, S-R., & E.-G. Vakalo. (1991).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through Shape Grammar.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CSA)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Meeting,119-131
    Liou, S-R., E.-G. Vakalo., & Lee Y-C. (1991). The Si He Yuan of Beijing.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1(3), 29-56.
    Stiny, G. (1980). 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7(3), 343-351.
    Stiny, G. (1994). Shape Rules: closure, continuity, and emergen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1(7), S49-S78.
    Stiny, G., & Mitchell, W. J. (1978). The Palladian gramma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5(1), 5-18.
    日文文獻
    吉田鐵郎 (2002)。建築家.吉田鐵郎の『日本の住宅』(向井覺、大川三雄、田所辰之助共譯)。鹿島出版會。(原著出版於1935年)
    後藤治 (2003)。日本建築史。共立出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